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後, 承啟二年六月
三爺迴到誠親王府,三福晉忙湊上去,問道:“今日可有個結果?”
三爺把頂戴摘下來,灌了一大口涼茶, 在桌上翹起腿,得意道:“趕緊寫信給二姐,讓她跟烏爾袞帶著納睦綽克來京罷。”
“真要成了?”雖然這事兒已陸陸續續爭了大半年, 但想到大清後宮已有幾十年連個蒙古出身的高位妃嬪都沒有, 所以盡管有再多的風聲露出來,三福晉還不敢相信。
三爺翻了個白眼, “看你說的, 你家爺能拿這種事兒胡說不成。”
三福晉拍著心口坐在椅子上,“我這會兒都不敢信。整整吵了一年,我還以為萬歲有心要立那位做皇後呢, 誰想到萬歲竟挑中納睦綽克了。”
“納睦綽克怎麽了?”三爺不喜歡三福晉一副撿了便宜的口吻,沒好氣道:“納睦綽克是先帝的外孫女, 生母是固倫公主,阿瑪又是巴林親王, 真要選秀, 誰能有她身份尊貴?”
“爺說的是。”三福晉暗暗翻了個白眼,嘴上卻討好的應和。
不過三爺自己說完, 也摸著下巴喃喃自語道:“咱們這位萬歲, 是沒人弄的明白。”
從康熙五十三年登基以來, 即位一年多, 做的事兒滿朝文武就沒一個誰能預料到。
先帝遺詔令德妃殉葬,本來大夥兒都猜測五十三年聖祖世宗駕崩的有些離奇,興許是和德妃有些幹係,德妃又在永寧宮日日詛咒萬歲,萬歲肯定很快就會遵照先帝遺詔行事。誰知道萬歲拖了又拖,一直到宗親們上書,把先帝搬出來了,萬歲才開口說會讓德妃去給先帝守陵。要說萬歲是為了不背上一個不孝之名,那全無必要,畢竟那是先帝遺詔啊。萬歲要是護著德妃,才容易背上罵名。
後來德妃死活不肯去守陵,結果病中的聖祖太皇太後不知怎麽知道了,親自去了永寧宮,讓人把先帝遺詔捧出來,將德妃給賜死了。滿朝文武都覺得,這一下萬歲興許要和聖祖太皇太後起嫌隙,誰知萬歲得知消息,親自去寧壽宮請罪,然後將德妃追封為孝恭仁皇後。
所有人:“……”
萬歲,您要是早些表現的這麽正常,咱們怎麽也得繼續上書,刷刷名聲,一定逼著您照先帝遺詔辦事啊。
有了德妃之事後,朝臣們像是有了點把握,覺得萬歲倒也不是那麽固執的人,隻要能拿得住理,再硬一硬,那還是可以爭一爭的。
畢竟萬歲才二十嘛,他們這些老臣宗親還是得輔政。
於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與百姓爭執,導致民間嘩然,廣州百姓與東印度公司各有死傷,兩廣總督楊琳上書稱漢民有反亂之心後,兵部尚書殷特布帶頭上書,覺得朝廷應該出兵鎮壓,給漢人一個狠狠的教訓。在看到萬歲遲遲沒有答應所求後,內閣大臣,護軍統領,宗室親貴紛紛跟在後頭上書,與以吳桭臣、王詡等為首的漢臣激烈爭執。
原本漢臣文官都已節節敗退,萬歲也沒明顯表現出傾向自己心腹漢官的意圖,滿人還等著彈冠相慶呢。結果三天後,萬歲下旨斥責楊琳,稱其‘與異族賊寇相交,苛責百姓,以集民間之冤,實損大清基石,乃大逆不道之亂臣賊子。即令廣州將軍將其鎖拿入京,交由三司會審。’這還不止,不等人為楊琳求情,萬歲又當朝痛罵殷特布素有結黨營私,貪汙舞弊之嫌,當立即革職查辦。
結黨二字,自先帝起,在看到明珠與索額圖的下場之後,就成了大清朝臣們的噩夢。在所有人都被這兩字嚇唬住的時候,萬歲已下旨,令出身董鄂氏的遜柱為新的兵部尚書。
殷特布出身滿洲正紅旗,遜柱則是鑲紅旗,這兩旗,因祖上的一些緣故,素來並不和睦。正紅旗的人被撤職,讓鑲紅旗的頂上。這下沒人盯著萬歲對廣州有甚麽打算了,都被兩旗拉攏起來,盯著兵部尚書的位置使勁兒。
