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和“中庸”等具體知識和方法的話,那麽現在孔子要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體驗
帶規律性的東西,即“道”或“天命”,從而實現他認識進程中另一個具有質變性
質的新飛躍——“50而知天命”!
“行義以達其道”,是說通過做自己份內的事情,來實現自己思想主張。這主
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注重人倫,躬行孝道。有人問他為何不去“為政”?孔子說:
“書曰:‘孝乎誰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為
政》)在孔子看來,孝悌是仁義之體,仁義是為政之實,自己在居家時講究孝悌,
這就是行仁義,這就是為政。其次是躬自教育,造就人材。孔子是中國第一個偉大
的職業教育家,也是第一個將教育職業化的人。既然“道之不行”,自己的主張得
不到貫徹,那就將道宣傳開來,讓盡可能多的人知道、明道。他看準了“君子學道
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陽貨》)的政治作用。認為教育有兩個功能:一是
培養合乎仁義精神(以“愛人”為核心)的接班人(“君子”),二是把被統治階
級(“小人”)改造得更加馴服(“易使”)。前者是要以教育造就新一代(“愛
人”)統治者(“君子”),後者是要以教育教化遵守秩序(“易使”)的馴民
(“小人”),共同的目的是從上下兩個方麵來重振社會秩序和重建和諧的社會關
係。教育,說穿了不過是一定階級按照自己標準造就人材的事業,孔子正是中國第
一個發現這一功用,並充分運用這一手段使自己政治理想傳播開來,使之深人心的
思想家和教育家。教育之於孔子,不過是假人之手以實現政治主張的手段。因此從
事教育也就是間接地從政。孔子一生主要從事教育事業,特別是在30至50歲之間,
更是他年富力強,大張私學的時期。這樣一來,孔子不僅沒有因隱居而失掉聲譽,
反而因不與陽虎同流合汙而清名益高。一群群大大小小的青年從四麵八方湧向曲阜
闕裏,奉上束修,拜孔子為師。現在有名可考的“仲尼弟子”中,顏迴、子路、子
貢、閔子騫等高足,都在此時從學於夫子。孔子於是乎翻六藝,升杏壇,詩書之聲
盈耳,絲竹之音不絕,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聚徒
講學的學術團體。比之於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於公元前387年創立的“學園”,早了
整整200年。
“隱居以求其誌,行義以達其道”,這就是孔子50歲以前生活的真實寫照。那
種清心寡欲、安閑平易的神情,至今想來,還是令人欣慕不已!
三、小試牛刀 卓有政績
伴隨著對生生不息、健行不已的天道的認識,孔子於安閑平易之中,敏銳地感
受到一種神秘的“天命”,一種上蒼賦予他的使命。在“誌於道”的追求中,他幽
然地覺得:上天之所以在一片歷史廢墟中,保留了完美的周禮,並讓他孔子認識了
她。這不是上天要復興周禮的意思嗎?他甚至認為上天生就他這樣一個有責任心的
人,並賦予他崇高的德行,那一定是上天要把這個文化復興的任務交給他,要他去
替天行道,去行仁行義行周禮,救苦救難救蒼生!於是他好像有某種頓悟一樣,再
也無法隱居了,他要積極尋求出仕的機會,將這個社會、這個人民從苦難中拯救出
來。
為了獲得從政的機會,孔子甚至準備採取靈活的措施。就在他“知命之年”,
季孫氏的另一個家臣公山不扭(又作弗擾)在費邑宣布獨立了,他托人招請孔子。
對這個與陽虎一樣同是叛主過巨的邀請,孔子最初還真動了心。司馬遷分析他當時
心理說:“孔子循道良久,溫溫無所試,莫能己用。曰:‘蓋周文王起於豐鎬而王,
今費雖小,儻庶幾乎!’欲往。”這是合乎實際的。隻因性情率直的子路的反對,
沒有去成。
陽虎謀反事敗,盜魯大寶而奔晉。季桓子真正掌握了大權,痛定思痛,倍感孔
子等級名份說的親切,決心起用孔子振頓魯國秩序。魯定公九年(前501),孔子被
任命作中都宰(縣邑長官)。孔子在中都為政一年,政績斐然,“四方皆則之”。
十年,調迴中央作小司空,協助大司空管理土木工程。不久由小司空一躍而為大司
冠。大司冠,是魯國最高司法長官,“掌建邦之三典,以往王刑邦國、詰四方”。
是時孔子52歲,一幹4年,直到55歲離魯。這幾年是孔子小試牛刀,一展抱負的風雲
時期。4年時間雖短,但對於孔子來說已經足以幹一番事業了。他曾說:“苟有用我
者,期月而已可矣,3年有成。”(《子路》)孔子並沒憑空大言,事實正是這樣。
</br>
帶規律性的東西,即“道”或“天命”,從而實現他認識進程中另一個具有質變性
質的新飛躍——“50而知天命”!
