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可見諸子群籍,還是經書賴以造作的依據,哪麽正可據之以定正經書。因此
他說:“知屋漏者在字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誤者在諸子。”就像立身屋簷底
下知道屋漏,身處草莽看得清政治得失一樣,讀讀諸子百家的書,就容易看出經書
的錯誤。可是章句之儒隻知信守師說,鸚鵡學舌地“師師相傳”,代代相襲,殊不
知“初為章句者,非通覽之人也”(《書解》)。這是就經與子的關係來說的。
從一個希望成為心胸開闊、知識淵博的人來說,博涉經書以外的眾流百家更顯
必要。他形象地比喻說:“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深者觀蛟龍。”
所涉歷的程度和深淺不同,其所見聞和收穫自然也不同。他說做學問也是如此:
“入道淺深,其猶此也。淺者則見傳記諧文,深者入聖室觀秘書。故人道彌深,所
見彌大。”他又比喻說:人們遊歷都想進大都市,就是因為“多奇觀也”。而“百
家之言,古今行事,其為奇異,非徒都邑大市也。”他又說:“大川相間(兼),
小川相屬(歸屬),東流歸海,故海大也。”倘若“海不通於百川,安得巨大之名”?
人做學問也是如此,“人含百家之言,猶海懷百川之流也。”(《別通篇》)其淵
博的知識就會自然而然形成。王充經子並重,博涉眾流的特點,正是他成就其博學
通才的原因之一。
王充還注意訓練自己通博致用和造書屬文的能力,他將當時儒學之士分為四等,
即:儒生、通儒、文人、鴻儒,他說:“能說一經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
采掇傳書以上書奏記者為文人,能精思著文連結篇章者為鴻儒。”並且認為:“儒
生過俗人,通人勝儒生,文人逾通人,鴻儒超文人。”(《超奇》)儒生託身儒門,
治聖人之經,學聖人之道,遠遠勝過不學無術的俗人;但儒生僅能死守一經,不知
世務,不通古今,“守信師法,雖辭說多,終不為博”(《效力》),故不及博覽
古今的通人;通人識古通今,誠然可貴,王充曾說過:“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
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謝短》)但是識古通今,隻是一種知識的象徵,隻
要“好學勤力,博聞強識”即可做到,能力如何不得而知。如果“通人覽見廣博,
不能攝以論說,此為匿書主人”,好像那藏書家有書不能觀讀一樣,他認為:“凡
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如果學而不能用,“雖千篇以上,是鸚鵡能言之類也。”
文人能草章屬文,正是“博通能用”的人,故貴於通人。但是,文人僅能作單篇文
章,不能“連結篇章”,寫成專書,所以不及能寫長文大著,自成一家之言的鴻儒。
他認為鴻儒最為珍貴,如果說文人是知識分子中的超人奇士的話,那麽鴻儒就是
“超而又超”,“奇而又奇”的特級人物,若與儒生相比,就好像裝飾華美的車子
與破車,錦繡與舊袍子相比一樣;如果與俗人相比,更是猶如泰山的山頂與山腳,
長狄的頸項與腳掌一樣,具有天壤之別!他們是人中超奇,“世之金玉”。(《超
奇》)漢代的穀永、唐林,能上書言奏,依經論事,屬於“文人”;而董仲舒、司
馬遷、揚雄、劉向、劉歆、桓譚等人能鴻篇大論,著書立說,則是“鴻儒”。王充
把他們與聖人同科,視為稀世之珍:“近世劉子政父子、楊子雲、桓君山,其猶文
武周公並出一時……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超奇》)王充對鴻儒如此
看重,自然他的努力方向也就是成為一名為世所貴的鴻儒了。他師事班彪,不守章
句,博覽百家……都是通往鴻儒之路的有效措施。
王充在京師遊學歷時多久,史無明文,袁山鬆《後漢書》說王充趕上了漢明帝
臨辟雍的盛典:
充幼聰朗。詣太學,觀天子臨辟雍,作《大儒論》。
袁山鬆書已佚,這條材料見於李賢《後漢書注》。注文作《六儒論》,根據王
充推崇鴻儒的思想,“六儒”當為大儒之誤。辟雍,周代為太學之一,漢代則作為
尊儒學、行典禮的場所。據《後漢書·儒林列傳》,東漢辟雍始建於光武皇帝中元
元年(56年),尚未來得及親臨其境,光武帝便駕崩了。到了“明帝即位,才親行
其禮。”《明帝紀》說,水平元年(58年)十月“幸辟雍”,那麽,至少在永平元
年,王充尚在京師,其時他已32歲,在洛陽訪學已經14歲。明帝在即位之年,恢復
了許多久廢的儒禮,以表示對禮治的提倡。這年正月,皇帝戴上九寸高的通天冠,
穿上繡著日月星辰的禮服,先祭光武皇帝於明堂,既而登靈台,望雲物,吹奏迎春
</br>
他說:“知屋漏者在字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誤者在諸子。”就像立身屋簷底
下知道屋漏,身處草莽看得清政治得失一樣,讀讀諸子百家的書,就容易看出經書
的錯誤。可是章句之儒隻知信守師說,鸚鵡學舌地“師師相傳”,代代相襲,殊不
知“初為章句者,非通覽之人也”(《書解》)。這是就經與子的關係來說的。
從一個希望成為心胸開闊、知識淵博的人來說,博涉經書以外的眾流百家更顯
必要。他形象地比喻說:“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深者觀蛟龍。”
所涉歷的程度和深淺不同,其所見聞和收穫自然也不同。他說做學問也是如此:
“入道淺深,其猶此也。淺者則見傳記諧文,深者入聖室觀秘書。故人道彌深,所
見彌大。”他又比喻說:人們遊歷都想進大都市,就是因為“多奇觀也”。而“百
家之言,古今行事,其為奇異,非徒都邑大市也。”他又說:“大川相間(兼),
小川相屬(歸屬),東流歸海,故海大也。”倘若“海不通於百川,安得巨大之名”?
