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申明: 川藉作家、自由撰稿人李仁君擁有長篇社會小說《大都市裏的鄉哥村妹》原創著作權。網絡文本經作協及權威人士旁證。授權《都市言情小說》首發。編輯家、策劃家、影視導演有合作意向,請與lrj2005lrj@163聯係。除作者李仁君博客和主頁外,轉載的網站請自覺注明“他站首發”和“未授權”字樣。對任何形式的剽竊等行為,作者將依法維權。歡迎國內外文朋詩友對作品給予指正!】
【正文閱讀】
第二天晚上,陶夫子迴來了。他老伴燒了熱茶,給圍坐的村民們遞上來。李革委把一幫從學校迴來的娃們介紹給陶夫子。陶夫子夫妻自己沒有娃,就特別喜歡這些個嘰嘰喳喳朝氣蓬勃的娃們。陶夫子猶其喜歡西峰,倒不是西峰是表弟李革委的兒子,主要是西峰的文才。這爺兒倆談了一個下午,就成了忘年交。
陶夫子揮筆給李革委家寫了一副家先匾。陶夫子說:“這種放在家中堂屋的匾額,是哪朝哪代興起的,我不曉得,人們一般都叫它‘家先’。幾年前還叫這種東西是:迷信。其實這不是迷信,這是一種民間文化。是人們祭祀祖宗,緬懷先輩、飲水思源的一種傳統風尚。你看這‘天地君親師位’幾個字,看似簡單,實際上寫起來卻大有講究哦。”
西峰驚奇,這老人是個真正的‘夫子’啊。我可以學到一些書上沒有的東西。就說:“陶大伯,你給我講得仔細一些,我想聽過明白。”
“好,隻要大伯我曉得的,我會毫不保留地告訴你。”陶夫子扶了扶眼鏡,邊寫邊講解:
“這‘天地君親師位’六個字,在匾的正中,字型最大最突出,要寫得蒼勁有力,楷書清爽,不能用其它字體書寫。‘天’字中有‘人’,人字和頂上的‘一’橫,要連而不接,即運筆時稍有縫隙又不完全注滿——就是說做人要堂堂正正頂天立地,但不能逆天行事。‘地’字‘土、也’合成,寫時太擁擠,就有無法發展之嫌;太分散也不好,地不能分家,分則不是和平統一,乃是天下大亂。‘君’,是皇帝、朝綱、律製的象征,‘君’中‘口’字的筆畫,必須全部封閉,即‘萬歲爺不輕易開金口’,開口則是‘律’,君無戲言。‘親’字用在寫‘家先’時,是不能寫簡化字的,必須是繁體:親——中有‘目’,‘目’字的左上角要敞開一個口子,就是睜開眼看之意,即親人要團結和互相照應看顧;廣義上的民族義、家國情也是同一個道理,而且親字左右要靠近為宜。‘師’字的第二筆畫,不能寫成一撇,要寫成一豎;撇有飄渺不實之嫌,豎有立竿見影之形,為人師表者,就是一豎——豎在門生後學麵前的標杆。最後一個字是‘位’,不在其位,難顯其才,所以‘亻’和‘立’不能隔得太遠,左邊‘亻’的末筆和右邊‘立’的末筆要豎橫相連,謂之:位不空人。”
陶夫子一氣嗬成,六個字寫成,是書法中最難工的真體楷書,活潑而平實。西峰和李革委在旁邊看了嘖嘖稱讚。
李革委說:“老兄啊,多教教我這個娃吧。他要是有你老兄這手好字和學問,我死了也冥目哦。”
“爸,我不是正在向陶大伯學習嘛,你的字也不差嘛,從小我不是都跟你學的嘛。”西峰說。
“你還不曉得,我那點本事算啥?你陶大伯這手正楷字怕是少有人比得過哦。”李革委說。
西峰驚道:“真像你說的,我大伯就是書法家了?”
李革委平靜地說道:“世上有不喜歡名利的。人有千萬種啊。這些道理我說不好,多請教你陶大伯。”
西峰似有感觸:“民間有隱士,難得糊塗時。”
陶夫子把西峰盯了,頷首道:“娃,你是大伯見過的娃中,最棒的才子。”
“大伯別這樣說,我不好意思,真的。”西峰說。
陶夫子腕上運筆,在‘家先’左右題寫了一副對聯,曰:
酒敬詩仙三百盞
經傳道德五千言
陶夫子問西峰:“明白這對聯的意思嗎?”
