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指孔子。玄學家既尊孔,又崇老,可見當時儒道合流的事實。王弼的迴答,就照


    顧到了當時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的價值觀念,妥善地擺正了孔子與老子的地位,把


    儒道融為一體。他認為,無與有、本體與現象,結成了一對反覆循環的關係。“無”


    不可以直接訓說,必須通過“有”來闡明。孔子由於對“無”有了深刻的體驗,盡


    管從不說“無”而隻談“有”,但處處都揭示了那隱蔽著的宇宙本體——無。而老


    子對“無”直接訓說,卻隻停留在“有”的現象領域,而不能上升到高層次的體


    “無”的境界。這就把前輩學者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建立起以無為本,現象


    與本體相結合的哲學體係。從王弼胸有成竹的迴答來看,他已對老子作了深人的研


    究,並對《老子》作了注。


    這件事很快就在學術界傳開了。不久,倡導玄學的首領、任吏部尚書的何晏,


    本來早已提出“以無為本”的本體論思想,卻未能解決現象與本體之間的關係問題。


    他還本注釋完《老子》一書,一聽到這消息,就迫不及待地親自去見王弼。年輕的


    王弼麵對有名的何晏,毫無忌諱地將自己注《老子》的主要思想講給何晏聽。這一


    講,本是學術探討、晚輩向長者討教的意思,豈知王弼用那善辯的口才,滔滔不絕


    地講出許多精闢的見解。這些問題又恰恰是何晏趕不上的地方。此時倒像是王弼在


    向何晏講學了,把個何晏聽得啞口無言,隻能“諾諾”稱是而無法討論,更不能拿


    架子以長者的身份闡說自己的觀點。何晏迴去後,不再作《老子》注,而把自己的


    思想寫成了論文《道德論》。


    何晏因此極為賞識王弼,由衷地稱讚他說“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


    言天人之際乎!”(《三國誌·魏誌·鍾會傳》裴鬆之注引何劭《王弼傳》)所謂


    天人之際,就是人們對天道、自然與人的關係這個重大哲學問題的思考。王弼如此


    年輕,就已涉及到當時哲學領域的關鍵問題,何晏自然很器重他。恰好黃門侍郎的


    位置空缺,何晏有意提拔王弼。這時曹爽專擅朝政,他手下的丁謐有意與何晏爭衡,


    推薦高邑人王黎。結果曹爽用王黎為黃門侍郎,而王弼僅補上了一個台郎之位。


    王弼本是思想深刻、才識卓出、善談玄理之人,而對做官的具體事務既不關心,


    也不是他的長處,所以他在官場上並不得意。王弼剛補職位很低的台郎時,曾經拜


    見曹爽,在這次難得的單獨會談中,他隻是大談了一通抽象的玄理,一點兒也未涉


    及其它方麵的事。結果遭到曹爽的嗤笑,也失去了一次晉升的機會。曹爽在思想上


    顯然與王弼不屬同一層次的人,王弼那些高深的理論,曹爽哪裏懂得它的價值?此


    時的曹爽,關心的是如何鞏固自己的地位,如何在與司馬氏爭權的鬥爭中占上風。


    而王弼卻不能察顏觀色,對手握大權的曹爽見機行事,反而口若懸河地去談一些在


    曹爽看來一錢不值的廢話,他遭到曹爽的冷落當然是很自然的了。王弼在世俗的為


    人處世事方麵確實存在很多毛病,他“為人淺而不識物情”,缺乏在官場應變的能


    力。又“頗以所長笑人”,清高自負而瞧不起別人。他善於論辯,論辯時不留餘地,


    不留情麵。淮南人劉陶善談縱橫,為大家公認,他卻常常弄得劉陶下不了台。所以,


    他也得罪了不少人。王黎、荀融當初與他都很友好,後來都把關係搞僵了。


    正因為他不善做具體事務,而把全副精力放在哲學的研究中,所以,在魏正始


    十年,他那小小的台郎的位置也弄丟了。當年秋天,年僅24歲的王弼,被時疫奪去


    了生命。一代奇才、一顆智慧之星從此消失了。


    王弼人雖死,但他在有限的時間內,寫了很多著作。據史載,有:《老子注》、


    《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論語釋疑》。還有早已佚失的《王


    弼集》5卷。他創建了自成一家的哲學體係,在經學、哲學領域內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在當時,以至後來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三、注經解義 暢述哲理


    王弼處在政治風雲變幻莫測的時代。他不關心那些爭權奪利的具體事務,卻能


    通過社會現象,去設計完美的政治理想。他從歷史的、哲學的高度探尋現象與本體、


    名教與自然、人性與理性之間的關係,在極短的時間內構築起超越前人的哲學體係,


    創建了不朽的偉業。


    自漢武帝以來,儒家經典就已經成了統治者的工具。但隨著歷史的變革、時代


    的發展,儒學實際也已走到了非要變革不可的地步。漢儒煩瑣注經的舊習,隻能引


    起人們的厭惡。如何結合現實的社會政治,找出一個符合新時代需要的政治理想,


    是時代的要求。曹操以刑名之學治國,造成了上下離心,政局不穩的局麵。王肅以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