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不僅跨穩戰馬更要握緊鋤頭


    馬背上的民族是對蒙古族最具特色的形容。然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在馬背上可以解決的。在大汗帶領蒙古軍橫掃天下的時候,馬背政策是蒙古軍製勝的法寶。然而當硝煙漸漸散去,馬兒漸漸放慢腳步,需要考慮的就應該是下馬之後的事情了。那隻有鋤頭才是治國安天下的硬道理。在消滅了金國之後,北方農村遭到嚴重的破壞。忽必烈建立元朝後,開始拿起了鋤頭,更加重視農業的發展。


    1270年,忽必烈下令朝中設司,由農司掌管農桑水利,禦史中丞為大司農卿,督課各地方官勸農。司農司還頒行農桑之製十四條,作為督率農業生產的依據。忽必烈一朝,北方和兩淮地區,農業漸得恢復。江南和邊疆各地區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元朝經過開墾荒地、開發邊疆和興修水利,使農田麵積逐漸有所增加。


    元朝首先加強的就是要對荒地的開墾,1277年,元朝規定,各處荒地在限期內許舊主認領;逾限,許自願耕種。1286年,朝廷又下令募人開耕荒地,每丁撥地百畝,三年後再依例納稅。經過墾荒,兩淮地區逐漸出現變廢墟為良田的景象。屯田和邊境的開發對於元朝建國後的鞏固也是十分必要的。元朝建國後,在各行省立屯田以助軍餉,分軍屯、民屯兩種。據1308年的統計,全國屯田有120餘所,墾田麵積約在20萬頃以上。北達漠北,南至海南都進行屯田,對各邊境地區的開發,起著顯著的作用。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大規模的農業耕作更需要相應的水利建設。元朝初年,張文謙、董文用、郭守敬等修浚原屬西夏境內的唐來、漢延、秦家等古渠,灌田9萬餘頃;又開闢中興、西涼、瓜、沙等州的旱田為水田。忽必烈以朵兒赤為中興路新民總管,統領南軍子弟墾田,塞黃河九口,開其三流。


    元朝除了在農田開墾上花了大力氣外,還在種植的內容上作了細緻的研究。木棉的推廣就是成功的典範。木棉的種植在元代江南一帶被推廣的更為普遍。桑哥執政時,曾設置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徵收木棉布10萬匹。桑哥敗後,罷廢6處木棉提舉司。但朝廷仍在各地徵收木棉,每年不下五十餘萬。


    成宗時,木棉布開始列入正賦,說明木棉的種植和紡織,已遍及於民間。北方地區在金代種棉甚少。隻是西北地區從迴鶻略有傳入。北方民間甚至仍流傳著木棉是“壠種羊”的傳說(城上種羊臍,從土中生長)。耶律楚材到了西域,才知有木棉。賦詩說:“西方好風土,大率無蠶桑。家家植木棉,是為壠種羊。”元代北方也逐漸推廣種植木棉。王楨《農書》記木棉說:“江東、陝右亦多種,滋茂繁盛,與本土無異。”自陝右至淮北,木棉日益普及。


    元朝另一個重農政策就是關注耕作技術的交流。元朝建國後,曾經長期隔絕的北方與江南人民之間以及各族人民之間,得以交流耕作技術。漢族農民遷往漠北後,在一些地區開始經營農耕。山北道居民原來不知稼穡,姚天福任按察使時,提倡樹藝耕作,漸致富庶。雲南爨、僰等族人民從漢人學會蠶桑。


    在西域色目人所定居的宣化等地,是果園農藝等大力發展的天堂。而江南農民則來到大都東南,開墾水田,形成北方重要的水稻產區。元朝一代不乏此類事例,說明各地區各民族間在農業生產中廣泛地交流了經驗和技術,這為元朝的農業帶來了全方位的活力。


    在大量活躍的農業活動的基礎上,關於實踐中總結出的理論成果也是不容忽視的。1273年,元朝頒行《農桑輯要》一書,彙編歷代農學著述,並依據農業生產的實際經驗予以增訂,但它隻限於當時北方的農業成就。元朝建國後,王禎編著《農書》一書有37卷(現存36卷),是中國古代一部對農業生產進行全麵係統論述的偉大著作。


    中國古代關於農業方麵的著作,《呂氏春秋》與漢朝的《氾勝之書》,僅殘存片言隻語,而後魏的《齊民要術》在係統性上也遠不如王禎的《農書》。而《農書》全書約有13多萬字與300多幅圖畫,全文分為《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圖譜》三大部分。


    全書著意於總結南北方農業生產的經驗,“南北通知,隨宜而用,使不偏廢”。書中論述荊桑與魯桑各有優長,應以荊桑為本,以魯桑條嫁接,便能久遠盛茂。又論述生產工具:北方多用鏵,南方皆用饞,應依老農經驗,南北互用,饞鏵不偏廢。墾生地宜用饞,熟地宜用鏵。經驗技術的交流,無疑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其價值超過以往所有農業機械書籍,甚至中國古代後來在這方麵的論述,也沒有超越王禎的。


    第八章 空前活躍的經貿往來


    由於元朝在經濟上奉行開放的政策,積極鼓勵並參與同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經濟強國。這樣空前活躍的貿易活動加深了中國同世界各國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讓世界看到了一個空前強大的東方帝國。在頻繁的貿易往來中,海上絲綢之路的空前繁榮,無疑是元朝經濟發展的最直接動力。


    元朝繼承與發揚了兩宋開放沿海與沿江的政策,並且較之有大幅度的提升,例如,進一步擴大口岸開放,在口岸城市設立專門管理商業船運及貿易的行政機構。元朝口岸極其繁華,無論是規模還是數量均遠遠超過兩宋時期。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專家學者考證,當時的剌桐港(今福建泉州)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列的世界兩大港口之一。至今屹立在泉州沿海的六勝塔,就是當年引導航船進出的燈塔遺蹟。當時的剌桐港港口裏船舶相連無邊無盡,巨宗貨物堆積如山。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蒙古另類史:超級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未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未知並收藏蒙古另類史:超級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