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祖太皇太後上了年紀, 又接連得了噩耗,要不是蘇景這兩年不計代價用藥續命,聖祖太皇太後早就駕崩了。然而即便如此,作為一個七十餘歲的老人, 聖祖太皇太後也已是日落西山,身體一日不如一日。
榮太妃和三福晉才到寧壽宮,就聽見一陣劇烈的咳嗽聲。兩人忙關切的詢問太後病情。
太後身邊的烏蘭姑姑麵帶愁容, “這兩日用冰受了些寒氣, 萬歲親自開了藥方,休養兩日便好了。”
榮太妃和三福晉都知道烏蘭姑姑是在敷衍她們。不過宮中本就有規矩, 主子們的病情是不能隨意打聽的。
榮太妃附和兩聲, 進去給聖祖太皇太後請安。
聖祖太皇太後穿了一身陳紫色的常服斜靠在床上,還戴著塊珍珠抹額,本就削瘦的臉上因為皮膚幹涸的緣故, 看上去就像是骨頭上搭了一層並不服帖的□□,猛不丁看去, 讓人心裏打了個哆嗦。
“都起來罷。”聖,祖太皇太後將痰吐到宮女捧著的痰盂裏, 指了指麵前的繡凳, “過來坐。”
榮太妃坐下,讓三福晉侍立在身後, 還沒開口客套兩句, 就聽太皇太後道:“哀家讓你們來是想問一問你們, 納睦綽克的嫁妝可打點妥當了?”
榮太妃心頭一跳, 猶豫道:“臣妾……”
“不要和哀家打馬虎眼。”聖祖太皇太後目光雖渾濁,盯著人看的時候仍然讓榮太妃有些膽寒。
聖祖太皇太後示意烏蘭姑姑將一個木匣子遞給榮太妃,“這裏麵,有哀家一半的私己,原本,哀家是打算要給萬歲和恆親王。隻是萬歲既然定了納睦綽克,哀家自然要為她打算打算。”不待榮太妃謝恩,聖祖太皇太後又道:“哀家年幼入宮,最明白蒙古女子在這後宮的孤寂,榮憲也是哀家看著長大的,她的女兒,哀家不能不照拂幾分。所以今早萬歲來侍疾,哀家已向他提了,希望萬歲能在蒙古另挑選兩個與納睦綽克相熟的女娃,入宮陪伴她。萬歲,也應了。”
榮太妃頓時覺得手裏這個木匣燙手,喉嚨裏更像吞了個蒼蠅,惡心她的差點沒當場吐出來。
甚麽幫手,還不是看到萬歲好不容易鬆口讓後宮進蒙古的女人,所以要跟在後頭分一杯羹!
咬了咬牙,榮太妃到底還是不敢推拒,僵著一張臉笑道:“還是聖祖太皇太後疼她。”
等到婆媳兩個走了,烏蘭姑姑擔憂的道:“主子,隻怕榮太妃不樂意。再有榮憲公主的脾氣……”
聖祖太皇太後閉目靠在床上,毫不在意道:“她和榮憲若是都不喜歡,就讓納睦綽克嫁個鐵帽子王罷,左右蒙古多的是血脈尊貴的孩子。”
她都活到這把年紀,好不容易遇上比先帝更孝順她的弘昊,為安慰她連後宮這個口子都開了,她還顧忌甚麽呢。
“蒙古的女人入宮,不是為爭寵,是為滿蒙聯姻的大業。一個納睦綽克,若不得萬歲喜歡,哀家苦心在萬歲麵前求來的局麵豈不是白白浪費。再說,納睦綽克畢竟是巴林博爾濟吉特,而哀家,是科爾沁博爾濟吉特。”
烏蘭姑姑給聖祖太皇太後壓了壓被角,無意間碰觸到聖祖太皇太後的手背,隻覺一陣冰涼。這可是盛夏時節啊,屋裏連一個冰盆都不敢放,人卻還是冷的。
她沒有再爭執,低聲道:“那奴才就照著您的吩咐讓王爺趕緊把吉雅格格還有娜木鍾格格送來。”