西峰是明白的,但不敢造次,怕在他爸李革委麵前丟臉,索性聽陶夫子給自己講講,說:“不太明白。”
“不管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每一個姓氏的‘家先’都有‘天地君親師位’,但兩旁的對聯卻不一樣。這是你們李氏的‘家先’對聯,上句是說李太白的,下句是說李耳的。李太白,你曉得他是喝酒的詩仙。李耳,你現在讀高中還不太清楚,他就是傳說中的李老君,寫下八十一章三千言《道德經》,成為千古絕唱。”
“哇,大伯,增廣上說‘同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我看了很多書,可是我明白,你今天所說的有些知識,我是在‘經史子集’中找不到的,即便找到也沒這麽直觀啊。我在想,你有空把那些有關‘家先’的寫法和各姓氏的對聯等等,整理出來還真是寶貝文章呢。”……
在李革委和西峰的要求下,陶夫子在這天晚上給村民們講起了桃李灣東麵的“大寨坪李紹伊反政”的故事:
陶夫子呷了一口濃茶,把驚堂木一拍——
鄉親們,今天給大家講的不是傳統評書段子。是我們雞爪山,我們桃李灣的地靈生出來的人傑——李紹伊和他的孝義軍反政的故事。當年人們都敬稱李紹伊:李大人。可歎沒有他的事跡專著。
孝義會是清末民初同盟會員李紹伊創立的。紹伊少時曾赴科舉不中,鄉民尊為“農民秀才”。“孝義會”首領李紹伊在川東的城內開設過“木立生”茶旅社,也是革命活動的外圍聯絡站之一。
孝義會和川東的袍哥組織哥老會、三合會齊名。是孫中山最為關注的四川會黨組織之一。川東同盟會要員熊克武,親赴孝義會總部大寨坪商磋“興漢排滿”大計。李紹伊把孝義會會員組建成孝義軍後,聲勢不斷壯大,在川東北發展成數萬之眾,參加過當時的四川保路運動,攻陷過川東北的墊江、巴中、廣安等許多城池。孝義軍治軍嚴明,殺富濟貧,並聘有江湖異人鐵頭河尚操練行陣布列之術。孝義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份,曾經振耳發聵敲響了葬送滿封建專治王朝的喪鍾。李紹伊曾在會黨中發布反清伐袁檄文,曰:“天下已大亂,汙吏貪官彼多,民不能聊生,我輩當有以自處崛起!”自號川東北統領。
孫中山建立了中華民國時,李紹伊欣然命筆,在大寨坪聚義廳前書下一副對聯,在會黨中廣為流傳——
天真有意,未數日挽迴一十八省漢山河
人果同心,不兩月推翻二百餘年清政府
李紹伊和孝義軍的故事已經過去將近百年,一直在民間有口皆碑地流傳,而且故事很多很多。
現在單說一段:紹伊兵敗大寨坪,慷慨就義萬民計。
話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的心腹四川總督趙爾豐,原是清庭鷹犬,後仰袁世凱鼻息。趙爾豐心狠手辣,曾在成都下令槍殺三十餘名無故百姓而惡名遠播。為了穩定西部局勢,趙命令部屬統兵侯國誌征巢孝義軍總部大寨坪,以削弱同盟會在川內的武裝力量。由於當時孝義軍剛好在“打巴中”一戰中嚴重受挫,正在大寨坪休整,其它幫會和孝義會的盟軍又不在川東北。侯國誌相機動手,率部把大寨坪圍了個水泄不通。
真是冤家路窄。紹伊的胞兄猛將“賽張飛”李修明,曾率孝義軍士把侯國誌娘舅——大地主邱三爺的家給抄了,財產全部充為孝義軍軍資。邱三爺被李修明一矛刺死。恰逢趙爾豐要查辦川內同盟會,候國誌主動請纓赴大寨坪剿滅李匪,為娘舅報仇。
時過半個月,屢攻不克,侯國誌方才明白:大寨坪真乃易守難攻。遂仰天長歎:“李紹伊,你選定大寨坪做老巢,實在英明啊,將才,將才也!”
川軍接到成都趙爾豐總督發來公函,斥責侯作戰不力,若遲遲拿不下大寨坪,將按軍律製裁。侯乃驍將,素以兇狠稱道川內行伍,得此毀譽之評大怒,咬牙切齒:“李紹伊,你的大寨坪是塊難啃的骨頭啊。媽的,敗我半世雄風,老子若不剿滅你,誓不立世!”
雙方僵持了幾天,大寨坪以及周邊地區一片風平浪靜。
看似風平浪靜,無不暗藏殺機。雙方都在運籌帷幄。
侯統兵要耍什麽花招?
侯統兵正在召集幕僚,商量攻寨策略:“大寨坪遲遲拿不下來,本統兵無法向趙總督繳令。今天召集各位前來,無論如何也要擬定出一個克敵良策,不滅李匪,決不收兵!”
一班幕僚齊聲應合:“不滅李匪,決不收兵!”
侯統兵掃視幕僚,“哈哈哈”一陣獰笑:“一幫酒囊飯袋,盡會溜須拍馬!光喊口號有個屁用?我總算明白,李匪一個小小孝義會舵把子,然何把孝義軍搞得聲勢浩大,然何轉戰川東北十幾年,擾亂治安,然何把大寨坪這片彈丸之地守得固若金湯,因為他的手下隻會忠勇睿智,從不會溜須拍馬!”
