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認為聖人之言不可全信。”
麵對李儒的咄咄逼問,張遼隻能抒發自己的觀點。
儒學服務於統治階層,階級觀念深重,以學習的優劣將人分為四等未嚐不可。
“為何?”
李儒目露好奇之色,做出傾聽之態。
“早慧聰明之人有之,冠以妖孽稱唿未嚐不可,不過對於這生而知之者乃是奇談,不足為信,世間之人大多為學而知之者,至於身處囚困之境之人通過學習而上進,這樣的人可敬可佩,至於底層庶民,即便存在通過學習上進之輩,可又有幾人能夠出眾,大多庶民連自己的肚子都吃不飽,談何學習呢?更不要說哪有上進渠道呢?”
張遼組織了一下語言,繼續道:“我反而認為,古之賢者也有向庶民學習的地方,僅僅農桑而言,就值得讓太多太多的上位者虛心求教。”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年有春夏秋冬,人有三六九等,這乃世間大倫,庶民精於農桑之術這是本分工作。”
李儒覺得張遼的言語有些偏頗,不過自有一番道理在其中,這也讓他不得不深思。
在他看來,作為勞心者何必去操持勞力者的賤業呢?
不過這話他沒有明言,隻得在心中想想。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不可不察啊,即便是勞心者,也得明白勞力者的苦楚,方能杜絕一些將百姓視作芻狗的事情發生。”張遼言辭懇切的說道。
“吾乃孔孟門徒,隻聽孔孟之言,老子之言不入我耳,我怕汙了耳朵。”李儒當即做出鄙視之態,在這個話題氛圍之內不打算跟張遼說半個字。
董仲舒將自己的儒學比作美女嫁給漢武帝之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行其道,其他學說之言已經盡顯凋敝。
時至今日,儒學已經是顯學正統,其他學派即便有殘存的聲音也是地位卑微,無法撼動儒學之分毫。
張遼和李儒之間不算愉快的交談,當張遼扯出道德經裏麵的言語之後戛然而止。
李儒想要詢問張遼是四等人裏麵的哪一種沒有得到答案,表情奇異的道:“在我看來,你就是早慧聰明之人,用你自己的話來形容的話,你就是妖孽。”
“小子惶恐,不敢受李功曹如此褒獎。”張遼謙虛的表態,隻要李儒不引經據典,他覺得憑借自己胡攪蠻纏以及牽強附會的辯證邏輯可以讓李儒啞口無言。
李儒懶得多言,瞅著隨行在車駕之旁的幾位老者,以及張刑等人做了一番比較問道:“族中長輩皆穿錦衣,為何年輕力壯者都穿粗衣?”
“侍奉長輩定要以孝當先,族中青年皮糙肉厚能有粗衣驅寒已經很好了。”
張遼給族中青年冠以孝順之名後,繼續胡扯道:“族中窮苦,我也想有華衣美服,可惜,力有不逮啊。”
“張家小郎,你看,我想是傻子嗎?”李儒似笑非笑的俯視著張遼問道。
“李功曹何出此言,你乃翩翩君子,身居高位,緣何開這種玩笑?”張遼當即搖頭,做出了一副誰要是敢說李儒是傻子的話就將對方踩死的陣勢。
“即便藏拙也要掌握分寸,你過了。”李儒沒好氣的瞪了一眼張遼,這才一頭鑽進了車廂之內。
“張氏窮苦,這是真的。”張遼依舊在忍著笑意大聲胡扯。
車廂之內的李儒臉皮一抽,想起鄔堡之外望不到野的良田,進入鄔堡之後,鱗次櫛比的屋舍以及雞犬之聲,若是沒有看到這副欣欣向榮的景象不管張遼怎麽胡扯他都不會生氣。
可是,肉眼所見皆是豪富之象,還如此胡說八道,真的讓他肝火熾盛,最讓他氣憤的是,張遼睜著眼睛一遍又一遍的在胡說八道。
“文優怒氣不小啊。”董卓雖然粗豪,但也有幾分文氣,並不是一個純粹的粗野之人。
“若不是念在地方豪門對刺史大人有所裨益,此次不容多生事端,否則的話,我定要讓其好看,隻要讓牛輔知道張家小郎糊弄他的事情,就足以讓那個小子吃盡苦頭。”
李儒苦笑一聲,為了董卓的升遷大計著想,他隻能忍下這口怨氣。
“一介總角孺子,深知以柔克剛的深邃,將你的幾番詰問都化於無形,不正麵作答也就罷了,還能跳過你的問責,實屬罕見。”董卓做出了自己的評價。
