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優,此子如何?”
董卓穩坐於車駕之內,詢問身邊的文士。
“此子奸猾。”
文士名喚李儒,字文優,對於張遼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為何?”
“刺史大人巡視郡縣,除了素有清流之名的濁臣之外,其餘大多數人對刺史大人恭敬有加,多有奉承阿諛之詞,生怕刺史大人對他們的考核評為下等,影響官職的升遷。”
李儒笑嗬嗬的道:“我從此子的身上感受不到真誠之意,似乎,對刺史大人的恭敬和奉承皆是糊弄之意居多,又似乎,他對刺史大人有一種好奇的詭異感覺,甚至有所輕視。”
李儒心智不凡,才思敏捷,又與太多的官吏和地主豪門有過來往,早就看透了官場之風,而他已經養成的評判一個人的標準放在張遼的身上都不合適,這是讓他奇怪的地方。
“文優多慮矣,不過,此子確實有複雜奇異之處,張氏其餘族人皆顯拘謹忐忑之意,唯有這位張家小郎談吐自如,不受刺史官威的壓迫,倒也是不凡。”
董卓不以為然的笑了笑,遂問道:“此子聲稱張家大朗有疾在身,又在等著我這位刺史大人出麵安撫,我也不好托大,畢竟我們是客,不要給張氏族人留下一個惡客的名聲。”
“刺史大人正在小睡,不論張家大朗是否真的有疾都不重要。”李儒目露凝思之態,帶著絲絲試探之意道:“我倒要看一看,一介地方豪門,有何奇怪之處。”
“文優心中既然有疑,盡管去解惑即可,不用管我這個小睡之人。”董卓同意了李儒的目的。
李儒整了整衣袍,這才探身而出立在車夫之後。
張遼的目光當即從牛輔身上挪開,聚集在了不知道姓甚名誰的這位文士身上。
李儒俯視張遼,嘴角掛笑。
張遼倍感無奈的是,這位車夫也是一個秒人,驅趕著駑馬很有節奏的緩步而行,不是太快也不是很慢,正好可以讓張氏族人以快過正常步行的速度尾隨在旁邊。
似乎這樣做,就是為了有意製造張氏族人亂糟糟的模樣。
這個目的達到了,張遼不用多看也能夠感受得出來,族人們快走也不是,疾走更不是,隻能唿啦啦尾隨在車駕之旁。
更讓張遼咬牙的是,車夫突然之間加快一下速度,或者減緩一下車速,這一切都在無聲無息當中進行,這讓張氏族人不受控製的出現擠推現像。
連一個車夫都這麽有眼力勁,將刺史大人的漢官威儀彰顯無遺,在無形當中讓上官之威碾壓在他人的心頭。
張遼心懷氣憤,但也隻能裝作什麽也不在意,甚至擠出了笑容主動拱手行禮道:“張家小郎,見過刺史大人。”
這個時候,他決定要裝傻。
即便明明知道這位文士不是董卓,可還是故意要錯認。
牛輔很好糊弄,即便對他言語輕視不屑一顧也自無大礙,可是,讀書人哪裏是那麽容易欺騙的,牛輔可以相信兄長真的患了寒疾,可這位文士臉上掛著一副不懷好意的表情,一看就不是善茬,這讓張遼心中的警惕大作。
同時,他的心底浮現出來了這樣的一個想法,若是這位文士是姓李,或者姓賈當中的一人,恐怕今天有苦受了。
他暗暗覺得,對方若是執意追究的話,兄長患疾之說怕是能給家族帶來足夠的禍患。
張遼暗自責怪自己,為何要同意兄長患疾一事呢?
若是兄長在場,豈不是少了很多麻煩。
“在下李儒,刺史大人麾下屬官功曹從事,見過張家小郎。”
李儒露出了如沐春風般的笑容,眼角卻緊縮起來,滿懷促狹的道:“小郎心中清楚,我不是董刺史,緣何要故意錯認呢?縱觀雁門郡之內,有個別的縣尊認不出刺史大人我是知道的,但地方豪門消息靈通可沒有一個人認錯,你可是頭一個認錯刺史大人尊容的人。”
“哎呀,小子見識淺陋,未曾目睹過刺史大人的真容,竟然錯認了,實在是罪過。”張遼急忙致歉,然後急切的問道:“敢問李功曹,刺史大人何在?”