“把烏日娜、還有娜仁托婭、哈斯其其格一起叫來。”聖祖太皇太後咳嗽了兩聲,解釋道:“你告訴他們,庶出也罷,嫡出也好,在萬歲眼裏,都是愛新覺羅家的奴才。要緊的,是和萬歲心思。”
就像當初的姑姑和自己,出身高貴又如何,姑姑甚至是姑祖母之後蒙古第一美人。但在世宗的眼裏,看遍後宮美人,所愛的就隻有那個寡婦。
這一迴,她不會再犯錯。
“烏蘭。哀家去了之後,你就跟在吉雅身邊。草原上的女兒,從小騎馬放牧,和滿人漢人都不一樣。你要教會吉雅,讓她變成萬歲喜歡的模樣。你跟你額吉都是哀家身邊的老人,萬歲至孝,有你在烏蘭身邊,若非觸及子嗣的大錯,萬歲必會給幾分顏麵。可你也要記住,倘若烏蘭像姑姑一樣,對皇嗣下手,那你一定要阻止,阻止不了,就先去告訴萬歲。”
“格格。”烏蘭聽到近似臨終遺言的話,泣不成聲。
“不要哭,用心記著哀家的話。”
“老奴記著了。”
“好。”
養心殿外,梁九功站在門口先喘勻氣兒,掏出帕子把臉上的油汗擦的幹幹淨淨,再接過新收的徒弟張盛遞上的薄荷水在脖子上,胳膊下輕輕抹了幾下,確定身上一點味兒都聞不出來了,才弓著身子進去。
“萬歲。”
蘇景對康熙留下的老人很給臉麵,見梁九功進來,並沒有立即問話,而是放下禦筆,道:“給你師傅上杯茶。”
梁九功激動的謝了賞,接過魏珠手裏的茶喝了一口,差點沒噴到魏珠臉上。感覺到方才這麽一口茶就讓嘴裏起了幾個大泡,他再看魏珠笑嘻嘻的臉就滿是恨意了。
小子,等著罷,想把老子擠走自己做禦前太監大總管,你且有的熬!
師徒兩心照不宣的互相看了一眼,魏珠迴去繼續幫蘇景吹著奏折上未幹的墨跡。梁九功則屏氣凝神等著迴話。
“瑞貝勒如何?”
梁九功緩了緩舌頭上的痛楚,麵不改色道:“迴萬歲,禦醫道瑞貝勒年齡尚幼,園子裏太過陰涼,夏日還好,冬日裏怕是不太合宜。”
所謂瑞貝勒,正是康熙的遺腹子。庶妃穆氏在康熙駕崩後才診出已有身孕,次年生下胤祕,蘇景當即冊封還在繈褓中的叔叔為多羅貝勒,賜封號瑞,庶妃穆氏尊為聖祖太嬪。
蘇景按了按眉心,有些煩躁。
瑞貝勒是先帝的遺腹子,平時不起眼,但若有個閃失,卻很容易導致流言蜚語。隻是此子天生體弱,他擔心有人想對胤祕動手來攪亂朝野,才將人安排到暢春園去住,令太醫精心照料。如今已過周歲,看情形,應該另找一個住處,不能再將人放在園子,否則就是不能容人。
隻是東西六宮,兩位先帝的妃嬪,算上自己這個當今,還有馬上要冊封安置的秀女們……
看樣子,隻能提前將榮太妃她們放出宮交給親生兒子奉養了。要給人奉養,還要先把尊號升一升。
蘇景略一思量,讓人立即把在內閣當值的王詡傳進來,令他寫了幾道冊封榮太妃等人為太皇太妃的旨意。
見王詡擬完聖旨坐在那裏一臉臣有話要奏的模樣,蘇景笑道:“師兄可是有事要稟奏?”
王詡心一橫,從袖裏取出早就寫好的奏折呈上去。
蘇景從梁九功手上接過奏折看完,臉色漸漸變了。
察覺到蘇景的不悅,禦書房變的落針可聞,七八座冰山都沒法抵擋那種熱炎蒸騰的感覺。
數息之後,蘇景丟掉手裏的奏折,靠在椅背上神色寡淡道:“你想要朕廢剃發易服令?”
