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帝國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紀事 作者:李亞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問題。
我讀過《劍橋中國明代史》,但沒有注意你所引用的那句話。假如說我所
寫的“大明王朝紀事”明顯地突出了這一點的話,那隻能說是《劍橋中國明代史》的作者
和我都注意到了明代歷史上的這一特別重要的特點。我注意到這一點,是在大量閱讀有關
明代史料的過程之中。在閱讀官修正史《明史》、私家明史著述、野史筆記、前輩先賢們包
括黃仁宇等人的著作與研究時,這種感受越來越強烈,甚至到了驚心動魄的程度。
描述朱元璋的個性、能力與心理狀態是一件極度困難的工作。事實上到
目前為止,對朱元璋的研究遠遠說不上是令人滿意的,不歪曲或誤導已經算是不錯了。如
果要簡單形容的話,可以使用很多最高級的形容詞。如極度強悍,極度殘暴,極度詭異,
極度複雜等等。我在書中曾經引用過一句話,形容朱元璋“兼具大賢之厚樸與大奸之殘暴”。
在這種東西潛移默化下的治國實踐、製度建設,在《皇明祖訓》中對子孫的嚴厲訓誡、帝
國恪守所謂祖宗家法的政治文化傳統等等交織在一起,不但深深影響了有明一代的治理思
想與行為,對後來的清王朝乃至我們的今天,其影響都稱得上至深且巨,堪稱六百年來第
一人。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在中國歷史上,明朝仿佛是專門為小人設計
的一個朝代。在這個朝代裏,幾乎所有的人都活得七扭八歪,不像人樣。從宋濂、徐達、
劉伯溫、方孝儒、於謙、戚繼光、張居正、李贄,甚至唐伯虎、徐文長……王陽明不但生
前活得鬱悶,身後,他的子孫們也不叫他省心。在那兩百多年的漫長歲月裏,我們幾乎找
不到一個活得堂堂正正、神采飛揚的歷史文化人物!在這些史實中,差不多都能找到朱元
璋那“大奸之殘暴”的影子。你剛才說我特別喜歡用“扼腕嘆息”這個詞。真的,讀明代
史料越多,就越是無法不扼腕嘆息。
劉:朱元璋極其討厭太監、宦官,可有明一代問題恰出在此一方麵,這
不是絕大的諷刺?先是英宗朝的王振,接著是憲宗朝的汪直。劉瑾便是在武宗朱厚照一朝
得勢、禍國殃民。武宗之後,世宗繼位,曰嘉靖。嚴嵩此朝弄權,內閣獲得巨大權力,宦
官弄權現象得以遏止。此後,徐階、高拱、張居正等首輔漸露水麵。水平高的首輔們爭權
不斷,釀成明代中後期持續嚴酷的政治鬥爭局麵。居正之後,內閣的地位大為下降。不幸
的是,熹宗年,魏忠賢勾結浙黨,捲土重來,為患深重。(此朝幸有孫承宗和袁崇煥,與清
人周旋,才保住北邊境,否則多爾袞進京的日期可能不是1644年,而要提前10年)
書中很大篇幅寫到宦官為害朝政,但還是覺得有些遺憾:明代統治的許多問題正出此處,
但書中於宦官問題缺少一種連貫,希望在此聽到你的解釋和考慮。
李:這的確是一個軟肋。我曾經猶豫過是不是專門辟出一章來寫這些宦
官們。事實上,從鄭和開始,王振、汪直、劉瑾、錢寧這些大太監頗有些可寫的東西;好
太監,比如萬曆、泰昌、天啟前期的王安,不但人品高,而且學養也深,就連高層士大夫
們都十分尊敬他。如你所說,明代的太監是一個特別引人矚目的群體與政治現象。後來,
兩個原因使我沒有這樣做:
其一,在《帝國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實錄》中,我側重展
開的是帝國製度之下,皇家與軍人之間的關係,試圖說明:在這種製度之下,軍人既是國
家的捍衛者和皇家的鷹犬,也是君主無藥可醫的“心病”。那些優秀而傑出的軍人,鮮有良
好結局者。這是我們民族的悲哀。
而在《帝國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紀事》中,我著力想要展開的是,在
帝國製度之下,皇家與文人士大夫之間的關係。因此,才用了大量篇幅交待幾位士大夫階
層的主流代表們的生前身後。而為了說明這一點,不得不把宦官們扯進來,否則會說不清
楚當時的情形。於是,便陷入了一個寫作技術上的兩難境地:詳細寫,害怕枝杈太多,沖
淡了上述主旨;不詳細寫,就成了軟肋。
其實,我曾經有一個打算:用某一個朝代專門交待皇家與宦官之間的關
係。不知能不能做好?請蘇裏兄不吝賜教。
第二個原因,則純粹是篇幅上的考慮,害怕篇幅太大,讀者會不耐煩。
劉:我下麵的問題比較複雜,說實話,提給你未必恰當,但鬱積胸中,
不吐不快。我先開個頭,是關於明代治權的分散與集中問題。
朱元璋開國之初,採取一係列措施,撤中書省,政務悉歸六部……朱元
璋理政的特點之一就是專斷多疑,師心自用,這個大家都知道了。而崇禎帝勤於政務,有
