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文吏的嘴炮
去秦國當個美男公務員 作者:顏胖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當此時,有一人麵如土色地從外麵奔進來。還顧不得理順一口氣,便靠扶在門上,上氣不接下氣地說道:“九鼎入秦了,九鼎……入秦了!”
話音一落,飯堂便如開水一般,頃刻沸騰起來。
九鼎……入秦了?
要問這九鼎入秦幹趙國何事,何至以一石投水掀起這樣的巨濤,那就要從九鼎的來曆說起了。
帝禹之時,曾命九州征鼎獻於夏王室。後成湯滅夏,九鼎轉入商邑。又逢商紂暴虐失卻民心,武王替天行道,伐商功成攜鼎西歸,傳到其子成王時,又把九鼎遷到鎬京,行“定鼎”之儀,至此,九鼎儼然成了王權的象征。
如今九鼎歸秦,便是表明秦已有了征討六國的資格。消息一至,便如同巨石入海,說是激起千層浪也不為過。此刻,莫說小小的太史府,就算是趙國的政治權利中心,乃至整個天下的人,都開始感到一種透入骨子裏的驚懼彷徨。
那巨浪一旦掀起,便不會再停下來,滾滾濁流從西而來,將席卷何處?雖然轟鳴聲未至,但再遲鈍的人,此刻也當聞到一點響動了。
所以也難怪眾人如此驚慌。
這還是趙高穿越過來,頭一迴觸到自天下湧起的暗流,雖隻是縮在小小太史府中向外的一瞥,但他心中已如共鳴般隱隱漾起了難以言喻的激動情緒,握著長箸的手微微顫抖起來。
隻是片刻,想起前世爺爺說過的話:寧性為善。便不動聲色地按下心底的那份激動,定神定心,專心側耳傾聽已然爭吵起來的左右史手下的文吏們。
此時雙方的論戰已經進入白熱化,隻聽右史那邊一個褐衣掌書反駁道:“各國同仇卻不同心,周遭虎狼環飼,誰也不願做出頭鳥,如此情形,何談合縱?要我說趙國不若按兵不動,秦魏同樣世仇,荊楚也未必見得秦國的好,屆時我趙國坐收漁利不是更妙?”
左史這邊的人同樣不相讓,一撐桌案,站起來個年近不惑的絳衣掌書,不屑斥道:“溫吞之論!秦趙世仇,若要東出,定要收拾的就是我趙國,現在還不趁早防備,隻知按兵不動,王齕【1】再圍邯鄲,趙國難道又隻能被動等待列國援軍相救?將母國的命脈交予別人之手,你就能睡得安穩?為何不該合縱?”
另一方褐衣掌書:“山東列國至今沒有動靜,你卻要讓趙國主動促成合縱,這是將我趙國至於出頭鳥般的境地!且我問你,合縱之艱你可想過,若是不成,由趙國挑起的這事端,又該如何收拾?”
絳衣掌書又一次輕哼一聲,麵有慍色道:“若如爾等之意,不主動,不作為,合縱當然難成。但成事在人,我趙國前有撮合三晉合滅智氏解母國之圍的張孟談【2】,時隔今日狼秦覬覦,難道一個個竟都成了縮頭烏龜?”
“嗬,聽這口氣,你趙交能耐,還真想應了‘交’字,要身先士卒了?”右史那邊一人有意擠兌道。
這不就是古代版的“你行你上”麽?趙高心中莞爾。
旁邊的王寵也戲謔道:“莫說,隻要趙國用我,我還真想試一試,掙個王寵,也不算虧。”
張先表麵上八風不動自顧低頭吃東西,其實那些話全數都入了他的耳,吃飯是真,低頭沉思同樣也是真,他心裏來迴轉著不少事情,所以人就顯得更加沉默了。
若是按那些穿越小說的套路,現下趙高就該站起來高談闊論一番,然後一舉拿下在場所有人。若有幸上達天聽,之後便少年揚名可追,封侯拜相可待了。
而趙高生來就比別人冷靜,他清醒地知道:眼下他勢單力薄,就算是仗著自己空長他人兩千多年的智慧,一些對於當下的見識,他也是遠不及這些前輩們。
莫說拜相封侯,就算是少年揚名也是不可能的。退一萬步講,他真能在這些博學的文吏麵前大出風頭,讓別人注意到他,難道今後就能青雲直上了?