王詡跪在地上道:“萬歲,自順治二年朝廷頒剃發令,順治四年,又頒易服令,順治九年,世宗令天下遵從服色肩輿永例。為這剃發易服令,江南被殺的人頭滾滾,嘉定更是人煙滅絕。此令前無古人,無例可依。且,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後宮妃嬪自盡尚是不敬君父,須獲重罪。萬歲當年在書院時,曾對微臣說過,您不僅要做滿人的皇帝,更要做華夏山河的皇帝。今萬歲已登基兩載,天下承平,社稷漸穩,臣請萬歲為天下,為百姓,廢剃發易服令,使天下人不用妄擔不孝之責。”
王詡慷慨激昂的一番話說完,重重一磕頭,擺出一副死諫的架勢。
蘇景卻有些失望。
他對王詡等人,原本寄予厚望。這些人,是他親自從江南名聲鼎盛,家學淵源的士人中挑選出來的。他希望他們做到的是在朝廷上和滿蒙大臣分庭抗禮,讓他這個天子能夠從容的一步步實現謀劃。
但眼下看來,別人尚且不提,王詡這個所謂的青年漢臣之首,尚須打磨。或許,過早將他提拔到內閣學士的位置上,是他失策了。
蘇景在心裏將王詡從將設立的軍機處人員名單上劃下去,方態度溫和的開口道:“王卿可知這剃發易服令的由來?”
王詡愣了愣,隨即語氣有些不自然道:“是太傅金之俊所奏。”
金之俊何人,乃前明萬曆進士,官至兵部侍郎,先降李自成後又降清。降清後受多爾袞與順治重用,官運亨通,一路加封至太子太保,太傅,在大清為官十八載,為清初朝廷穩定立下汗馬功勞,是世宗倚重的重臣。
然而,大清的忠臣,卻是江南民間百姓最為痛恨的奸賊!
因為,正是金之俊,向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獻上‘十從十不從’之策!
所謂“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釋道不從、娼從而優伶不從、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稅役從而語言文字不從”。
正是這十從十不從的頭一條男從女不從,掀開了剃發易服令的開端,自此男子必須照著滿人剃頭,女人卻可以不按照滿人的習俗,依舊纏腳。
“不錯,正是世宗時的太傅金之俊所奏,他為漢人,卻獻上此策,你可明白是出自何意?”
何意,此乃漢族之奸賊!
好在王詡仍有理智,沒在蘇景麵前將心裏話說出來,不甘不願的道了一句,“微臣愚鈍。”
隻怕不是愚鈍。
蘇景哂笑,倒沒有逼著王詡繼續開口的意思,他雖有心民族融合,卻終究是滿人。他又問道:“王卿覺得,若無十從十不從,當初江南會否消災去劫?”
不可能。腦子瞬間浮現這三字,王詡登時呆住。
看到他的表情,蘇景會心一笑,“王卿看樣子也明白,當年多爾袞若不用金之俊,男人,女人,孩子,老人,都會丟掉性命。金之俊,不是一個好人,但在世宗時,他卻仍把自己當成一個漢人。”話到這裏,蘇景沒有再往下說,他身為滿清的皇帝,說這些,在此時,已足夠露骨。當然以後他會說的更露骨,甚至不是在禦書房,而是在朝會上,可現在,還沒到時候。
王詡腦子一片混亂,顯然方才聽到的,想到的,超出了他一貫以來的認知,以致他心神受到巨大的衝擊,在禦前走神了。
不過王詡畢竟非不是草包,很快迴過神,與蘇景辯了一句,“萬歲,此時已非大清才入關時。”
那時候大清一定要下剃發易服令,是因初初入關,統治不穩,麵對數倍於滿人的漢人,才不顧民間抗議四起也要殺的狼煙滾滾,樹立權威。但如今大清已坐擁天下數十載,休養生息,百姓過慣了安樂日子。習慣是一個可怕的東西,從開始清初滿人跑馬圈地,民間遍地詛咒到現在的漢人都習慣比滿人矮一截,習慣讓無數漢人都變成了順民,良民。就算是他這樣的江南士子,不是也早就明白反清複明是空談,甘願為愛新覺羅效力了?
廢除剃發易服令的奏折,是王詡自當今登基那日起就開始籌謀的,好不容易今天呈上去,他絕不甘心就此铩羽而歸。
“萬歲,如今天下太平,海晏河清……”
“果真天下太平了?”蘇景打斷他的話,丟了一封奏折過去,“你仔細看看,自聖祖駕崩,準噶爾就一直蠢蠢欲動,數次興兵試探,朕若此時下旨廢剃發易服令,會有甚麽後果,你可知道?”