眾幕僚噓聲垂首,沒人敢出口大氣!少頃,從帳後轉出隨軍監察,聲音低沉地說:“統兵息怒!屬下們都已經盡力了。眼下要緊的是如何找到破寨辦法。盡管李匪據險頑抗,畢竟還在我軍團團包圍之中,隻要外圍同盟會的幫兇兵力得不到李匪被困的消息,攻下大寨坪也是指日可待。”
“可待?要等到倡辦民軍的熊克武嗅到李匪被圍的味,等到李匪的盟黨廖騰霄、羅漢生、餘英率部把本統兵來個反包圍?還是等到幾十年後李匪在大寨坪無病善終的那一天?恐怕你我的人頭早已落地!”
“那倒不會,大寨坪就要……”監軍附在侯統兵耳邊嘀嘀咕咕了一陣。
侯統兵頓時喜上眉梢,連聲道:“妙,妙哉!罐兒炮(土製鋼炮),轟垮李匪寨堡!”然後,厲聲宣布:“各營聽令,加緊防患,按兵待命,違令者:斬!”
眾幕僚諾諾而退。
六月,一個星光燦爛的晚上。紹伊帶著手下眾將士,巡視整個大寨坪,對東南西北四門的防禦措施進行部署後。四五百孝義軍將士在大寨坪的太平街街心列隊,靜聽紹伊捍衛大寨坪的誓師總動員演講:
“弟兄們,十幾年來,我們團結一心,經過數不清的惡戰,建立了大寨坪這個屬於窮苦百姓的孝義會策源地。而今天,擺在我們麵前的形勢已是最為嚴峻的時刻,我們麵臨的是生死存亡的考驗。紹伊創建孝義會,追隨三民主義,並不是想當個草頭天子和地方一霸,唯一的目的是,能使百姓過上安定富足的日子。現在大寨坪被侯兵重重包圍。征求外援,送不出去消息,殺出重圍吧,勝算不大,即使有人幸存,多數人會遇難。‘心存家國,誌在君子’,是紹伊從小立下的誓言,必要的時候,我紹伊會用自己脖子上這顆人頭去換取寨上千餘將士和百姓的安危!”
“現在我們更不能氣綏,要眾誌成城,痛擊侯兵,為曾經死難的將士們雪恨。不成功,便成仁!古來辟天皆如是!”
“李大人,王二衝願與李大人生死與共。隻要大人一聲令下,王某定當和兄弟勇往直前!”孝義軍副總舵王二衝把大刀向空中一揮,滿臉胳腮胡子都在抖動:“跟隨李大人,保衛大寨坪,殺盡侯兵!”
全體將士群情振奮,把手中大刀、長矛和鐵棍、鳥槍齊舉過頭,指天盟誓,激昂的齊聲呐喊,在大寨坪上空迴蕩:“跟隨李大人,保衛大寨坪,殺盡侯兵!”
李紹伊吩咐各寨堡、道口、眺望台要加強防患。最後,留下幾個頭領在聚義廳,商量相關事宜。
其時,孝義軍的頭領早已不是昔日濟濟一堂的聲勢,大部份都在打巴中時死難。這次大寨坪被圍,和侯兵的對壘中又痛喪軍師李學斌和猛將李修明。
紹伊坐在聚義廳的總舵太師椅上,撫摸著坐椅上的虎皮,臉上表情十分嚴肅。
現在僅剩三個頭領:副總舵王二衝、李如貴、金二娃。三個頭領理解紹伊的心情,都默默地望著他。
“李大人,眼下的形勢兄弟們都十分清楚。依小弟之見,我們得孤注一擲,殺下大寨坪去,保存實力,再圖東山再起!”金二娃把雙鐧放在桌上,端起一土碗燒酒,仰脖喝了,揮手摔了。金二娃以身手快捷見長,人稱閃電雙鐧。
“你這是偏激的做法,殺出去,我們剩下的五百將士可能全部遇難,能夠最後脫身的也不會很多,侯兵勢大;而且寨上的男女老少將會被侯兵查辦。”李如貴敦厚,他是孝義軍武師鐵頭河尚的嫡傳弟子。鐵頭河尚雲遊離開孝義會後,他成了孝義軍的武師。鄉傳,他傳授孝義會兄弟的功夫時,許下諾言:他站在懸崖上時,誰能偷襲推他下崖,誰的功夫就可以出師了。從來沒人能推得他動分毫,可見他的樁功和定力穩如泰山。
紹伊示意王二衝,要他發表意見:“你們都說說自己的想法吧,有什麽都說出來,我們開諸葛亮會。”
王二衝是個常勝將軍,倒不是他領兵打仗如何了得。而是他和人角力較勁、格鬥,從來沒被人擊倒過。他為人精明,技擊出色,所以成為孝義會的副總舵。
