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撫著膝蓋,臉上盡是笑容,他有理由自豪,以藩王出身,入繼大統,既沒有實力,也沒有名望,甚至連資格都要受到質疑。
而曆經十年之後,他不但坐穩帝位,還成為朱棣之後,大明最有權勢的天子,乾綱獨斷,金口玉言,可不是一句空話。
返迴安陸,衣錦還鄉,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隻是人們依舊把朱厚熜想簡單了,或者說低估了他的智囊水平。
這一次南下,絕不僅僅是滿足天子的虛榮而已,這裏麵的籌算,實在是太多了。
天子的隊伍,剛剛到了通州,就停了下來。
以當下大明報紙的發達程度,朱厚熜南下,隨行的記者超過了三十人,其中就不乏天下知名的主筆。
“王大人,天子停留通州,莫非有什麽用意嗎?”
王嶽臉上含笑,“諸位記者朋友們,今天是七月二十七日,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洪武元年的今天,我朝北伐大軍,在徐達和常遇春兩位名將的指揮下,光複通州,揮師元大都,光複了燕雲故地。”
“洪武北伐,不是一個朝代推翻另一個朝代,也不是一場簡單的北伐。大明立國一百五十多年,我們這些後輩子孫,或許已經忘記了,大明是怎麽來的……所以我想在這裏點出此番南下的第一個主題,那就是找迴初心!”
“找迴屬於我大明的驕傲!”
“我們是一個擁有著悠久曆史的民族,擁有著無與倫比的過往……長久的輝煌,造就了身為華夏的氣魄,我為華夏,四方盡是蠻夷。秦漢隋唐,我們的驕傲達到了巔峰,但就像是一個人,有壯年,也有衰老。兩宋以來,我們漸漸失去了勇氣……在戰場上節節潰敗……契丹竊據燕雲,黨項奪走河套、隔絕西域,女真滅北宋,蒙古滅南宋。崖山一敗,華夏淪亡,這是幾千年來,我華夏子民的至暗時刻。數千萬人,淪為四等奴仆,人命賤如牲畜,胡馬橫行,狼犬遍地……”
“我太祖皇帝,以明為國號,以吞吐日月之雄心,驅逐黑暗,北伐元朝,光複中原,收複燕雲,盡取長城以內疆土,並且數次北伐草原,直至攻滅蒙古,洗雪數百年恥辱……太祖皇帝建立的不是一個王朝,而是中興了一個即將滅亡的文明!”
“這些年來,稱頌太祖皇帝的文章詩詞,所在多有,但是能真正明白我大明立國意義的著實不多。這不是一個人的英明神武,而是一個民族,一個文明,在危亡之後,蓬勃爆發,是華夏的二次重興!太祖皇帝再造漢家脊梁,功蓋三皇,盛於始皇!”
……
王嶽麵對著記者的談話,很快就被傳迴了京城,同時也傳到了鄰近的城市,並且向地震波一般,不斷向外擴散……而且這個擴散勢頭不是越來越衰弱,恰恰相反,是越來越強,反響越來越劇烈。
一時間,討論大明立國,討論洪武北伐,討論中原華夏,成了最熱門的話題。
漸漸的,一個名詞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及,那就是民族!
而一旦確定了這個概念之後,幾乎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我們和四周蠻夷有什麽不同,答案很簡單,我們屬於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
士農工商,行業不同,到底能不能一視同仁……答案當然是可以,因為我們是同一個民族。
皇權和相權,法統和道統,天子和聖賢,到底誰才是最大的,這些都不是,而是民族!
為什麽要變法,為什麽要富國強兵,為什麽要恢複故地……答案還是民族!
老百姓過日子講究越過越好,興旺繁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要如此。
心學和理學的爭端,到底該怎麽拚盤,誰才是最合適的?一句話,哪個學說對這個民族好,哪個就是合適的。
當一個淩駕於家國天下的概念誕生之後,曾經太多的爭論,一下子都銷聲匿跡了。
就在通州,昔日北伐勝利的地方,立下了一塊一丈多高的石碑,將前人的豐功偉業,鐫刻在上麵。
將屬於大明的輝煌,刻入所有人的心裏。
與此同時,由宋濂起草,朱元璋頒布的《諭中原檄》,成為了所有學生的必背篇目。
“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這十六個字,一下子深入人心。說來慚愧,昔日隻知道啃四書五經的酸丁童生,居然有很多人,連這十六個字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大明是如何建國……
至於普通百姓,他們更是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咱們的大明朝,這麽牛啊!
戲台上,評書裏,楊家將那麽厲害,都沒能拿迴燕雲,嶽爺爺何等英雄了得,也就落了個風波遺恨。
隻有大明!
真的隻有大明!
一掃五百年恥辱,鐵血雄兵,所向睥睨。
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帝國雙驕,蓋世英傑!
哪怕衛青霍去病,也多有不如啊!
那韓信彭越呢?
貌似也不行!
畢竟他們隻完成了一件事情,而咱們大明的開國猛將,不但建立了新的王朝,還驅逐了胡虜,再造華夏。
這份功勞,那是誰也比不上!