王詡接過奏折看了看,立時滿麵頹然之色。
策妄阿拉布坦盤踞準噶爾,暗中支持天地會,對西藏新疆乃至內藩蒙古虎視眈眈,一直是朝廷心腹大患。若不是朝廷前些年騰不出人手,先帝早就要興兵了。而當今磨刀兩載,還新建長槍營,火炮營,囤積糧草輜重無數,定是打算一舉拿下策妄阿拉布坦,除掉所謂的準噶爾汗國。
要打準噶爾,就需要朝野齊心,不至後院失火,最重要的,就是蒙古各部的配合。現在看來,萬歲立蒙古出身的貴女為皇後,未必不是因此之故。連皇後之位都給了,萬歲又如何會允許廢除剃發易服令,那是必然會引起滿族重臣勳貴激烈反對的。
不對,萬歲說此時……
腦子靈光一閃,王詡似乎明白了甚麽,神色變得有幾分激動。
還算沒有蠢到底。
蘇景端起茶喝了一口,緩緩道:“剃發易服令乃祖製不可輕動,這放腳令,朕倒以為,可以列為國策。”
王詡一怔,隨即有幾分不情願道:“萬歲,這女子纏腳,乃是漢人舊例,若強行廢除,隻怕引起民間嘩然。”
這時候,王詡又成了捍衛者。
蘇景冷笑道:“王卿,你告訴朕,這漢人女子纏腳,到底是為了甚麽?”
“這……”王詡頗有幾分猶豫,他不是答不上來,隻是答案十分不光彩,有損士人先祖的顏麵。
蘇景帶著幾分諷刺問道:“王卿是不知道,還是不想說。”
王詡隻覺臉上像是被火燒了一樣,再沒有之前的底氣十足,聲如蚊蚋道:“纏足自宋時而起,一為姿容儀態,蓮步芊芊。二為,二為女子守貞。”說到最後,聲音已漸不可聞。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啊。”蘇景手指輕輕敲打著桌案,哂道:“自纏足之風,先不論是否起於宋時,興盛於江南富庶之地卻斷然無錯。此纏足,原本起自娼妓優伶,她們纏足,是以奇巧來吸引恩客,維持生計。然而士人公子獵奇之後,將所思所好傳揚開來。到了後來,你們這些儒家子發現女人纏了足,整日痛楚不堪以致出行不便,反而可以讓女子守貞,契合理學之念,於是大肆宣揚。民間素來仰慕士子,從此皆以纏足為美,富庶之家競相纏足,將女子腳骨生生折斷。他們以為如此是美,誰又知道讀書人,也會騙人?”
或者應當說,讀書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其實最會騙人!
若是大字不識的愚民,又或是隻認得幾個字的滿臣,王詡覺得自己有一肚子的話駁斥迴去。但說這些的是天子,諷刺儒學虛偽的是飽讀詩書文壓江南的同門師弟。王詡實在做不到振振有詞的說瞎話,隻能漲紅著臉站在原地手足無措。
蘇景見他模樣,話鋒一轉道:“這纏足之風盛行到如今連貧民百姓都追捧不已的地步,倒也不能全怪你們這些人。說起來,還是男從女不從之故。”
王詡不明所以的看向蘇景?
男從女不從,若說男從的剃頭令讓人恨之入骨,這女不從,倒還曾讓他們這些人長出了一口氣,覺得保留了最後一絲顏麵。
可萬歲先說男從女不從是祖製不能輕動,現在又說這不好。
見他迷惑,蘇景笑道:“難道不正是因這一從,漢人在無力反抗剃發易服令,接受男從後,反而更加堅持漢人女子必須纏腳,以此來表明反抗朝廷之意。以致朝廷屢次下達‘放腳令’後,士人幹脆將纏腳視為保存民族氣節的途徑,大力宣揚纏腳,使得民間遍地小腳金蓮,女子飽受痛楚。反正,這樣做不會有殺身之禍……”
最後一句,蘇景說的意味深長,直把王詡給弄的麵紅耳赤,恨不能找個地洞鑽進去。他甚至有些懷疑麵前的天子是在借此來敲打他不該提出廢除剃發易服令。
眼見王詡辯無可辯,蘇景才道:“既然王卿有心廢除剃發易服令,這道強令天下女子放腳的聖旨,也有王卿來擬罷。有此令做鋪墊,想必剃發易服令,朕能早些斟酌。”
放腳令和剃發易服令哪有這樣的因果關係?自己要是寫了這道聖旨,怕是要被無數故交的口水給淹死。
