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太史府見聞
去秦國當個美男公務員 作者:顏胖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史府建在府庫外圍一個特殊的大院裏,大院當中最顯眼的就是一座七層的巨型高閣,名曰:琅環閣。
琅環閣四麵環水,主體為木材的黃色,邊緣用黑色加以點綴。其因是用五行當中代表水德的黑色來祈禱琅環閣免遭火災的損毀。
屋頂中央有四條仰頭青龍,它們皆口含銅針,屋頂四周則置有銅龍尾,以作避雷之用。
琅環閣雖然不比望天台一般高大宏偉,然放眼趙王宮,這都是數得上名號的精貴建築。
某任趙王還曾誇口:典藏之博,唯我趙國耳!
一時間,這座高大樓閣儼然成了趙王宮上上下下向往所在,更是太史府官吏們心中的驕傲。
但凡新人進到趙王宮,前輩們誰人不指著這個角落的琅環閣向他們誇耀一番。
然而話雖如此,真正踏入這裏翻開那些竹簡瞧上一瞧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就連那位誇過口的趙王也不曾親來過幾迴。
數以千計甚至萬計的竹簡靜靜地躺在閣樓之上,等待著人們前來翻閱。可就算是太史府的文吏們成日成日地進進出出,不少角落裏的書籍也慢慢積了灰。
隻因他們能翻看的實在有限。
不過要是細瞧就會發現:律典、禮典一類的竹簡倒是被磨得光滑鋥亮,時時泛著溫厚潤澤的光。
琅環閣一到六層分別放置: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六大類書籍。
第七層則是藏書的重中之重,主要放置了以趙國建邦之典為首的七國建邦典籍。建邦之典可分六種: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
這一到七層的藏書,小到飲食禮數之微,大到邦國建製之宏;上追華夏之始,下達邦國之亂,盡皆詳備。
饒是出入慣了後世圖書館的趙高,由人領著這樣一層一層地看上去,也不由在心裏連連感歎:老祖宗們果然偉大!
離開了琅環閣,趙高又被領至一旁一個巨大的官室,名曰:載筆署。顧名思義:攜帶文具以記錄君王之事。
其實在這裏的文吏絕大多數是沒有機會見到趙王的,隻有本本分分做上十幾年乃至更久的文吏工作,有了一定的經驗,成了老資格,再得到了太史令的認可,方才有機會跟隨左右史前往趙王跟前。
更多的人,他們的工作是整理謄寫君王言行記錄和翻抄古舊損壞的書籍。載筆署正是文吏們平時辦公的地方。
在張先的指引下,趙高開始了今天的第一份工作——謄抄一卷損毀的簡牘。趙高十分珍惜地將謄抄工作當做練習,一絲不苟的動了筆。
一旁張先看他在竹簡上寫下第一個字的時候就好奇地“咦”了一聲。接下來又連寫了一行終於忍不住歎道:“難怪大人誇你。”
要說趙高的字雖然比起籍談那些老資曆還尚有許多不足,但是同底下那些青年文吏相比卻是綽綽有餘。
一個十來歲錦繡少年的字,已依稀有了古厚峻拔的風致,這樣的功底著實令人大感意外。看他利落抄完第一卷,竟然沒有一個錯處。
張先拿到這份成卷時再次打心底裏讚道:“當真不錯。”
不同於別人,趙高聞言沒有惺惺作態,而是直言:“家中閑來無事,平時就練得多了些,你要是像我那樣練,你也可以。”
張先聞言,也不知哪兒來的想法,隨手拿起他的手往平時握筆的地方摸了摸,果然觸到一層薄薄的繭,雖然用眼睛瞧不太出來,但卻是他實實在在努力的痕跡。
見握著自己手的人許久沒有反應,趙高不客氣地把手抽迴來,攏進素色寬袖裏,幽幽道:“眼下你若沒事可做,不妨陪我抄。”
掌心驟然失去溫熱的異樣激得張先馬上找迴了思緒。張先哪裏是沒事可做,二人坐在一處都有要完成的內容,隻是按籍談的安排檢查趙高的完成情況,不想竟一時無狀。
初時張先隻道自己失禮心中愧疚,當未覺趙高說那話是故意揶揄他,等稍後張先迴過味來,趙高已經斂了心神投入了接下來的工作當中,他也不好再多打擾對方了。
他們這一忙就忙到了該用夕食的時間。同樣由張先帶著,二人一齊進了飯堂。
趙高入了飯堂才知右史手下掌管的文吏們也在,按說平素左史、右史手下的文吏工作地點是隔開的,住的地方一左一右,也是互不幹涉的,可沒想到每日雙方會在這裏打照麵。
而且是如此劍拔弩張的照麵……
張先屬於那種心正身修的君子,不屑對這種事說長道短,故而趙高心裏一團霧水。
誰知旁邊來了個不認生的青年,見趙高疑惑,眉眼彎彎地主動湊過來搭話:“想知道?”