詢問要快,要給李儒解答的時間,不能將質問全部留給李儒,否則一味迴答對方質問的話也太被動。
他不理睬李儒言語之中故意認錯的話,這就是一個雷,隻說是沒有見過刺史大人真容這才認錯,也有過問刺史大人為何不露麵的質疑在其中。
地方豪門自然無人認錯刺史大人,不說刺史大人的畫像早就被眾人熟記於心,就連刺史大人身邊的大小屬官也都一清二楚,這是大家立足的根本,生怕不知情的情況下開罪了上官。
即便在平常遇到了,也是禮遇有加,隻要對方不泄露身份也會裝作不知道,直到對方自報身份才會驚訝坐起。
“天冷寒冽,刺史大人正在小睡,噓,言談之聲不可過大,以免驚擾了刺史大人清夢。”李儒輕飄飄的解釋。
這下可好,張遼暗暗質問刺史大人不露麵的原因找到了。
並不是對方擺官威,對張氏不屑一顧。
而是正在小睡,就連張遼也無法可說。
一個醒著的人在小睡,張遼自詡沒有能耐將其叫醒。
他若是相信了才怪呢?
正如李儒不相信張汛身患寒疾。
“原來如此,刺史大人公務繁忙,想必是勞累了。”張遼聞弦而知雅意,立馬壓低了聲音放輕了腳步。
不過,他一個人這麽做,其餘族人不明就裏依舊腳步聲很重,張遼並沒有要求讓族人輕點兒走,反而饒有興趣的看了看族人們的樣子,生怕鬧出的雜音不夠大。
李儒自然明白張遼這是不信刺史大人小睡一事,心底越發的奇怪,暗暗想道:“這麽一個奸猾的小家夥,怎麽都不像是被人教出來的,我怎麽感覺,這個欠收拾的小身板裏麵睡著一隻小狐狸呢?”
李儒腦海當中想起了孔夫子的一句話,於是好奇的問道:“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你以為你是幾等之人?”
董卓穩坐於車駕之內,詢問身邊的文士。
“此子奸猾。”
文士名喚李儒,字文優,對於張遼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為何?”
“刺史大人巡視郡縣,除了素有清流之名的濁臣之外,其餘大多數人對刺史大人恭敬有加,多有奉承阿諛之詞,生怕刺史大人對他們的考核評為下等,影響官職的升遷。”
李儒笑嗬嗬的道:“我從此子的身上感受不到真誠之意,似乎,對刺史大人的恭敬和奉承皆是糊弄之意居多,又似乎,他對刺史大人有一種好奇的詭異感覺,甚至有所輕視。”
李儒心智不凡,才思敏捷,又與太多的官吏和地主豪門有過來往,早就看透了官場之風,而他已經養成的評判一個人的標準放在張遼的身上都不合適,這是讓他奇怪的地方。
“文優多慮矣,不過,此子確實有複雜奇異之處,張氏其餘族人皆顯拘謹忐忑之意,唯有這位張家小郎談吐自如,不受刺史官威的壓迫,倒也是不凡。”
董卓不以為然的笑了笑,遂問道:“此子聲稱張家大朗有疾在身,又在等著我這位刺史大人出麵安撫,我也不好托大,畢竟我們是客,不要給張氏族人留下一個惡客的名聲。”
“刺史大人正在小睡,不論張家大朗是否真的有疾都不重要。”李儒目露凝思之態,帶著絲絲試探之意道:“我倒要看一看,一介地方豪門,有何奇怪之處。”
“文優心中既然有疑,盡管去解惑即可,不用管我這個小睡之人。”董卓同意了李儒的目的。
李儒整了整衣袍,這才探身而出立在車夫之後。
張遼的目光當即從牛輔身上挪開,聚集在了不知道姓甚名誰的這位文士身上。
李儒俯視張遼,嘴角掛笑。
張遼倍感無奈的是,這位車夫也是一個秒人,驅趕著駑馬很有節奏的緩步而行,不是太快也不是很慢,正好可以讓張氏族人以快過正常步行的速度尾隨在旁邊。
似乎這樣做,就是為了有意製造張氏族人亂糟糟的模樣。