王二衝說:“李大人,到如今,我真想當著兄弟的麵說幾句大實話。其實,金二娃兄弟雖然人年輕,血氣方剛,但他剛才說的沒錯。如果百年以後,還有人評價孝義軍大寨坪被圍的事,他的主意一定是上上之策。而李如貴兄弟的意見,恰恰說出了李大人的心病。李大人擔心的是大寨坪百姓的安危。如果我們死守,唯一饒幸的是有外圍廖騰霄、羅漢生、餘英率部來救援,可時間不等人啊;寨上糧食雖然豐足,短時間沒問題,但鹽巴呢,下不了寨買鹽啊,人不吃鹽咋行?萬一侯兵到成都趙爾豐那裏弄來罐兒炮轟……李大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二衝,偏向於金二娃的突圍計劃……”
紹伊陷入了沉思,然後走出聚義廳,三個頭領緊隨身後,來到太平街,默默無語地瀏覽寨上百姓的房舍。紹伊繼續往前走,一直走到北門的懸崖邊上佇立。孝義軍的軍師李學斌就埋在懸崖旁。臨終時,李學斌要求孝義會把他埋在這裏:“這裏謂之地險心平,死後我也會看護著大寨坪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多少的兄弟都去了……紹伊仰天長歎一聲。
三位頭領和紹伊一起,觀望寨下侯兵的營盤,觀望大寨坪的三十六個岡,七十二條溝和四十八坡南雁丘。觀望大寨坪上由軍師李學斌親自主持撰刻在北門石壁上的李氏源流“簸箕碑”。觀望大寨坪左右的七寨天然拱衛:東有四方寨、福城寨、瓦窯寨,南有大羅城寨、小羅城寨,西有烏龜寨、北有天星寨,高低錯落地勢險要。如果兵敗,百姓遭殃啊,紹伊心潮起伏……
這時有道口執消的軍士跑了過來,雙手遞過一個小紙筒,說:“李大人,剛才南門接到侯兵射上一封箭書,請過目。”
紹伊打開一看,是勸降兼談判的信,是侯統兵以川軍總署名義寫給李紹伊的。信中說明奉命查辦大寨坪孝義軍,勸李紹伊識時務者為俊傑,繳械投降,既往不咎並可封賞統兵一職,軍士全部收編。並揚言,若執迷不悟,明天就要攻寨,從成都增援過來的罐兒炮,將轟打大寨坪雲雲……
李紹伊非常平靜把信遞給三個頭領一齊看了。然後神色嚴肅地說:“兄弟們,這很像梁山泊的宋江接到了朝庭的招安詔書啊!”然後仰天長笑。
紹伊分析當前形勢:“從侯國誌的這封來信來看,上麵說的情況,完全是真的。這迴侯國誌是有恃無恐,穩操勝券了。孝義軍也許從此消逝和解散。看來外圍的兄弟義軍至今並不知道大寨坪被圍。剛才兄弟們的意見我也早就想到過。隻要孝義會的將士和大寨坪的百姓,不因為紹伊的反正之舉受到株連,我的名節和安危又算得了什麽?俗話說‘不怕三十歲上死,隻怕史上不留名’。我就做個和宋江不一樣的宋江吧——趙爾豐的川軍招降是不是想要我的命暫且不談,目的是擒我這個賊王。我會去和侯談判,開出條件,以為緩兵之計,然後你們幾個頭領帶著軍士們投奔廖騰霄、羅漢生、餘英的義軍,這樣表麵上看大寨坪的孝義軍已樹倒猢猻散,日後的事再相機行事……”
“李大人,你終於拿來了主張。可是,你知道嗎,兄弟跟了你這麽多年,在我們心中,你就是我們的皇帝,是大寨坪的宋江,你的決定全是為別人著想,對你不公平。真的你獨自一人暫且歸順趙爾豐,我們同意,可事情不是這麽簡單啊,侯國誌老奸巨滑,他和你有私人過結,他要為邱三爺報仇,他不會讓你活的。我們兄弟不會答應的……”金二娃的嗓音沙啞了。
“李大人,我們不答應!”王二衝和李如貴異口同聲。
李紹伊說:“如果有來生,我們一定還會在一起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如果還當我是你們的舵把子,就服從軍令吧!”