等所有人迴過神,才發現萬歲後來又下了一道聖旨,一是令親信,本是蒙古奴隸的色勒莫組建情報部,在各省設立情報司,負責暗中監察收集各府各縣官員,商人,士人乃至蒙古,新疆,西藏等種種情報。頓時朝野嘩然,想到前明曾赫赫有名的錦衣衛乃至東西二廠。
沒有誰願意自己時時刻刻被人盯的透不過氣來,連晚上用了幾道菜都會被報上去。尤其他們這些人,誰沒有點見不得光的事情。雖說以前先帝時肯定也要這樣暗中刺探消息的人,可一旦專門設置這麽一個情報司,就代表一切搬到台麵上,尤其萬歲還在考慮編纂監察法,這麽發展下去,簡直難以想象。
所有人當然不要命的上書,連他們這些皇叔伯都齊心一致,還有蒙古人,把聖祖太皇太後都請動了。然後萬歲讓了一步,道這情報部隻有監察之權,絕無審問、抓捕之權。眼看萬歲讓步,他們還打算乘勝追擊,誰想萬歲又說要設立一個廣宣司,將自己名下的私產——開在各地的報社並入廣宣司。
這就是一件小事了。雖說報社頗掙銀子,可這是萬歲的私產,誰敢打主意?再說原本該給內務府的,弄一個廣宣司出來,那報社掙的銀子總有一部分要流進戶部罷?大夥兒正以為萬歲這就是想要給自己在報社的心腹弄一個名正言順的一官半職呢,萬歲又道,廣宣司的報紙,每周都要將大朝會上非機密之事刊印出來,讓百姓及時知道朝廷的治政之策,才能不為貪官汙吏所壓榨愚弄。這便罷了,萬歲居然還要廣宣司與情報部、刑部緊密聯係,每月情報部查知上報的不法貪官,上報後,刑部當快速處理,然後將結果告知廣宣司,由廣宣司放到報紙之上,務使罪人沒有藏身之地。
這不是要讓下麵的人走投無路,還要遺臭萬年嗎?
朝堂上又是鬧鬧騰騰三個多月,弄的不少人筋疲力盡,萬歲才鬆口,貪官就暫時不上報紙了。接著萬歲神來一筆,將朝臣們從二十七日守孝過後就開始提起的選秀之事拿出來,表明後宮空曠,他意欲大選後宮。
原本許多還跳著腳道這一次非要萬歲改主意把甚麽廣宣司和情報局給撤了的老臣們紛紛不吭聲了,全都去琢磨自己家裏有沒有女兒侄女或者親戚家裏的外甥女適合的。
畢竟廣宣司和情報部再厲害,那也不一定就能順順當當發展起來,就算發展起來,也不代表自己就一定會倒黴的被盯上入罪啊,說不定是和自己合不來的人套進去呢?退一萬步,若是自家出了一個皇後或寵妃,生下皇子,照著舊例來看,那就算到時候犯了事兒都有緩和再來的餘地。所以還是選秀這事兒更要緊。
結果選秀是選了,留牌子的不少,萬歲卻連一個貴人都沒有冊封……
一直拖了一年,情報部、廣宣司都立穩腳跟,報紙都印了十幾輪了,拖的都折進去了好幾個滿洲老姓人家精心栽培的嫡女,萬歲終於露了口風——為撫慰病中的聖祖太皇太後,他有意立一蒙古貴女為皇後。
蒙古貴女!
自順治爺後,大清後宮就沒有一個蒙古出身的貴女能登上高位。
這神來一筆簡直把所有人都弄懵了。之前有些想把心思調迴去對準廣宣司和情報部的滿洲大臣們頓時又跟蒙古出身的將領親貴爭了起來。
而萬歲在這一鍋亂粥中,施施然下了一道封妃的聖旨,身上有一半漢族血統,無功無子的揆敘之女納喇氏打破舊例,從上記名秀女一躍而成了靈妃。
妃就罷了,還是靈妃。
靈妃二字,在古籍上不僅代指娥皇女英,宓夫人,更意指九天仙女。靈字,本就是靈慧、美好之意。
如此封號,喜愛之意簡直溢於言表,不加絲毫掩藏。
這樣的逾越加封,若之前有一絲一毫的風聲露出,有意送女入宮的親貴朝臣們都會竭力阻擋,誰想萬歲來了這麽一招。
三爺仔細將這一年多的大事迴想了一遍,再想想今早自己得了準信後還幫著和參奏揆敘的大臣懟了幾句,突然有點驚覺。這所有人像是都被萬歲牽著鼻子在走啊。瞧瞧一樁又一件的,萬歲想辦的事兒可是都辦成了,要提拔的心腹提拔起來了,朝臣們被監視了,心愛的女人也順利冊封了,還讓原本幾個聯姻的家族因延宕不決的皇後之位鬧的你死我活,朝廷上滿人、蒙古人、漢人,三足鼎立,宗親互相分化。
人人都以為萬歲是讓步了一迴又一迴,可實際呢?