王嶽的這一番動作,竟然給大明上下,結結實實補了一堂曆史課。
當然了,王嶽做事,向來不會這麽簡單,他一貫是一個坑套著一個坑。直到埋葬了所有人為止。
而這一次,王嶽亮出了終極武器。
其實在恢複了大寧都司之後,甚至是更早,王嶽和朱厚熜,這對君臣就麵臨一個難題,他們衝破了老臣的束縛,掌握了屬於自己的權力。
但是當時的他們,就像是兩頭衝進菜地的野豬,奔跑過後,留下的是遍地狼藉。
破而後立。
他們隻完成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該怎麽辦?
這倆人都在思索,遷居孔家,推崇心學,大興教化,鼓勵科技……有相當一段時間,都處於一種茫然的狀態,不太明白,他們到底是在幹什麽。
王嶽的心中,倒是有大略的方向,而朱厚熜卻還需要仔細思索權衡,說起來對他衝擊最大的,或許就是顏鈞的那些無君無父的主張吧!
那些離經叛道的話語,對君父的謾罵,居然在自己親生兒子眼裏,都還有那麽一點道理,顏鈞這家夥罪不至死!
這是何等荒唐,可又實實在在擺在眼前。
朱厚熜不得不接受了一個事實,原來天子高高在上,真的不是天經地義,不是什麽天理綱常……不然怎麽會有那麽多皇帝死於非命,又有那麽多朝代湮滅。
在這個世界上,還有遠比君父更重要的東西。
隻不過這個東西是什麽,他還略有遲疑。
是所謂的道理最大,還是道統最大?
是不是還要淪落到曾經的爛泥塘?
在這時候,一個新的答案出來了。
民族!
不是皇帝,不是聖人,而是這片土地上,活生生的百姓,以人為本!
朱厚熜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王嶽,你說現在朝堂的那幫人,會不會後悔,沒有攔著朕南下?”朱厚熜眯縫著眼睛問道。
王嶽笑道:“這就不好說了,關鍵要看陛下打不打算收手了?”
“笑話!”
朱厚熜哼道:“你侃侃而談,過足了癮兒,朕怎麽能隻當個擺設呢?”朱厚熜笑道:“咱們下一站是哪裏?”
“山東!”王嶽毫不猶豫道。
朱厚熜嗬嗬一笑,“正好!對了,孔廟什麽的,沒有損壞吧?”
王嶽輕笑道:“哪敢損壞啊!別看衍聖公一家被送到了承德,可是來曲阜拜謁的人,還絡繹不絕,甚至有人哭著發誓,要恢複聖人地位呢!”
“做夢!朕才不會讓他們得逞……這個孔廟,該供奉一些真正的英雄了!”
而曆經十年之後,他不但坐穩帝位,還成為朱棣之後,大明最有權勢的天子,乾綱獨斷,金口玉言,可不是一句空話。
返迴安陸,衣錦還鄉,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隻是人們依舊把朱厚熜想簡單了,或者說低估了他的智囊水平。
這一次南下,絕不僅僅是滿足天子的虛榮而已,這裏麵的籌算,實在是太多了。
天子的隊伍,剛剛到了通州,就停了下來。
以當下大明報紙的發達程度,朱厚熜南下,隨行的記者超過了三十人,其中就不乏天下知名的主筆。
“王大人,天子停留通州,莫非有什麽用意嗎?”
王嶽臉上含笑,“諸位記者朋友們,今天是七月二十七日,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洪武元年的今天,我朝北伐大軍,在徐達和常遇春兩位名將的指揮下,光複通州,揮師元大都,光複了燕雲故地。”
“洪武北伐,不是一個朝代推翻另一個朝代,也不是一場簡單的北伐。大明立國一百五十多年,我們這些後輩子孫,或許已經忘記了,大明是怎麽來的……所以我想在這裏點出此番南下的第一個主題,那就是找迴初心!”
“找迴屬於我大明的驕傲!”
“我們是一個擁有著悠久曆史的民族,擁有著無與倫比的過往……長久的輝煌,造就了身為華夏的氣魄,我為華夏,四方盡是蠻夷。秦漢隋唐,我們的驕傲達到了巔峰,但就像是一個人,有壯年,也有衰老。兩宋以來,我們漸漸失去了勇氣……在戰場上節節潰敗……契丹竊據燕雲,黨項奪走河套、隔絕西域,女真滅北宋,蒙古滅南宋。崖山一敗,華夏淪亡,這是幾千年來,我華夏子民的至暗時刻。數千萬人,淪為四等奴仆,人命賤如牲畜,胡馬橫行,狼犬遍地……”
“我太祖皇帝,以明為國號,以吞吐日月之雄心,驅逐黑暗,北伐元朝,光複中原,收複燕雲,盡取長城以內疆土,並且數次北伐草原,直至攻滅蒙古,洗雪數百年恥辱……太祖皇帝建立的不是一個王朝,而是中興了一個即將滅亡的文明!”
“這些年來,稱頌太祖皇帝的文章詩詞,所在多有,但是能真正明白我大明立國意義的著實不多。這不是一個人的英明神武,而是一個民族,一個文明,在危亡之後,蓬勃爆發,是華夏的二次重興!太祖皇帝再造漢家脊梁,功蓋三皇,盛於始皇!”
