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也,不作苟見,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雖隨和何以加諸?舉茲以旃,不亦


    珍乎?吾珍莊也,居難為也。”[注]“蜀莊”,即蜀人莊遵。“沈冥”,即潛隱自


    晦。“不作苟見”,不屑進見權貴。關於此,《漢書》還有一則故事,說是杜陵李


    強與揚雄友善,雄曾屢次向李稱道嚴君平美德。後來李強出為益州牧,以為可以收


    用君平,臨行,揚雄告戒說:“君備足禮數與之相見,此人可以得見,但不可使其


    屈身事人。”李不以為然。及至成都,致禮相見,麵對君平的飄然清高,李強終不


    敢提讓君平出來輔助自己的事。“不治苟得”,即不貪財貨,亦《禮記·曲禮》


    “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之意。“久幽不改其操”,即長期隱居幽處,自甘淡


    泊,也不改自己清虛自守的操行。由此看來,揚雄“博覽無所不見”,得益於君平


    “博覽無不通”;揚雄“清靜無為少嗜欲”,得益於君平治《老》《莊》《周易》


    之學以及他的“沈冥”之習;揚雄淡泊名利,得益於君平“不治苟得”;揚雄“不


    事富貴”,得益於君平“不為苟見”……凡此,俱看出君平對揚雄為人和學術的巨


    大影響。無怪乎揚雄要再三地讚嘆,比之於隨侯之珠、和氏之壁了。《漢書》說


    “君平年九十餘,遂以其業終,蜀人愛敬,至今稱焉。”據學者考定,“君平益生


    於昭帝始元、元風之間(前86一前80年),卒於王莽代漢之時,即公元十年左右。”


    [注]君平能獲得蜀人的普遍敬重,至東漢不絕,可見揚雄所稱美,並非一家私言。


    君平之外,揚雄還有一門遠親林間翁孺,通明訓詁,尤曉異代方言,揚雄從他


    學文字語言之學,為後來成為一名有成就的文字學家,奠定了基礎。揚雄《答劉歆


    書》說:“雄少不師章句,亦於五經之訓所不解。常聞先代囗軒之使,奏籍之書,


    皆藏於周秦之室。及其破也,遺棄無見之者。獨蜀人有嚴(當作莊,俗人所改)君


    平、臨筇林閭翁孺者,深好訓詁,猶見囗軒之使所奏言。翁孺與雄外家牽連之親,


    又君平過誤,有以私遇少而與雄也。君平財有千餘言耳,而孺翁梗概之法略有。”


    所謂“描軒之使所奏言”域“囗軒使奏籍之書”),即指周秦時期,朝廷所派使者


    收集的各地方言資料。當時藏於朝廷檔案館,周秦既亡,囗軒之書散在民間。中土


    “遺棄無見之者”,漢代博學如劉向者,亦隻“但聞其官不詳其職”。但在邊遠的


    巴蜀還略存梗概,嚴君平有數千言,林間翁孺則其書略備。“揚雄聞而師之”[注]。


    翁孺死而無後,其妻棄家改嫁,揚雄遂盡得林氏方言之書。後來揚雄作《囗軒使者


    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就是以林書為依據的。


    除師事近賢外,揚雄還遠慕前輩鄉賢司馬相如。自序說:“先是時,蜀有司馬


    相如,作賦甚弘麗溫雅,雄心壯之,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仿照司馬相如,製


    作大賦。又曾奇屈原之文遠過相如,對屈原不遇明君,自沉於江的遭遇深表同情,


    惺惺惜惺惺,憫其人,“悲其文,讀之未嚐不流涕也”。不過揚雄並不以屈原採取


    自戕的形式為然,“以為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龍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


    將愛國情懷與老莊放達結合起來,這是揚雄的進步之處。於是作《反離騷》,自岷


    山投於江中,以祭屈原。此外,他還依傍《離騷》,引申其意,作《廣騷》;依傍


    屈原《惜誦》以下至《懷沙》一卷,作《畔牢愁》。一則以展示他的惠思匠心,同


    時也藉以表現自己的愛國熱忱。這些賦大致作於而立之年,《廣離騷》有“漢十世


    之陽朔”,陽朔是成帝年號,自前24至前21年,共四年;十世,自高祖、呂後至成


    帝為十世,後來雄作《甘泉賦》開篇即說“惟漢十世”,亦是這種用法。陽朔年間,


    正雄30至34歲之時,其時尚在蜀中,茲後揚雄又作有《縣邸銘》《王佴頌》《階闥


    銘》和《成都城四隅銘》(《文選》李周翰注說還有《綿竹頌》)等辭賦,卻給揚


    雄斐聲京華帶來了契機。這些賦大都是對家鄉山水景物的歌頌。漢賦講究“弘麗溫


    雅”,弘即博大,鋪張揚厲,氣勢磅礴;麗即富有文彩,華美可觀;溫即溫和含蓄,


    借物托意;雅即典雅,盛陳典故。總之即要求做到大氣勢、好文采、深寓意、大學


    問。一篇好賦,往往集作者辭章、才氣、哲思與數典於一體。賦其實也是文人才學


    識德等素質的綜合表演。因此許多文人為了一篇好賦,常常搜腸刮肚,冥思苦想,


    為收集典故和謀篇布局,耗費十數年功夫。張衡寫《二京賦》花了十年,左思作


    《三都賦》用了一紀(十二年)。而揚雄在而立之年便已寫成這樣多賦篇,充分顯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