這樣,荀子、揚雄被排除在這一“道統”之外。在繼承“道統”這一問題上,


    韓愈未免有些自大。他本人也認識到捍衛此“道”的艱巨性,但他決心為這一偉大


    的事業雖死無恨。他說:


    釋老之害過於楊墨,韓愈之賢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於未亡之前,而韓愈乃


    欲全之於已壞之後。嗚唿!其亦不量其力,且見其身詭,莫之救以死也。雖然,使


    其道由愈而粗傳,雖滅死萬萬無恨。(《與孟尚書》)


    韓愈的“道統”思想提出的這個問題值得注意。首先,他明確指出,中華文化


    的傳道正統,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一係的儒家文化。其次,


    孟子以後,道統失傳,出現了中華文化斷層。這個斷層被釋、老異質文化填補,因


    此,要恢復中華正統文化的領導地位,應先向佛、老開火。第三,他明確指出,在


    三代以前,中華文化道統與政統是一致的。自周公而下,道統與政統相分離,而為


    臣所傳承。因此我們自然地得出結論:中華文化的本質不在於君主為何人,而在於


    是否繼承了“道統”,隻有“道統”才使中國成其為中國。因此,“道統”應該高


    於政統,並對政統產生製衡作用,使其在“道統”所認可的軌道上運行。


    韓愈的“道統”說對後世影響很大。朱熹繼承韓愈的學說並加以改造,在孔子


    以後,又增列顏淵、曾參、子思;於孟子以後,又增列二程子[注]。到朱熹的弟子


    黃囗,又增列周敦頤及其師朱熹[注]。於是,理學家的“道統說”至此遂告確定不


    移。但理學家的“道統”中間並不包括韓愈,如果韓愈有靈,不知會作何感想!


    三、直指人倫 倡性三品


    人性問題,在孔子的言論中很少提及。《論語》中隻留下“性相近,習相遠”,


    “唯上智下愚不移”(《陽貨》)這樣幾句話,並沒有提出係統的人性論。孟子倡


    “性善”之說,關於“性”的探討,才成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個占顯著地位的問題。


    但孟子“性善”論有一個不小的漏洞,即他隻看到人性的“善”的一麵,對現實生


    活中大量“惡”的存在,卻無法作出合乎邏輯的解釋,既然人性都“善”,那麽


    “惡”的根源在哪裏?因此,當時就有人提出反對,荀子的“性惡”論便是直接針


    對孟子“性善”論而發的。但“性惡”論與“性善”論同樣麵臨著理論難題:無法


    解釋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善”的事實。所以後來又有人試圖在“性善”“性惡”


    兩者之間進行調和。如西漢的董仲舒、揚雄,東漢的王充。揚雄主張“性善惡混”,


    王充主張“性有善有惡”,即在孟、荀之間進行了折衷。但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還是


    董仲舒的“性善情惡”主張。這種“性”、“情”二元論是在不觸動孟子“性善”


    說這一權威結論的前提下,適當地吸收和改造了“性惡”論而形成的。王充《論衡


    ·本性篇》引董仲舒之言曰:


    董仲舒覽孫(荀)、孟之書,作情性之說曰:“天之大經,一陰一陽;人之大


    經,一情一性。性生於陽,情生於陰。陰氣鄙,陽氣仁。曰性善者,是見其陽也;


    謂惡者,是見其陰者也。”


    董仲舒以陰陽五行學說改造儒家傳統文化,倡“性陽情陰”“性仁情貪”即


    “性善情惡”說,這一主張後來被東漢官方神學寶庫——《白虎通》吸收。《北史》


    卷63《蘇綽傳》載《六條詔書》論治人之心曰:“人受陰陽之氣以生,有情有性,


    性則為善,情則為惡”。這顯然是接受了董仲舒的論點。


    儒家人性說,在兩漢以後再也沒有什麽發展。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儒家哲


    學經學化以後,成為僵死的教條,章句、訓詁代替了對儒學義理之探討,記誦之學


    代替了自得之學。這不僅使儒學再也沒有什麽發展,而且給儒學的統治地位帶來了


    全麵的危機。其次,歷經魏晉南北朝直到隋唐,先是玄學,後是佛學極其興盛,士


    大夫在這兩者之中找到了哲學思辯的話題。如魏晉時代的“有無”、“本末”、


    “才性”、“體用”之辯,今當時的士大夫如醉如狂;而佛學中高超精緻的心性理


    論,對士大夫也頗有吸引力,特別是禪宗的理論體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韓愈“睹儒家之積弊,效禪侶之先河,直指華夏之特性,掃除賈、孔之繁文”


    [注],進行儒學革新。他在《寄盧仝》詩中說:“《春秋》三傳來高閣,獨抱遺經


    究始終。”表明對章句訓詁不感興趣,而著重對儒家文化內在精神的發明,建立儒


    家的心性之學,以與佛學相抗。因此,他特別重視《禮記》中的《大學》一篇。在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