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子夏栩依舊穿著楚皇賜下的戰袍,顯得英武不凡。聽見耳邊響起一道聲音,夏栩扭過頭來,露出了一絲意味不明的笑容來。
“原來是七弟。這一仗,你和六弟做的不錯,如果沒有你們,恐怕這場仗還得再拖下去。”夏栩像是在陳述一個事實一般地說道。
“兄長抬愛了,齊國雖強,但也不過是外強中幹而已。比起能征善戰,漢國柱石周亞夫,齊國縱有兵甲十萬,也不可敵。”
夏桓拱拱手絲毫不將此次的功勞攔到自己的身上,反倒是有些想要推開的意思。
“若非是七弟你,周亞夫沒那麽好戰勝。”夏栩微微停頓了片刻,又笑著補充道:“七弟啊,你還是太謙虛了……”
夏栩在“謙虛”二字上語氣略微加重了一絲,其中的意味不免有些模糊不清。
夏桓正思忖著怎麽應對夏栩的這句話時,卻不想夏栩主動避開了這個話題。
“聽說父皇已經向七弟求得了一門親事?”
“是。”
“想必太後已經見過那位齊國公主了吧。”
“是。”
“嗬嗬,晃眼之間都這麽多年過去了,連你都要成家了。時間不等人,歲月催人老呐!”
“兄長不過而立之年,正直建功立業之時,何談人老?”
“人有旦夕禍福,四十不惑,五十便知天命。細細算來,生死之事誰能說的清呢?”
三皇子夏栩,今年不過才三十有五,但這番話聽起來卻宛如老叟之言,充斥著暮暮之老陳之氣。
夏桓微微低下了點頭,細細想來,楚皇今年也已經六十多了,今年一戰,雖然打得驚天動地,但從戰起到戰勝,連半年的時間也沒有,總有種倉促之感。
齊國俯首,漢國失地,這般驚人之果,放在過去,尤其是攻城略地之戰,恐怕不肖要戰上個兩三年的時間。
“恐怕,就連父皇自己都覺得時日不多了吧。”夏桓在心中默默想道。
至於楚皇一倒,接下來會發生什麽,實在是不言而喻的。
兩龍奪嫡,必一死一傷。
楚國如今算得上是名正言順的天下第一強國,但就是再強的國,也絕對經不起內亂之擾。
父與子鬥,兄與弟鬥,怎麽看似乎都是不可避免的。
一想到這紛亂的爭鬥就將從眼前這一場朝議開始,夏桓心中不免有些說不出的感覺。
三皇子夏栩見夏桓沒有再應他,也便再次轉過身去,靜靜地等待著朝會的開始。
……
“咚!”
厚重的鍾聲響起,原本激烈聊著的人們,重新安靜下來。有序地排著隊伍,入了宮門。
行過大禮後,百官依次落座。
大太監王舒拿出了一份份早就已經寫好的詔書,開始依次宣讀。
冗長的詔書摞起了好幾個小堆,看上去恐怕有數十份。
其中明確提到的封賞之人便已過百人之數,其餘的更是數不勝數。
這些,被記錄在詔書之上的大多是在戰場之上表現異常亮眼的。而在這百人之中,不僅虞猛在冊,就連近日新被夏桓重用的孫騫也在其中。
這倒是令夏桓有些意外,不過,也僅僅隻是有些意外而已。畢竟孫騫之功,也是整個長秀軍有目共睹的。
諸多封賞之中,大多以武將居多,但也不是沒有文臣之功。
調度糧草,安穩民心,諸此種種,朝堂之上被受以賞賜的人也不少,隻是沒有番軍那麽多那麽重而已。
但,封賞就是封賞,尤其是明言在詔書之上的,日後都可能作為晉升之資。
所以,朝堂之上,到處都洋溢著一絲喜悅的氛圍。
將近一個多時辰過去後,大太監王舒才放下手中最後一份需要宣讀的詔書,而後繼續用絲毫不變的聲音,說道:“以上乃北伐重功之人,餘下善功之人,亦有封賞,望諸卿大夫日後盡心盡力,不忘天恩浩蕩!”
“臣等,拜謝陛下!”
浩浩蕩蕩的拜服聲過後,王舒又高嗬道:“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陛下!臣,禦史大夫顧新有奏!”
