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都為元氣所成。更有甚者,盈天地之間,萬事萬物,亦莫不為“陰陽所生”。他


    說:“蟲,風氣所生”(《商蟲》);“蛟蟯之類,昆蠕之屬,含氣而生”(同前);


    此外的各種事物,亦“隨氣而變”(《講瑞》);“萬物之生,皆稟元一”(《言


    毒》);甚至天地之間,萬物之中最為貴重的人也不能例外:“陰陽之氣,凝而為


    人”(《論死》)。天地也好,昆蟲也好,萬物也好,人類也好,皆為氣生,在本


    質屬性上並無區別,故曰:“人,物也;物,亦物也。雖貴為王侯,性不異於物”


    (《道虛》)。但是,萬物之中,人世之間為何有形形色色的差別呢?王充認為那


    也是氣作用的結果。他認為:元氣有陰陽,稟受有沃薄。陰陽有清濁精粗之分,沃


    薄致善惡優劣之別。稟受精氣者為高等動物,稟受濁氣者為低級事物。人稟元氣之


    精,含陰陽二氣,具有主智慧,主強力的“精氣”,精氣含“五常”(仁義禮智信),


    故最為天下貴:“夫人之所以生者,陰陽氣也。陰氣主為骨肉,陽氣主為精神。人


    之生也,陰陽氣具,故骨肉堅,精氣盛。精氣為知,骨肉為強。”(《訂鬼》)又


    說:“人之所以聰明知惠者,以含五常之氣也。”(《論死》)不過人有善惡,智


    有優劣,命有窮通,壽有長短一這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王充認為這多半取決於人在


    母體中稟氣的沃薄而定:稟氣純厚者,其性善,命好,智優,壽長;否則,其稟氣


    惡薄者,則性惡,命蹙,智劣,壽短(《本性》《命義》等篇)。總而言之,天地


    萬物,飛潛動植,不僅皆一例由氣而生,而且也因稟氣的情況不同而呈現出形形色


    色的形態和千差萬別的境遇。一切的一切,莫不由氣而生,由氣而定。這就徹底地


    貫徹了氣一元的理論,為儒家的宇宙生成學說作了理論說明。


    其三,發揚孔子“不語怪力亂神”的求實學風,對當時思想界、學術界和社會


    風俗中普遍存在鬼神迷信、怪異奇聞展開了全麵批判。其《物勢篇》批判了“天故


    生人”、“故生萬物”的神學目的論;《奇怪篇》批判聖人出生的怪異說法;《變


    虛》、《異虛》、《雷虛》等篇批判了“天人感應”說;《道虛》、《龍虛》篇批


    判了長生不老之說;《寒溫》、《變動》、《明雩》、《順鼓》、《感類》等篇批


    判了災異緣起人事的謬說;《遭虎》、《商蟲》篇否定了蟲虎之害因政而起的妄言;


    《訂鬼入《論死》、《死偽》、《紀妖》等篇批判了人死為鬼說;《四諱》、《譏


    日》、《卜筮》、《辨崇》則批判了佞卜、諱忌等陋俗。其反對天故生人,天人感


    應和長生不老等觀點已分見於上,這裏特舉其鬼神學說以見一斑。鬼神問題,一直


    是古代社會困繞人們心靈的問題,也是儒家學派欲說還休的棘手問題。當子路向孔


    子請教鬼神之事,孔子反問:“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請教死後境況,孔


    子還是反問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似乎對鬼神生死之事漠


    不關心。但是他又重視“喪祭”之禮(《堯曰》);主張“祭神如神在”(《八佾》);


    稱讚大禹“致孝乎鬼神”(《泰伯》)。似乎又前後矛盾。其實孔子既不反對鬼神,


    也不迷信鬼神,其原因在《說苑·辨物》中有清楚的說明:子貢問人死之後有知還


    是無知,孔子說:“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


    不孝子孫棄之不葬也。”在孔子看來,搞清一個問題的是非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它


    的社會價值。因鬼神說還有某些教化作用,於是姑不置論,故《述而》說“子不語


    怪力亂神”;《雍也》載孔子主張“敬鬼神而遠之”。與孔子迴避不談相反,王充


    旗幟鮮明地宣稱:“人死不為鬼,無知,不能害人”!他說:人“稟氣於元”,死


    後,“復歸元氣”,猶之乎“水凝為冰,冰釋為水”。元氣是沒有知覺的,死後復


    歸何得有知覺:“人未生,無知也;其死,歸無知之本,何能有知乎?”(《論死》)


    人的形體須待精氣形成,而精氣產生智慧,又須附托形體才能實現:“形須氣而成,


    氣須形而智。”具體說來:“人之所以聰明智慧者,以含五常之氣也。五常之氣所


    以在人者,以五髒在形中也。五髒不傷,則人智慧;五髒有病,則人荒忽,荒忽則


    愚癡矣。人死,五髒腐朽,腐朽則五常無所託矣,所用藏智者已敗矣,所用為智者


    已去矣。”人死之後,為智為精的載體已不復存在,哪裏還會有精神不死呢?精神


    和形體的關係猶之乎火焰之與蠟燭一樣,“人之死猶火之滅也,火滅而耀不照,人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