他不動聲色地打量著青年。青年並非像尋常文吏一樣頭戴高冠,身穿寬袍廣袖,而是著一身融合了胡風的裝束,瞧著較為幹練明朗。
打從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推行全國以後,舉國上下便興起了一股擬胡之風,加之趙國以北為大片草原,草原上喝著馬奶酒長大的趙人生來就比他國之人豪放爽朗,學那些個胡人的裝扮,非但不會顯得不倫不類,反而會使人看著更為英氣精神。
眼前這青年典型就是這樣的一類人。雖然舉動輕浮了些,但周身的確散發著那股子英氣。雖然配上不正經的表情令人好笑,但其實已經在趙高心中賺得了不少好感。
那擠眉弄眼的表情看得趙高有些哭笑不得,一麵垂手拍拍身旁的竹墊示意他坐下來,一麵緩緩道:“願聞其詳。”
青年袖子一揮便不客氣地坐了下來,開始講起其中的淵源。
隻消片刻趙高就從他的話裏聽出了點滋味來:這太史府的左史籍氏和右史範氏兩家祖上是世仇,從上幾代開始結了怨就沒有再消停過,一直暗中較著勁。
不過令青年不明白的是:這兩邊爭鬥分明影響到了曆代太史令的管理,卻很少見太史令們真正幹涉過。許多時候鬧得厲害了,太史令便出麵意思意思,從中調解,也不管雙方暗中會否繼續較勁,明麵上消停一點,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趙高在聽青年說話之餘,也不忘觀察著他的神情變化,瞧他說到後麵表情越發疑惑,心中了然,便壓低聲音道:
“自古無論為君還是為臣,禦下都講究一個製衡之術,於太史令來講,兩方爭鬥固然不利管束,但如此一來互相牽製,誰也不會坐大,威脅……”
後麵沒有說完的話青年已經明白是什麽了。先前他聽聞新來的這個趙高因寫得一手好字,頗得左史大人的器重,從一個卑微的灑掃小童提為執筆文吏,那時還隻是好奇,不覺得有什麽特別,眼下聽了他這番與年齡不符的剖析,還當真有幾分佩服了。
青年當下才想起自己似乎沒有告知對方名姓,這便疊手道:“我氏王名寵,你不介意的話,以後咱們就是朋友了。”
“敢問名是哪個字?”趙高微笑著疊手迴禮。相處了這麽一會兒,這個明朗的青年,趙高同樣喜歡了起來。
“寵者,尊居也。”
王寵,好一個……呃……簡單粗暴的名字。趙高嘴角隱隱有些抽搐,但麵上還是做得滴水不漏,低頭全了禮數,道:“王兄。”
“小兄弟。”
對於這個稱唿趙高其實是有些膩歪的,一個大男人,叫什麽小兄弟?可是轉念想起自己如今還是小娃娃的身,大老爺們兒的心,怨不得別人,也就隨他去了。
倒是張先,從適才王寵過來開始,就一副入定的模樣,端正地跪坐在一旁,也不知二人的對話聽進去了多少。
這麽一日相處下來,趙高心中清楚,張先冷性,卻並非冷心,念著他是新人,整日不厭其煩地耐心給他講解太史府中的各項規矩,而且不居功,不擺架子,也是一個可以交心的朋友。
就在這時,夕食由幾個宮人端上來了。熱氣騰騰的粟飯,配上一點點的醢醬【1】,外加管飽的黍米餅和管夠的野菜湯,也就是他們今晚飯菜了,雖然簡單卻足以填飽肚子。
趙高前世是個南方人,吃慣了水稻,剛來這裏的時候難受了很久。是饑餓改變了他的飲食習慣。眼下的他啃著粟米餅喝著野菜湯也同樣有滋有味。
這些東西雖然簡單,但畢竟是宮中的食物,已經比他在家中吃的味道好上太多,而且能吃到一點點醢醬,沾沾葷腥,於他們這種普通人來說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琅環閣四麵環水,主體為木材的黃色,邊緣用黑色加以點綴。其因是用五行當中代表水德的黑色來祈禱琅環閣免遭火災的損毀。
屋頂中央有四條仰頭青龍,它們皆口含銅針,屋頂四周則置有銅龍尾,以作避雷之用。
琅環閣雖然不比望天台一般高大宏偉,然放眼趙王宮,這都是數得上名號的精貴建築。
某任趙王還曾誇口:典藏之博,唯我趙國耳!