四十多歲的顧新,留著一小簇胡子,穿著紅紫貴袍,從眾卿之中站了出來。
“愛卿何事?”
威嚴厚重的聲音,透過王座之前的珠簾,傳到了整個朝堂之上。
聽著顧新的耳中,卻令他產生了一絲澎湃之情。
十年了,位列三公之一的他,終於找到了一絲希望。
深吸一口氣,而後緩緩吐出,顧新躬著的身子,又彎了幾分。
“陛下,齊國使者已至壽都,是否傳召?”
“傳!”
“喏。”守在一旁的王舒俯首應了一聲,再次高聲喊道:“傳,齊使!”
隨著一道道的聲音傳開,一個身穿齊服的中年男子走了進來。
“外臣,拜見陛下!”
“平身,賜坐。”
“謝陛下!”
“此乃我皇國書,今日呈遞於陛下……”
王舒熟練地走下殿,接過國書,遞給了殿上的楚皇。
與此同時,大殿之下,一直宛如空氣一般不曾做聲的太子夏楦和三皇子夏楦,不約而同地看向了對方。
先前賞賜北伐之功的詔書雖然眾多,但也大多隻是針對一些朝堂和軍中的中等人物罷了。
太子夏楦在於文治,自然不會去在這上麵去爭。
而三皇子夏栩卻因身份特殊,也不能在此事之上多做口舌。
但,如此之大的一份功勞,自然不能拱手相讓。於是,角力的點,不約而同地被引到了夏桓的身上。
七皇子夏桓,既然是景皇後所生嫡子,從出身,便是偏向太子一邊的。
更何況之前一段時間,太子親自驅車冒險入潁上一事,也使得天下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夏桓與太子之間,兄弟情深。
齊國國書已至,立下大功的夏桓,也是時候成家立業了。
“父皇……”
“父皇……”
三皇子與太子兩人同時開口。
“三兄先請!”
太子笑著側開了半個身子,像是謙謙君子一般。
“太子先請!”
三皇子同樣衝著太子行了一禮,高大的身軀,以及那獨屬於天家的戰袍,更是令他神采飛揚。
兩人,一文一武,不見烽火的戰爭,就這麽打響了。
“原來是七弟。這一仗,你和六弟做的不錯,如果沒有你們,恐怕這場仗還得再拖下去。”夏栩像是在陳述一個事實一般地說道。
“兄長抬愛了,齊國雖強,但也不過是外強中幹而已。比起能征善戰,漢國柱石周亞夫,齊國縱有兵甲十萬,也不可敵。”
夏桓拱拱手絲毫不將此次的功勞攔到自己的身上,反倒是有些想要推開的意思。
“若非是七弟你,周亞夫沒那麽好戰勝。”夏栩微微停頓了片刻,又笑著補充道:“七弟啊,你還是太謙虛了……”
夏栩在“謙虛”二字上語氣略微加重了一絲,其中的意味不免有些模糊不清。
夏桓正思忖著怎麽應對夏栩的這句話時,卻不想夏栩主動避開了這個話題。
“聽說父皇已經向七弟求得了一門親事?”
“是。”
“想必太後已經見過那位齊國公主了吧。”
“是。”
“嗬嗬,晃眼之間都這麽多年過去了,連你都要成家了。時間不等人,歲月催人老呐!”
“兄長不過而立之年,正直建功立業之時,何談人老?”
“人有旦夕禍福,四十不惑,五十便知天命。細細算來,生死之事誰能說的清呢?”
三皇子夏栩,今年不過才三十有五,但這番話聽起來卻宛如老叟之言,充斥著暮暮之老陳之氣。
夏桓微微低下了點頭,細細想來,楚皇今年也已經六十多了,今年一戰,雖然打得驚天動地,但從戰起到戰勝,連半年的時間也沒有,總有種倉促之感。
齊國俯首,漢國失地,這般驚人之果,放在過去,尤其是攻城略地之戰,恐怕不肖要戰上個兩三年的時間。
“恐怕,就連父皇自己都覺得時日不多了吧。”夏桓在心中默默想道。
至於楚皇一倒,接下來會發生什麽,實在是不言而喻的。
兩龍奪嫡,必一死一傷。
楚國如今算得上是名正言順的天下第一強國,但就是再強的國,也絕對經不起內亂之擾。
父與子鬥,兄與弟鬥,怎麽看似乎都是不可避免的。
一想到這紛亂的爭鬥就將從眼前這一場朝議開始,夏桓心中不免有些說不出的感覺。
三皇子夏栩見夏桓沒有再應他,也便再次轉過身去,靜靜地等待著朝會的開始。
……
“咚!”