“行義以達其道”,是說通過做自己份內的事情,來實現自己思想主張。這主
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注重人倫,躬行孝道。有人問他為何不去“為政”?孔子說:
“書曰:‘孝乎誰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為
政》)在孔子看來,孝悌是仁義之體,仁義是為政之實,自己在居家時講究孝悌,
這就是行仁義,這就是為政。其次是躬自教育,造就人材。孔子是中國第一個偉大
的職業教育家,也是第一個將教育職業化的人。既然“道之不行”,自己的主張得
不到貫徹,那就將道宣傳開來,讓盡可能多的人知道、明道。他看準了“君子學道
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陽貨》)的政治作用。認為教育有兩個功能:一是
培養合乎仁義精神(以“愛人”為核心)的接班人(“君子”),二是把被統治階
級(“小人”)改造得更加馴服(“易使”)。前者是要以教育造就新一代(“愛
人”)統治者(“君子”),後者是要以教育教化遵守秩序(“易使”)的馴民
(“小人”),共同的目的是從上下兩個方麵來重振社會秩序和重建和諧的社會關
係。教育,說穿了不過是一定階級按照自己標準造就人材的事業,孔子正是中國第
一個發現這一功用,並充分運用這一手段使自己政治理想傳播開來,使之深人心的
思想家和教育家。教育之於孔子,不過是假人之手以實現政治主張的手段。因此從
事教育也就是間接地從政。孔子一生主要從事教育事業,特別是在30至50歲之間,
更是他年富力強,大張私學的時期。這樣一來,孔子不僅沒有因隱居而失掉聲譽,
反而因不與陽虎同流合汙而清名益高。一群群大大小小的青年從四麵八方湧向曲阜
闕裏,奉上束修,拜孔子為師。現在有名可考的“仲尼弟子”中,顏迴、子路、子
貢、閔子騫等高足,都在此時從學於夫子。孔子於是乎翻六藝,升杏壇,詩書之聲
盈耳,絲竹之音不絕,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聚徒
講學的學術團體。比之於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於公元前387年創立的“學園”,早了
整整200年。
“隱居以求其誌,行義以達其道”,這就是孔子50歲以前生活的真實寫照。那
種清心寡欲、安閑平易的神情,至今想來,還是令人欣慕不已!
三、小試牛刀 卓有政績
伴隨著對生生不息、健行不已的天道的認識,孔子於安閑平易之中,敏銳地感
受到一種神秘的“天命”,一種上蒼賦予他的使命。在“誌於道”的追求中,他幽
然地覺得:上天之所以在一片歷史廢墟中,保留了完美的周禮,並讓他孔子認識了
她。這不是上天要復興周禮的意思嗎?他甚至認為上天生就他這樣一個有責任心的
人,並賦予他崇高的德行,那一定是上天要把這個文化復興的任務交給他,要他去
替天行道,去行仁行義行周禮,救苦救難救蒼生!於是他好像有某種頓悟一樣,再
也無法隱居了,他要積極尋求出仕的機會,將這個社會、這個人民從苦難中拯救出
來。
為了獲得從政的機會,孔子甚至準備採取靈活的措施。就在他“知命之年”,
季孫氏的另一個家臣公山不扭(又作弗擾)在費邑宣布獨立了,他托人招請孔子。
對這個與陽虎一樣同是叛主過巨的邀請,孔子最初還真動了心。司馬遷分析他當時
心理說:“孔子循道良久,溫溫無所試,莫能己用。曰:‘蓋周文王起於豐鎬而王,
今費雖小,儻庶幾乎!’欲往。”這是合乎實際的。隻因性情率直的子路的反對,
沒有去成。
陽虎謀反事敗,盜魯大寶而奔晉。季桓子真正掌握了大權,痛定思痛,倍感孔
子等級名份說的親切,決心起用孔子振頓魯國秩序。魯定公九年(前501),孔子被
任命作中都宰(縣邑長官)。孔子在中都為政一年,政績斐然,“四方皆則之”。
十年,調迴中央作小司空,協助大司空管理土木工程。不久由小司空一躍而為大司
冠。大司冠,是魯國最高司法長官,“掌建邦之三典,以往王刑邦國、詰四方”。
是時孔子52歲,一幹4年,直到55歲離魯。這幾年是孔子小試牛刀,一展抱負的風雲
時期。4年時間雖短,但對於孔子來說已經足以幹一番事業了。他曾說:“苟有用我
者,期月而已可矣,3年有成。”(《子路》)孔子並沒憑空大言,事實正是這樣。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