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尊嚴的等級學說感興趣,但對孔子的仁義思想卻置而不論。不再向孔子“問禮”,


    並明確表示:“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想在齊國推行“仁義禮樂”的願望又落


    空了。


    孔子遂自齊返魯。當時還是季平子專政,孔子無心求仕,潛心自我修養,平靜


    地迎來“40而不惑”。何謂“不惑”?“不惑”者,相對於“惑”之謂也。孔子曾


    論“惑”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顏淵》)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同上)可見“惑”


    的特徵是感情用事,偏激,走極端,然則“不惑”乃“惑”之反,即理智,不偏不


    頗,此即孔子推崇的“至德”——中庸。孔子又說:“智者不惑。”(《子罕》)


    又說:“40而見惡焉,其終也矣!”(《為政》)40而不惑,表明孔子40歲已成為


    一位具有獨立見解的“智者”,掌握了不偏不倚的中庸方法。有獨特的見識,再加


    之正確的處事方法,就可以少犯或不犯錯誤。


    孔子42歲時,魯昭公已從齊國奔於晉國,客死於潛溪。定公即位。5年後,季平


    子死,子桓子繼為執政,政治形勢更加惡化,陽虎專權。陽虎是季氏家臣,從手桓


    子祖父時就開始作季氏宰(大管家),如今已是積久勢重,強奴逼主。季平子死後,


    陽虎肆無忌憚,將桓子囚禁起來,趕走季氏親屬、殺死季氏族人,逼近季桓子妥協


    與他盟誓。從此,魯國政權又從大夫下移於家巨,出現了“陪臣執國命”的敗落局


    勢。陽虎越俎代庖,以陪臣身份主會盟、發誓願、占國田,進而欲盡誅三桓之嫡,


    立自己的親信勢力為嗣。一切野心家在心理上都是虛弱的。為了孤假虎威,陽虎—


    —這位從前蔑視孔子的勢利之徒,現在卻想借重孔子名氣,為他倒行逆旋扯上塊遮


    羞布。孔子自然不會買帳。於是陽虎煞費苦心地製造了一個機會。一天,他派人趁


    孔子不在家時將一具蒸豚送去。按照“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


    的規矩,陽虎料定知禮的孔子肯定會上門稱謝。殊不知孔子也針鋒相對,趁陽虎不


    在家時才去迴訪。具有戲劇性的是,孔子在迴來的路上又與陽虎相遇,剛想迴避卻


    被陽虎叫住了。他問孔子:“懷揣絕技卻讓國家迷亂,可謂仁乎?”孔子答:“不


    可。”“本來希望有所作為卻屢失良機,可謂智乎?”孔子答:“不可。”陽虎激


    將說;。“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然,吾將仕矣”。


    孔子一生講究“仁、智、勇”三“達德”,陽虎專挑仁智這兩個問題來諸難孔


    子,可謂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使得孔子不得不連連稱是。但是,陽虎卻抽掉了孔子


    思想中另兩個內容——禮和義。禮即自西周以來的奴隸製等級製度。義即宜,即是


    盡本份,守原則,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諧統一。孔子認為:“天下


    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前者即西周的太平景


    象,後者則是春秋亂世的形勢。至孔子時,諸侯也不能“專征”了,而是政“自大


    夫出”,其至“陪臣執國命”了,眼前的陽虎就是陪臣執國命的罪魁!。孔子又詛


    咒說:“自諸侯出,蓋十世希(稀)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


    命,三世希不失矣!”(《季氏》)陽虎以大夫家臣(陪臣)的身份幹預國政,上


    淩君,下逼主,專生殺,擅於奪,哪裏還有一點仁義禮智的影子?君臣無序,主僕


    易位,實乃無道之至!麵對這樣的亂臣賊子,他孔丘哪裏屑於合作!他歷來奉行的


    是:“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亦恥也。”(《泰伯》)在


    無道之世而得榮華富貴,必將採用不義手段,這是孔子最為不齒的:“不義而富且


    貴,於我如浮雲!”(《裏仁》)如果說,從前孔子發憤努力,學習六藝,是為了


    入仕、進入上流社會的話,那麽,當他認識到禮樂的還以仁義為內容,形成了“仁


    義禮”三位一體的思想後,他的追求就從具有功利色彩的求仕。進入了另一個道德


    的境界,那就是為了推行仁義而求仕,即他的弟子子路所說:“君子之仕也,行其


    義也。”(《微子》)既然此時出仕不能“行義”,與其作幫兇,不如潔身自好,


    作個“隱居以求其誌,行義以達其道”(《季氏》)的隱君子。


    “隱居以求其誌”。“誌”,即指“仁義禮”的政治抱負,也是“誌於道”之


    “誌”,即對客觀規律的體認。如果說孔子“30而立”和“40不惑”時掌握了“六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