然而萬歲要耍無賴,哪是做臣子的人能推的。王詡萬般無奈,隻得委委屈屈擬了聖旨,垂頭喪氣捧著被打迴來的奏折迴家。
看著來時氣昂昂的內閣學士像隻被拔光毛的瘟雞一樣離開,梁九功和魏珠師徒兩都覺得看了場好戲,心道你還想和萬歲鬥心眼,坑不死你。
師徒兩含笑的臉在彼此望見對方的時候凝固了,隨即十分默契的將頭朝不同方向轉開。
榮太妃和三福晉才到寧壽宮,就聽見一陣劇烈的咳嗽聲。兩人忙關切的詢問太後病情。
太後身邊的烏蘭姑姑麵帶愁容, “這兩日用冰受了些寒氣, 萬歲親自開了藥方,休養兩日便好了。”
榮太妃和三福晉都知道烏蘭姑姑是在敷衍她們。不過宮中本就有規矩, 主子們的病情是不能隨意打聽的。
榮太妃附和兩聲, 進去給聖祖太皇太後請安。
聖祖太皇太後穿了一身陳紫色的常服斜靠在床上,還戴著塊珍珠抹額,本就削瘦的臉上因為皮膚幹涸的緣故, 看上去就像是骨頭上搭了一層並不服帖的□□,猛不丁看去, 讓人心裏打了個哆嗦。
“都起來罷。”聖,祖太皇太後將痰吐到宮女捧著的痰盂裏, 指了指麵前的繡凳, “過來坐。”
榮太妃坐下,讓三福晉侍立在身後, 還沒開口客套兩句, 就聽太皇太後道:“哀家讓你們來是想問一問你們, 納睦綽克的嫁妝可打點妥當了?”
榮太妃心頭一跳, 猶豫道:“臣妾……”
“不要和哀家打馬虎眼。”聖祖太皇太後目光雖渾濁,盯著人看的時候仍然讓榮太妃有些膽寒。
聖祖太皇太後示意烏蘭姑姑將一個木匣子遞給榮太妃,“這裏麵,有哀家一半的私己,原本,哀家是打算要給萬歲和恆親王。隻是萬歲既然定了納睦綽克,哀家自然要為她打算打算。”不待榮太妃謝恩,聖祖太皇太後又道:“哀家年幼入宮,最明白蒙古女子在這後宮的孤寂,榮憲也是哀家看著長大的,她的女兒,哀家不能不照拂幾分。所以今早萬歲來侍疾,哀家已向他提了,希望萬歲能在蒙古另挑選兩個與納睦綽克相熟的女娃,入宮陪伴她。萬歲,也應了。”
榮太妃頓時覺得手裏這個木匣燙手,喉嚨裏更像吞了個蒼蠅,惡心她的差點沒當場吐出來。
甚麽幫手,還不是看到萬歲好不容易鬆口讓後宮進蒙古的女人,所以要跟在後頭分一杯羹!
咬了咬牙,榮太妃到底還是不敢推拒,僵著一張臉笑道:“還是聖祖太皇太後疼她。”
等到婆媳兩個走了,烏蘭姑姑擔憂的道:“主子,隻怕榮太妃不樂意。再有榮憲公主的脾氣……”
聖祖太皇太後閉目靠在床上,毫不在意道:“她和榮憲若是都不喜歡,就讓納睦綽克嫁個鐵帽子王罷,左右蒙古多的是血脈尊貴的孩子。”
她都活到這把年紀,好不容易遇上比先帝更孝順她的弘昊,為安慰她連後宮這個口子都開了,她還顧忌甚麽呢。
“蒙古的女人入宮,不是為爭寵,是為滿蒙聯姻的大業。一個納睦綽克,若不得萬歲喜歡,哀家苦心在萬歲麵前求來的局麵豈不是白白浪費。再說,納睦綽克畢竟是巴林博爾濟吉特,而哀家,是科爾沁博爾濟吉特。”
烏蘭姑姑給聖祖太皇太後壓了壓被角,無意間碰觸到聖祖太皇太後的手背,隻覺一陣冰涼。這可是盛夏時節啊,屋裏連一個冰盆都不敢放,人卻還是冷的。
她沒有再爭執,低聲道:“那奴才就照著您的吩咐讓王爺趕緊把吉雅格格還有娜木鍾格格送來。”
“把烏日娜、還有娜仁托婭、哈斯其其格一起叫來。”聖祖太皇太後咳嗽了兩聲,解釋道:“你告訴他們,庶出也罷,嫡出也好,在萬歲眼裏,都是愛新覺羅家的奴才。要緊的,是和萬歲心思。”
就像當初的姑姑和自己,出身高貴又如何,姑姑甚至是姑祖母之後蒙古第一美人。但在世宗的眼裏,看遍後宮美人,所愛的就隻有那個寡婦。
這一迴,她不會再犯錯。