一時間,這座高大樓閣儼然成了趙王宮上上下下向往所在,更是太史府官吏們心中的驕傲。
但凡新人進到趙王宮,前輩們誰人不指著這個角落的琅環閣向他們誇耀一番。
然而話雖如此,真正踏入這裏翻開那些竹簡瞧上一瞧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就連那位誇過口的趙王也不曾親來過幾迴。
數以千計甚至萬計的竹簡靜靜地躺在閣樓之上,等待著人們前來翻閱。可就算是太史府的文吏們成日成日地進進出出,不少角落裏的書籍也慢慢積了灰。
隻因他們能翻看的實在有限。
不過要是細瞧就會發現:律典、禮典一類的竹簡倒是被磨得光滑鋥亮,時時泛著溫厚潤澤的光。
琅環閣一到六層分別放置: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六大類書籍。
第七層則是藏書的重中之重,主要放置了以趙國建邦之典為首的七國建邦典籍。建邦之典可分六種: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
這一到七層的藏書,小到飲食禮數之微,大到邦國建製之宏;上追華夏之始,下達邦國之亂,盡皆詳備。
饒是出入慣了後世圖書館的趙高,由人領著這樣一層一層地看上去,也不由在心裏連連感歎:老祖宗們果然偉大!
離開了琅環閣,趙高又被領至一旁一個巨大的官室,名曰:載筆署。顧名思義:攜帶文具以記錄君王之事。
其實在這裏的文吏絕大多數是沒有機會見到趙王的,隻有本本分分做上十幾年乃至更久的文吏工作,有了一定的經驗,成了老資格,再得到了太史令的認可,方才有機會跟隨左右史前往趙王跟前。
更多的人,他們的工作是整理謄寫君王言行記錄和翻抄古舊損壞的書籍。載筆署正是文吏們平時辦公的地方。
在張先的指引下,趙高開始了今天的第一份工作——謄抄一卷損毀的簡牘。趙高十分珍惜地將謄抄工作當做練習,一絲不苟的動了筆。
一旁張先看他在竹簡上寫下第一個字的時候就好奇地“咦”了一聲。接下來又連寫了一行終於忍不住歎道:“難怪大人誇你。”
要說趙高的字雖然比起籍談那些老資曆還尚有許多不足,但是同底下那些青年文吏相比卻是綽綽有餘。
一個十來歲錦繡少年的字,已依稀有了古厚峻拔的風致,這樣的功底著實令人大感意外。看他利落抄完第一卷,竟然沒有一個錯處。
張先拿到這份成卷時再次打心底裏讚道:“當真不錯。”
不同於別人,趙高聞言沒有惺惺作態,而是直言:“家中閑來無事,平時就練得多了些,你要是像我那樣練,你也可以。”
張先聞言,也不知哪兒來的想法,隨手拿起他的手往平時握筆的地方摸了摸,果然觸到一層薄薄的繭,雖然用眼睛瞧不太出來,但卻是他實實在在努力的痕跡。
見握著自己手的人許久沒有反應,趙高不客氣地把手抽迴來,攏進素色寬袖裏,幽幽道:“眼下你若沒事可做,不妨陪我抄。”
掌心驟然失去溫熱的異樣激得張先馬上找迴了思緒。張先哪裏是沒事可做,二人坐在一處都有要完成的內容,隻是按籍談的安排檢查趙高的完成情況,不想竟一時無狀。
初時張先隻道自己失禮心中愧疚,當未覺趙高說那話是故意揶揄他,等稍後張先迴過味來,趙高已經斂了心神投入了接下來的工作當中,他也不好再多打擾對方了。
他們這一忙就忙到了該用夕食的時間。同樣由張先帶著,二人一齊進了飯堂。
趙高入了飯堂才知右史手下掌管的文吏們也在,按說平素左史、右史手下的文吏工作地點是隔開的,住的地方一左一右,也是互不幹涉的,可沒想到每日雙方會在這裏打照麵。
而且是如此劍拔弩張的照麵……
張先屬於那種心正身修的君子,不屑對這種事說長道短,故而趙高心裏一團霧水。
誰知旁邊來了個不認生的青年,見趙高疑惑,眉眼彎彎地主動湊過來搭話:“想知道?”
