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與編修之事者尚有多人,以孔穎達為其首領。在註疏編纂過程中,義例的製
定,是非的考論,皆由穎達我奪。首先,孔穎達在眾多的經書章句中,選擇一家優
秀的注釋作為標準注本,然後對經文注文詳加疏通闡釋。
《周易》經注,西漢的梁丘、施、高氏之學,都已亡於西晉,京氏、孟氏流於
讖緯災祥,學者不傳。南北朝唯傳鄭玄、王弼易注。鄭氏講爻辰象數,王氏詳玄學
義理,相比之下,王注義例明備,“獨冠古今”,故孔穎達《易》用王注。《書經》,
歐陽、大小夏侯也都亡於永嘉之亂,南北朝多尊鄭注。東晉梅賾進獻《尚書孔安國
傳》,號稱古文,篇章也比鄭注為多,時人不知其偽,大行於南朝,隋代“二劉”
也研習孔傳,孔穎達初本習鄭氏《尚書》,後從劉焯傳孔義,認為“其辭富而備,
其義弘而雅”(《尚書正義序》),遂定偽孔傳為圭桌。《詩經》,齊詩亡於曹魏,
魯詩亡於西晉,韓詩雖存而無傳人,唯毛詩鄭箋,獨行於世,孔穎達正義,《詩》
用毛傳鄭箋。《禮》,本有《儀禮》、《周禮》、《禮記》三經之別,但是《儀禮》、
《周禮》為製度儀文,缺乏義理,亦少文采,《禮記》則事文義理兼具,因此三禮
之中獨取《禮記》,注用鄭玄。《春秋》,亦有公羊、穀梁、左氏三傳,其中公穀
空言說經,不及左氏事富文美,因此以《左傳》附經。孔穎達歷考漢晉訓貼,大多
雜取公穀,為例不純,唯西晉杜預集解,“專取丘明之傳以釋孔氏之經”,尊經重
本,“子應乎母,以膠投漆”(《春秋左傳正義序》)。更重要的是杜氏為《左傳》
總結有“五十凡例”,補充了左氏在三傳中義理貧乏之不足,與僅重文字訓詁的各
家傳注不可同日而語。見解最高,體例最善,故於眾解,獨取杜氏。
《唐會要》(卷77)說:“貞觀十二年國子祭酒孔穎達撰工經義疏170卷,名曰
《義贊》,有詔改為《五經正義》”。考本傳,孔穎達貞觀六年除國子司業,七年
與魏徵等同修《隋書》,十一年修正禮,十二年官進國子祭酒。可見《五經正義》
的編修是在十二年孔穎達做國子祭酒任內。從受詔到成書,前後不過一年,文成數
十萬字,為卷170,真是神速!神速!究其原因,蓋有二焉:一是得博學諸儒的通力
合作。參加修《周易正義》的有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馬嘉運、趙幹葉、王琰、
於誌寧等;修《尚書正義》的有王德昭、李子雲;修《毛詩正義》的有王德昭、齊
威等;修《禮記正義》的有朱子奢、李善信、賈公彥、柳士宣、範義囗、張權等;
修《春秋正義》的有穀那律、楊士勛、朱長才等。參修諸人都是當時儒學的第一流
人材,博極群書,精通五經。顏師古,是顏之推之後,“少傳家學,博覽群書,尤
精訓詁”,曾奉太宗詔考訂五經文字異同,撰《五經定本》,做了經書的文字統一
工作;又撰《漢書》注,大重於時,至今仍是研究《漢書》最優秀的古注。司馬才
章傳家學,通五經,為國子助教;王恭精三禮,並私撰《義證》,“甚為精博”;
馬嘉運兼通儒釋二教,“尤善論難”,高宗朝為國子博士,侍講殿中;穀那律淹貫
群書,被褚遂良稱為“九經庫”;朱子奢少習《左傳》,善屬文,為中書舍人;楊
士勛、賈公彥都是《春秋》、《禮》學專家,楊後來撰有《春秋穀梁傳疏》、賈撰
《周禮》《儀禮》二疏,與《五經正義》一併傳為千古儀則,為今傳《十三經註疏》
之一。其餘諸君也都以學問官至國子、太學、四門學的博士或助教。(兩《唐書》
儒林傳及本傳)孔穎達領導的《五經正義》編纂班子,真是英才薈萃,通儒群集,
難怪乎成書迅速。
原因之二,是有前人成果可供借鑑。南北朝時期,儒生依照佛教講疏的形式,
對五經作有多種義疏,孔穎達對各家義疏進行比較,選擇優秀底本,再融會眾說、
剪裁諸家,折衷以己意。善於利用前人勞動成果,有前人努力為基點,自然見效快,
成功偉。這就是《五經正義》成書快的又一個秘密。當時,《周易》,江南有義疏
十餘家,但都“辭尚虛玄,義多浮誕”(《周易正義序》),於是孔穎達取其合乎
孔子思想,與王弼注並行不悖的說法,著為正義。《尚書》有蔡大寶、巢猗、費囗、
顧彪、劉炫、劉焯《正義》,前麵數人多互相因循,義理淺略,唯穎達老師“二劉”
“最為詳雅”。遂依“二劉”書疏為本,而刪其狂傲和虛華。《詩經》義疏有全緩、
何胤、舒援、劉軌思、劉醜、劉焯、劉炫諸家,也是“二劉”詩疏“特為殊絕”,
於是“據以為本”(《毛詩正義序》),而匡其輕狂,補其疏略。《禮記》有賀循、