“李大人!”王二衝、李如貴、金娃娃一齊給紹伊下跪:“如果李大人不聽規勸,我們就在你麵前自行了斷……”三人刷地抽出各自的兵刃橫在脖子上。
“好兄弟——”紹伊“咚”跪下地來,四人抱在一起……
陶夫子講到這裏,有些激動:“鄉親們,我是從小聽我家的管家給我說李大人的故事。我的爺爺也是個大地主,據說李大人舉義反正前,還率孝義軍抄過我爺爺的家。可我一點都沒有怨恨他,在我心中他是個幹大事的英雄,我希望他和孝義軍能成功地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但是最終被袁世凱鎮壓了,沒有成功。畢竟李大人和孝義軍也轟轟烈烈了一番,成為雞爪山民永遠的驕傲!但是,我今天晚上要講的,不是李大人的人生捷報,是李大人和孝義軍失敗的最後一幕……”
西峰也激動了:“陶大伯,沒關係,我們都願意聽。陳勝、吳廣不也失敗了嗎?還有李自成也失敗了。”
李革委點點頭,拍拍兒子的肩膀,小聲說:“聽大伯繼續講,我也想聽聽這一段。”
【正文閱讀】
第二天晚上,陶夫子迴來了。他老伴燒了熱茶,給圍坐的村民們遞上來。李革委把一幫從學校迴來的娃們介紹給陶夫子。陶夫子夫妻自己沒有娃,就特別喜歡這些個嘰嘰喳喳朝氣蓬勃的娃們。陶夫子猶其喜歡西峰,倒不是西峰是表弟李革委的兒子,主要是西峰的文才。這爺兒倆談了一個下午,就成了忘年交。
陶夫子揮筆給李革委家寫了一副家先匾。陶夫子說:“這種放在家中堂屋的匾額,是哪朝哪代興起的,我不曉得,人們一般都叫它‘家先’。幾年前還叫這種東西是:迷信。其實這不是迷信,這是一種民間文化。是人們祭祀祖宗,緬懷先輩、飲水思源的一種傳統風尚。你看這‘天地君親師位’幾個字,看似簡單,實際上寫起來卻大有講究哦。”
西峰驚奇,這老人是個真正的‘夫子’啊。我可以學到一些書上沒有的東西。就說:“陶大伯,你給我講得仔細一些,我想聽過明白。”
“好,隻要大伯我曉得的,我會毫不保留地告訴你。”陶夫子扶了扶眼鏡,邊寫邊講解:
“這‘天地君親師位’六個字,在匾的正中,字型最大最突出,要寫得蒼勁有力,楷書清爽,不能用其它字體書寫。‘天’字中有‘人’,人字和頂上的‘一’橫,要連而不接,即運筆時稍有縫隙又不完全注滿——就是說做人要堂堂正正頂天立地,但不能逆天行事。‘地’字‘土、也’合成,寫時太擁擠,就有無法發展之嫌;太分散也不好,地不能分家,分則不是和平統一,乃是天下大亂。‘君’,是皇帝、朝綱、律製的象征,‘君’中‘口’字的筆畫,必須全部封閉,即‘萬歲爺不輕易開金口’,開口則是‘律’,君無戲言。‘親’字用在寫‘家先’時,是不能寫簡化字的,必須是繁體:親——中有‘目’,‘目’字的左上角要敞開一個口子,就是睜開眼看之意,即親人要團結和互相照應看顧;廣義上的民族義、家國情也是同一個道理,而且親字左右要靠近為宜。‘師’字的第二筆畫,不能寫成一撇,要寫成一豎;撇有飄渺不實之嫌,豎有立竿見影之形,為人師表者,就是一豎——豎在門生後學麵前的標杆。最後一個字是‘位’,不在其位,難顯其才,所以‘亻’和‘立’不能隔得太遠,左邊‘亻’的末筆和右邊‘立’的末筆要豎橫相連,謂之:位不空人。”
陶夫子一氣嗬成,六個字寫成,是書法中最難工的真體楷書,活潑而平實。西峰和李革委在旁邊看了嘖嘖稱讚。
李革委說:“老兄啊,多教教我這個娃吧。他要是有你老兄這手好字和學問,我死了也冥目哦。”
“爸,我不是正在向陶大伯學習嘛,你的字也不差嘛,從小我不是都跟你學的嘛。”西峰說。
“你還不曉得,我那點本事算啥?你陶大伯這手正楷字怕是少有人比得過哦。”李革委說。
西峰驚道:“真像你說的,我大伯就是書法家了?”
李革委平靜地說道:“世上有不喜歡名利的。人有千萬種啊。這些道理我說不好,多請教你陶大伯。”
西峰似有感觸:“民間有隱士,難得糊塗時。”
陶夫子把西峰盯了,頷首道:“娃,你是大伯見過的娃中,最棒的才子。”
“大伯別這樣說,我不好意思,真的。”西峰說。
陶夫子腕上運筆,在‘家先’左右題寫了一副對聯,曰:
酒敬詩仙三百盞
經傳道德五千言
陶夫子問西峰:“明白這對聯的意思嗎?”
