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帝國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紀事 作者:李亞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另外一個寫法,就是將皇家完全作為背景,隻寫從夏言到張居正這五個首輔大學士之間的
關係,本身已經有了足夠精彩的各種要素,就看寫作時的臨場發揮了。
劉:從你此前談過的經歷中看不出後來走向歷史寫作生活的軌跡,你也
說過黃仁宇對你的影響,與吳思的“叫板”等等,但歷史寫作不僅是一件吃苦的事兒,而
且很可能吃力不討好,蓋因此項活動要兼具歷史家的嚴謹、慎重和文學家的敘事、修辭能
力。讀過你作品的,對這兩點絕對存疑的,如果有,也是少數吧,說明讀者對作品總起來
是認可的。寫作中,你是如何照顧這兩種角色的和平共處的?遇到衝突的時候,誰讓誰呢?
李:我相對自信的領域可能與中文係出身又受過近十年記者訓練有關。
中文係出身不必多說,所謂記者訓練則是在事實的取捨駕馭、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上。
說起來,我更看重對史實的選擇與使用。如果沒有把握,就一定使用不
確定的語氣;若是孤證或推測,也一定交待清楚其來龍去脈,尊重史實和讀者。
事實上,在我看來,尊重史實也罷,敘事、修辭能力也罷,都不是最重
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和分析這些史實。這也正是我一再講要向吳思靠攏和學習的地
方。我讀到過不少這樣的文章——用同樣的史料,說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其中必定有“偽
命題”或者“偽科學”。招人討厭的地方正在這裏。其他的,我覺得都不是特別大的問題。
劉:與你交談過程中,感覺你很怕人將你歸類,聲稱自己是為普通讀者
寫作的,不關心專業人士的看法。老兄別惱啊,我怎麽覺得你這說法有些言不由衷啊。在
你的概念中,為普通讀者的寫作是什麽意思?一個專家,無論歷史家還是文學家,作為讀
者而不對作品發表意見的時候,他是什麽讀者?而一旦他說了話,他又是什麽讀者?
李:我這一輩子說過不少假話,而恰恰在這一點上我從不言不由衷;否
則,我現在也會是一個“專業人士”,您信不信?
中國人特別津津樂道於自己的史學與文學傳承。古代的不去多說,那時
的史學等於是帝王家譜,文學的主流則是文以載道。對此早有大家評論。
而現當代的所謂專業和專業人士是什麽樣?您會看重那些以學術的名義
取媚外在利益或力量的“專業人士”們嗎?您會喜歡那些把學術與科學作為自家後花園的
卑瑣的“專家”們嗎?從過去到今天,有許多對此的形容性專有名詞,我想不必再提了吧。
說得好聽一點,為普通讀者寫作,就是為自己的良心寫作;我在第二本
書的後記中說:願我的工作能夠救贖自己的靈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過去,士大夫喜歡
說一句話,叫做事“各秉天良”,也是這個意思吧。
說得不好聽一點,這是一個市場經濟時代。學位、學銜、學術經費、學
術基金、專業傳媒、專家的名聲、地位、福利、待遇、住房、獎金都在“專業人士們”手
中掌握著,他們唯獨失去了普通讀者,唯獨壟斷不了市場。普通讀者憑藉自己的心靈,在
市場上投票。對此,我充滿敬畏與欣慰。幸虧如此!從我收到的那些讀者來信中,我對此
頗有信心。您認為我需要言不由衷嗎?
劉:我喜歡你常用“扼腕嘆息”這個詞,甚至喜歡你行文中無法抑製的
激情和憂患意識。我有時候甚至想建議你,即使有人批評這一點,也別改,就這樣。但每
當我讀溫功義時,就覺得歷史寫作創作者的態度就該是這個樣子,不溫不火,綿裏藏針,
寫得讓讀者去“扼腕嘆息”,給讀者留下思考、想像的空間。可再迴頭讀你的,每當將要扼
腕的時候,你的情緒也上來了,還是有一種過癮的感覺:“你看,作者跟我一樣的感受啊。”
李:我其實挺想學習那種不動聲色的深刻與犀利,在一個點上深挖下去。
可惜學不到。《北京晚報》有一位記者和我隻談了一次話,就看出這一點來了,寫了一篇叫
“李亞平:感情是隱藏不住的”文章。就是它了,愛誰誰。
二、對明朝皇權專製的新認識
劉:我個人的體會是,這本書的敘事較“大宋”有突破,閱讀時總想著
一個詞:“王朝性格”,或叫作“朱元璋現象”。比如《劍橋中國明代史》寫道:明王朝27
7年的統治特點,“主要淵源於這位奇異而強有力的人物的個人性格特徵。”不知你構思、
寫作時,是否屬意這一點。或者,以你的觀察和體會,怎樣看待“朱元璋的性格特點深深
影響了明代統治者的治理思想與行為”這一說法?
