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27年),卒於漢平帝永元中(學者擬定在永元九年,即公元97年)。


    王充一生業儒,仕路不亨,隻作過幾任郡縣僚屬,且多坎坷沮阻,從事跡上看,


    既無悲歌慷慨之行,也無驚天動地之業。因此無論是他自己寫的長篇自紀,還是範


    曄為他作的正史傳記,他的事跡都甚寥寥,實在無法引人入勝。


    王充自謂出自“孤門細族”,但種種跡象表明,王家祖上還是比較風光的。


    《論衡·自紀篇》(下引此書,隻注篇名)曰:


    王充者,會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本魏郡元城,一姓孫一,幾世嚐從軍有


    功,封會稽陽亭。一歲倉卒國絕,因家焉。以農桑為業。世祖勇任氣,卒鹹不揆


    (原諒)於人。歲兇,橫道傷殺,怨仇眾多。會世擾亂,恐為仇家所擒,祖父汛舉


    家擔載,就安會稽,留錢唐縣,以商賈為事。


    元城,舊縣,在今河北大名縣東北。充說其先“一姓孫一”,字頗費解,論者


    疑有脫誤,甚是。根據上下文意,後“一”字下當脫“姓王”二字。王氏意謂其先


    祖“一姓孫,一姓王”。同祖兩姓,必是一姓之分化。頗疑王充祖先乃王孫氏之族,


    為先秦某工族之後,後來才分為二姓:一姓王,一姓孫。由此看來,王充的血統曾


    是很高貴的。


    在漢代,王充祖先因功受封會稽陽亭。亭侯是漢代軍功爵之一。漢製,從軍立


    功者,依軍功大小可食邑於縣、鄉、亭。十裏一亭,十亭一鄉,鄉以上則是縣。亭


    的大小,約相當於後世的堡或村。級別不高,但可坐食其稅,是個中小地主。可惜


    好景不長,有一年,王充家在一次突發事變中,失掉了爵命和地位。無爵可繼,有


    家難歸,王充的祖先們隻好就近安置下來,男耕女織,以農桑為業,成了會稽郡人


    氏。


    失掉了封爵的王充列祖列宗,都驍勇使氣,結果結怨甚多,眾人皆怨。一遇天


    災歲歉,王充的祖先們又幹些攔路搶劫,殺人越貨的勾當,弄得千夫所指。在王充


    祖父王汛手上,正值西漢末年天下動盪,秩序大亂,王汛擔心亂中被仇家綁票,於


    是收拾細軟,“舉家擔載”,或肩挑,或車載,離開陽亭,先遷會稽(今浙江紹興),


    最後留居於錢塘縣,以轉手倒賣,賈販經商為業。由此可見,王充的家世,由先秦


    王孫,而西漢封侯,進而農桑賈販,真是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


    王充的父輩共有二人:王蒙、王誦。王誦即是王充的父親。王充祖輩好勇任氣


    之習,至王蒙、王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終於又與地方豪強丁伯家結下深仇,錢


    塘也不能呆下去了,遂又舉家遷入上虞。


    這真是一個十足的破落之家,到王充出世時,已是“貧無一畝庇身”,“賤無


    鬥石之秩”,再加“宗祖無淑懿之德”。確實是一個“孤門細族”之家(《自紀》)。


    在這個家裏,迎接王充降臨的,不僅沒有任何財產、名譽地位,而且更讓他背上了


    一個先人無德,祖宗無行的沉重包袱。以致後來王充成名後,還有人以此來譏諷他。


    王充在《論衡·自紀篇》中詳盡地記載了這些家庭狀況,是比較真實的。對此,劉


    知幾卻不以為然,認為:“王充之《自紀》也,述其父祖不肖,為州閭所鄙”,


    “必責之以名教,實三千之罪人也!”(《史通·序傳篇》)實在不是通達之論。


    二、幼讀經史


    王氏家族雖然不是地方大戶,但還沒到揭不開鍋的地步,田昌五《王充評傳》


    說“他的家庭是屢受排擠而行將落入貧苦勞動群眾隊伍中的家庭。”(《中國古代


    著名哲學家評傳》第二卷)這個估計是合乎實際的。王家祖宗盡管在社會上大耍無


    賴,好勇鬥氣,但對王充還是十分痛愛的,也十分注意培養。《後漢書》本傳說:


    “充少孤,鄉裏稱孝。”似乎他從小不是失去父愛,就是缺乏母慈。這並不符合實


    際。王充《自紀》曰:充少“有巨人(大丈夫)之誌,父未嚐答,母未嚐非,閻裏


    未嚐讓(譴責)。”可見雙親俱在,且很慈愛,未嚐見背。王充少時,不喜歡押呢


    戲辱等無聊遊戲。其他小孩喜歡掩雀捕蟬,戲錢爬樹,王充從來不去參與,表現出


    孤介寡和,端莊嚴整的氣質。這引起王誦的重視,六歲便教他讀書寫字,八歲進他


    上小學。書館中學童百餘人,都因過失和書法不工遭到先生體罰,唯有王充書法日


    進,又無過錯,未嚐受責。學會寫字,王充告別了書館,開始了儒家經典的專經學


    習和儒家道德的修練。


    《自紀》說:


    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經明德就,謝師而專門,


    援筆而眾奇。


    可見王充接受的正規教育仍然是儒家的倫理,使用的係統教材仍然是儒家的經


    典《論語》《尚書》,與常人並無兩樣。鄉學既成,王充乃負笈千裏,遊學於京都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