“最讓我看重者,就是此子胡說八道的本事,他不是隨便的胡說八道,而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隻要是胡扯哄騙之言,他都能裝作極其認真的在胡說八道。”
李儒玩味的道:“隻可惜,這個小子胡說八道的本事徒有其表,沒有做到喜怒不顯於色,不悲不喜的地步,要是再長幾年,他胡說八道的本事也就爐火純青了,那個時候聽他胡說八道怕是看不出真假虛實。”
“天下動蕩之際盡出妖孽,也不知是妖孽一直存在,還是隻有在時局不穩的時候才天降妖孽。”董卓忍不住感歎。
現如今的他,不過是六百石的刺史,尚無兵權在握,對於一個人的看法還是從身為漢室之臣的身份出發。
等到他掌握兵權,心中對漢室生出裂隙之後,也許就不會是這個心態了。
張遼聽不到車廂之內的談話,趁著寒風吹起簾子的一角,想要瞅一瞅車廂裏麵的情況,但被牛輔瞪了幾眼之後也就打消了偷偷摸摸的心思。
當刺史車駕停在張氏主宅的門口之後,張遼鬆了一口氣,其餘族人同樣輕鬆了許多。
恭迎刺史大駕,這是禮儀,不得不做。
不過就是苦了恭迎之人。
以往,像刺史這樣的大官沒有拜訪張氏門庭的道理,如今折節而來,定然有所要求。
張氏族人一邊高興於貴客臨門,這樣在族譜上麵也能炫耀一筆,另一邊,又在擔心對張氏提出無法承擔的要求。
所以一味的藏拙,裝窮扮可憐,就是希望刺史大人稍微的仁慈一些,不要太過苛刻。
隻要在張氏承受範圍之內,對於刺史大人的要求自然要應承下來,如果超出了承受範圍,似乎,也奈何不得刺史大人隻能付出,不過並不是沒有反擊舉措,在州郡之內詆毀其名聲,誣告一些亂七八糟的罪名自無不可。
張氏將姿態放得如此之低,也是側麵說明張氏不可過度壓榨。
接下來就看刺史大人如何接招了。
麵對李儒的咄咄逼問,張遼隻能抒發自己的觀點。
儒學服務於統治階層,階級觀念深重,以學習的優劣將人分為四等未嚐不可。
“為何?”
李儒目露好奇之色,做出傾聽之態。
“早慧聰明之人有之,冠以妖孽稱唿未嚐不可,不過對於這生而知之者乃是奇談,不足為信,世間之人大多為學而知之者,至於身處囚困之境之人通過學習而上進,這樣的人可敬可佩,至於底層庶民,即便存在通過學習上進之輩,可又有幾人能夠出眾,大多庶民連自己的肚子都吃不飽,談何學習呢?更不要說哪有上進渠道呢?”
張遼組織了一下語言,繼續道:“我反而認為,古之賢者也有向庶民學習的地方,僅僅農桑而言,就值得讓太多太多的上位者虛心求教。”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年有春夏秋冬,人有三六九等,這乃世間大倫,庶民精於農桑之術這是本分工作。”
李儒覺得張遼的言語有些偏頗,不過自有一番道理在其中,這也讓他不得不深思。
在他看來,作為勞心者何必去操持勞力者的賤業呢?
不過這話他沒有明言,隻得在心中想想。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不可不察啊,即便是勞心者,也得明白勞力者的苦楚,方能杜絕一些將百姓視作芻狗的事情發生。”張遼言辭懇切的說道。
“吾乃孔孟門徒,隻聽孔孟之言,老子之言不入我耳,我怕汙了耳朵。”李儒當即做出鄙視之態,在這個話題氛圍之內不打算跟張遼說半個字。
董仲舒將自己的儒學比作美女嫁給漢武帝之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行其道,其他學說之言已經盡顯凋敝。
時至今日,儒學已經是顯學正統,其他學派即便有殘存的聲音也是地位卑微,無法撼動儒學之分毫。
張遼和李儒之間不算愉快的交談,當張遼扯出道德經裏麵的言語之後戛然而止。
李儒想要詢問張遼是四等人裏麵的哪一種沒有得到答案,表情奇異的道:“在我看來,你就是早慧聰明之人,用你自己的話來形容的話,你就是妖孽。”
“小子惶恐,不敢受李功曹如此褒獎。”張遼謙虛的表態,隻要李儒不引經據典,他覺得憑借自己胡攪蠻纏以及牽強附會的辯證邏輯可以讓李儒啞口無言。
李儒懶得多言,瞅著隨行在車駕之旁的幾位老者,以及張刑等人做了一番比較問道:“族中長輩皆穿錦衣,為何年輕力壯者都穿粗衣?”