真是好笑!縱觀先古,日馳月驟,變動不止;又思今日,邦國攻伐,天下未定。
此時木秀於林,必有風摧。
何苦平白做些招人妒忌不討好的投機舉動。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日後才能比別人認得更清,站得更穩,站得更直。
所以還是那句話,現在的他“年紀還小”,隻需要認真看著,聽著,吸取些可用的東西打好根基,低調做人,不去引人注目,足以自保,便可。
趙高片刻走神的功夫,雙方又戰了數十來迴。此時相比之前的討論,則更加激烈了。
飯堂裏唾沫橫飛,一個個爭得麵紅耳赤,誰也顧不上什麽禮儀了,舉箸比劃的,手拍案幾的,挽袖子的,撩衣擺的,種種景象簡直讓趙高開了眼。
兩千多年前文吏們的嘴炮竟然也能這麽的……呃……別開生麵。
右史那邊這迴又出了個黃衣掌書:“古有成湯滅夏,武王伐商,可見天道常在。後有莊王問鼎,周德雖衰,然天命未改,仍存留至今;今秦以虎狼之心強奪九鼎,背離天道,隻需少待,上天必替我山東六國懲惡罰秦。”
左史這邊站出來個灰衣掌書反駁:“嗬,右史掌書此言何其可笑!成湯武王以己之身撥亂反正,你說是天道常在。莊王【3】問鼎,你說‘周德雖衰,天命未改’。而今昭王奪鼎已成定局,何解?難道你承認他秦國乃天命所歸?”
灰衣掌書說到酣暢處,大袖一振,看著被自己說得青筋暴起的右史掌書,心中大快,冷笑一聲,又將聲音拔高了幾度繼續發問:“再敢問,你口中的天道又是何解?為何秦國頻頻犯我三晉,上天不罰?更有長平之戰坑殺我趙國數十萬戰俘,如此天良盡喪,非但不罰,他狼秦之勢反如日中天,你口中的天道緣何不公至此?”
王寵是典型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一手支頤,一手握箸揶揄道:“右史那邊的掌書都是些老匹夫,若論引經據典,咱們左史這邊是比不過。可咱們腦子靈活,要爭起來他們也未必討得了好。”
至此,右史那邊的幾個被灰衣掌書駁得啞口無言,一個個低頭悻悻坐迴去,更有幾個氣不過的,飯也不吃,甩袖離開了。
然而若說適才在論國之時左史這邊的灰衣掌書心中是酣暢的話,現下爭得了輸贏他卻有些高興不起來,甚至開始迷茫。
有些話雖然是那麽說,可真放在治國之道上,又是另一個說法了。
如今的趙國,君王不察,臣下巧詐,身處激浪翻滾的浩瀚之海,趙國的出路究竟在何處……
灰衣左史掌書的變化分毫不差地落入趙高眼中,他自己也不由地在心底歎了一口氣,眼下他心中也是既清明,又迷茫。
趙高心中清明是因為他知道曆史走向知道趙國的命運,趙高迷茫是因為就算知道了曆史,若要讓他謀一條出路,該何去何從才能讓趙國百姓安身立命,他也是拿不出來的。
畢竟古往今來,君臣走在治國道路上,沒有誰不是在摸爬滾打中跌撞前行的,什麽是好的,什麽又是更好的,換一個境況又會出現什麽樣的新難題,誰又能說得準呢?
在那天之後,趙國並未有任何動靜,合同其他五國義正辭嚴地就九鼎入秦一事聲討了一番,便如石沉大海再無動靜。
然而幾塊小小石子,又如何能阻止海下翻滾的巨流?不知道秦國何時真正動手,所有人心中都藏了一個不安的念頭,如同利劍懸頂一般,惶惶不可終日。
難得趙高當晚也是躺在硬床板上左翻右翻睡不著,獨自想了許多事情,有的是關於上一世父母親的,也有關於自己今後何去何從的,雖然經常告誡自己不要想太多,但是白天那場論戰卻是時時浮印在腦海裏,揮之不去。
話音一落,飯堂便如開水一般,頃刻沸騰起來。
九鼎……入秦了?