這個目的達到了,張遼不用多看也能夠感受得出來,族人們快走也不是,疾走更不是,隻能唿啦啦尾隨在車駕之旁。
更讓張遼咬牙的是,車夫突然之間加快一下速度,或者減緩一下車速,這一切都在無聲無息當中進行,這讓張氏族人不受控製的出現擠推現像。
連一個車夫都這麽有眼力勁,將刺史大人的漢官威儀彰顯無遺,在無形當中讓上官之威碾壓在他人的心頭。
張遼心懷氣憤,但也隻能裝作什麽也不在意,甚至擠出了笑容主動拱手行禮道:“張家小郎,見過刺史大人。”
這個時候,他決定要裝傻。
即便明明知道這位文士不是董卓,可還是故意要錯認。
牛輔很好糊弄,即便對他言語輕視不屑一顧也自無大礙,可是,讀書人哪裏是那麽容易欺騙的,牛輔可以相信兄長真的患了寒疾,可這位文士臉上掛著一副不懷好意的表情,一看就不是善茬,這讓張遼心中的警惕大作。
同時,他的心底浮現出來了這樣的一個想法,若是這位文士是姓李,或者姓賈當中的一人,恐怕今天有苦受了。
他暗暗覺得,對方若是執意追究的話,兄長患疾之說怕是能給家族帶來足夠的禍患。
張遼暗自責怪自己,為何要同意兄長患疾一事呢?
若是兄長在場,豈不是少了很多麻煩。
“在下李儒,刺史大人麾下屬官功曹從事,見過張家小郎。”
李儒露出了如沐春風般的笑容,眼角卻緊縮起來,滿懷促狹的道:“小郎心中清楚,我不是董刺史,緣何要故意錯認呢?縱觀雁門郡之內,有個別的縣尊認不出刺史大人我是知道的,但地方豪門消息靈通可沒有一個人認錯,你可是頭一個認錯刺史大人尊容的人。”
“哎呀,小子見識淺陋,未曾目睹過刺史大人的真容,竟然錯認了,實在是罪過。”張遼急忙致歉,然後急切的問道:“敢問李功曹,刺史大人何在?”
詢問要快,要給李儒解答的時間,不能將質問全部留給李儒,否則一味迴答對方質問的話也太被動。
他不理睬李儒言語之中故意認錯的話,這就是一個雷,隻說是沒有見過刺史大人真容這才認錯,也有過問刺史大人為何不露麵的質疑在其中。
地方豪門自然無人認錯刺史大人,不說刺史大人的畫像早就被眾人熟記於心,就連刺史大人身邊的大小屬官也都一清二楚,這是大家立足的根本,生怕不知情的情況下開罪了上官。
即便在平常遇到了,也是禮遇有加,隻要對方不泄露身份也會裝作不知道,直到對方自報身份才會驚訝坐起。
“天冷寒冽,刺史大人正在小睡,噓,言談之聲不可過大,以免驚擾了刺史大人清夢。”李儒輕飄飄的解釋。
這下可好,張遼暗暗質問刺史大人不露麵的原因找到了。
並不是對方擺官威,對張氏不屑一顧。
而是正在小睡,就連張遼也無法可說。
一個醒著的人在小睡,張遼自詡沒有能耐將其叫醒。
他若是相信了才怪呢?
正如李儒不相信張汛身患寒疾。
“原來如此,刺史大人公務繁忙,想必是勞累了。”張遼聞弦而知雅意,立馬壓低了聲音放輕了腳步。
不過,他一個人這麽做,其餘族人不明就裏依舊腳步聲很重,張遼並沒有要求讓族人輕點兒走,反而饒有興趣的看了看族人們的樣子,生怕鬧出的雜音不夠大。
李儒自然明白張遼這是不信刺史大人小睡一事,心底越發的奇怪,暗暗想道:“這麽一個奸猾的小家夥,怎麽都不像是被人教出來的,我怎麽感覺,這個欠收拾的小身板裏麵睡著一隻小狐狸呢?”
李儒腦海當中想起了孔夫子的一句話,於是好奇的問道:“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你以為你是幾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