西峰是明白的,但不敢造次,怕在他爸李革委麵前丟臉,索性聽陶夫子給自己講講,說:“不太明白。”
“不管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每一個姓氏的‘家先’都有‘天地君親師位’,但兩旁的對聯卻不一樣。這是你們李氏的‘家先’對聯,上句是說李太白的,下句是說李耳的。李太白,你曉得他是喝酒的詩仙。李耳,你現在讀高中還不太清楚,他就是傳說中的李老君,寫下八十一章三千言《道德經》,成為千古絕唱。”
“哇,大伯,增廣上說‘同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我看了很多書,可是我明白,你今天所說的有些知識,我是在‘經史子集’中找不到的,即便找到也沒這麽直觀啊。我在想,你有空把那些有關‘家先’的寫法和各姓氏的對聯等等,整理出來還真是寶貝文章呢。”……
在李革委和西峰的要求下,陶夫子在這天晚上給村民們講起了桃李灣東麵的“大寨坪李紹伊反政”的故事:
陶夫子呷了一口濃茶,把驚堂木一拍——
鄉親們,今天給大家講的不是傳統評書段子。是我們雞爪山,我們桃李灣的地靈生出來的人傑——李紹伊和他的孝義軍反政的故事。當年人們都敬稱李紹伊:李大人。可歎沒有他的事跡專著。
孝義會是清末民初同盟會員李紹伊創立的。紹伊少時曾赴科舉不中,鄉民尊為“農民秀才”。“孝義會”首領李紹伊在川東的城內開設過“木立生”茶旅社,也是革命活動的外圍聯絡站之一。
孝義會和川東的袍哥組織哥老會、三合會齊名。是孫中山最為關注的四川會黨組織之一。川東同盟會要員熊克武,親赴孝義會總部大寨坪商磋“興漢排滿”大計。李紹伊把孝義會會員組建成孝義軍後,聲勢不斷壯大,在川東北發展成數萬之眾,參加過當時的四川保路運動,攻陷過川東北的墊江、巴中、廣安等許多城池。孝義軍治軍嚴明,殺富濟貧,並聘有江湖異人鐵頭河尚操練行陣布列之術。孝義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份,曾經振耳發聵敲響了葬送滿封建專治王朝的喪鍾。李紹伊曾在會黨中發布反清伐袁檄文,曰:“天下已大亂,汙吏貪官彼多,民不能聊生,我輩當有以自處崛起!”自號川東北統領。
孫中山建立了中華民國時,李紹伊欣然命筆,在大寨坪聚義廳前書下一副對聯,在會黨中廣為流傳——
天真有意,未數日挽迴一十八省漢山河
人果同心,不兩月推翻二百餘年清政府
李紹伊和孝義軍的故事已經過去將近百年,一直在民間有口皆碑地流傳,而且故事很多很多。
現在單說一段:紹伊兵敗大寨坪,慷慨就義萬民計。
話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的心腹四川總督趙爾豐,原是清庭鷹犬,後仰袁世凱鼻息。趙爾豐心狠手辣,曾在成都下令槍殺三十餘名無故百姓而惡名遠播。為了穩定西部局勢,趙命令部屬統兵侯國誌征巢孝義軍總部大寨坪,以削弱同盟會在川內的武裝力量。由於當時孝義軍剛好在“打巴中”一戰中嚴重受挫,正在大寨坪休整,其它幫會和孝義會的盟軍又不在川東北。侯國誌相機動手,率部把大寨坪圍了個水泄不通。
真是冤家路窄。紹伊的胞兄猛將“賽張飛”李修明,曾率孝義軍士把侯國誌娘舅——大地主邱三爺的家給抄了,財產全部充為孝義軍軍資。邱三爺被李修明一矛刺死。恰逢趙爾豐要查辦川內同盟會,候國誌主動請纓赴大寨坪剿滅李匪,為娘舅報仇。
時過半個月,屢攻不克,侯國誌方才明白:大寨坪真乃易守難攻。遂仰天長歎:“李紹伊,你選定大寨坪做老巢,實在英明啊,將才,將才也!”
川軍接到成都趙爾豐總督發來公函,斥責侯作戰不力,若遲遲拿不下大寨坪,將按軍律製裁。侯乃驍將,素以兇狠稱道川內行伍,得此毀譽之評大怒,咬牙切齒:“李紹伊,你的大寨坪是塊難啃的骨頭啊。媽的,敗我半世雄風,老子若不剿滅你,誓不立世!”
雙方僵持了幾天,大寨坪以及周邊地區一片風平浪靜。
看似風平浪靜,無不暗藏殺機。雙方都在運籌帷幄。
侯統兵要耍什麽花招?
侯統兵正在召集幕僚,商量攻寨策略:“大寨坪遲遲拿不下來,本統兵無法向趙總督繳令。今天召集各位前來,無論如何也要擬定出一個克敵良策,不滅李匪,決不收兵!”
一班幕僚齊聲應合:“不滅李匪,決不收兵!”
侯統兵掃視幕僚,“哈哈哈”一陣獰笑:“一幫酒囊飯袋,盡會溜須拍馬!光喊口號有個屁用?我總算明白,李匪一個小小孝義會舵把子,然何把孝義軍搞得聲勢浩大,然何轉戰川東北十幾年,擾亂治安,然何把大寨坪這片彈丸之地守得固若金湯,因為他的手下隻會忠勇睿智,從不會溜須拍馬!”
