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樂曲,觀察物侯的變化,製定《時令》書,頒給列侯、諸王,重演了一番早為孔


    子所嘆惜的授時“告朔之禮”。這年冬天,明帝又親臨辟雍,舉行尊老養賢之禮。


    事先推定年老博學的李躬為“三老”,曾授明帝《尚書》的桓榮為“五更”,這天,


    天子先行到達辟雍,舉行典禮,然後派人用安車蒲輪(用蒲草裹輪以免巔簸)將三


    老五更接來,皇帝親自到門屏之間迎接。以賓主(而非君臣)之禮迎上柞階。皇帝


    下詔“尊事三老,兄事五更”,三公九卿,各就各位。皇帝挽起龍袍,操刀親割,


    將肉獻(不是賜)給三老,還親自給他酌酒;五更,則由三公如此這般地侍候。接


    著舉行射禮,射禮完畢,明帝歸坐於講堂之上,正襟危坐,執經自講,諸儒執經問


    難於前。不夠級別的“冠帶縉紳”,隻有環繞著辟雍璧水,隔岸觀望了。這天,平


    時被人罵為窮酸腐儒的儒生算是揚眉吐氣了一迴。王充看到了這齣從前隻在禮書上


    記載著、在儒生們口頭傳誦著的敬老尊儒大典,無疑是十分興奮的,於是欣然作


    《大儒論》以頌其事。就是事隔數百年後,範曄作《後漢書》,在寫到這一盛況時,


    也不無激動地說:“(明帝)坐明堂以朝群後,登靈台以望雲物,袒割辟雍之上,


    尊事三老五更……濟濟乎!洋洋乎!盛於永平矣。”


    五、仕途落拓


    和所有的讀書人一樣,王充學成之後,也曾抱著致君堯舜的夢想,走“學而優


    則仕”的路子。可是王充在官場的境遇並不比他的老師們好多少,《自紀篇》自敘


    其為官履歷曰:


    在縣,位至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椽功曹;在太守,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


    入州為從事。


    王充一身隻當過地方官,東漢地方機構,實行州、郡、縣三級製,王充歷仕三


    級,但都位不離“掾”。掾,是漢代各極機構中的屬官。在縣裏,他作官至掾功曹,


    主管一縣人事和考功。在郡裏,他曾先後在軍事長官都尉府作過掾功曹,在行政長


    官太守府代理五官曹和功曹。在州裏,他亦被州刺史徵辟為從事屬官。生平就沒逃


    脫過為人下僚的命運。


    王充為官的地方,可考知者有揚州、丹陽、九江、廬江等地,《自紀篇》曰:


    “充以元和三年(86年)徙家辟詣揚州部丹陽、九江、廬江,後入為治中。材小任


    大,’職在刺割。章和二年(88年),罷州家居。”這條自紀《北堂書鈔》卷73和


    《太平禦覽》卷602引作“章和二年,徙家避難揚州丹陽。”有誤,“章和二年”應


    作元和二年,章和二年是充自免家居年,非始往之年。辟,指徵辟,被征去作官,


    不是避難。《後漢書》亦載:“刺史董勤闢為從事,轉治中,自免還家。”辟字正


    作徵辟講。揚州是漢武帝所置十三部(州)之一,東漢為郡上一級行政機構。丹陽、


    九江、廬江皆郡名,當時屬揚州部所轄。在元和三年前,王充為任何所尚不清楚。


    劉汝霖《漢晉學術編年》建初元年條,根據王充《對作篇》“建初孟年,中州頗歉,


    穎川汝南,流民四散,聖主憂懷,詔書數至,《論衡》之人,奏記郡守,宜禁奢侈,


    以備睏乏。言不納用,退題記草,名曰《備乏》”的自述,遂懷疑“充所仕者非在


    會稽而在中州之郡邪?”但別無旁證,難成定論。


    造成王充這種徘徊州縣,淹滯不進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後來王充結合自己的切


    身體會,曾對仕路窮通作過全麵的分析和論述。《逢遇篇》將入仕宦的達與不達歸


    結為遇與不遇:


    操行有常賢,仕宦無常遇。賢不賢,才也;遇不遇,時也。才高行潔,不可保


    以必尊貴;能薄操濁,不可保以必卑賤。或才高行潔,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濁操,


    遇,進在眾上。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進。進在遇,退在不遇。處尊居顯,


    未必賢,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古人常說“千裏馬常有,伯樂不常有”,賢才常有,但仕宦的機會不常有。生


    逢其時,仕遇其主,雖才淺德薄也因緣得進;反之,如果生不逢時,所遇非人,即


    使才高八鬥,德比夷齊,也會落拓在野,沉淪下僚。這在缺乏健全的竟爭機製時更


    是如此。不過王充生當光武、明帝、章帝、和帝之世,正是東漢王朝的上升時期,


    徵辟舉拔之製,還是比較正常的,似乎談不上生不逢時的問題,但並不排除其所遇


    非人的可能。《後漢書》說他“仕郡為功曹,以數諫爭不合去”。王充也曾自紀建


    初初年,中州欠收,充曾上書郡守,主張厲行節儉,以備睏乏,但“言不納用”;


    時俗嗜酒,充以為酒耗五穀,又有醺酒滋事之憂,奏記郡守:主張“禁酒”,亦不


    被重視。讀書人的看家本領就是建言獻策,既然言不納用,可見他遇到的確實並非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