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金兵》初次上演是在上海天蟾舞台,主要角色分配是:梅蘭芳飾韓世忠夫人梁紅玉,韓世忠由林樹森扮演,薑妙香飾周邦彥,金少山飾牛皋,蕭長華飾朱貴,劉連榮飾金兀朮,朱桂芳、高雪樵分飾韓世忠的兩個兒子尚德和彥直,王少亭飾嶽飛。演員陣容強大,演出效果極好,確如林印在《梅蘭芳》一文所說“對當時人民的抗戰情緒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接著,梅蘭芳根據早年齊如山依明代傳奇改編的《易鞋記》,重新創作了《生死恨》。按他自己的說法,編演這齣戲的目的,“意在描寫俘虜的慘痛遭遇,激發鬥誌”。該劇由許姬傳、李釋勘執筆編寫唱詞,梅蘭芳、徐蘭沅、王少卿設計唱腔。那段時間,他們挑燈夜戰,連續奮戰了三個通宵。
1936年2月26日,《生死恨》在上海天蟾舞台首演。角色分配是梅蘭芳飾韓玉娘、薑妙香飾程鵬舉、劉連榮飾張萬戶。連演三天,場場爆滿,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卻也因此得罪了上海社會局日本顧問黑木,他通過社會局長以非常時期上演劇目要經社會局批準為理由通知梅蘭芳不準再演。梅蘭芳以觀眾不同意停演為理由堅持演出。三天後,該戲移至南京大華戲院又演三天,仍然火爆異常,排隊購票的觀眾居然將票房的門窗玻璃都擠碎了。
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梅蘭芳已不僅是個京劇演員,更是個鼓舞者、抗爭者、愛國者,在他身上,人們看到了一個正直的中國人應有的民族氣節和愛國品質。他以《抗金兵》表達了他的抗日主張,以《生死恨》反映淪陷區人民的痛苦生活,從而激勵了民眾鬥誌。
這兩齣戲是梅蘭芳在1949年前編創的最後兩部新戲。從此,直到五十年代末,因政治環境的原因,他再也沒有新戲問世。
梅、孟二人分手後,一個在天津,一個在上海,分隔兩地,各過各的生活,似乎一切都歸於了平靜。然而,那過去了的,卻並沒有煙消雲散。突然有一天,天津某報開始連載一篇小說。明眼人一看便知,這篇小說的內容說的就是梅、孟的故事。如果單純地以他二人作為生活原型對故事進行重新演繹,或者戲說,也許無傷大雅,隻當是娛樂。但是,小說中的幾個重要節點,對孟小冬相當不利。比如,在提到“血案”時,小說作者有意無意地暗示此案背後的指使人,可能就是那個坤伶。當然,他(她)也對血案製造者和這個坤伶的真實關係進行了揣測。在“賠償”問題上,小說又說坤伶獅子大開口,向那個名伶進行了敲詐。
說到底,這是篇小說。小說的要旨是虛構。然而,這篇小說似乎並非完全意義上的虛構。顯然,它是有生活原型的。既然如此,就不能將它視作純粹的小說。事實上,當時人們的確沒有隻當它是小說而一讀了之一笑了之,而是當了真。於是,大家舊話重提,對梅、孟關係重又議論紛紛。受小說影響,這些議論對孟小冬多加指責。從這個角度說,小說作者的行為是很不負責任的。
也許身在上海的梅蘭芳沒有看到這篇小說,因為對此他沒有任何反應。身在天津的孟小冬看到了這篇小說,而且聽到了人們對她的議論,甚至感受到了人們的側目斜視。這並非她敏感,而的確是客觀存在。她有口難辯,她甚至都不知道該找誰去辯。一怒之下,她很想去質問小說作者。但是,小說沒有指名道姓,小說作者大可以以一句“請別對號入座”將她打發。
