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陪著董卓、牛輔和李儒三人吃完了一隻羊。
張遼驚歎於三人食肉量驚人的同時,自己也多吃了一些,其中就屬李儒吃的最少。
貴客臨門,自然要好酒好肉招待一下,除了他這個主人家作陪之外身患寒疾的兄長無法入座相陪。
涼州和並州緊靠戎狄,食羊乃是相通之處。
張遼特意吩咐族人宰羊,也有投其所好之嫌,不過大家都習慣於吃羊,也說不得是故意討好。
“今日吃得甚是痛快,好久沒有吃過肉了。”
董卓擦了擦寬厚的手掌,重點搓了搓常年練武留在老繭上的油漬,這才發出感慨。
張遼瞧瞧那雄武的身軀,虎背熊腰不是形容詞完全是董卓健碩之軀的真實寫照啊,一靜一動之間都散發著因為操持武藝而顯現出來的彪悍氣息,他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董卓的話。
好久沒吃過肉,騙鬼呢?
他暗暗覺得,這是董卓對他的敲打,讓他聞弦而知雅意,連堂堂的刺史大人食頓肉都是奢侈,一個地方豪門能夠食肉就是過著豪奢的日子,這可說不過去。
牛輔大眼睛轉了轉,不明白嶽父為何總會說這樣的話。
自打進入雁門郡以來,無論是在樓煩縣歇息,還是在埒縣鄉野頓留,當地縣尊和豪門都會以酒肉款待,就是在這個時候,嶽父總會說這麽一句不著邊際的話,讓他深感疑惑。
問過李儒之後,牛輔大概記住了一個說法,想要讓地方豪門聽話,就得說自己沒有吃過肉,其中到底是個什麽道理他理解不了,索性也就視若罔聞。
不過,每當這個時候,嶽父大人總能達到自己的目的,牛輔深感敬佩
李儒嗬嗬一笑,他倒是非常期待,張遼會如何迴應?
他十分篤信,張遼肯定不會再胡說八道。
這個時候自討沒趣沒有好處,隻有壞處。
“刺史大人為國事操勞夙夜優心,即便大魚大肉擺在眼前恐怕也是無心下咽。”
張遼為了讓家族少損失一些,讓自己倍感惡心的話也是扔了出來,故作大氣的道:“刺史大人有何吩咐但說無妨,能為刺史大人分憂,在下榮幸之至。”
“鮮卑入侵剛剛過去,郡內邊民的財產大多為幾石糧食,幾隻雞或者是一頭牛,如今都便宜了胡騎,邊民忍饑挨餓苦苦度日,我身為一州刺史自然不能坐視不管。”
董卓斟酌著將早就說過很多遍的話枯澀無味的搬了出來,擠出了一副悲天憫人的虛假表情,道出了自己的心誌,道:“當我得知邊民之苦之後,夙夜憂慮,整日隻食一碗粥,就是為了節省一口糧食好為邊民活命。”
“刺史大人憂國憂民之心在下佩服,張氏雖為鄉野陋室,但也有幾分為國為民之心,自當捐出糧秣一百石為刺史大人效勞,以解燃眉之急。”
張遼心中甚是警惕,半點輕鬆之態都沒有,誰敢小看董卓肯定會吃大虧。
如今,隻能多保住一石糧食是一石,不可好高騖遠。
你看看,連打秋風都打的這麽理直氣壯,有理有據,讓你不得不乖乖的拿出糧食去成全刺史大人的憂國憂民之心,即便是捐出糧食的多少也得你自己主動拿出,連拿出多少都是你自己報備,對方滿意與否還要另說。
似乎,一切都是你自己主動且自願貢獻出來的,刺史大人並沒有半點脅迫之意在裏麵。
“張氏乃鄉中巨富,馬邑縣獨一無二的豪奢人家,仁義之名惠及鄉民,讓我甚是佩服。”董卓言語懇切。
張遼臉色大苦,對方從敲打變成不要臉的誇讚了,這是對一百石不滿意啊,他咬了咬牙,裝出豁出去的表情,帶著義無反顧的語氣大聲道:“再加三石,我張氏願意拿出一百零三石糧食,不能再多了。”
董卓的臉色霎那之間劇變,一口悶血憋在胸口,差點沒忍住吐在了張遼的臉上。
他不顧臉麵誇讚張氏,就值三石糧食,他倍感自己的臉麵太過低賤了。