……
王嶽麵對著記者的談話,很快就被傳迴了京城,同時也傳到了鄰近的城市,並且向地震波一般,不斷向外擴散……而且這個擴散勢頭不是越來越衰弱,恰恰相反,是越來越強,反響越來越劇烈。
一時間,討論大明立國,討論洪武北伐,討論中原華夏,成了最熱門的話題。
漸漸的,一個名詞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及,那就是民族!
而一旦確定了這個概念之後,幾乎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我們和四周蠻夷有什麽不同,答案很簡單,我們屬於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
士農工商,行業不同,到底能不能一視同仁……答案當然是可以,因為我們是同一個民族。
皇權和相權,法統和道統,天子和聖賢,到底誰才是最大的,這些都不是,而是民族!
為什麽要變法,為什麽要富國強兵,為什麽要恢複故地……答案還是民族!
老百姓過日子講究越過越好,興旺繁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要如此。
心學和理學的爭端,到底該怎麽拚盤,誰才是最合適的?一句話,哪個學說對這個民族好,哪個就是合適的。
當一個淩駕於家國天下的概念誕生之後,曾經太多的爭論,一下子都銷聲匿跡了。
就在通州,昔日北伐勝利的地方,立下了一塊一丈多高的石碑,將前人的豐功偉業,鐫刻在上麵。
將屬於大明的輝煌,刻入所有人的心裏。
與此同時,由宋濂起草,朱元璋頒布的《諭中原檄》,成為了所有學生的必背篇目。
“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這十六個字,一下子深入人心。說來慚愧,昔日隻知道啃四書五經的酸丁童生,居然有很多人,連這十六個字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大明是如何建國……
至於普通百姓,他們更是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咱們的大明朝,這麽牛啊!
戲台上,評書裏,楊家將那麽厲害,都沒能拿迴燕雲,嶽爺爺何等英雄了得,也就落了個風波遺恨。
隻有大明!
真的隻有大明!
一掃五百年恥辱,鐵血雄兵,所向睥睨。
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帝國雙驕,蓋世英傑!
哪怕衛青霍去病,也多有不如啊!
那韓信彭越呢?
貌似也不行!
畢竟他們隻完成了一件事情,而咱們大明的開國猛將,不但建立了新的王朝,還驅逐了胡虜,再造華夏。
這份功勞,那是誰也比不上!
王嶽的這一番動作,竟然給大明上下,結結實實補了一堂曆史課。
當然了,王嶽做事,向來不會這麽簡單,他一貫是一個坑套著一個坑。直到埋葬了所有人為止。
而這一次,王嶽亮出了終極武器。
其實在恢複了大寧都司之後,甚至是更早,王嶽和朱厚熜,這對君臣就麵臨一個難題,他們衝破了老臣的束縛,掌握了屬於自己的權力。
但是當時的他們,就像是兩頭衝進菜地的野豬,奔跑過後,留下的是遍地狼藉。
破而後立。
他們隻完成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該怎麽辦?
這倆人都在思索,遷居孔家,推崇心學,大興教化,鼓勵科技……有相當一段時間,都處於一種茫然的狀態,不太明白,他們到底是在幹什麽。
王嶽的心中,倒是有大略的方向,而朱厚熜卻還需要仔細思索權衡,說起來對他衝擊最大的,或許就是顏鈞的那些無君無父的主張吧!
那些離經叛道的話語,對君父的謾罵,居然在自己親生兒子眼裏,都還有那麽一點道理,顏鈞這家夥罪不至死!
這是何等荒唐,可又實實在在擺在眼前。
朱厚熜不得不接受了一個事實,原來天子高高在上,真的不是天經地義,不是什麽天理綱常……不然怎麽會有那麽多皇帝死於非命,又有那麽多朝代湮滅。
在這個世界上,還有遠比君父更重要的東西。
隻不過這個東西是什麽,他還略有遲疑。
是所謂的道理最大,還是道統最大?
是不是還要淪落到曾經的爛泥塘?
在這時候,一個新的答案出來了。
民族!
不是皇帝,不是聖人,而是這片土地上,活生生的百姓,以人為本!
朱厚熜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王嶽,你說現在朝堂的那幫人,會不會後悔,沒有攔著朕南下?”朱厚熜眯縫著眼睛問道。
王嶽笑道:“這就不好說了,關鍵要看陛下打不打算收手了?”
“笑話!”
朱厚熜哼道:“你侃侃而談,過足了癮兒,朕怎麽能隻當個擺設呢?”朱厚熜笑道:“咱們下一站是哪裏?”
“山東!”王嶽毫不猶豫道。
朱厚熜嗬嗬一笑,“正好!對了,孔廟什麽的,沒有損壞吧?”
王嶽輕笑道:“哪敢損壞啊!別看衍聖公一家被送到了承德,可是來曲阜拜謁的人,還絡繹不絕,甚至有人哭著發誓,要恢複聖人地位呢!”
“做夢!朕才不會讓他們得逞……這個孔廟,該供奉一些真正的英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