這還沒到兩年,萬歲已是威淩朝野,如此爐火純青的製衡之術,甚至勝過昔年的先帝。
嘖嘖,真是厲害。
就不知道萬歲執意要立蒙古女人做皇後又是在盤算甚麽,總之不是為了甚麽撫慰聖祖太皇太後就是了。
三爺越想越是對自己的侄兒生出畏懼之心,好在不管如何,自己的外甥女要做皇後,對他而言,總歸是一件大好事。
他想了想,交待道:“明兒你去宮裏給娘娘請安,與娘娘商量商量,給納睦綽克添妝的事兒要準備起來了。再有,待納睦綽克進了宮……”
三福晉瞬間懂了。皇後可不是好當的,尤其眼下後宮有一個靈妃,還有一個赫舍裏氏懷了身孕,很可能會生下萬歲的長子。要不在後宮先安排些得利的人手,皇後進了宮兩眼一抹黑……
大清又不是沒有出過廢後!
三福晉第二日一早就入宮給榮太妃請安。
榮太妃還有些不信,一見到就問,“可是準了的?”
三福晉一臉笑容道:“額娘,準了。咱們王爺說了,是萬歲將他叫到養心殿親口說的。”
“真的?”得到準信,榮太妃立時容光煥發,整個人像年輕了好幾歲。皇後是不好做,但隻要是女人,就沒有不想做皇後的。她這一輩子,給先帝生了那麽多孩子,最終隻活下來兩個。別說皇後,就是貴妃她都沒敢奢望過。不過沒關係,她做不成,她出身不夠,她外孫女能做啊!
想到外孫女做了皇後,日後就能常常見到,女兒也肯定要留京一段時日,兒子親王位置也會做的更穩。若外孫女再順利生下皇子……
榮太妃被美好前景刺激的臉色通紅,拉著三福晉的手道:“趕緊,趕緊給榮憲送信去。”
三福晉點頭應了,隨即給榮太妃使了一個眼色。
等人都退走,三福晉才湊過去低聲道:“額娘,王爺讓我來問問您,您手上,可有合適的奴才?”
榮太妃愣了愣,繼而搖頭苦笑,“當年先帝令四妃執掌宮務,可惠妃生了直親王,宜妃和德妃得寵,唯有本宮……再說眼下就是先帝那時候的奴才,除了梁九功還在萬歲跟前侍奉,其餘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換成奴才是一樣的道理。先帝時有些本事的奴才,這會兒早都坐死的死,退的退,哪裏還有甚麽厲害人物。
榮太妃說的黯然,三福晉卻笑了起來,她道:“額娘,正是要失勢的奴才,否則豈非太打眼了些。至少不能用那些一心趕著要去燒熱灶的。”她說著,就朝以前的承乾宮,現在的並蒂宮中望去。
榮太妃順著她視線一看,神色驟然陰沉了許多,冷冷道:“並蒂宮,並蒂宮,昔年那位連一個關雎宮都受不住,萬歲竟大修出一個並蒂宮,也不怕……”
“額娘。”三福晉輕輕提醒了一句。
榮太妃知道自己失態了。其實她之前與納喇絳雪並無仇怨,作為太妃,甚麽靈妃、庶妃原本都跟她沒幹係。隻是誰叫她外孫女被萬歲選中要做未來的皇後?此時她再想到納喇絳雪,真是恨不能讓人就像太宗的宸妃一樣,趕緊消失。
“等榮憲迴來,並蒂宮的事兒,你要和她說一說。這裏,到底是後宮。”榮太妃告誡了一句,正打算與三福晉商量商量看用哪個老奴才,寧壽宮來了人,讓榮太妃和三福晉立即去見聖祖太皇太後。
三爺迴到誠親王府,三福晉忙湊上去,問道:“今日可有個結果?”
