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區得到了一些恢復,有了一個相對安定的局麵。但從魏明帝開始,社會矛盾和


    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日益尖銳,司馬氏集團和曹氏集團之間爭奪權力的鬥爭發展到


    了劇烈的階段,國家麵臨嚴重的危機。如何才能治理好國家,站在曹氏集團一邊的


    王弼,一麵從政治的需要去研究社會,提出自己的見解;另一方麵,複雜的社會現


    實,也促使他從萬千的現象中去深入地認識世界,從哲學的高度去探索世界的奧秘。


    由此創建了以《老》、《莊》、《易》三言為基礎的魏晉玄學。他引道入儒,既研


    究經學,而又以老子道家的學說貫串其中,形成儒道結合,而以道家思想為主流的


    新時代的哲學體係。在我國思想史、儒學史、哲學史等方麵,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世代書香 幼而察惠


    玉粥,字輔嗣。山陽郡高平人(今山東省微山縣西北兩城。一說今山東金鄉縣)。


    魏黃初七年(公元226)生。卒於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死時年僅24歲,隻有


    短暫人生的王弼,卻成了當時的一位重要哲學家。這與他的家世和自身的勤奮都密


    不可分的。


    王弼出生在世代書香之家,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那些值得一提的先輩有:東漢順帝時做太尉的王龔,因為賢達而名為高士。


    其子王暢號在“八俊”之列,漢靈帝時官拜司空,以訓釋包括《周易》在內的“五


    典”著稱。暢子王謙,為漢靈帝時大將軍何進長史。謙子王粲,為建安七子之首,


    是有名的大文豪。三粲年少時,得到當時著名學者蔡邕的賞識。邕有書萬卷,曾載


    數車書贈與王粲。王弼的祖父王凱與王粲是族兄,為避戰亂,兩人一起到荊州投奔


    劉表。劉表很賞識王粲的才華,想把女兒嫁給他。但王粲形貌醜陋,身體虛弱,而


    王凱卻儀表堂堂,風采照人。所以劉表把女嫁給了王凱。王凱生子王業。其後王粲


    之子因罪被誅,王業就過繼給王粲為嗣。王粲的萬卷書,全部歸王業所有。王弼生


    在這世代書香之家,自幼受到知識的薰陶。萬捲圖書是他良好的讀書條件,王弼自


    然得益不少。他的祖輩研治古文經學,又兼治《老子》。所以,王弼受其影響,以


    古文經學為基礎,也包容了老子的學說。劉表占據的荊州,是一個人才薈萃的地方。


    “關西、兗、豫學士歸者蓋有千數”(《後漢書·劉表傳》)。一時間,形成了有


    著名學者宋忠在內的荊州學派。宋忠重視《易》學和揚雄的《太玄》。王肅18歲曾


    向宋忠學《太玄》,後來以儒道兼來的思想注經,成為魏晉玄學的先導。而王弼的


    祖父王凱和叔祖王粲也到了荊州,劉表還是王弼的外曾祖父。王弼祖述王肅之說,


    所以,王弼後來研究《周易》《老子》,無疑也受到了宋忠、王肅思想的影響。


    少年王弼不僅從小學習、研討儒、道,常有獨到的見解,而且是一個多才多藝


    的少年。他知識豐富,能說會道,思想敏銳而深刻;他不追求文章辭藻,卻有真知


    灼見。從十多歲開始,就特別喜歡老子的學說。老子無為的思想、思辯的哲學,莊


    子逍遙於天地之間,汪洋恣肆,通脫善辯,對他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他喜歡


    遊樂於山水之間,大自然廣寬的天地陶治出他曠達的性格;音樂之美又使他超拔於


    自然之外。深思敏察的王弼,從中增長了不少見識,擴大了眼界。大自然是美的,


    而社會現實卻觸目驚心,複雜而又殘酷。現象隻是表麵的,這個中的原因和關係是


    什麽呢?於是,儒家的學說,老莊的思想,大自然的美,無情的現實,一齊在少年


    王弼的頭腦中產生了奇特的反映。認識現象,研究問題,探索本原,這就使他年紀


    輕輕就很快接觸到了社會政治、哲學等重大而深刻的問題。


    二、才識卓出 英年早年


    年紀未上20歲的王弼,對哲學問題已有了相當深度的研究。對已成為時尚的玄


    學思想,也作過深刻的思考。所以,年輕的王弼在當時已小有名氣。有一天,王弼


    去拜訪他的父輩裴徽。裴徽當時雖然隻是個吏部郎,但在思想界卻享有盛名。裴徽


    一見王弼,就很驚異,竟至馬上把當時哲學領域的尖端問題向王弼提出來,他說。


    “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世說新


    語·文學》)這是關於有與無、儒與道、名教與自然的關係問題。看來,當時立學


    對貴無的理論已經確立,但對其中紛然雜陳的現象,它們之間的關係,尚未得到妥


    善解決。用學術界尚未解決的問題去問年輕的王弼,足見裴徽對王弼的看重了。王


    弼則根據自己的研究和體會,明確而又簡潔地迴答說:“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為


    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於有,恆訓其所不足。”(《世說新語·文學》)聖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