李:你這個問題真的很厲害。假如不是對兩百七十幾年的明王朝歷史有
一個透徹了解,甚至,假如沒有對朱元璋之後六百多年歷史的了解的話,斷然提不出這種
</br>
關係,本身已經有了足夠精彩的各種要素,就看寫作時的臨場發揮了。
劉:從你此前談過的經歷中看不出後來走向歷史寫作生活的軌跡,你也
說過黃仁宇對你的影響,與吳思的“叫板”等等,但歷史寫作不僅是一件吃苦的事兒,而
且很可能吃力不討好,蓋因此項活動要兼具歷史家的嚴謹、慎重和文學家的敘事、修辭能
力。讀過你作品的,對這兩點絕對存疑的,如果有,也是少數吧,說明讀者對作品總起來
是認可的。寫作中,你是如何照顧這兩種角色的和平共處的?遇到衝突的時候,誰讓誰呢?
李:我相對自信的領域可能與中文係出身又受過近十年記者訓練有關。
中文係出身不必多說,所謂記者訓練則是在事實的取捨駕馭、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上。
說起來,我更看重對史實的選擇與使用。如果沒有把握,就一定使用不
確定的語氣;若是孤證或推測,也一定交待清楚其來龍去脈,尊重史實和讀者。
事實上,在我看來,尊重史實也罷,敘事、修辭能力也罷,都不是最重
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和分析這些史實。這也正是我一再講要向吳思靠攏和學習的地
方。我讀到過不少這樣的文章——用同樣的史料,說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其中必定有“偽
命題”或者“偽科學”。招人討厭的地方正在這裏。其他的,我覺得都不是特別大的問題。
劉:與你交談過程中,感覺你很怕人將你歸類,聲稱自己是為普通讀者
寫作的,不關心專業人士的看法。老兄別惱啊,我怎麽覺得你這說法有些言不由衷啊。在
你的概念中,為普通讀者的寫作是什麽意思?一個專家,無論歷史家還是文學家,作為讀
者而不對作品發表意見的時候,他是什麽讀者?而一旦他說了話,他又是什麽讀者?
李:我這一輩子說過不少假話,而恰恰在這一點上我從不言不由衷;否
則,我現在也會是一個“專業人士”,您信不信?
中國人特別津津樂道於自己的史學與文學傳承。古代的不去多說,那時
的史學等於是帝王家譜,文學的主流則是文以載道。對此早有大家評論。
而現當代的所謂專業和專業人士是什麽樣?您會看重那些以學術的名義
取媚外在利益或力量的“專業人士”們嗎?您會喜歡那些把學術與科學作為自家後花園的
卑瑣的“專家”們嗎?從過去到今天,有許多對此的形容性專有名詞,我想不必再提了吧。
說得好聽一點,為普通讀者寫作,就是為自己的良心寫作;我在第二本
書的後記中說:願我的工作能夠救贖自己的靈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過去,士大夫喜歡
說一句話,叫做事“各秉天良”,也是這個意思吧。
說得不好聽一點,這是一個市場經濟時代。學位、學銜、學術經費、學
術基金、專業傳媒、專家的名聲、地位、福利、待遇、住房、獎金都在“專業人士們”手
中掌握著,他們唯獨失去了普通讀者,唯獨壟斷不了市場。普通讀者憑藉自己的心靈,在
市場上投票。對此,我充滿敬畏與欣慰。幸虧如此!從我收到的那些讀者來信中,我對此
頗有信心。您認為我需要言不由衷嗎?
劉:我喜歡你常用“扼腕嘆息”這個詞,甚至喜歡你行文中無法抑製的
激情和憂患意識。我有時候甚至想建議你,即使有人批評這一點,也別改,就這樣。但每
當我讀溫功義時,就覺得歷史寫作創作者的態度就該是這個樣子,不溫不火,綿裏藏針,
寫得讓讀者去“扼腕嘆息”,給讀者留下思考、想像的空間。可再迴頭讀你的,每當將要扼
腕的時候,你的情緒也上來了,還是有一種過癮的感覺:“你看,作者跟我一樣的感受啊。”
李:我其實挺想學習那種不動聲色的深刻與犀利,在一個點上深挖下去。
可惜學不到。《北京晚報》有一位記者和我隻談了一次話,就看出這一點來了,寫了一篇叫
“李亞平:感情是隱藏不住的”文章。就是它了,愛誰誰。
二、對明朝皇權專製的新認識
劉:我個人的體會是,這本書的敘事較“大宋”有突破,閱讀時總想著
一個詞:“王朝性格”,或叫作“朱元璋現象”。比如《劍橋中國明代史》寫道:明王朝27
7年的統治特點,“主要淵源於這位奇異而強有力的人物的個人性格特徵。”不知你構思、
寫作時,是否屬意這一點。或者,以你的觀察和體會,怎樣看待“朱元璋的性格特點深深
影響了明代統治者的治理思想與行為”這一說法?
李:你這個問題真的很厲害。假如不是對兩百七十幾年的明王朝歷史有
一個透徹了解,甚至,假如沒有對朱元璋之後六百多年歷史的了解的話,斷然提不出這種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