他不動聲色地打量著青年。青年並非像尋常文吏一樣頭戴高冠,身穿寬袍廣袖,而是著一身融合了胡風的裝束,瞧著較為幹練明朗。
打從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推行全國以後,舉國上下便興起了一股擬胡之風,加之趙國以北為大片草原,草原上喝著馬奶酒長大的趙人生來就比他國之人豪放爽朗,學那些個胡人的裝扮,非但不會顯得不倫不類,反而會使人看著更為英氣精神。
眼前這青年典型就是這樣的一類人。雖然舉動輕浮了些,但周身的確散發著那股子英氣。雖然配上不正經的表情令人好笑,但其實已經在趙高心中賺得了不少好感。
那擠眉弄眼的表情看得趙高有些哭笑不得,一麵垂手拍拍身旁的竹墊示意他坐下來,一麵緩緩道:“願聞其詳。”
青年袖子一揮便不客氣地坐了下來,開始講起其中的淵源。
隻消片刻趙高就從他的話裏聽出了點滋味來:這太史府的左史籍氏和右史範氏兩家祖上是世仇,從上幾代開始結了怨就沒有再消停過,一直暗中較著勁。
不過令青年不明白的是:這兩邊爭鬥分明影響到了曆代太史令的管理,卻很少見太史令們真正幹涉過。許多時候鬧得厲害了,太史令便出麵意思意思,從中調解,也不管雙方暗中會否繼續較勁,明麵上消停一點,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趙高在聽青年說話之餘,也不忘觀察著他的神情變化,瞧他說到後麵表情越發疑惑,心中了然,便壓低聲音道:
“自古無論為君還是為臣,禦下都講究一個製衡之術,於太史令來講,兩方爭鬥固然不利管束,但如此一來互相牽製,誰也不會坐大,威脅……”
後麵沒有說完的話青年已經明白是什麽了。先前他聽聞新來的這個趙高因寫得一手好字,頗得左史大人的器重,從一個卑微的灑掃小童提為執筆文吏,那時還隻是好奇,不覺得有什麽特別,眼下聽了他這番與年齡不符的剖析,還當真有幾分佩服了。
青年當下才想起自己似乎沒有告知對方名姓,這便疊手道:“我氏王名寵,你不介意的話,以後咱們就是朋友了。”
“敢問名是哪個字?”趙高微笑著疊手迴禮。相處了這麽一會兒,這個明朗的青年,趙高同樣喜歡了起來。
“寵者,尊居也。”
王寵,好一個……呃……簡單粗暴的名字。趙高嘴角隱隱有些抽搐,但麵上還是做得滴水不漏,低頭全了禮數,道:“王兄。”
“小兄弟。”
對於這個稱唿趙高其實是有些膩歪的,一個大男人,叫什麽小兄弟?可是轉念想起自己如今還是小娃娃的身,大老爺們兒的心,怨不得別人,也就隨他去了。
倒是張先,從適才王寵過來開始,就一副入定的模樣,端正地跪坐在一旁,也不知二人的對話聽進去了多少。
這麽一日相處下來,趙高心中清楚,張先冷性,卻並非冷心,念著他是新人,整日不厭其煩地耐心給他講解太史府中的各項規矩,而且不居功,不擺架子,也是一個可以交心的朋友。
就在這時,夕食由幾個宮人端上來了。熱氣騰騰的粟飯,配上一點點的醢醬【1】,外加管飽的黍米餅和管夠的野菜湯,也就是他們今晚飯菜了,雖然簡單卻足以填飽肚子。
趙高前世是個南方人,吃慣了水稻,剛來這裏的時候難受了很久。是饑餓改變了他的飲食習慣。眼下的他啃著粟米餅喝著野菜湯也同樣有滋有味。
這些東西雖然簡單,但畢竟是宮中的食物,已經比他在家中吃的味道好上太多,而且能吃到一點點醢醬,沾沾葷腥,於他們這種普通人來說也算是意外之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