孟小冬重新陷於絕望境地,甚至有崩潰之感。在這種情況下,她又將重生的希望寄托在佛的身上。這次,她不隻是長跪佛前撚著佛珠念著佛經,讓青煙將自己麻醉。她一口氣跑迴北平,跑到拈花寺,拜住持量源大和尚為師,然後皈依佛門,成為佛家弟子。許多年後,她向友人坦言:“婚姻不如意,才促使我信佛的。”
如果佛能平復受傷的心靈,如果吃齋念佛能讓躁動的心趨向安寧,如果燒香膜拜能抑製仇恨怨氣,那倒也不是壞事。也許孟小冬受傷太深,她不可能在一瞬間放下俗世塵事。就在她潛心向佛時,有人向她進言:別為了他人的別有用心,葬送了自己的藝術生命。再說了,謊言說了千遍,就成了真理。為了不讓謊言成為真理,就應該及時揭穿謊言,固本清源,以正視聽。
在這種情況下,孟小冬奮筆疾書一氣嗬成了“緊要啟事”。啟事首發於1933年9月5日的《大公報》上,接著又連續刊登了兩天。從啟事內容和語氣上都可以窺見她仍然憤憤不平的內心。
或許“緊要啟事”的公布,在一定程度上使孟小冬一直鬱結在胸的怨氣得到了渲瀉。她的心情一下子明朗了很多。在“啟事”公開20天後,她重登舞台。在北平的吉祥戲園又唱《四郎探母》。她和梅蘭芳第一次合作,唱的就是這齣戲。她沒有因為如此就拒絕這齣戲。這次,和她合作的旦角是坤旦李慧琴。同時,她剛拜的新老師鮑吉祥也在劇中串演楊六郎,曾長期輔佐梅蘭芳的名小生薑妙香配演楊宗保。可以說,在經歷了感情失敗後,從此,孟小冬正式復出。
天津的明星大戲院得聞孟小冬復出,盛請相邀。孟小冬邀約了名淨侯喜瑞,名醜蕭長華等赴津,演出於明星大戲院,三天的打泡戲分別是《四郎探母》、《珠簾寨》、《捉放宿店》。這次在津演出期間,又經沙大風介紹,孟小冬拜有“漢口譚鑫培”之稱的譚派名票程君謀為師。在演完一個周期之後,她潛心求教程君謀。然後,她又演一期,三天的打泡戲就是經程君謀指點過的《失空斬》、《捉放曹》、《洪羊洞》。這三場戲,由程君謀親自為她操琴。
</br>
接著,梅蘭芳根據早年齊如山依明代傳奇改編的《易鞋記》,重新創作了《生死恨》。按他自己的說法,編演這齣戲的目的,“意在描寫俘虜的慘痛遭遇,激發鬥誌”。該劇由許姬傳、李釋勘執筆編寫唱詞,梅蘭芳、徐蘭沅、王少卿設計唱腔。那段時間,他們挑燈夜戰,連續奮戰了三個通宵。
1936年2月26日,《生死恨》在上海天蟾舞台首演。角色分配是梅蘭芳飾韓玉娘、薑妙香飾程鵬舉、劉連榮飾張萬戶。連演三天,場場爆滿,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卻也因此得罪了上海社會局日本顧問黑木,他通過社會局長以非常時期上演劇目要經社會局批準為理由通知梅蘭芳不準再演。梅蘭芳以觀眾不同意停演為理由堅持演出。三天後,該戲移至南京大華戲院又演三天,仍然火爆異常,排隊購票的觀眾居然將票房的門窗玻璃都擠碎了。
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梅蘭芳已不僅是個京劇演員,更是個鼓舞者、抗爭者、愛國者,在他身上,人們看到了一個正直的中國人應有的民族氣節和愛國品質。他以《抗金兵》表達了他的抗日主張,以《生死恨》反映淪陷區人民的痛苦生活,從而激勵了民眾鬥誌。
這兩齣戲是梅蘭芳在1949年前編創的最後兩部新戲。從此,直到五十年代末,因政治環境的原因,他再也沒有新戲問世。