厚重的鍾聲響起,原本激烈聊著的人們,重新安靜下來。有序地排著隊伍,入了宮門。
行過大禮後,百官依次落座。
大太監王舒拿出了一份份早就已經寫好的詔書,開始依次宣讀。
冗長的詔書摞起了好幾個小堆,看上去恐怕有數十份。
其中明確提到的封賞之人便已過百人之數,其餘的更是數不勝數。
這些,被記錄在詔書之上的大多是在戰場之上表現異常亮眼的。而在這百人之中,不僅虞猛在冊,就連近日新被夏桓重用的孫騫也在其中。
這倒是令夏桓有些意外,不過,也僅僅隻是有些意外而已。畢竟孫騫之功,也是整個長秀軍有目共睹的。
諸多封賞之中,大多以武將居多,但也不是沒有文臣之功。
調度糧草,安穩民心,諸此種種,朝堂之上被受以賞賜的人也不少,隻是沒有番軍那麽多那麽重而已。
但,封賞就是封賞,尤其是明言在詔書之上的,日後都可能作為晉升之資。
所以,朝堂之上,到處都洋溢著一絲喜悅的氛圍。
將近一個多時辰過去後,大太監王舒才放下手中最後一份需要宣讀的詔書,而後繼續用絲毫不變的聲音,說道:“以上乃北伐重功之人,餘下善功之人,亦有封賞,望諸卿大夫日後盡心盡力,不忘天恩浩蕩!”
“臣等,拜謝陛下!”
浩浩蕩蕩的拜服聲過後,王舒又高嗬道:“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陛下!臣,禦史大夫顧新有奏!”
四十多歲的顧新,留著一小簇胡子,穿著紅紫貴袍,從眾卿之中站了出來。
“愛卿何事?”
威嚴厚重的聲音,透過王座之前的珠簾,傳到了整個朝堂之上。
聽著顧新的耳中,卻令他產生了一絲澎湃之情。
十年了,位列三公之一的他,終於找到了一絲希望。
深吸一口氣,而後緩緩吐出,顧新躬著的身子,又彎了幾分。
“陛下,齊國使者已至壽都,是否傳召?”
“傳!”
“喏。”守在一旁的王舒俯首應了一聲,再次高聲喊道:“傳,齊使!”
隨著一道道的聲音傳開,一個身穿齊服的中年男子走了進來。
“外臣,拜見陛下!”
“平身,賜坐。”
“謝陛下!”
“此乃我皇國書,今日呈遞於陛下……”
王舒熟練地走下殿,接過國書,遞給了殿上的楚皇。
與此同時,大殿之下,一直宛如空氣一般不曾做聲的太子夏楦和三皇子夏楦,不約而同地看向了對方。
先前賞賜北伐之功的詔書雖然眾多,但也大多隻是針對一些朝堂和軍中的中等人物罷了。
太子夏楦在於文治,自然不會去在這上麵去爭。
而三皇子夏栩卻因身份特殊,也不能在此事之上多做口舌。
但,如此之大的一份功勞,自然不能拱手相讓。於是,角力的點,不約而同地被引到了夏桓的身上。
七皇子夏桓,既然是景皇後所生嫡子,從出身,便是偏向太子一邊的。
更何況之前一段時間,太子親自驅車冒險入潁上一事,也使得天下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夏桓與太子之間,兄弟情深。
齊國國書已至,立下大功的夏桓,也是時候成家立業了。
“父皇……”
“父皇……”
三皇子與太子兩人同時開口。
“三兄先請!”
太子笑著側開了半個身子,像是謙謙君子一般。
“太子先請!”
三皇子同樣衝著太子行了一禮,高大的身軀,以及那獨屬於天家的戰袍,更是令他神采飛揚。
兩人,一文一武,不見烽火的戰爭,就這麽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