“烏蘭。哀家去了之後,你就跟在吉雅身邊。草原上的女兒,從小騎馬放牧,和滿人漢人都不一樣。你要教會吉雅,讓她變成萬歲喜歡的模樣。你跟你額吉都是哀家身邊的老人,萬歲至孝,有你在烏蘭身邊,若非觸及子嗣的大錯,萬歲必會給幾分顏麵。可你也要記住,倘若烏蘭像姑姑一樣,對皇嗣下手,那你一定要阻止,阻止不了,就先去告訴萬歲。”
“格格。”烏蘭聽到近似臨終遺言的話,泣不成聲。
“不要哭,用心記著哀家的話。”
“老奴記著了。”
“好。”
養心殿外,梁九功站在門口先喘勻氣兒,掏出帕子把臉上的油汗擦的幹幹淨淨,再接過新收的徒弟張盛遞上的薄荷水在脖子上,胳膊下輕輕抹了幾下,確定身上一點味兒都聞不出來了,才弓著身子進去。
“萬歲。”
蘇景對康熙留下的老人很給臉麵,見梁九功進來,並沒有立即問話,而是放下禦筆,道:“給你師傅上杯茶。”
梁九功激動的謝了賞,接過魏珠手裏的茶喝了一口,差點沒噴到魏珠臉上。感覺到方才這麽一口茶就讓嘴裏起了幾個大泡,他再看魏珠笑嘻嘻的臉就滿是恨意了。
小子,等著罷,想把老子擠走自己做禦前太監大總管,你且有的熬!
師徒兩心照不宣的互相看了一眼,魏珠迴去繼續幫蘇景吹著奏折上未幹的墨跡。梁九功則屏氣凝神等著迴話。
“瑞貝勒如何?”
梁九功緩了緩舌頭上的痛楚,麵不改色道:“迴萬歲,禦醫道瑞貝勒年齡尚幼,園子裏太過陰涼,夏日還好,冬日裏怕是不太合宜。”
所謂瑞貝勒,正是康熙的遺腹子。庶妃穆氏在康熙駕崩後才診出已有身孕,次年生下胤祕,蘇景當即冊封還在繈褓中的叔叔為多羅貝勒,賜封號瑞,庶妃穆氏尊為聖祖太嬪。
蘇景按了按眉心,有些煩躁。
瑞貝勒是先帝的遺腹子,平時不起眼,但若有個閃失,卻很容易導致流言蜚語。隻是此子天生體弱,他擔心有人想對胤祕動手來攪亂朝野,才將人安排到暢春園去住,令太醫精心照料。如今已過周歲,看情形,應該另找一個住處,不能再將人放在園子,否則就是不能容人。
隻是東西六宮,兩位先帝的妃嬪,算上自己這個當今,還有馬上要冊封安置的秀女們……
看樣子,隻能提前將榮太妃她們放出宮交給親生兒子奉養了。要給人奉養,還要先把尊號升一升。
蘇景略一思量,讓人立即把在內閣當值的王詡傳進來,令他寫了幾道冊封榮太妃等人為太皇太妃的旨意。
見王詡擬完聖旨坐在那裏一臉臣有話要奏的模樣,蘇景笑道:“師兄可是有事要稟奏?”
王詡心一橫,從袖裏取出早就寫好的奏折呈上去。
蘇景從梁九功手上接過奏折看完,臉色漸漸變了。
察覺到蘇景的不悅,禦書房變的落針可聞,七八座冰山都沒法抵擋那種熱炎蒸騰的感覺。
數息之後,蘇景丟掉手裏的奏折,靠在椅背上神色寡淡道:“你想要朕廢剃發易服令?”
王詡跪在地上道:“萬歲,自順治二年朝廷頒剃發令,順治四年,又頒易服令,順治九年,世宗令天下遵從服色肩輿永例。為這剃發易服令,江南被殺的人頭滾滾,嘉定更是人煙滅絕。此令前無古人,無例可依。且,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後宮妃嬪自盡尚是不敬君父,須獲重罪。萬歲當年在書院時,曾對微臣說過,您不僅要做滿人的皇帝,更要做華夏山河的皇帝。今萬歲已登基兩載,天下承平,社稷漸穩,臣請萬歲為天下,為百姓,廢剃發易服令,使天下人不用妄擔不孝之責。”
王詡慷慨激昂的一番話說完,重重一磕頭,擺出一副死諫的架勢。
蘇景卻有些失望。
他對王詡等人,原本寄予厚望。這些人,是他親自從江南名聲鼎盛,家學淵源的士人中挑選出來的。他希望他們做到的是在朝廷上和滿蒙大臣分庭抗禮,讓他這個天子能夠從容的一步步實現謀劃。
但眼下看來,別人尚且不提,王詡這個所謂的青年漢臣之首,尚須打磨。或許,過早將他提拔到內閣學士的位置上,是他失策了。
蘇景在心裏將王詡從將設立的軍機處人員名單上劃下去,方態度溫和的開口道:“王卿可知這剃發易服令的由來?”