要問這九鼎入秦幹趙國何事,何至以一石投水掀起這樣的巨濤,那就要從九鼎的來曆說起了。
帝禹之時,曾命九州征鼎獻於夏王室。後成湯滅夏,九鼎轉入商邑。又逢商紂暴虐失卻民心,武王替天行道,伐商功成攜鼎西歸,傳到其子成王時,又把九鼎遷到鎬京,行“定鼎”之儀,至此,九鼎儼然成了王權的象征。
如今九鼎歸秦,便是表明秦已有了征討六國的資格。消息一至,便如同巨石入海,說是激起千層浪也不為過。此刻,莫說小小的太史府,就算是趙國的政治權利中心,乃至整個天下的人,都開始感到一種透入骨子裏的驚懼彷徨。
那巨浪一旦掀起,便不會再停下來,滾滾濁流從西而來,將席卷何處?雖然轟鳴聲未至,但再遲鈍的人,此刻也當聞到一點響動了。
所以也難怪眾人如此驚慌。
這還是趙高穿越過來,頭一迴觸到自天下湧起的暗流,雖隻是縮在小小太史府中向外的一瞥,但他心中已如共鳴般隱隱漾起了難以言喻的激動情緒,握著長箸的手微微顫抖起來。
隻是片刻,想起前世爺爺說過的話:寧性為善。便不動聲色地按下心底的那份激動,定神定心,專心側耳傾聽已然爭吵起來的左右史手下的文吏們。
此時雙方的論戰已經進入白熱化,隻聽右史那邊一個褐衣掌書反駁道:“各國同仇卻不同心,周遭虎狼環飼,誰也不願做出頭鳥,如此情形,何談合縱?要我說趙國不若按兵不動,秦魏同樣世仇,荊楚也未必見得秦國的好,屆時我趙國坐收漁利不是更妙?”
左史這邊的人同樣不相讓,一撐桌案,站起來個年近不惑的絳衣掌書,不屑斥道:“溫吞之論!秦趙世仇,若要東出,定要收拾的就是我趙國,現在還不趁早防備,隻知按兵不動,王齕【1】再圍邯鄲,趙國難道又隻能被動等待列國援軍相救?將母國的命脈交予別人之手,你就能睡得安穩?為何不該合縱?”
另一方褐衣掌書:“山東列國至今沒有動靜,你卻要讓趙國主動促成合縱,這是將我趙國至於出頭鳥般的境地!且我問你,合縱之艱你可想過,若是不成,由趙國挑起的這事端,又該如何收拾?”
絳衣掌書又一次輕哼一聲,麵有慍色道:“若如爾等之意,不主動,不作為,合縱當然難成。但成事在人,我趙國前有撮合三晉合滅智氏解母國之圍的張孟談【2】,時隔今日狼秦覬覦,難道一個個竟都成了縮頭烏龜?”
“嗬,聽這口氣,你趙交能耐,還真想應了‘交’字,要身先士卒了?”右史那邊一人有意擠兌道。
這不就是古代版的“你行你上”麽?趙高心中莞爾。
旁邊的王寵也戲謔道:“莫說,隻要趙國用我,我還真想試一試,掙個王寵,也不算虧。”
張先表麵上八風不動自顧低頭吃東西,其實那些話全數都入了他的耳,吃飯是真,低頭沉思同樣也是真,他心裏來迴轉著不少事情,所以人就顯得更加沉默了。
若是按那些穿越小說的套路,現下趙高就該站起來高談闊論一番,然後一舉拿下在場所有人。若有幸上達天聽,之後便少年揚名可追,封侯拜相可待了。
而趙高生來就比別人冷靜,他清醒地知道:眼下他勢單力薄,就算是仗著自己空長他人兩千多年的智慧,一些對於當下的見識,他也是遠不及這些前輩們。
莫說拜相封侯,就算是少年揚名也是不可能的。退一萬步講,他真能在這些博學的文吏麵前大出風頭,讓別人注意到他,難道今後就能青雲直上了?