“侍奉長輩定要以孝當先,族中青年皮糙肉厚能有粗衣驅寒已經很好了。”
張遼給族中青年冠以孝順之名後,繼續胡扯道:“族中窮苦,我也想有華衣美服,可惜,力有不逮啊。”
“張家小郎,你看,我想是傻子嗎?”李儒似笑非笑的俯視著張遼問道。
“李功曹何出此言,你乃翩翩君子,身居高位,緣何開這種玩笑?”張遼當即搖頭,做出了一副誰要是敢說李儒是傻子的話就將對方踩死的陣勢。
“即便藏拙也要掌握分寸,你過了。”李儒沒好氣的瞪了一眼張遼,這才一頭鑽進了車廂之內。
“張氏窮苦,這是真的。”張遼依舊在忍著笑意大聲胡扯。
車廂之內的李儒臉皮一抽,想起鄔堡之外望不到野的良田,進入鄔堡之後,鱗次櫛比的屋舍以及雞犬之聲,若是沒有看到這副欣欣向榮的景象不管張遼怎麽胡扯他都不會生氣。
可是,肉眼所見皆是豪富之象,還如此胡說八道,真的讓他肝火熾盛,最讓他氣憤的是,張遼睜著眼睛一遍又一遍的在胡說八道。
“文優怒氣不小啊。”董卓雖然粗豪,但也有幾分文氣,並不是一個純粹的粗野之人。
“若不是念在地方豪門對刺史大人有所裨益,此次不容多生事端,否則的話,我定要讓其好看,隻要讓牛輔知道張家小郎糊弄他的事情,就足以讓那個小子吃盡苦頭。”
李儒苦笑一聲,為了董卓的升遷大計著想,他隻能忍下這口怨氣。
“一介總角孺子,深知以柔克剛的深邃,將你的幾番詰問都化於無形,不正麵作答也就罷了,還能跳過你的問責,實屬罕見。”董卓做出了自己的評價。
“最讓我看重者,就是此子胡說八道的本事,他不是隨便的胡說八道,而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隻要是胡扯哄騙之言,他都能裝作極其認真的在胡說八道。”
李儒玩味的道:“隻可惜,這個小子胡說八道的本事徒有其表,沒有做到喜怒不顯於色,不悲不喜的地步,要是再長幾年,他胡說八道的本事也就爐火純青了,那個時候聽他胡說八道怕是看不出真假虛實。”
“天下動蕩之際盡出妖孽,也不知是妖孽一直存在,還是隻有在時局不穩的時候才天降妖孽。”董卓忍不住感歎。
現如今的他,不過是六百石的刺史,尚無兵權在握,對於一個人的看法還是從身為漢室之臣的身份出發。
等到他掌握兵權,心中對漢室生出裂隙之後,也許就不會是這個心態了。
張遼聽不到車廂之內的談話,趁著寒風吹起簾子的一角,想要瞅一瞅車廂裏麵的情況,但被牛輔瞪了幾眼之後也就打消了偷偷摸摸的心思。
當刺史車駕停在張氏主宅的門口之後,張遼鬆了一口氣,其餘族人同樣輕鬆了許多。
恭迎刺史大駕,這是禮儀,不得不做。
不過就是苦了恭迎之人。
以往,像刺史這樣的大官沒有拜訪張氏門庭的道理,如今折節而來,定然有所要求。
張氏族人一邊高興於貴客臨門,這樣在族譜上麵也能炫耀一筆,另一邊,又在擔心對張氏提出無法承擔的要求。
所以一味的藏拙,裝窮扮可憐,就是希望刺史大人稍微的仁慈一些,不要太過苛刻。
隻要在張氏承受範圍之內,對於刺史大人的要求自然要應承下來,如果超出了承受範圍,似乎,也奈何不得刺史大人隻能付出,不過並不是沒有反擊舉措,在州郡之內詆毀其名聲,誣告一些亂七八糟的罪名自無不可。
張氏將姿態放得如此之低,也是側麵說明張氏不可過度壓榨。
接下來就看刺史大人如何接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