王詡愣了愣,隨即語氣有些不自然道:“是太傅金之俊所奏。”
金之俊何人,乃前明萬曆進士,官至兵部侍郎,先降李自成後又降清。降清後受多爾袞與順治重用,官運亨通,一路加封至太子太保,太傅,在大清為官十八載,為清初朝廷穩定立下汗馬功勞,是世宗倚重的重臣。
然而,大清的忠臣,卻是江南民間百姓最為痛恨的奸賊!
因為,正是金之俊,向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獻上‘十從十不從’之策!
所謂“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釋道不從、娼從而優伶不從、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稅役從而語言文字不從”。
正是這十從十不從的頭一條男從女不從,掀開了剃發易服令的開端,自此男子必須照著滿人剃頭,女人卻可以不按照滿人的習俗,依舊纏腳。
“不錯,正是世宗時的太傅金之俊所奏,他為漢人,卻獻上此策,你可明白是出自何意?”
何意,此乃漢族之奸賊!
好在王詡仍有理智,沒在蘇景麵前將心裏話說出來,不甘不願的道了一句,“微臣愚鈍。”
隻怕不是愚鈍。
蘇景哂笑,倒沒有逼著王詡繼續開口的意思,他雖有心民族融合,卻終究是滿人。他又問道:“王卿覺得,若無十從十不從,當初江南會否消災去劫?”
不可能。腦子瞬間浮現這三字,王詡登時呆住。
看到他的表情,蘇景會心一笑,“王卿看樣子也明白,當年多爾袞若不用金之俊,男人,女人,孩子,老人,都會丟掉性命。金之俊,不是一個好人,但在世宗時,他卻仍把自己當成一個漢人。”話到這裏,蘇景沒有再往下說,他身為滿清的皇帝,說這些,在此時,已足夠露骨。當然以後他會說的更露骨,甚至不是在禦書房,而是在朝會上,可現在,還沒到時候。
王詡腦子一片混亂,顯然方才聽到的,想到的,超出了他一貫以來的認知,以致他心神受到巨大的衝擊,在禦前走神了。
不過王詡畢竟非不是草包,很快迴過神,與蘇景辯了一句,“萬歲,此時已非大清才入關時。”
那時候大清一定要下剃發易服令,是因初初入關,統治不穩,麵對數倍於滿人的漢人,才不顧民間抗議四起也要殺的狼煙滾滾,樹立權威。但如今大清已坐擁天下數十載,休養生息,百姓過慣了安樂日子。習慣是一個可怕的東西,從開始清初滿人跑馬圈地,民間遍地詛咒到現在的漢人都習慣比滿人矮一截,習慣讓無數漢人都變成了順民,良民。就算是他這樣的江南士子,不是也早就明白反清複明是空談,甘願為愛新覺羅效力了?
廢除剃發易服令的奏折,是王詡自當今登基那日起就開始籌謀的,好不容易今天呈上去,他絕不甘心就此铩羽而歸。
“萬歲,如今天下太平,海晏河清……”
“果真天下太平了?”蘇景打斷他的話,丟了一封奏折過去,“你仔細看看,自聖祖駕崩,準噶爾就一直蠢蠢欲動,數次興兵試探,朕若此時下旨廢剃發易服令,會有甚麽後果,你可知道?”