三爺把頂戴摘下來,灌了一大口涼茶, 在桌上翹起腿,得意道:“趕緊寫信給二姐,讓她跟烏爾袞帶著納睦綽克來京罷。”
“真要成了?”雖然這事兒已陸陸續續爭了大半年, 但想到大清後宮已有幾十年連個蒙古出身的高位妃嬪都沒有, 所以盡管有再多的風聲露出來,三福晉還不敢相信。
三爺翻了個白眼, “看你說的, 你家爺能拿這種事兒胡說不成。”
三福晉拍著心口坐在椅子上,“我這會兒都不敢信。整整吵了一年,我還以為萬歲有心要立那位做皇後呢, 誰想到萬歲竟挑中納睦綽克了。”
“納睦綽克怎麽了?”三爺不喜歡三福晉一副撿了便宜的口吻,沒好氣道:“納睦綽克是先帝的外孫女, 生母是固倫公主,阿瑪又是巴林親王, 真要選秀, 誰能有她身份尊貴?”
“爺說的是。”三福晉暗暗翻了個白眼,嘴上卻討好的應和。
不過三爺自己說完, 也摸著下巴喃喃自語道:“咱們這位萬歲, 是沒人弄的明白。”
從康熙五十三年登基以來, 即位一年多, 做的事兒滿朝文武就沒一個誰能預料到。
先帝遺詔令德妃殉葬,本來大夥兒都猜測五十三年聖祖世宗駕崩的有些離奇,興許是和德妃有些幹係,德妃又在永寧宮日日詛咒萬歲,萬歲肯定很快就會遵照先帝遺詔行事。誰知道萬歲拖了又拖,一直到宗親們上書,把先帝搬出來了,萬歲才開口說會讓德妃去給先帝守陵。要說萬歲是為了不背上一個不孝之名,那全無必要,畢竟那是先帝遺詔啊。萬歲要是護著德妃,才容易背上罵名。
後來德妃死活不肯去守陵,結果病中的聖祖太皇太後不知怎麽知道了,親自去了永寧宮,讓人把先帝遺詔捧出來,將德妃給賜死了。滿朝文武都覺得,這一下萬歲興許要和聖祖太皇太後起嫌隙,誰知萬歲得知消息,親自去寧壽宮請罪,然後將德妃追封為孝恭仁皇後。
所有人:“……”
萬歲,您要是早些表現的這麽正常,咱們怎麽也得繼續上書,刷刷名聲,一定逼著您照先帝遺詔辦事啊。
有了德妃之事後,朝臣們像是有了點把握,覺得萬歲倒也不是那麽固執的人,隻要能拿得住理,再硬一硬,那還是可以爭一爭的。
畢竟萬歲才二十嘛,他們這些老臣宗親還是得輔政。
於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與百姓爭執,導致民間嘩然,廣州百姓與東印度公司各有死傷,兩廣總督楊琳上書稱漢民有反亂之心後,兵部尚書殷特布帶頭上書,覺得朝廷應該出兵鎮壓,給漢人一個狠狠的教訓。在看到萬歲遲遲沒有答應所求後,內閣大臣,護軍統領,宗室親貴紛紛跟在後頭上書,與以吳桭臣、王詡等為首的漢臣激烈爭執。
原本漢臣文官都已節節敗退,萬歲也沒明顯表現出傾向自己心腹漢官的意圖,滿人還等著彈冠相慶呢。結果三天後,萬歲下旨斥責楊琳,稱其‘與異族賊寇相交,苛責百姓,以集民間之冤,實損大清基石,乃大逆不道之亂臣賊子。即令廣州將軍將其鎖拿入京,交由三司會審。’這還不止,不等人為楊琳求情,萬歲又當朝痛罵殷特布素有結黨營私,貪汙舞弊之嫌,當立即革職查辦。
結黨二字,自先帝起,在看到明珠與索額圖的下場之後,就成了大清朝臣們的噩夢。在所有人都被這兩字嚇唬住的時候,萬歲已下旨,令出身董鄂氏的遜柱為新的兵部尚書。
殷特布出身滿洲正紅旗,遜柱則是鑲紅旗,這兩旗,因祖上的一些緣故,素來並不和睦。正紅旗的人被撤職,讓鑲紅旗的頂上。這下沒人盯著萬歲對廣州有甚麽打算了,都被兩旗拉攏起來,盯著兵部尚書的位置使勁兒。
等所有人迴過神,才發現萬歲後來又下了一道聖旨,一是令親信,本是蒙古奴隸的色勒莫組建情報部,在各省設立情報司,負責暗中監察收集各府各縣官員,商人,士人乃至蒙古,新疆,西藏等種種情報。頓時朝野嘩然,想到前明曾赫赫有名的錦衣衛乃至東西二廠。
