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慮能,明者慮策,弗能違也,剛眾才之用盡矣”(《周易·損卦》注)!上下


    齊心協力,各盡其能,各司其職,國君無為而國大治。


    無為而治可以使社會各方麵處於自然的和諧和係統的穩定。權力和刑罰的使用


    要有限度,不能破壞社會的自然和諧。人們的利與欲的思想是實際存在的,必須正


    視這個事實。隻是人們不能過分追求。因為物極必反,走到極端就有害了。“求之


    多者,攻之者眾,為物所病,故大費、厚亡也”(《老子》第四十四章注)。想得


    多反而會失去更多。“貪貨無厭,其身必少”(同上)。要順其自然引導人民。如


    果統治者利用權力,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滿足,窮奢極侈,“離其清靜,行其躁欲,


    棄其謙後,任其威權,則物擾而民僻(邪),威不能複製民。民不能堪其威,則上


    下大潰矣”(《老子》第七十二章注)。國君自己喪失威信。濫用權力隻會使整個


    社會不自然和諧。“若乃多其法網,煩其刑罰,塞其徑路,攻其幽宅,則萬物失其


    自然,百姓喪其手足。鳥亂於上,魚亂於下”(《老子》第四十九章注)。隻會弄


    得社會動盪不安。應該“因物之性,不假刑以物”(《老子》第三十六章注)。


    “不以刑製使物,而以觀感化物者也……不見聖人使百姓,而百姓自服也。”(


    《周易·觀卦》注)。所以,國君所為,影響一國風氣,上行下效,“上之所欲,


    民從之速也”(《老子》第五十七章注)。倘若“我之所欲為無欲,而民亦無欲而


    自樸也”(同上)。統治者無為,不多欲興事,百姓自然純樸而安樂,社會自然安


    定。一民之所以僻(邪),治之所以亂,皆由上,不由其下也”(《老子》第七十


    五章注)。因此,社會的混亂是由統治者們引起的。“夫恃威網以使物者,治之衰


    也”(《老子》第六十章注)。僅靠威權來治國的,正是虛弱的表現,是一個國家


    走下坡路的時候。當然,必要的製度和刑罰還是不可少的。但必須賞罰分明,輔之


    以仁德,才能更好地引導人民和治理好國家。“囗者,明法斷嚴,不可以慢,故居


    德以明禁也。施而能嚴,嚴而能施,健而能說,美之道也”(《周易·夫卦》注)。


    德與刑並不是對立的,都是治國中必需的手段,隻是要處置恰當。“剛柔正而位當,


    則邪不可以行矣”(《周易·既濟卦》注)。一切邪惡的現象都不會再出現。


    漢以來的名教(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儒家道德思想)之治,隨著社會的變革,經


    學的衰微,已經暴露出嚴重的缺陷,曹操的刑名之治也暴露出不少的問題。此時,


    必須要有新的理論來糾正名教的弊端,才能維護封建等級秩序。王弼認為,自然是


    名教之本,名教出於自然。本,即是“無”,所以要無為而治。名教對維護國家的


    等級製度、封建秩序,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名教是要講的,但它畢竟是具體表


    象,是“有”,它出自於自然這個本,所以更要注重自然。“萬物以自然為性。”


    “聖人達自然之性,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為,順而不施”(《老子》第二十九章


    注)。國君如果抓住了這個根本,人們友好相處,六親和睦,尊卑有序。不強調名


    教這個“有”,也能理順名分等級秩序。他說:“居於尊位,而明於家道,則下莫


    不化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六親和睦,交相愛樂,而家道正。


    正家而天下定矣”(《周易·家人》注)。這裏,透露出一點消息,就是要尊重每


    一個人,履行在封建製度規定下的基本權利。人,以及他們的行為,都從自然之本


    產生,忽略這個“本”的事實,是違背自然的。他在儒家傳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


    下的思想中加上了道家的“無”,把家庭這個社會細胞的內部關係首先理順,家治


    則國治。“若六親自和,國家自治,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老子》第十


    八章注)。家和國治,沒有件送、暴虐,沒有奸邪,國家迴歸自然之本,也就無所


    謂孝慈、忠臣,名教也不必過分注重了。


    六親和睦,上下相安。人生來是無善無惡的。它是“無”在人身上的體現。聖


    人也是人,隻是聖人與幾人對“無”稟受的深淺不同而產生了差異。聖人與凡人一


    樣,也有“五情”。他認為:“聖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


    能體沖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然而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者


    也。”(《三國誌·魏誌·鍾會傳》裴注引何劭《王弼傳》)聖人不是無情的木石,


    他們也一往情深,有喜怒哀樂怨。這是人生來不學就會的自然之性。隻是他們的智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