眾幕僚噓聲垂首,沒人敢出口大氣!少頃,從帳後轉出隨軍監察,聲音低沉地說:“統兵息怒!屬下們都已經盡力了。眼下要緊的是如何找到破寨辦法。盡管李匪據險頑抗,畢竟還在我軍團團包圍之中,隻要外圍同盟會的幫兇兵力得不到李匪被困的消息,攻下大寨坪也是指日可待。”
“可待?要等到倡辦民軍的熊克武嗅到李匪被圍的味,等到李匪的盟黨廖騰霄、羅漢生、餘英率部把本統兵來個反包圍?還是等到幾十年後李匪在大寨坪無病善終的那一天?恐怕你我的人頭早已落地!”
“那倒不會,大寨坪就要……”監軍附在侯統兵耳邊嘀嘀咕咕了一陣。
侯統兵頓時喜上眉梢,連聲道:“妙,妙哉!罐兒炮(土製鋼炮),轟垮李匪寨堡!”然後,厲聲宣布:“各營聽令,加緊防患,按兵待命,違令者:斬!”
眾幕僚諾諾而退。
六月,一個星光燦爛的晚上。紹伊帶著手下眾將士,巡視整個大寨坪,對東南西北四門的防禦措施進行部署後。四五百孝義軍將士在大寨坪的太平街街心列隊,靜聽紹伊捍衛大寨坪的誓師總動員演講:
“弟兄們,十幾年來,我們團結一心,經過數不清的惡戰,建立了大寨坪這個屬於窮苦百姓的孝義會策源地。而今天,擺在我們麵前的形勢已是最為嚴峻的時刻,我們麵臨的是生死存亡的考驗。紹伊創建孝義會,追隨三民主義,並不是想當個草頭天子和地方一霸,唯一的目的是,能使百姓過上安定富足的日子。現在大寨坪被侯兵重重包圍。征求外援,送不出去消息,殺出重圍吧,勝算不大,即使有人幸存,多數人會遇難。‘心存家國,誌在君子’,是紹伊從小立下的誓言,必要的時候,我紹伊會用自己脖子上這顆人頭去換取寨上千餘將士和百姓的安危!”
“現在我們更不能氣綏,要眾誌成城,痛擊侯兵,為曾經死難的將士們雪恨。不成功,便成仁!古來辟天皆如是!”
“李大人,王二衝願與李大人生死與共。隻要大人一聲令下,王某定當和兄弟勇往直前!”孝義軍副總舵王二衝把大刀向空中一揮,滿臉胳腮胡子都在抖動:“跟隨李大人,保衛大寨坪,殺盡侯兵!”
全體將士群情振奮,把手中大刀、長矛和鐵棍、鳥槍齊舉過頭,指天盟誓,激昂的齊聲呐喊,在大寨坪上空迴蕩:“跟隨李大人,保衛大寨坪,殺盡侯兵!”
李紹伊吩咐各寨堡、道口、眺望台要加強防患。最後,留下幾個頭領在聚義廳,商量相關事宜。
其時,孝義軍的頭領早已不是昔日濟濟一堂的聲勢,大部份都在打巴中時死難。這次大寨坪被圍,和侯兵的對壘中又痛喪軍師李學斌和猛將李修明。
紹伊坐在聚義廳的總舵太師椅上,撫摸著坐椅上的虎皮,臉上表情十分嚴肅。
現在僅剩三個頭領:副總舵王二衝、李如貴、金二娃。三個頭領理解紹伊的心情,都默默地望著他。
“李大人,眼下的形勢兄弟們都十分清楚。依小弟之見,我們得孤注一擲,殺下大寨坪去,保存實力,再圖東山再起!”金二娃把雙鐧放在桌上,端起一土碗燒酒,仰脖喝了,揮手摔了。金二娃以身手快捷見長,人稱閃電雙鐧。
“你這是偏激的做法,殺出去,我們剩下的五百將士可能全部遇難,能夠最後脫身的也不會很多,侯兵勢大;而且寨上的男女老少將會被侯兵查辦。”李如貴敦厚,他是孝義軍武師鐵頭河尚的嫡傳弟子。鐵頭河尚雲遊離開孝義會後,他成了孝義軍的武師。鄉傳,他傳授孝義會兄弟的功夫時,許下諾言:他站在懸崖上時,誰能偷襲推他下崖,誰的功夫就可以出師了。從來沒人能推得他動分毫,可見他的樁功和定力穩如泰山。
紹伊示意王二衝,要他發表意見:“你們都說說自己的想法吧,有什麽都說出來,我們開諸葛亮會。”
王二衝是個常勝將軍,倒不是他領兵打仗如何了得。而是他和人角力較勁、格鬥,從來沒被人擊倒過。他為人精明,技擊出色,所以成為孝義會的副總舵。
王二衝說:“李大人,到如今,我真想當著兄弟的麵說幾句大實話。其實,金二娃兄弟雖然人年輕,血氣方剛,但他剛才說的沒錯。如果百年以後,還有人評價孝義軍大寨坪被圍的事,他的主意一定是上上之策。而李如貴兄弟的意見,恰恰說出了李大人的心病。李大人擔心的是大寨坪百姓的安危。如果我們死守,唯一饒幸的是有外圍廖騰霄、羅漢生、餘英率部來救援,可時間不等人啊;寨上糧食雖然豐足,短時間沒問題,但鹽巴呢,下不了寨買鹽啊,人不吃鹽咋行?萬一侯兵到成都趙爾豐那裏弄來罐兒炮轟……李大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二衝,偏向於金二娃的突圍計劃……”