沒有誰願意自己時時刻刻被人盯的透不過氣來,連晚上用了幾道菜都會被報上去。尤其他們這些人,誰沒有點見不得光的事情。雖說以前先帝時肯定也要這樣暗中刺探消息的人,可一旦專門設置這麽一個情報司,就代表一切搬到台麵上,尤其萬歲還在考慮編纂監察法,這麽發展下去,簡直難以想象。
所有人當然不要命的上書,連他們這些皇叔伯都齊心一致,還有蒙古人,把聖祖太皇太後都請動了。然後萬歲讓了一步,道這情報部隻有監察之權,絕無審問、抓捕之權。眼看萬歲讓步,他們還打算乘勝追擊,誰想萬歲又說要設立一個廣宣司,將自己名下的私產——開在各地的報社並入廣宣司。
這就是一件小事了。雖說報社頗掙銀子,可這是萬歲的私產,誰敢打主意?再說原本該給內務府的,弄一個廣宣司出來,那報社掙的銀子總有一部分要流進戶部罷?大夥兒正以為萬歲這就是想要給自己在報社的心腹弄一個名正言順的一官半職呢,萬歲又道,廣宣司的報紙,每周都要將大朝會上非機密之事刊印出來,讓百姓及時知道朝廷的治政之策,才能不為貪官汙吏所壓榨愚弄。這便罷了,萬歲居然還要廣宣司與情報部、刑部緊密聯係,每月情報部查知上報的不法貪官,上報後,刑部當快速處理,然後將結果告知廣宣司,由廣宣司放到報紙之上,務使罪人沒有藏身之地。
這不是要讓下麵的人走投無路,還要遺臭萬年嗎?
朝堂上又是鬧鬧騰騰三個多月,弄的不少人筋疲力盡,萬歲才鬆口,貪官就暫時不上報紙了。接著萬歲神來一筆,將朝臣們從二十七日守孝過後就開始提起的選秀之事拿出來,表明後宮空曠,他意欲大選後宮。
原本許多還跳著腳道這一次非要萬歲改主意把甚麽廣宣司和情報局給撤了的老臣們紛紛不吭聲了,全都去琢磨自己家裏有沒有女兒侄女或者親戚家裏的外甥女適合的。
畢竟廣宣司和情報部再厲害,那也不一定就能順順當當發展起來,就算發展起來,也不代表自己就一定會倒黴的被盯上入罪啊,說不定是和自己合不來的人套進去呢?退一萬步,若是自家出了一個皇後或寵妃,生下皇子,照著舊例來看,那就算到時候犯了事兒都有緩和再來的餘地。所以還是選秀這事兒更要緊。
結果選秀是選了,留牌子的不少,萬歲卻連一個貴人都沒有冊封……
一直拖了一年,情報部、廣宣司都立穩腳跟,報紙都印了十幾輪了,拖的都折進去了好幾個滿洲老姓人家精心栽培的嫡女,萬歲終於露了口風——為撫慰病中的聖祖太皇太後,他有意立一蒙古貴女為皇後。
蒙古貴女!
自順治爺後,大清後宮就沒有一個蒙古出身的貴女能登上高位。
這神來一筆簡直把所有人都弄懵了。之前有些想把心思調迴去對準廣宣司和情報部的滿洲大臣們頓時又跟蒙古出身的將領親貴爭了起來。
而萬歲在這一鍋亂粥中,施施然下了一道封妃的聖旨,身上有一半漢族血統,無功無子的揆敘之女納喇氏打破舊例,從上記名秀女一躍而成了靈妃。
妃就罷了,還是靈妃。
靈妃二字,在古籍上不僅代指娥皇女英,宓夫人,更意指九天仙女。靈字,本就是靈慧、美好之意。
如此封號,喜愛之意簡直溢於言表,不加絲毫掩藏。
這樣的逾越加封,若之前有一絲一毫的風聲露出,有意送女入宮的親貴朝臣們都會竭力阻擋,誰想萬歲來了這麽一招。
三爺仔細將這一年多的大事迴想了一遍,再想想今早自己得了準信後還幫著和參奏揆敘的大臣懟了幾句,突然有點驚覺。這所有人像是都被萬歲牽著鼻子在走啊。瞧瞧一樁又一件的,萬歲想辦的事兒可是都辦成了,要提拔的心腹提拔起來了,朝臣們被監視了,心愛的女人也順利冊封了,還讓原本幾個聯姻的家族因延宕不決的皇後之位鬧的你死我活,朝廷上滿人、蒙古人、漢人,三足鼎立,宗親互相分化。
人人都以為萬歲是讓步了一迴又一迴,可實際呢?