勵精圖治之心。但該帝確像乃祖,專斷多疑,師心自用。這一開國一喪國,不正是一個輪
</br>
我讀過《劍橋中國明代史》,但沒有注意你所引用的那句話。假如說我所
寫的“大明王朝紀事”明顯地突出了這一點的話,那隻能說是《劍橋中國明代史》的作者
和我都注意到了明代歷史上的這一特別重要的特點。我注意到這一點,是在大量閱讀有關
明代史料的過程之中。在閱讀官修正史《明史》、私家明史著述、野史筆記、前輩先賢們包
括黃仁宇等人的著作與研究時,這種感受越來越強烈,甚至到了驚心動魄的程度。
描述朱元璋的個性、能力與心理狀態是一件極度困難的工作。事實上到
目前為止,對朱元璋的研究遠遠說不上是令人滿意的,不歪曲或誤導已經算是不錯了。如
果要簡單形容的話,可以使用很多最高級的形容詞。如極度強悍,極度殘暴,極度詭異,
極度複雜等等。我在書中曾經引用過一句話,形容朱元璋“兼具大賢之厚樸與大奸之殘暴”。
在這種東西潛移默化下的治國實踐、製度建設,在《皇明祖訓》中對子孫的嚴厲訓誡、帝
國恪守所謂祖宗家法的政治文化傳統等等交織在一起,不但深深影響了有明一代的治理思
想與行為,對後來的清王朝乃至我們的今天,其影響都稱得上至深且巨,堪稱六百年來第
一人。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在中國歷史上,明朝仿佛是專門為小人設計
的一個朝代。在這個朝代裏,幾乎所有的人都活得七扭八歪,不像人樣。從宋濂、徐達、
劉伯溫、方孝儒、於謙、戚繼光、張居正、李贄,甚至唐伯虎、徐文長……王陽明不但生
前活得鬱悶,身後,他的子孫們也不叫他省心。在那兩百多年的漫長歲月裏,我們幾乎找
不到一個活得堂堂正正、神采飛揚的歷史文化人物!在這些史實中,差不多都能找到朱元
璋那“大奸之殘暴”的影子。你剛才說我特別喜歡用“扼腕嘆息”這個詞。真的,讀明代
史料越多,就越是無法不扼腕嘆息。
劉:朱元璋極其討厭太監、宦官,可有明一代問題恰出在此一方麵,這
不是絕大的諷刺?先是英宗朝的王振,接著是憲宗朝的汪直。劉瑾便是在武宗朱厚照一朝
得勢、禍國殃民。武宗之後,世宗繼位,曰嘉靖。嚴嵩此朝弄權,內閣獲得巨大權力,宦
官弄權現象得以遏止。此後,徐階、高拱、張居正等首輔漸露水麵。水平高的首輔們爭權
不斷,釀成明代中後期持續嚴酷的政治鬥爭局麵。居正之後,內閣的地位大為下降。不幸
的是,熹宗年,魏忠賢勾結浙黨,捲土重來,為患深重。(此朝幸有孫承宗和袁崇煥,與清
人周旋,才保住北邊境,否則多爾袞進京的日期可能不是1644年,而要提前10年)
書中很大篇幅寫到宦官為害朝政,但還是覺得有些遺憾:明代統治的許多問題正出此處,
但書中於宦官問題缺少一種連貫,希望在此聽到你的解釋和考慮。
李:這的確是一個軟肋。我曾經猶豫過是不是專門辟出一章來寫這些宦
官們。事實上,從鄭和開始,王振、汪直、劉瑾、錢寧這些大太監頗有些可寫的東西;好
太監,比如萬曆、泰昌、天啟前期的王安,不但人品高,而且學養也深,就連高層士大夫
們都十分尊敬他。如你所說,明代的太監是一個特別引人矚目的群體與政治現象。後來,
兩個原因使我沒有這樣做:
其一,在《帝國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實錄》中,我側重展
開的是帝國製度之下,皇家與軍人之間的關係,試圖說明:在這種製度之下,軍人既是國
家的捍衛者和皇家的鷹犬,也是君主無藥可醫的“心病”。那些優秀而傑出的軍人,鮮有良
好結局者。這是我們民族的悲哀。
而在《帝國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紀事》中,我著力想要展開的是,在
帝國製度之下,皇家與文人士大夫之間的關係。因此,才用了大量篇幅交待幾位士大夫階
層的主流代表們的生前身後。而為了說明這一點,不得不把宦官們扯進來,否則會說不清
楚當時的情形。於是,便陷入了一個寫作技術上的兩難境地:詳細寫,害怕枝杈太多,沖
淡了上述主旨;不詳細寫,就成了軟肋。
其實,我曾經有一個打算:用某一個朝代專門交待皇家與宦官之間的關
係。不知能不能做好?請蘇裏兄不吝賜教。
第二個原因,則純粹是篇幅上的考慮,害怕篇幅太大,讀者會不耐煩。
劉:我下麵的問題比較複雜,說實話,提給你未必恰當,但鬱積胸中,
不吐不快。我先開個頭,是關於明代治權的分散與集中問題。
朱元璋開國之初,採取一係列措施,撤中書省,政務悉歸六部……朱元
璋理政的特點之一就是專斷多疑,師心自用,這個大家都知道了。而崇禎帝勤於政務,有
勵精圖治之心。但該帝確像乃祖,專斷多疑,師心自用。這一開國一喪國,不正是一個輪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