真是好笑!縱觀先古,日馳月驟,變動不止;又思今日,邦國攻伐,天下未定。
此時木秀於林,必有風摧。
何苦平白做些招人妒忌不討好的投機舉動。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日後才能比別人認得更清,站得更穩,站得更直。
所以還是那句話,現在的他“年紀還小”,隻需要認真看著,聽著,吸取些可用的東西打好根基,低調做人,不去引人注目,足以自保,便可。
趙高片刻走神的功夫,雙方又戰了數十來迴。此時相比之前的討論,則更加激烈了。
飯堂裏唾沫橫飛,一個個爭得麵紅耳赤,誰也顧不上什麽禮儀了,舉箸比劃的,手拍案幾的,挽袖子的,撩衣擺的,種種景象簡直讓趙高開了眼。
兩千多年前文吏們的嘴炮竟然也能這麽的……呃……別開生麵。
右史那邊這迴又出了個黃衣掌書:“古有成湯滅夏,武王伐商,可見天道常在。後有莊王問鼎,周德雖衰,然天命未改,仍存留至今;今秦以虎狼之心強奪九鼎,背離天道,隻需少待,上天必替我山東六國懲惡罰秦。”
左史這邊站出來個灰衣掌書反駁:“嗬,右史掌書此言何其可笑!成湯武王以己之身撥亂反正,你說是天道常在。莊王【3】問鼎,你說‘周德雖衰,天命未改’。而今昭王奪鼎已成定局,何解?難道你承認他秦國乃天命所歸?”
灰衣掌書說到酣暢處,大袖一振,看著被自己說得青筋暴起的右史掌書,心中大快,冷笑一聲,又將聲音拔高了幾度繼續發問:“再敢問,你口中的天道又是何解?為何秦國頻頻犯我三晉,上天不罰?更有長平之戰坑殺我趙國數十萬戰俘,如此天良盡喪,非但不罰,他狼秦之勢反如日中天,你口中的天道緣何不公至此?”
王寵是典型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一手支頤,一手握箸揶揄道:“右史那邊的掌書都是些老匹夫,若論引經據典,咱們左史這邊是比不過。可咱們腦子靈活,要爭起來他們也未必討得了好。”
至此,右史那邊的幾個被灰衣掌書駁得啞口無言,一個個低頭悻悻坐迴去,更有幾個氣不過的,飯也不吃,甩袖離開了。
然而若說適才在論國之時左史這邊的灰衣掌書心中是酣暢的話,現下爭得了輸贏他卻有些高興不起來,甚至開始迷茫。
有些話雖然是那麽說,可真放在治國之道上,又是另一個說法了。
如今的趙國,君王不察,臣下巧詐,身處激浪翻滾的浩瀚之海,趙國的出路究竟在何處……
灰衣左史掌書的變化分毫不差地落入趙高眼中,他自己也不由地在心底歎了一口氣,眼下他心中也是既清明,又迷茫。
趙高心中清明是因為他知道曆史走向知道趙國的命運,趙高迷茫是因為就算知道了曆史,若要讓他謀一條出路,該何去何從才能讓趙國百姓安身立命,他也是拿不出來的。
畢竟古往今來,君臣走在治國道路上,沒有誰不是在摸爬滾打中跌撞前行的,什麽是好的,什麽又是更好的,換一個境況又會出現什麽樣的新難題,誰又能說得準呢?
在那天之後,趙國並未有任何動靜,合同其他五國義正辭嚴地就九鼎入秦一事聲討了一番,便如石沉大海再無動靜。
然而幾塊小小石子,又如何能阻止海下翻滾的巨流?不知道秦國何時真正動手,所有人心中都藏了一個不安的念頭,如同利劍懸頂一般,惶惶不可終日。
難得趙高當晚也是躺在硬床板上左翻右翻睡不著,獨自想了許多事情,有的是關於上一世父母親的,也有關於自己今後何去何從的,雖然經常告誡自己不要想太多,但是白天那場論戰卻是時時浮印在腦海裏,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