這還沒到兩年,萬歲已是威淩朝野,如此爐火純青的製衡之術,甚至勝過昔年的先帝。
嘖嘖,真是厲害。
就不知道萬歲執意要立蒙古女人做皇後又是在盤算甚麽,總之不是為了甚麽撫慰聖祖太皇太後就是了。
三爺越想越是對自己的侄兒生出畏懼之心,好在不管如何,自己的外甥女要做皇後,對他而言,總歸是一件大好事。
他想了想,交待道:“明兒你去宮裏給娘娘請安,與娘娘商量商量,給納睦綽克添妝的事兒要準備起來了。再有,待納睦綽克進了宮……”
三福晉瞬間懂了。皇後可不是好當的,尤其眼下後宮有一個靈妃,還有一個赫舍裏氏懷了身孕,很可能會生下萬歲的長子。要不在後宮先安排些得利的人手,皇後進了宮兩眼一抹黑……
大清又不是沒有出過廢後!
三福晉第二日一早就入宮給榮太妃請安。
榮太妃還有些不信,一見到就問,“可是準了的?”
三福晉一臉笑容道:“額娘,準了。咱們王爺說了,是萬歲將他叫到養心殿親口說的。”
“真的?”得到準信,榮太妃立時容光煥發,整個人像年輕了好幾歲。皇後是不好做,但隻要是女人,就沒有不想做皇後的。她這一輩子,給先帝生了那麽多孩子,最終隻活下來兩個。別說皇後,就是貴妃她都沒敢奢望過。不過沒關係,她做不成,她出身不夠,她外孫女能做啊!
想到外孫女做了皇後,日後就能常常見到,女兒也肯定要留京一段時日,兒子親王位置也會做的更穩。若外孫女再順利生下皇子……
榮太妃被美好前景刺激的臉色通紅,拉著三福晉的手道:“趕緊,趕緊給榮憲送信去。”
三福晉點頭應了,隨即給榮太妃使了一個眼色。
等人都退走,三福晉才湊過去低聲道:“額娘,王爺讓我來問問您,您手上,可有合適的奴才?”
榮太妃愣了愣,繼而搖頭苦笑,“當年先帝令四妃執掌宮務,可惠妃生了直親王,宜妃和德妃得寵,唯有本宮……再說眼下就是先帝那時候的奴才,除了梁九功還在萬歲跟前侍奉,其餘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換成奴才是一樣的道理。先帝時有些本事的奴才,這會兒早都坐死的死,退的退,哪裏還有甚麽厲害人物。
榮太妃說的黯然,三福晉卻笑了起來,她道:“額娘,正是要失勢的奴才,否則豈非太打眼了些。至少不能用那些一心趕著要去燒熱灶的。”她說著,就朝以前的承乾宮,現在的並蒂宮中望去。
榮太妃順著她視線一看,神色驟然陰沉了許多,冷冷道:“並蒂宮,並蒂宮,昔年那位連一個關雎宮都受不住,萬歲竟大修出一個並蒂宮,也不怕……”
“額娘。”三福晉輕輕提醒了一句。
榮太妃知道自己失態了。其實她之前與納喇絳雪並無仇怨,作為太妃,甚麽靈妃、庶妃原本都跟她沒幹係。隻是誰叫她外孫女被萬歲選中要做未來的皇後?此時她再想到納喇絳雪,真是恨不能讓人就像太宗的宸妃一樣,趕緊消失。
“等榮憲迴來,並蒂宮的事兒,你要和她說一說。這裏,到底是後宮。”榮太妃告誡了一句,正打算與三福晉商量商量看用哪個老奴才,寧壽宮來了人,讓榮太妃和三福晉立即去見聖祖太皇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