</br>
定,是非的考論,皆由穎達我奪。首先,孔穎達在眾多的經書章句中,選擇一家優
秀的注釋作為標準注本,然後對經文注文詳加疏通闡釋。
《周易》經注,西漢的梁丘、施、高氏之學,都已亡於西晉,京氏、孟氏流於
讖緯災祥,學者不傳。南北朝唯傳鄭玄、王弼易注。鄭氏講爻辰象數,王氏詳玄學
義理,相比之下,王注義例明備,“獨冠古今”,故孔穎達《易》用王注。《書經》,
歐陽、大小夏侯也都亡於永嘉之亂,南北朝多尊鄭注。東晉梅賾進獻《尚書孔安國
傳》,號稱古文,篇章也比鄭注為多,時人不知其偽,大行於南朝,隋代“二劉”
也研習孔傳,孔穎達初本習鄭氏《尚書》,後從劉焯傳孔義,認為“其辭富而備,
其義弘而雅”(《尚書正義序》),遂定偽孔傳為圭桌。《詩經》,齊詩亡於曹魏,
魯詩亡於西晉,韓詩雖存而無傳人,唯毛詩鄭箋,獨行於世,孔穎達正義,《詩》
用毛傳鄭箋。《禮》,本有《儀禮》、《周禮》、《禮記》三經之別,但是《儀禮》、
《周禮》為製度儀文,缺乏義理,亦少文采,《禮記》則事文義理兼具,因此三禮
之中獨取《禮記》,注用鄭玄。《春秋》,亦有公羊、穀梁、左氏三傳,其中公穀
空言說經,不及左氏事富文美,因此以《左傳》附經。孔穎達歷考漢晉訓貼,大多
雜取公穀,為例不純,唯西晉杜預集解,“專取丘明之傳以釋孔氏之經”,尊經重
本,“子應乎母,以膠投漆”(《春秋左傳正義序》)。更重要的是杜氏為《左傳》
總結有“五十凡例”,補充了左氏在三傳中義理貧乏之不足,與僅重文字訓詁的各
家傳注不可同日而語。見解最高,體例最善,故於眾解,獨取杜氏。
《唐會要》(卷77)說:“貞觀十二年國子祭酒孔穎達撰工經義疏170卷,名曰
《義贊》,有詔改為《五經正義》”。考本傳,孔穎達貞觀六年除國子司業,七年
與魏徵等同修《隋書》,十一年修正禮,十二年官進國子祭酒。可見《五經正義》
的編修是在十二年孔穎達做國子祭酒任內。從受詔到成書,前後不過一年,文成數
十萬字,為卷170,真是神速!神速!究其原因,蓋有二焉:一是得博學諸儒的通力
合作。參加修《周易正義》的有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馬嘉運、趙幹葉、王琰、
於誌寧等;修《尚書正義》的有王德昭、李子雲;修《毛詩正義》的有王德昭、齊
威等;修《禮記正義》的有朱子奢、李善信、賈公彥、柳士宣、範義囗、張權等;
修《春秋正義》的有穀那律、楊士勛、朱長才等。參修諸人都是當時儒學的第一流
人材,博極群書,精通五經。顏師古,是顏之推之後,“少傳家學,博覽群書,尤
精訓詁”,曾奉太宗詔考訂五經文字異同,撰《五經定本》,做了經書的文字統一
工作;又撰《漢書》注,大重於時,至今仍是研究《漢書》最優秀的古注。司馬才
章傳家學,通五經,為國子助教;王恭精三禮,並私撰《義證》,“甚為精博”;
馬嘉運兼通儒釋二教,“尤善論難”,高宗朝為國子博士,侍講殿中;穀那律淹貫
群書,被褚遂良稱為“九經庫”;朱子奢少習《左傳》,善屬文,為中書舍人;楊
士勛、賈公彥都是《春秋》、《禮》學專家,楊後來撰有《春秋穀梁傳疏》、賈撰
《周禮》《儀禮》二疏,與《五經正義》一併傳為千古儀則,為今傳《十三經註疏》
之一。其餘諸君也都以學問官至國子、太學、四門學的博士或助教。(兩《唐書》
儒林傳及本傳)孔穎達領導的《五經正義》編纂班子,真是英才薈萃,通儒群集,
難怪乎成書迅速。
原因之二,是有前人成果可供借鑑。南北朝時期,儒生依照佛教講疏的形式,
對五經作有多種義疏,孔穎達對各家義疏進行比較,選擇優秀底本,再融會眾說、
剪裁諸家,折衷以己意。善於利用前人勞動成果,有前人努力為基點,自然見效快,
成功偉。這就是《五經正義》成書快的又一個秘密。當時,《周易》,江南有義疏
十餘家,但都“辭尚虛玄,義多浮誕”(《周易正義序》),於是孔穎達取其合乎
孔子思想,與王弼注並行不悖的說法,著為正義。《尚書》有蔡大寶、巢猗、費囗、
顧彪、劉炫、劉焯《正義》,前麵數人多互相因循,義理淺略,唯穎達老師“二劉”
“最為詳雅”。遂依“二劉”書疏為本,而刪其狂傲和虛華。《詩經》義疏有全緩、
何胤、舒援、劉軌思、劉醜、劉焯、劉炫諸家,也是“二劉”詩疏“特為殊絕”,
於是“據以為本”(《毛詩正義序》),而匡其輕狂,補其疏略。《禮記》有賀循、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