在樓煩縣和埒縣境內,可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刺史大人誇讚了這個臉麵怎麽著也都要給吧,就是吃虧也要對得起刺史大人的褒獎之詞,起碼都是百石糧秣打底。
如今可好,到了張遼這裏變成了三石。
張遼有自己的主意,要是對方不滿意可以抬價,他可以討價還價,要是多扔一些誇讚之詞,他隻能慢慢的抬價了。
他還怕董卓準備了一框子溢美之詞,好多籌備一些糧秣,所以誇一句加三石已經不錯了。
奈何,似乎情況超出了他的預料。
董刺史的臉色極其難看,張遼頓感失誤。
李儒差點沒忍住笑了出來,強迫自己平靜下來之後這才認真的看向了張遼,就路過樓煩縣和埒縣的情況來看,刺史大人的誇讚一出,所獻之糧直接翻倍增加。
在李儒看來,張遼跟其他人一樣,都迫於刺史大人的壓力都在獻糧,似乎都是一個路數,直到刺史大人對張氏的誇讚讓張遼獻糧三石之後,早就百試不爽的籌糧計謀變味了。
李儒倍感自己設計的故事不應該這樣往下演,而張遼的無恥程度讓他大跌眼眶。
李儒害怕嶽父大人忍不住罵出來,急忙插嘴道:“張家小郎隻要有這份心思即可,不管獻糧多少,都是一份心意,某些特定時候不說三石,即便是一升糧也可以活命。”
張遼順著杆往上爬,急忙道:“李功曹言之有理,我深以為然,正所謂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重在心意,不在俗物的多寡上。”
李儒忽視了張遼的屁話,對著董卓拜了一禮,似有所指的提醒道:“此番鮮卑入侵,張氏立功多矣。”
董卓神色一斂,官威十足的道:“郡中文書有言,張氏族人張家二郎張遼率領部曲擊殺胡騎兩百一十二人,縣尊大人親驗首級為憑,郡守大人亦可作證,此功勞不可謂不大,不知張家郎君是否有意為官?”
“我小小年紀,能為官否?”張遼甚是意外。
本來,那些首級是要為張舞請功的,兄長將張刑幾人召集在一起商議之後按在了張遼的頭上,想要以斬首胡騎的功勞給張遼增加在郡中的聲望,好為將來為官為吏做個鋪墊,積蓄一些資本。
如今董卓的話,讓張遼心中意動。
張遼驚歎於三人食肉量驚人的同時,自己也多吃了一些,其中就屬李儒吃的最少。
貴客臨門,自然要好酒好肉招待一下,除了他這個主人家作陪之外身患寒疾的兄長無法入座相陪。
涼州和並州緊靠戎狄,食羊乃是相通之處。
張遼特意吩咐族人宰羊,也有投其所好之嫌,不過大家都習慣於吃羊,也說不得是故意討好。
“今日吃得甚是痛快,好久沒有吃過肉了。”
董卓擦了擦寬厚的手掌,重點搓了搓常年練武留在老繭上的油漬,這才發出感慨。
張遼瞧瞧那雄武的身軀,虎背熊腰不是形容詞完全是董卓健碩之軀的真實寫照啊,一靜一動之間都散發著因為操持武藝而顯現出來的彪悍氣息,他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董卓的話。
好久沒吃過肉,騙鬼呢?
他暗暗覺得,這是董卓對他的敲打,讓他聞弦而知雅意,連堂堂的刺史大人食頓肉都是奢侈,一個地方豪門能夠食肉就是過著豪奢的日子,這可說不過去。
牛輔大眼睛轉了轉,不明白嶽父為何總會說這樣的話。
自打進入雁門郡以來,無論是在樓煩縣歇息,還是在埒縣鄉野頓留,當地縣尊和豪門都會以酒肉款待,就是在這個時候,嶽父總會說這麽一句不著邊際的話,讓他深感疑惑。
問過李儒之後,牛輔大概記住了一個說法,想要讓地方豪門聽話,就得說自己沒有吃過肉,其中到底是個什麽道理他理解不了,索性也就視若罔聞。
不過,每當這個時候,嶽父大人總能達到自己的目的,牛輔深感敬佩
李儒嗬嗬一笑,他倒是非常期待,張遼會如何迴應?