紹伊陷入了沉思,然後走出聚義廳,三個頭領緊隨身後,來到太平街,默默無語地瀏覽寨上百姓的房舍。紹伊繼續往前走,一直走到北門的懸崖邊上佇立。孝義軍的軍師李學斌就埋在懸崖旁。臨終時,李學斌要求孝義會把他埋在這裏:“這裏謂之地險心平,死後我也會看護著大寨坪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多少的兄弟都去了……紹伊仰天長歎一聲。
三位頭領和紹伊一起,觀望寨下侯兵的營盤,觀望大寨坪的三十六個岡,七十二條溝和四十八坡南雁丘。觀望大寨坪上由軍師李學斌親自主持撰刻在北門石壁上的李氏源流“簸箕碑”。觀望大寨坪左右的七寨天然拱衛:東有四方寨、福城寨、瓦窯寨,南有大羅城寨、小羅城寨,西有烏龜寨、北有天星寨,高低錯落地勢險要。如果兵敗,百姓遭殃啊,紹伊心潮起伏……
這時有道口執消的軍士跑了過來,雙手遞過一個小紙筒,說:“李大人,剛才南門接到侯兵射上一封箭書,請過目。”
紹伊打開一看,是勸降兼談判的信,是侯統兵以川軍總署名義寫給李紹伊的。信中說明奉命查辦大寨坪孝義軍,勸李紹伊識時務者為俊傑,繳械投降,既往不咎並可封賞統兵一職,軍士全部收編。並揚言,若執迷不悟,明天就要攻寨,從成都增援過來的罐兒炮,將轟打大寨坪雲雲……
李紹伊非常平靜把信遞給三個頭領一齊看了。然後神色嚴肅地說:“兄弟們,這很像梁山泊的宋江接到了朝庭的招安詔書啊!”然後仰天長笑。
紹伊分析當前形勢:“從侯國誌的這封來信來看,上麵說的情況,完全是真的。這迴侯國誌是有恃無恐,穩操勝券了。孝義軍也許從此消逝和解散。看來外圍的兄弟義軍至今並不知道大寨坪被圍。剛才兄弟們的意見我也早就想到過。隻要孝義會的將士和大寨坪的百姓,不因為紹伊的反正之舉受到株連,我的名節和安危又算得了什麽?俗話說‘不怕三十歲上死,隻怕史上不留名’。我就做個和宋江不一樣的宋江吧——趙爾豐的川軍招降是不是想要我的命暫且不談,目的是擒我這個賊王。我會去和侯談判,開出條件,以為緩兵之計,然後你們幾個頭領帶著軍士們投奔廖騰霄、羅漢生、餘英的義軍,這樣表麵上看大寨坪的孝義軍已樹倒猢猻散,日後的事再相機行事……”
“李大人,你終於拿來了主張。可是,你知道嗎,兄弟跟了你這麽多年,在我們心中,你就是我們的皇帝,是大寨坪的宋江,你的決定全是為別人著想,對你不公平。真的你獨自一人暫且歸順趙爾豐,我們同意,可事情不是這麽簡單啊,侯國誌老奸巨滑,他和你有私人過結,他要為邱三爺報仇,他不會讓你活的。我們兄弟不會答應的……”金二娃的嗓音沙啞了。
“李大人,我們不答應!”王二衝和李如貴異口同聲。
李紹伊說:“如果有來生,我們一定還會在一起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如果還當我是你們的舵把子,就服從軍令吧!”
“李大人!”王二衝、李如貴、金娃娃一齊給紹伊下跪:“如果李大人不聽規勸,我們就在你麵前自行了斷……”三人刷地抽出各自的兵刃橫在脖子上。
“好兄弟——”紹伊“咚”跪下地來,四人抱在一起……
陶夫子講到這裏,有些激動:“鄉親們,我是從小聽我家的管家給我說李大人的故事。我的爺爺也是個大地主,據說李大人舉義反正前,還率孝義軍抄過我爺爺的家。可我一點都沒有怨恨他,在我心中他是個幹大事的英雄,我希望他和孝義軍能成功地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但是最終被袁世凱鎮壓了,沒有成功。畢竟李大人和孝義軍也轟轟烈烈了一番,成為雞爪山民永遠的驕傲!但是,我今天晚上要講的,不是李大人的人生捷報,是李大人和孝義軍失敗的最後一幕……”
西峰也激動了:“陶大伯,沒關係,我們都願意聽。陳勝、吳廣不也失敗了嗎?還有李自成也失敗了。”
李革委點點頭,拍拍兒子的肩膀,小聲說:“聽大伯繼續講,我也想聽聽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