梅、孟二人分手後,一個在天津,一個在上海,分隔兩地,各過各的生活,似乎一切都歸於了平靜。然而,那過去了的,卻並沒有煙消雲散。突然有一天,天津某報開始連載一篇小說。明眼人一看便知,這篇小說的內容說的就是梅、孟的故事。如果單純地以他二人作為生活原型對故事進行重新演繹,或者戲說,也許無傷大雅,隻當是娛樂。但是,小說中的幾個重要節點,對孟小冬相當不利。比如,在提到“血案”時,小說作者有意無意地暗示此案背後的指使人,可能就是那個坤伶。當然,他(她)也對血案製造者和這個坤伶的真實關係進行了揣測。在“賠償”問題上,小說又說坤伶獅子大開口,向那個名伶進行了敲詐。
說到底,這是篇小說。小說的要旨是虛構。然而,這篇小說似乎並非完全意義上的虛構。顯然,它是有生活原型的。既然如此,就不能將它視作純粹的小說。事實上,當時人們的確沒有隻當它是小說而一讀了之一笑了之,而是當了真。於是,大家舊話重提,對梅、孟關係重又議論紛紛。受小說影響,這些議論對孟小冬多加指責。從這個角度說,小說作者的行為是很不負責任的。
也許身在上海的梅蘭芳沒有看到這篇小說,因為對此他沒有任何反應。身在天津的孟小冬看到了這篇小說,而且聽到了人們對她的議論,甚至感受到了人們的側目斜視。這並非她敏感,而的確是客觀存在。她有口難辯,她甚至都不知道該找誰去辯。一怒之下,她很想去質問小說作者。但是,小說沒有指名道姓,小說作者大可以以一句“請別對號入座”將她打發。
孟小冬重新陷於絕望境地,甚至有崩潰之感。在這種情況下,她又將重生的希望寄托在佛的身上。這次,她不隻是長跪佛前撚著佛珠念著佛經,讓青煙將自己麻醉。她一口氣跑迴北平,跑到拈花寺,拜住持量源大和尚為師,然後皈依佛門,成為佛家弟子。許多年後,她向友人坦言:“婚姻不如意,才促使我信佛的。”
如果佛能平復受傷的心靈,如果吃齋念佛能讓躁動的心趨向安寧,如果燒香膜拜能抑製仇恨怨氣,那倒也不是壞事。也許孟小冬受傷太深,她不可能在一瞬間放下俗世塵事。就在她潛心向佛時,有人向她進言:別為了他人的別有用心,葬送了自己的藝術生命。再說了,謊言說了千遍,就成了真理。為了不讓謊言成為真理,就應該及時揭穿謊言,固本清源,以正視聽。
在這種情況下,孟小冬奮筆疾書一氣嗬成了“緊要啟事”。啟事首發於1933年9月5日的《大公報》上,接著又連續刊登了兩天。從啟事內容和語氣上都可以窺見她仍然憤憤不平的內心。
或許“緊要啟事”的公布,在一定程度上使孟小冬一直鬱結在胸的怨氣得到了渲瀉。她的心情一下子明朗了很多。在“啟事”公開20天後,她重登舞台。在北平的吉祥戲園又唱《四郎探母》。她和梅蘭芳第一次合作,唱的就是這齣戲。她沒有因為如此就拒絕這齣戲。這次,和她合作的旦角是坤旦李慧琴。同時,她剛拜的新老師鮑吉祥也在劇中串演楊六郎,曾長期輔佐梅蘭芳的名小生薑妙香配演楊宗保。可以說,在經歷了感情失敗後,從此,孟小冬正式復出。
天津的明星大戲院得聞孟小冬復出,盛請相邀。孟小冬邀約了名淨侯喜瑞,名醜蕭長華等赴津,演出於明星大戲院,三天的打泡戲分別是《四郎探母》、《珠簾寨》、《捉放宿店》。這次在津演出期間,又經沙大風介紹,孟小冬拜有“漢口譚鑫培”之稱的譚派名票程君謀為師。在演完一個周期之後,她潛心求教程君謀。然後,她又演一期,三天的打泡戲就是經程君謀指點過的《失空斬》、《捉放曹》、《洪羊洞》。這三場戲,由程君謀親自為她操琴。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