王詡接過奏折看了看,立時滿麵頹然之色。
策妄阿拉布坦盤踞準噶爾,暗中支持天地會,對西藏新疆乃至內藩蒙古虎視眈眈,一直是朝廷心腹大患。若不是朝廷前些年騰不出人手,先帝早就要興兵了。而當今磨刀兩載,還新建長槍營,火炮營,囤積糧草輜重無數,定是打算一舉拿下策妄阿拉布坦,除掉所謂的準噶爾汗國。
要打準噶爾,就需要朝野齊心,不至後院失火,最重要的,就是蒙古各部的配合。現在看來,萬歲立蒙古出身的貴女為皇後,未必不是因此之故。連皇後之位都給了,萬歲又如何會允許廢除剃發易服令,那是必然會引起滿族重臣勳貴激烈反對的。
不對,萬歲說此時……
腦子靈光一閃,王詡似乎明白了甚麽,神色變得有幾分激動。
還算沒有蠢到底。
蘇景端起茶喝了一口,緩緩道:“剃發易服令乃祖製不可輕動,這放腳令,朕倒以為,可以列為國策。”
王詡一怔,隨即有幾分不情願道:“萬歲,這女子纏腳,乃是漢人舊例,若強行廢除,隻怕引起民間嘩然。”
這時候,王詡又成了捍衛者。
蘇景冷笑道:“王卿,你告訴朕,這漢人女子纏腳,到底是為了甚麽?”
“這……”王詡頗有幾分猶豫,他不是答不上來,隻是答案十分不光彩,有損士人先祖的顏麵。
蘇景帶著幾分諷刺問道:“王卿是不知道,還是不想說。”
王詡隻覺臉上像是被火燒了一樣,再沒有之前的底氣十足,聲如蚊蚋道:“纏足自宋時而起,一為姿容儀態,蓮步芊芊。二為,二為女子守貞。”說到最後,聲音已漸不可聞。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啊。”蘇景手指輕輕敲打著桌案,哂道:“自纏足之風,先不論是否起於宋時,興盛於江南富庶之地卻斷然無錯。此纏足,原本起自娼妓優伶,她們纏足,是以奇巧來吸引恩客,維持生計。然而士人公子獵奇之後,將所思所好傳揚開來。到了後來,你們這些儒家子發現女人纏了足,整日痛楚不堪以致出行不便,反而可以讓女子守貞,契合理學之念,於是大肆宣揚。民間素來仰慕士子,從此皆以纏足為美,富庶之家競相纏足,將女子腳骨生生折斷。他們以為如此是美,誰又知道讀書人,也會騙人?”
或者應當說,讀書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其實最會騙人!
若是大字不識的愚民,又或是隻認得幾個字的滿臣,王詡覺得自己有一肚子的話駁斥迴去。但說這些的是天子,諷刺儒學虛偽的是飽讀詩書文壓江南的同門師弟。王詡實在做不到振振有詞的說瞎話,隻能漲紅著臉站在原地手足無措。
蘇景見他模樣,話鋒一轉道:“這纏足之風盛行到如今連貧民百姓都追捧不已的地步,倒也不能全怪你們這些人。說起來,還是男從女不從之故。”
王詡不明所以的看向蘇景?
男從女不從,若說男從的剃頭令讓人恨之入骨,這女不從,倒還曾讓他們這些人長出了一口氣,覺得保留了最後一絲顏麵。
可萬歲先說男從女不從是祖製不能輕動,現在又說這不好。
見他迷惑,蘇景笑道:“難道不正是因這一從,漢人在無力反抗剃發易服令,接受男從後,反而更加堅持漢人女子必須纏腳,以此來表明反抗朝廷之意。以致朝廷屢次下達‘放腳令’後,士人幹脆將纏腳視為保存民族氣節的途徑,大力宣揚纏腳,使得民間遍地小腳金蓮,女子飽受痛楚。反正,這樣做不會有殺身之禍……”
最後一句,蘇景說的意味深長,直把王詡給弄的麵紅耳赤,恨不能找個地洞鑽進去。他甚至有些懷疑麵前的天子是在借此來敲打他不該提出廢除剃發易服令。
眼見王詡辯無可辯,蘇景才道:“既然王卿有心廢除剃發易服令,這道強令天下女子放腳的聖旨,也有王卿來擬罷。有此令做鋪墊,想必剃發易服令,朕能早些斟酌。”
放腳令和剃發易服令哪有這樣的因果關係?自己要是寫了這道聖旨,怕是要被無數故交的口水給淹死。
然而萬歲要耍無賴,哪是做臣子的人能推的。王詡萬般無奈,隻得委委屈屈擬了聖旨,垂頭喪氣捧著被打迴來的奏折迴家。
看著來時氣昂昂的內閣學士像隻被拔光毛的瘟雞一樣離開,梁九功和魏珠師徒兩都覺得看了場好戲,心道你還想和萬歲鬥心眼,坑不死你。
師徒兩含笑的臉在彼此望見對方的時候凝固了,隨即十分默契的將頭朝不同方向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