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帝國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紀事 作者:李亞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迴麽?像是黑色幽默的段子,更像朱家天下的宿命——始於此,止於此也。想有為,如太
祖,留下了一套“祖製”;想有為,如崇禎帝,最後喪國。奇怪的是,國,為何未喪在不理
朝政的萬曆手上?反倒丟在朱由檢的手裏?我隱約覺得,這個問題是理解晚明命運的節點,
而書中語焉不詳。你大概已猜到我的疑問,這是有意為之,還是可以理解的疏忽?
李:或許兩個原因都有。
自從幹隆皇帝說出明王朝不是亡在崇禎皇帝,而是亡在萬曆之手這一段
有名的評論之後,後世大體上認同。事實上,像大明王朝這樣一個巨係統,其崩潰是要有
一個過程的。或者說,憑著巨大的慣性,這個龐大的實體會滑行好長一段距離後,才會解
體。而且,這一解體是在多重因素交織的作用下才能實現。
翻一翻我國歷史,大凡大一統帝國崩潰之前,都會有長達三五十年的破
壞性能量積累期。屆時,上下離心離德,貪官汙吏遍地橫行,法紀道德蕩然無存,人民痛
苦不堪,衣冠禽獸們則興高采烈地奔走於廟堂之上。這時,隻有在這時,秩序外的力量才
會像電腦病毒一樣大量繁殖,等到它們的破壞性能量達到足夠大並相對順利地突破了“防
火牆”時,崩潰便轟然而至。
我體會,所謂大明王朝亡在萬曆手上,指的是萬曆時期加劇了這種破壞
性能量的積累,幾乎達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而足以摧毀這個王朝的其他因素還沒有完全
形成。用一句文縐縐的話說,就是萬曆皇帝為帝國的崩潰準備好了必要條件,而摧毀這個
帝國的充分條件還不具備。比如:按照人們的習慣說法,到萬曆死前一年,滿清和大明之
間的戰略態勢才真正變得很難扭轉,其標誌性事件就是當時的“薩爾滸之戰”。而與此配合
起來要了帝國老命的張獻忠、李自成們,還要再過七八年才開始折騰事兒。然後,還有並
非不重要的大麵積自然災害的發生。
對於幹隆皇帝這個說法的潛台詞,我一直深懷疑慮。原因是,我始終認
為,在帝國歷史上,一切跌宕起伏下麵,最強有力的那根槓槓是皇帝的素質與能力。這個
因素甚至可以左右歷史的進程。在政治上,這才是我們民族真正的不幸。這方麵的例子很
多,如我國歷史上一再出現的所謂“中興”現象——
——漢武帝後期,這位在歷史學家和文人口中雄才大略的皇帝,把國家
折騰得國敝民窮、“盜賊蜂起”,社會極度動盪。緊接著下來,就實現了“昭宣中興”,漢宣
帝劉詢也成了歷史上口碑很不錯的一位皇帝;
——宋高宗趙構因為用秦檜、殺嶽飛、對金媾和,被後來的人們罵得體
無完膚。殊不知,他是在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甚至是一片廢墟之上,開創了南宋一百五十
多年的基業。由此,才被當時的人們頌為“中興之主”。我國歷史上,欲求苟安一隅而不可
得的事例太多了。
——明成祖朱棣也被稱為“雄才大略”。在他的好大喜功、恣睢暴虐之下,
用今天的語言描述:大明王朝的國民經濟差點走向崩潰的邊緣,各地暴動不斷。以至於他
的子孫兩代皇帝要拚命收縮,連鄭和的所有航海資料都要燒掉,害怕後來者繼續這種“壯
舉”;居然也在十年之間,形成了“洪宣之治”;
——張居正在皇太後與萬曆皇帝的傾心委倚下,也幾乎憑藉一己之力實
現大明朝的中興,這也是人們較能接受的一種說法。須知,張居正接手的也差不多是個爛
攤子;
——甚至就在慈禧老太太秉政之初,在恭親王和曾、左、李、胡輩的齊
心協力下,也曾經有過一個應該算是很不錯的“同光中興”。
上述事例至少說明,中國歷史常常圍繞著最高權力人格化的綜合素質發
生變化。再說一遍:這才是中國人的最大不幸!
因此,一些在歷史上特別喜歡用“規律”、“必然”之類全稱判斷的說法,
特別令人感到可疑。
事實上,如果把崇禎皇帝和朱元璋做一下比較的話,崇禎皇帝實在不僅
僅是太嫩了。在排除了善惡之類判斷之後,他的綜合素質中的缺陷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因
此,明王朝亡在他的手裏,真叫是“氣數”。
劉:仔細審視,明太祖開創了一個權力分散的家天下格局,這假不了,
但權力的集中也是真。分散權力的設計,真為的是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上麽?防範之需也。
集中才是根本。集中,便生出後世的諸多禍患,此為歷朝之通病,非有明一代獨有。但明
代的集中過於離譜,乃至撤中書,罷宰相,遇到弱君執政時,內廷勢力膨脹,宦官弄權,
或外廷(內閣)坐大,其首輔權力有時甚至大於宰相,披著黨派外衣的謀權者爭權,幾無
</br>
祖,留下了一套“祖製”;想有為,如崇禎帝,最後喪國。奇怪的是,國,為何未喪在不理
朝政的萬曆手上?反倒丟在朱由檢的手裏?我隱約覺得,這個問題是理解晚明命運的節點,
而書中語焉不詳。你大概已猜到我的疑問,這是有意為之,還是可以理解的疏忽?
