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


    王充在《累害篇》中又提出“累害”說:


    凡入仕宦有稽留不進,行節有毀傷不全,罪過有累積不除,聲名有暗昧不明,


    才非下,行非悖,又知(智)非昏,策非味也,連遭外禍,累害之也。


    仕宦留滯,行跡誣傷,有罪不除,聲名狼狽……這一切並不一定是他本人的過


    錯,很可能是外物的連累和陷害。王充將這些來自外物的毀傷歸納為“三累三害”。


    何謂三累三害?充說:鄉裏有三累,朝廷有三害。


    鄉之三累指仕宦之前遇到的麻煩:朋友反目,相為毀傷,一累也;庸才忌妒,


    毀傷高才,二票也;交遊失和,轉相攻擊,三累也。朝之三害指出佳之後遭受的陷


    害:竟進者為了有限的職位互相低毀,在長官麵前捏造誇大事實,長官又不明察,


    信納其言,一害也;同僚愛好不同,清濁異操,“清吏增鬱鬱之白,舉涓涓之言”,


    名聲越來越潔白,見解越來越高明,濁吏自漸形穢,懷恨在心,暗中收集清吏的過


    失,陷害重罰,二害也;長官親幸佐吏,佐吏人品不高,提拔邪迴之人,對不肯附


    從的“清正之士”必然心懷不滿,在長官麵前低毀他,三害也。王充所舉的三累三


    害,生動而具體,恰如自己的切身遭遇。《自紀篇》自謂:“見汙傷不肯自明,位


    不進亦不懷恨”;“不泛交俗才,俗才因其微過,蜚條(匿名信)陷之,然終不自


    明。”正是對三累三害的絕好注釋。


    《狀留篇》中,王充對賢儒“仕宦不進,官爵卑微”的原因從多方麵作了剖析,


    從賢儒自身方麵看:一則因學問難成,“計學問之日,固已盡年之半矣”,他們


    “銳意於道,遂無貪仕之心”。等他們出仕了,又“純特方正,無圓銳(圓滑鑽營)


    之操”。在那隻有奸滑才有市場的官場裏,自然就“遲取進難”了。故世之賢儒不


    善於鑽營。二則“賢儒懷古今之學,負荷禮義之重”,內心受著良知的牽累,外在


    又受禮義的約束,“不敢妄進苟取”,這是賢儒不願鑽營。此所謂“學多道重為身


    累也”。三則賢儒安貧樂道,“遵禮蹈繩,修身守節,在下不汲汲,故有沉滯之留”。


    可是“名生於高官而毀起於卑下”,賢儒總是在卑下之位,故始終受人非毀,令名


    不伸。從長官方麵看:一則長官昏庸,倒行逆施,任用俗吏:“將(長官)暗道廢,


    則俗吏乘賢儒,賢儒在下位”。二則長官愚暗,不能知賢,俗話說“大器晚成,寶


    貨難售”,“長吏不能知賢,而賢者道大,力劣不能拔舉之故也”。三則長官器識


    狹小,不能用賢。輕物易舉,重貨難移,俗吏如鴻毛,飛揚千裏;賢者若金鐵,飄


    風不能動。賢儒不進,正是“長吏力劣,不能用也”。更有甚者,“長吏妒賢,不


    能容善”,這樣一來,賢儒奇士,不被無妄之災,送進班房,已是萬幸了,哪裏還


    敢望升舉,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呢?王充對賢儒稽留的原因所作的分析十分全麵深


    透,也十分悲槍,因為他本人就是這樣一位沉淪下僚的賢儒,《自紀德》說:他


    “不好徼名於世,不為利害見將(長官)”,“賜見君將,不及(問)不對。在鄉


    裏慕蘧伯玉之節(“天下有道則仕,無道則隱”),在朝廷則貪史子魚之行(正直


    處世)。”“得官不欣,失官不恨。”“不慕高官,不恚下位。”……正是《狀留


    篇》中所狀“賢儒”“銳意於道,不妄進苟取”的風骨。


    由上可知。王充在《逢遇》、《累害》、《狀留》等篇中所談影響進退利鈍的


    “遇進廢退”、“三累三害”和“賢儒稽留”等問題,都是他的現身說法。王充撰


    此文,不過借事言誌,明理抒慨而已,他在這裏談的達與不達,進與不進的種種原


    因,其實就是他本人經歷的寫真。


    六、廢退窮居


    仕宦而至將相,衣錦而歸故裏,這是中國士大夫引以為榮的事情,也是中國士


    大夫為之焦思,為之落拓的揪心之事。可是,這對於王充來說,一件也沒有。仕宦


    不顯,進言不納,不僅致君堯舜、出仕行義的理想無以實現,而且還常常因自己的


    清節自守,而惹得俗才奸人的“董條構陷”。上無以求通,下無以合俗,進無以兼


    濟天下,退無以獨善其身,是進亦不得,退亦不得,茫茫歲月,何以發遣?何以心


    安呢?中國士大夫自有其安身立命之所,即孔子所謂“君子求諸己”,反求於方寸


    之間,做到當下心安。當年孔子才博道大,天下莫容,於是斐然而生“歸歟”之嘆。


    王充亦誌大才高,不用於世,徘徊之下,也不能不有“歸休”之念了。章和二年,


    王充正式告老退休了:“章和二年,罷州家居。年屆七十,時可懸輿。”(《自紀》)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