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五侯的連雲府第,早已有過之而無不及了。於是揚雄將甘泉宮稱作神話中的帝室


    “紫宮”,想告訴皇帝這已超出人力的範圍,隻有天神才能雕琢,與後來詩人“此


    曲隻應天上有,哪得人間處處聞”的譏刺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趙飛燕正大幸成帝,


    皇帝每次行幸甘泉,趙氏皆盛備車騎,招搖過市,大有令神仙卻步,叫山神開道的


    氣勢,於是揚雄在賦中又以“屏玉女,卻伏妃”來諷刺她。


    其三月,將祭後土,上乃帥群臣模大河,湊汾陰。既祭,行遊介山,迴安色,


    顧龍門,覽鹽池,登歷觀,陟西嶽以望八荒,跡殷周之墟,眇然以思唐虞之風。雄


    以為臨川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還,上《河東賦》以勸。


    成帝行幸河東,遠祠後土,沿途歷觀殷周聖跡,揚雄以為“臨淵羨魚,不如退


    而結網”,與其興師動眾,祈求神靈,不如踏踏實實地勤己修政,還可望實現天下


    大治。


    其十二月羽獵,雄從。……故聊因《校獵賦》以風(諷)。


    揚雄認為,古時二帝三王,宮館、台榭、沼池、苑囿、林麓、藪澤的收入足以


    供給郊廟、維持國際間正常邦交、保證皇室百僚的膳食供應就夠了,從不侵奪百姓


    種植桑麻和糧食的肥田美地。人民百姓,女子紡織有所剩徐,男子耕作有所積儲,


    國民殷富,上下豐足。因此,甘露、醴泉、鳳凰、黃龍、麒麟、神爵等祥瑞之物,


    不求自至,社會就太平無事。從前禹任用伯益作虞官管理山林,上下和諧、草木茂


    盛;成湯愛好田獵,天下卻十分充足。文王有百裏園囿,人民還以為太小;可是齊


    宣王隻有40裏,人民卻嫌其太大。其原因就是“裕民”與“奪民”的區別。到了漢


    家,武帝廣開上林苑,南傍南山,北循渭水,周圍數百裏;又大開昆明池,廣建離


    宮別館,模仿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遊觀侈靡,究妙極麗”。一旦舉行羽


    獵活動,敗車、戎馬、器械等等所設,往往“尚泰奢麗誇詡”。非特武帝如此,縱


    情聲色殉馬的成帝又何嚐不是這樣?這就是揚雄《羽獵賦》創作的背景。


    元延三年秋,成帝為了在胡人麵前炫耀漢家富於禽獸,命令右扶風驅使人民入


    南山,西自褒斜,東至弘農,南驅漢中,張羅置網,“捕熊羆、豪豬、虎豹、囗囗、


    狐兔、麋鹿”,用建有獸籠的“檻車”運到長楊射熊館。再放到用網羅木樁建成的


    圍場之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獲”,成帝則在圍場外欣賞。這種無聊行為,


    使“農民不得收斂”者彌月。揚雄曾隨成帝到射熊館,親睹其狀,於是“還,上


    《長楊賦》”。賦中揚雄“藉翰林主人”與“子墨客卿”的對話,對長楊射獵作了


    誇張的描寫,亦希望統治者對這場“擾於農民,三句有餘”的荒堂作法有所反省。


    後來揚雄作《法言》說:“禽獸食人之食,土木衣人之衣,穀人不足於晝,絲


    人不足於夜之謂惡政。”(《先知》)禽獸食人之食,因狩獵而影響農民勞作;上


    木衣人之衣,祭祀偶象而侵奪人民衣服。這兩大惡政都是成帝為之而不悟的弊政。


    針對成帝晚年沉溺酒色,揚雄還作有《酒賦》,賦中虛設“酒客”與“法度士”相


    論難,“以諷諫成帝”[注]。無處不表現出他盡忠報國的心願。由於揚雄賦兼具思


    想性、藝術性二美,大受正直的人們稱賞。王充《論衡·效力》說:“世稱力者,


    常褒烏獲,然則董仲舒、揚子雲,文之鳥獲也。’將揚雄與西漢大儒董仲舒相提並


    論,說他們是文章聖手,筆力千鈞。後生晚輩,更是步其後塵,模仿習作,當時年


    僅13歲的翩翩少年、後來的大思想家桓譚即是其中一個。《新論》有雲:“予少時


    見揚子雲麗文高論,不量年少,狠欲逮及,嚐作《山賦》。用思太劇,而立感動發


    病。”後來二人遂成為忘年之交。


    可是,至高無上的專製君王,是一群隻望天佑,不怕天罰的無恥之輩,群臣進


    諫,說重了將犯送鱗,引起震怒,說輕了又無濟於事,漢成帝雖說不上是拒諫飾非


    的暴君,卻也不是從諫如流的明主。劉向、穀永上書直切,成帝也隻是“心善其言”,


    “然終不能用”。何況賦體雍容,勸十諷一,作者寫賦,必搜羅奇事妙語,推類極


    至,磅礴宏大,渲染得無以復加,然後才歸結到正道上來,稍事諷諫。諷諫之辭並


    不明顯,全靠自覺的統治者細心領會。否則,讀之者佯若不知,就會“勸而不止”。


    漢武帝好神仙,司馬相如上《大人賦》,“欲以諷”,武帝讀後,反而“飄飄有淩


    雲之誌”。王充《論衡·譴告》說:“孝武皇帝好仙,司馬長卿獻《大人賦》,上


    乃仙仙有淩雲之氣。孝成皇帝好廣宮室,揚子雲上《甘泉頌》,妙稱神怪,若曰非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