李:或許兩個原因都有。
自從幹隆皇帝說出明王朝不是亡在崇禎皇帝,而是亡在萬曆之手這一段
有名的評論之後,後世大體上認同。事實上,像大明王朝這樣一個巨係統,其崩潰是要有
一個過程的。或者說,憑著巨大的慣性,這個龐大的實體會滑行好長一段距離後,才會解
體。而且,這一解體是在多重因素交織的作用下才能實現。
翻一翻我國歷史,大凡大一統帝國崩潰之前,都會有長達三五十年的破
壞性能量積累期。屆時,上下離心離德,貪官汙吏遍地橫行,法紀道德蕩然無存,人民痛
苦不堪,衣冠禽獸們則興高采烈地奔走於廟堂之上。這時,隻有在這時,秩序外的力量才
會像電腦病毒一樣大量繁殖,等到它們的破壞性能量達到足夠大並相對順利地突破了“防
火牆”時,崩潰便轟然而至。
我體會,所謂大明王朝亡在萬曆手上,指的是萬曆時期加劇了這種破壞
性能量的積累,幾乎達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而足以摧毀這個王朝的其他因素還沒有完全
形成。用一句文縐縐的話說,就是萬曆皇帝為帝國的崩潰準備好了必要條件,而摧毀這個
帝國的充分條件還不具備。比如:按照人們的習慣說法,到萬曆死前一年,滿清和大明之
間的戰略態勢才真正變得很難扭轉,其標誌性事件就是當時的“薩爾滸之戰”。而與此配合
起來要了帝國老命的張獻忠、李自成們,還要再過七八年才開始折騰事兒。然後,還有並
非不重要的大麵積自然災害的發生。
對於幹隆皇帝這個說法的潛台詞,我一直深懷疑慮。原因是,我始終認
為,在帝國歷史上,一切跌宕起伏下麵,最強有力的那根槓槓是皇帝的素質與能力。這個
因素甚至可以左右歷史的進程。在政治上,這才是我們民族真正的不幸。這方麵的例子很
多,如我國歷史上一再出現的所謂“中興”現象——
——漢武帝後期,這位在歷史學家和文人口中雄才大略的皇帝,把國家
折騰得國敝民窮、“盜賊蜂起”,社會極度動盪。緊接著下來,就實現了“昭宣中興”,漢宣
帝劉詢也成了歷史上口碑很不錯的一位皇帝;
——宋高宗趙構因為用秦檜、殺嶽飛、對金媾和,被後來的人們罵得體
無完膚。殊不知,他是在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甚至是一片廢墟之上,開創了南宋一百五十
多年的基業。由此,才被當時的人們頌為“中興之主”。我國歷史上,欲求苟安一隅而不可
得的事例太多了。
——明成祖朱棣也被稱為“雄才大略”。在他的好大喜功、恣睢暴虐之下,
用今天的語言描述:大明王朝的國民經濟差點走向崩潰的邊緣,各地暴動不斷。以至於他
的子孫兩代皇帝要拚命收縮,連鄭和的所有航海資料都要燒掉,害怕後來者繼續這種“壯
舉”;居然也在十年之間,形成了“洪宣之治”;
——張居正在皇太後與萬曆皇帝的傾心委倚下,也幾乎憑藉一己之力實
現大明朝的中興,這也是人們較能接受的一種說法。須知,張居正接手的也差不多是個爛
攤子;
——甚至就在慈禧老太太秉政之初,在恭親王和曾、左、李、胡輩的齊
心協力下,也曾經有過一個應該算是很不錯的“同光中興”。
上述事例至少說明,中國歷史常常圍繞著最高權力人格化的綜合素質發
生變化。再說一遍:這才是中國人的最大不幸!
因此,一些在歷史上特別喜歡用“規律”、“必然”之類全稱判斷的說法,
特別令人感到可疑。
事實上,如果把崇禎皇帝和朱元璋做一下比較的話,崇禎皇帝實在不僅
僅是太嫩了。在排除了善惡之類判斷之後,他的綜合素質中的缺陷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因
此,明王朝亡在他的手裏,真叫是“氣數”。
劉:仔細審視,明太祖開創了一個權力分散的家天下格局,這假不了,
但權力的集中也是真。分散權力的設計,真為的是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上麽?防範之需也。
集中才是根本。集中,便生出後世的諸多禍患,此為歷朝之通病,非有明一代獨有。但明
代的集中過於離譜,乃至撤中書,罷宰相,遇到弱君執政時,內廷勢力膨脹,宦官弄權,
或外廷(內閣)坐大,其首輔權力有時甚至大於宰相,披著黨派外衣的謀權者爭權,幾無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