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這條鐵路客以客貨並用,反正村落流量肯定不如城池。”


    “就是這個道理。”


    ……


    扶蘇和專家團接連商量幾日幾夜,最終終於敲定了修建鐵路的方案。


    三期鐵路工程計劃既然已經敲定了,接下來就是考慮如何將計劃落地的事情了。


    按照扶蘇的想法,民工肯定是要從當地征召的。


    不僅如此,征召民工還可以和其他工作結合起來。


    這讓他想起了前世聽過的一個名詞——以工代賑。


    所謂以工代賑,就是指官府將原本用於救濟災民的錢財,拿出來投資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然後雇傭災民施工。


    災民付出勞動完成工程之後,官府再將這些原本就應用於救濟災民的錢財,拿來支付給那些災民。


    這樣一來,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有錢開工了,那些災民也通過自己的勞動,得到了應有的報酬。


    以工代賑最大的好處就是官府花的錢變少了,事情卻都做好了。


    本來,按照正常的方式,建設基礎設施需要花費一筆錢財,而救濟災民又得花費一筆錢財。


    但現在推出以工代賑,就能用一筆錢同時完成兩件事情。


    畢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比起直接給他們錢財,不如直接安排工作給他們。


    畢竟,那些人之所以會變成災民,就是因為原來的生存環境發生變化,他們賴以謀生的環境沒有了。


    所以他們暫時失去楽謀生能力。


    如果直接給他們錢財,那隻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救災救災,就得了多久呢?


    但如果以工代賑,直接給他們提供他們能夠完成的工作呢?


    那就一舉兩得。


    既有利於當地的發展,盡快解除災情對民眾的影響,又能變相地幫助災民,扶持災區。


    扶蘇首先就想到了原先那些首陀羅和部分難以生存的吠舍。


    之前,為了迅速征服孔雀王朝,蒙恬、蒙毅、項羽他們大量征召首陀羅和吠舍。


    現在這片區域已經統一,不再需要大量的軍隊了。


    後麵肯定要裁軍。


    裁軍之後就要安置好他們。


    怎麽安置好?


    以工代賑就是很好的辦法。


    除此以外,還有更多的首陀羅沒有參軍,他們原本沒有私有財產。


    生活質量非常差。


    現在大秦雖然廢除了種姓製度,給予他們擁有私產的權利。


    但一時間還是很難積聚財富的。


    那麽以工代賑就能幫助他們快速積聚財富,提高生活質量。


    想到這,扶蘇立刻安排各地的地方官員,讓他們張貼公告。


    大量征召民工修建鐵路。


    凡是應征的民工,官府都會包吃包住。


    至於酬勞,每人每天都會得到十斤糧食作為報酬。


    見到這份公告,官員們都震驚了。


    管吃管住,每人每天還支付十斤糧食?


    正常的四口之家,一天都不過吃個兩斤糧食左右吧?


    再多應該都多不過三斤了吧?


    支付十斤糧食,會不會有點多了?


    對於有疑問的官員。


    扶蘇的解釋是,


    支付報酬,要根據工作量來支付,而不是根據需求來支付的。


    難道一個富二代過來體驗生活,付出了勞動,我們就能因為他家裏不缺錢而不支付報酬給他?


    沒有這個道理的。


    民工過來幹活,除了解決溫飽問題,他們肯定還會有更高的追求。


    一個人,滿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自然就會想要滿足有其他的需求。


    在扶蘇前世,有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他將人類的需求分成五個層次。


    1.生理需求:這是最低級的需求,包括吃喝拉撒等。


    2.安全需求:同樣是一種低級需求,他們需要有讓人感到安心的環境,包括穩定的住所、穩定的收入、穩定的治安環境等。


    3.歸屬和愛的需求:這方麵主要指和他人建立感情關係的社交需求。


    4.尊重需求:指的是自尊和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


    5.自我實現需求:這方麵指的是能力或者潛能的提升和完善。


    所以,在製定政策時,作為統治者,扶蘇不僅要考慮到他們最基本的溫飽需求。


    還得給機會給他們,通過付出勞動,來逐步滿足其他層次的需求。


    所以,這次以工代賑修建鐵路。


    扶蘇選擇按照實際的工作量來支付報酬,而不是民工的基本需求來付錢。


    而扶蘇和專家團評估的結果就是,要按計劃完成一期鐵路修建工程。


    結合征召民工的數量,基本的工作量估值就是十斤糧食。


    當然了,如果有民工消極怠工,不能按時按質完成相應的工作量,管理人員也會根據實情,扣除該民工相應的報酬。


    扶蘇解釋之後,那些地方官員才算是恍然大悟。


    紛紛按照扶蘇的吩咐,張貼公告,招募民工。


    許多首陀羅見到公告,立刻就報名參加了。


    他們大多貧困,但造成貧困的根源,不是懶惰。


    而是沒有社會地位,沒有人權。


    他們付出的勞動得不到應有的迴報。


    他們之前甚至不被認為是人,不被賦予人權。


    現在扶蘇廢除種姓製度,給了他們與生俱來就應該被承認的人權。


    他們已經十分感激了。


    現在扶蘇居然還給他們提供了工作機會。


    讓他們有機會通過付出勞動來積累私人財產。


    他們又怎麽會不願意?


    不僅如此,公告上寫明,支付給他們的報酬,是按照實際的工作量來支付的。


    給他們十斤糧食作為報酬,他們自然要付出與十斤糧食同等價值的勞動。


    不過,有這麽高的報酬,他們又怎麽會不願意付出相應的勞動?


    他們缺的一直不是勤奮,而是勤奮之外的其他東西。


    再說了,他們什麽時候能夠一天掙十斤糧食?


    一般的吠舍家庭,一天也就吃兩三斤糧食。


    而首陀羅家庭,注定是吃不飽的。


    每天連兩三斤糧食都吃不上。


    現在給他們一天十斤糧食。


    那就意味著,他們不僅能每天吃到兩三斤糧食,吃到飽為止。


    每天還能積累七到八斤的糧食。


    再做一個假設。


    假如一個首陀羅家庭有四口人,丈夫、妻子、大兒子、小兒子。


    假如他們都具備了基本的工作能力。


    然後他們一家四口全部都報名參加鐵路修建工程。


    他們每人每天都通過付出勞動獲得了十斤糧食。


    那麽他們一天就收入四十斤糧食,吃掉三斤,還能存下三十七斤。


    想必過去連一天下來連兩斤糧食都吃不上,已經改善很多了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爸爸是秦始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瓜不保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瓜不保甜並收藏我爸爸是秦始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