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於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聖,與周之所以王也。”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吾雖不能富貴,


    而竊仁者之號,請送子以言乎!凡當今之士,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


    博辯閎達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者也。無以有己為人子者,無以惡己為人臣者。”


    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


    老子博古知今,帶孔子實地考察,啟發孔子明白周公為聖人、周稱王天下的道


    理,並指明孔子多年奔波碰壁、失敗而不得誌的原因。孔子受到這些重要的教導,


    迴到魯國,名聲大振,慕名求學的人達到了三千人。儒家聖人孔子尚且師傳於道家


    老子,這就把儒學與道家在學術上聯繫到一起了。也為他把道家思想融進儒學找到


    了根據。接著,王肅就用道家的無為學說來改造儒家的天道觀。他在《孔子家語·


    大昏解》中,借孔子之口說:“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而能久,


    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這就是說,天道像


    日月一樣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永無止境,萬物的形成正是無為的結果,體現了自


    然而然的作用。這裏的道,已不是孔子的道德、學術或方法的道了,而是老子的道。


    它包含宇宙規律,它是永恆的,絕對的道,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它能造就萬物,貫


    通一切而無窮。既然天道無為,那麽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也不是天道強加給人們


    的,而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所以要順應天道的無為來治理國家。他反對經學中關於


    天命的說法,認為人類社會中一切醜惡的現象,就是沒有實行無為而治的結果,是


    人們自身造成的,而不是天道的作為。王肅在《孔子家語·五儀解》中,迴答“國


    家之存亡禍福,信有天命,非唯人也”的問題時,就明確地指出“存亡禍福皆己而


    已,天災地妖不能加也。”並以歷史上的紂辛為例,說明“不修國政”,迷信天命,


    最終必將滅亡。因而“災妖不勝善政,寤夢不勝善行,知此者,至治之極也。”


    (俱同上)這就強調了人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作用,清除了鄭玄注中的迷信思想。


    人在治理國家時要效法天道的無為,這正是老子所主張的。而這種“無為”,


    卻是要人們不去做違反天道的事,把違反自然規律的行為強加給社會,而要正視人


    類正當的基本生活要求。他借子思之口說:“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


    也。”(《孔叢子·雜訓》)利慾本是人們的正當要求。“人之可使,以有欲也。


    故欲多者,其所得用亦多;欲少者,其所得用亦少矣。”(《孔叢子·陳士義》)


    統治者應當盡可能順應人們的欲望,發揮他們的才能,創造一個老百姓安居樂業的


    環境。這對東漢末遭受戰亂、陷於民不聊生境地的老百姓,顯得尤其重要。這實際


    上也是尋求社會安定的一個重要方麵。但對統治者來說,正應“無為”而治,又不


    可一味追求自己的嗜欲。他說:“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者也,能有名譽者,


    必無以名譽者也,達此,則其利心外矣。”(《孔叢子·抗誌》)如果國君首先去


    其利慾,以免傷民,則天下、名譽皆可得,如果繼續貪多索求,嗜欲無厭,不僅一


    統天下不能得,名譽喪失,還將造成嚴重的社會動亂。他認為:“鳥窮則啄,獸窮


    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佚。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孔子家


    語·顏迴》)如果以窮民力來治理國家,那麽老百姓必然要反抗。“凡夫之為奸邪


    竊盜曆法妄行者,生於不足,不足生於無度。”無節製的搜刮,使老百姓難以生存。


    他們隻會挺而走險。“萬民之叛道,必於君上之失政。”(《孔子家語·入官》)


    統治者的胡作非為,迫使老百姓不得不造反。這時,如果對老百姓又濫施刑罰,其


    結果必定是“罰行而善不反,刑張而罪不省。”(《孔叢子·刑論》)隻會弄得社


    會更加動盪不安。所以,從當時的社會實際來看,尤需“無為”而治。要愛惜民力,


    才能求得社會安定,進而達到一統天下的目的。他從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為維護


    傳統的儒家學說,把道家的天道觀和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融合到儒家中來。這恰恰


    反映出漢魏之際的儒學向道家學說靠攏,成為正始年間玄學以道家思想為本的重要


    過渡,也可以說是學術風氣轉變的先導。


    五、崇德重才 安邦治國


    王肅把道家的思想融合到儒家的學說之中,又遍注眾家經典,目的是借儒家學


    說的傳統影響力,宣揚他自己的安邦治國的思想。麵對三國鼎立,亟待統一,安定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