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世,魯哀公繼位,季康子輔政。但對於孔子,季康子同樣是葉公好龍似的尊賢。


    他一不採納孔子的政見,二不委任孔子以要職,而是尊之為“國老”,豐爵厚祿,


    冠冕堂皇地將他束之高閣。孔子68歲迴魯,73歲去世,在魯國又生活了五年多。時


    間雖短,但卻是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在學術上的總結時期,亦是他在認識上


    進一步純熟的階段。這時,孔子已經歷了“60而耳順”這個不思而能、不慮而知的


    直覺思維階段。將這種純熟的認識能力與其它知識、修養相結合,孔子又成功地實


    現了“70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知行合一的飛躍。“矩”有多層含義,首先是道


    (或規律),如日月運行,四時交替,矛盾轉化,社會變遷等等,即所謂天道、地


    道、人道。孔子對它們能瞭然體認,並行之不悖,即《周易·幹文言》所謂:“夫


    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


    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表現了他對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規律的準確認識、預見


    和實行。“矩”還包括他自己“仁、義、禮”三位一體的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學,以


    及與之相聯繫的種種準則。“矩”還包括世態炎涼。人心善惡的規則。“70而從心


    所欲不逾矩”,是他妥善地將知與行、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合理地統一起來,


    既不因不合時宜而處處碰壁,也不至於放棄原則而有屈己就人之羞。孔子曾說: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正是他這一時期


    無可奈何的境遇和心情的真實寫照。“70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與其說是孔子認識


    和修養的高度升華,不如說是他一生坎坷經歷的辛酸總結!


    “70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修養,使孔子進入了另一個靜寧、安閑的時期,那


    就是“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時時牢記天道,保持天賦的使命感,


    依照仁者愛人的準則,遊心於六藝之間。他的晚年,除了偶爾作些迴答“哀公問政”


    (《為政》)、“季康子問政”(《顏淵》)、“冉有問政”(《季氏》)等顧問


    工作外,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於與弟子切磋學問和著書立說上。


    孔子是古代東方最偉大的教育家,是中國第一位專業教師,他一生從教,在教


    育方麵的成就很大,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


    其中有的弟子在精通六藝基礎上又形成了專業特長,即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


    科。德行科,有顏迴、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其中顏迴品行最高,“三月不違仁”


    (《雍也》)。言語科,擅長外交辭令,有宰我、子貢。子貢經營才能和語言技巧


    極高,他營財則至富翁,出使則不辱君命,齊國曾欲西伐魯國,子貢出使齊、吳、


    越、晉各國,禍水南引,結果使齊國內亂,吳國北伐於齊,西與晉國爭霸;晉國敗


    吳,越國趁機滅吳並進而稱霸中原。魯國則坐山觀虎鬥,毫不費力地度過了這場


    “國際”危機。此《史記》所謂“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


    (《仲尼弟子列傳》)。子貢真是個善於利用矛盾,爭取國際間各國均勢的中國第


    一代外交大師。政事科,有冉有、季路。文學科,指精通古典文獻,有子遊、子夏。


    子夏是孔門傳經大儒,博通經典,熟知大義,孔子死後,他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


    師,後人有“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之說。從現在保存下來的資


    料看,孔子弟子很多人才藝德行俱全,無愧賢者之稱,這些當然都是孔子精盡教誨、


    作新人才的不朽功績。


    孔子知識淵博,情操高尚,“有教無類”,他的弟子,來自不同階層,有的還


    來自異國他鄉。他循循善誘,平易近人,不分親疏,一視同仁。因而贏得了弟子們


    的普遍尊敬和愛戴。比孔子小九歲的子路,情性率直,粗魯無禮,平常在言談中時


    時詰難孔子,但對孔子的道德文章卻十分服膺,願隨孔子“乘桴浮於海”(《公冶


    長》),追隨老師走遍天涯海角。顏迴與孔子更是義為師徒,情比父子,孔子曾感


    慨說:“迴也,視予猶父也!”(《先進》)稱讚他“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雍也》)。顏迴更是對孔子佩服得五體投地,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


    之在前,忽焉在後……雖欲從之,蔑由也已!”(《子罕》)顏迴死,孔子竟為之


    大放悲聲。又如子貢,本是個傑出的外交家、實業家,當有人稱讚他比孔子還優秀


    時,他解釋說:“譬之宮牆,賜(子貢)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


    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子張》)有人詆毀孔子,他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