人做學問也是如此,“人含百家之言,猶海懷百川之流也。”(《別通篇》)其淵
博的知識就會自然而然形成。王充經子並重,博涉眾流的特點,正是他成就其博學
通才的原因之一。
王充還注意訓練自己通博致用和造書屬文的能力,他將當時儒學之士分為四等,
即:儒生、通儒、文人、鴻儒,他說:“能說一經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
采掇傳書以上書奏記者為文人,能精思著文連結篇章者為鴻儒。”並且認為:“儒
生過俗人,通人勝儒生,文人逾通人,鴻儒超文人。”(《超奇》)儒生託身儒門,
治聖人之經,學聖人之道,遠遠勝過不學無術的俗人;但儒生僅能死守一經,不知
世務,不通古今,“守信師法,雖辭說多,終不為博”(《效力》),故不及博覽
古今的通人;通人識古通今,誠然可貴,王充曾說過:“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
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謝短》)但是識古通今,隻是一種知識的象徵,隻
要“好學勤力,博聞強識”即可做到,能力如何不得而知。如果“通人覽見廣博,
不能攝以論說,此為匿書主人”,好像那藏書家有書不能觀讀一樣,他認為:“凡
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如果學而不能用,“雖千篇以上,是鸚鵡能言之類也。”
文人能草章屬文,正是“博通能用”的人,故貴於通人。但是,文人僅能作單篇文
章,不能“連結篇章”,寫成專書,所以不及能寫長文大著,自成一家之言的鴻儒。
他認為鴻儒最為珍貴,如果說文人是知識分子中的超人奇士的話,那麽鴻儒就是
“超而又超”,“奇而又奇”的特級人物,若與儒生相比,就好像裝飾華美的車子
與破車,錦繡與舊袍子相比一樣;如果與俗人相比,更是猶如泰山的山頂與山腳,
長狄的頸項與腳掌一樣,具有天壤之別!他們是人中超奇,“世之金玉”。(《超
奇》)漢代的穀永、唐林,能上書言奏,依經論事,屬於“文人”;而董仲舒、司
馬遷、揚雄、劉向、劉歆、桓譚等人能鴻篇大論,著書立說,則是“鴻儒”。王充
把他們與聖人同科,視為稀世之珍:“近世劉子政父子、楊子雲、桓君山,其猶文
武周公並出一時……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超奇》)王充對鴻儒如此
看重,自然他的努力方向也就是成為一名為世所貴的鴻儒了。他師事班彪,不守章
句,博覽百家……都是通往鴻儒之路的有效措施。
王充在京師遊學歷時多久,史無明文,袁山鬆《後漢書》說王充趕上了漢明帝
臨辟雍的盛典:
充幼聰朗。詣太學,觀天子臨辟雍,作《大儒論》。
袁山鬆書已佚,這條材料見於李賢《後漢書注》。注文作《六儒論》,根據王
充推崇鴻儒的思想,“六儒”當為大儒之誤。辟雍,周代為太學之一,漢代則作為
尊儒學、行典禮的場所。據《後漢書·儒林列傳》,東漢辟雍始建於光武皇帝中元
元年(56年),尚未來得及親臨其境,光武帝便駕崩了。到了“明帝即位,才親行
其禮。”《明帝紀》說,水平元年(58年)十月“幸辟雍”,那麽,至少在永平元
年,王充尚在京師,其時他已32歲,在洛陽訪學已經14歲。明帝在即位之年,恢復
了許多久廢的儒禮,以表示對禮治的提倡。這年正月,皇帝戴上九寸高的通天冠,
穿上繡著日月星辰的禮服,先祭光武皇帝於明堂,既而登靈台,望雲物,吹奏迎春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