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正是王肅能夠兼容並包,博採眾說之長的優點。不久,司馬氏集團當政。因


    為王肅的女兒在太和五年(231年)嫁給了晉文帝司馬昭,借這勢力,王肅所注眾經,


    都被列為學官,至此,也就確立了王學的官方學術地位。朝廷勢力的支持無疑是一


    個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王肅的學說已經係統化,它涉及到政治思想很多方麵,


    而且適應了新的形勢需要,所以,王肅的學說在學術界本身已確立了他的重要地位。


    朝廷因為“兵亂以來,經學廢絕,後生進取,不由典漠,豈訓導未洽,將進用者不


    以德顯乎?”(《三國誌·魏誌·明市紀》)統治者也迫切需要培養人才,統一思


    想。已具重要地位,而且有一定影響的王學立於學官也就勢所必然了。


    魏甘露元年(256年),曹魏大權早已落入司馬氏之手,徒有天子之名的高貴鄉


    公曹髦,還想挽迴頹勢。四月雨辰,他到太學向諸生詢問經義,其中問到《書·堯


    典》中“稽古”一詞的解釋。曹髦本來是主張鄭學的,認為堯是效法天的。結果博


    士庾峻用王肅的觀點來迴答,認為應該是“堯順考古道而行之”,即堯效法的是前


    世治國之道。曹髦又引孔子“唯天為大,唯堯則之”來反駁,認為堯的美德在於效


    法天意。庚峻則以“奉遵師說”為由把曹髦擋迴去了(事見《三國誌·魏誌·三少


    帝紀》)。這不僅說明王學在學術界的影響,而且對經典的解釋也可看出思想政治


    的差異,皇帝固然強調“天意”,要大家順天意,擁護他這個皇帝,而儒生中接受


    了王肅的思想,強調的是“古道”,要效法前世治國之道、一重天,一重人,已見


    明顯差別。


    三、偽造聖言 以抒己誌


    王肅不僅在經典的注釋上與鄭學針鋒相對,並取得官方學術地位。同時,為了


    進一步表明自己的思想觀點,也為他的思想確立理論根據,他借“聖人”孔子及其


    子孫之口,集錄和偽造先秦孔子言論為《孔子家語》,又偽造《孔叢子》、《聖證


    論》。這些言論雖然大多出自前人之書,但也可從他的選擇之中看出他的用心。看


    似抄錄,卻有不少改動,也有許多他自己的話。如他在《孔家語·始誅》引用《荀


    子·宥坐》中的話說“上失其道,而殺其下,理也。”原文本作“上失之,下殺之,


    其可乎?”略改幾字,足見其用心。又如《賢君》中引用《說苑·政理》:“善為


    刑罰,則聖人自來。”他改為“崇道貴德,則聖人自來。”這就把自己崇道貴德的


    思想塞進去了。過去人們對他這個做法是很不以為然的,一個高明的學者何必作偽


    呢?其實,仔細考察他偽造的書,就可以看出他的苦心:用聖人的話來立論,是儒


    家經典地位尊崇形式下的一種手段;是借聖人之口說自己想說的話。他在《孔子家


    語》《孔叢子》中,從各個不同角度來論述治國思想、方法,以及用人等重大問題。


    而在尊崇孔子儒學的名義下,把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包含進去,成為新時代新思


    想的融合體,這也是王肅在學術上壓倒鄭玄,能夠列於學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反


    映出經學向玄學過渡的時代思想特色。


    王肅除了注釋經典,偽造《孔子家語》、《孔叢子》之外,他在政治生涯中,


    還針對時事,頻頻向統治者建議,又表現出儒家入佳的積極態度。他對朝廷的典製、


    郊祀、宗廟、喪紀、輕重等治理國家的重大問題,寫了百多篇論文闡述自己的看法。


    可惜這些文章今天已不能完全看到。但從《三國誌·魏誌·王肅傳》及《孔子家語》、


    《孔叢子》中,還可以了解王肅的思想梗概。


    四、儒道合流 無為而治


    用什麽樣的思想來治理國家,是歷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的問題,誰也迴避不了。


    在魏晉時期,儒家的學說雖仍占統治地位,但有許多社會的實際問題,在儒學中並


    不能完善地解決。於是道家的思想、重視義理的傾向就乘機而入。不正視這些已經


    存在的思想,研究並利用它,而是一概排斥,是自欺欺人。王肅有這個勇氣去麵對


    它,研究它,還順勢把儒道思想融合在一起。卻繼續打著儒家的旗幟來宣傳自己的


    新思想。


    孔子是儒家的祖師爺,但他在《孔子家語》中,多次講到孔子以老子為師的情


    況,極力渲染孔子師從老子,為儒道合流的理論尋找依據。進而用道家的無為而治


    的學說來改造儒家的天道觀,提出“無為”的治國主張。他在《孔子家語·觀周》


    一篇中,具體形象地記述了孔子受教於老子的情況:


    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聆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


    也,今將往矣。”……敬叔與俱至周,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歷郊社之所,考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