他十分篤信,張遼肯定不會再胡說八道。
這個時候自討沒趣沒有好處,隻有壞處。
“刺史大人為國事操勞夙夜優心,即便大魚大肉擺在眼前恐怕也是無心下咽。”
張遼為了讓家族少損失一些,讓自己倍感惡心的話也是扔了出來,故作大氣的道:“刺史大人有何吩咐但說無妨,能為刺史大人分憂,在下榮幸之至。”
“鮮卑入侵剛剛過去,郡內邊民的財產大多為幾石糧食,幾隻雞或者是一頭牛,如今都便宜了胡騎,邊民忍饑挨餓苦苦度日,我身為一州刺史自然不能坐視不管。”
董卓斟酌著將早就說過很多遍的話枯澀無味的搬了出來,擠出了一副悲天憫人的虛假表情,道出了自己的心誌,道:“當我得知邊民之苦之後,夙夜憂慮,整日隻食一碗粥,就是為了節省一口糧食好為邊民活命。”
“刺史大人憂國憂民之心在下佩服,張氏雖為鄉野陋室,但也有幾分為國為民之心,自當捐出糧秣一百石為刺史大人效勞,以解燃眉之急。”
張遼心中甚是警惕,半點輕鬆之態都沒有,誰敢小看董卓肯定會吃大虧。
如今,隻能多保住一石糧食是一石,不可好高騖遠。
你看看,連打秋風都打的這麽理直氣壯,有理有據,讓你不得不乖乖的拿出糧食去成全刺史大人的憂國憂民之心,即便是捐出糧食的多少也得你自己主動拿出,連拿出多少都是你自己報備,對方滿意與否還要另說。
似乎,一切都是你自己主動且自願貢獻出來的,刺史大人並沒有半點脅迫之意在裏麵。
“張氏乃鄉中巨富,馬邑縣獨一無二的豪奢人家,仁義之名惠及鄉民,讓我甚是佩服。”董卓言語懇切。
張遼臉色大苦,對方從敲打變成不要臉的誇讚了,這是對一百石不滿意啊,他咬了咬牙,裝出豁出去的表情,帶著義無反顧的語氣大聲道:“再加三石,我張氏願意拿出一百零三石糧食,不能再多了。”
董卓的臉色霎那之間劇變,一口悶血憋在胸口,差點沒忍住吐在了張遼的臉上。
他不顧臉麵誇讚張氏,就值三石糧食,他倍感自己的臉麵太過低賤了。
在樓煩縣和埒縣境內,可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刺史大人誇讚了這個臉麵怎麽著也都要給吧,就是吃虧也要對得起刺史大人的褒獎之詞,起碼都是百石糧秣打底。
如今可好,到了張遼這裏變成了三石。
張遼有自己的主意,要是對方不滿意可以抬價,他可以討價還價,要是多扔一些誇讚之詞,他隻能慢慢的抬價了。
他還怕董卓準備了一框子溢美之詞,好多籌備一些糧秣,所以誇一句加三石已經不錯了。
奈何,似乎情況超出了他的預料。
董刺史的臉色極其難看,張遼頓感失誤。
李儒差點沒忍住笑了出來,強迫自己平靜下來之後這才認真的看向了張遼,就路過樓煩縣和埒縣的情況來看,刺史大人的誇讚一出,所獻之糧直接翻倍增加。
在李儒看來,張遼跟其他人一樣,都迫於刺史大人的壓力都在獻糧,似乎都是一個路數,直到刺史大人對張氏的誇讚讓張遼獻糧三石之後,早就百試不爽的籌糧計謀變味了。
李儒倍感自己設計的故事不應該這樣往下演,而張遼的無恥程度讓他大跌眼眶。
李儒害怕嶽父大人忍不住罵出來,急忙插嘴道:“張家小郎隻要有這份心思即可,不管獻糧多少,都是一份心意,某些特定時候不說三石,即便是一升糧也可以活命。”
張遼順著杆往上爬,急忙道:“李功曹言之有理,我深以為然,正所謂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重在心意,不在俗物的多寡上。”
李儒忽視了張遼的屁話,對著董卓拜了一禮,似有所指的提醒道:“此番鮮卑入侵,張氏立功多矣。”
董卓神色一斂,官威十足的道:“郡中文書有言,張氏族人張家二郎張遼率領部曲擊殺胡騎兩百一十二人,縣尊大人親驗首級為憑,郡守大人亦可作證,此功勞不可謂不大,不知張家郎君是否有意為官?”
“我小小年紀,能為官否?”張遼甚是意外。
本來,那些首級是要為張舞請功的,兄長將張刑幾人召集在一起商議之後按在了張遼的頭上,想要以斬首胡騎的功勞給張遼增加在郡中的聲望,好為將來為官為吏做個鋪墊,積蓄一些資本。
如今董卓的話,讓張遼心中意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