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我準備進行經濟大改革的時候,外出考察歸來的張魯給我送來了他的一份天文學術報告,我看到上麵的標題就驚喜得跳了起來。
隻見報告的第一頁上邊用他特有的草書寫著幾個大大的漢字——關於我們生活的大地是原球的猜想。
大家可以理解我的心情吧?由中國人來發現地圓說,究竟有多大的曆史意義這不用我多講了吧!
我仔細的看完了這份劃時代天文著作,雖然張魯在文中也提出了他也不理解的一個問題——地球下邊有沒有人?有人的話,他們為什麽不會掉下去?
當時沒有誰進行過環球航行,所以張魯不知道地球另一麵也有人是可以理解的。
但不管怎麽說,這一偉大的猜想畢竟使中國人在物理學上向前跨出了一大步。相信在若幹年後,我手中的這份報告原稿大概要價值連城吧。
張魯在文中提出了他猜想的根據:他在青州蓬萊觀海的時候發現,出海的漁船在向遠方航行一段距離後,不是慢慢的變小了,而是被遠方海天相接的那一條線(即海平線)一點一點的遮擋住了,因此可以證明海水平麵並不是真正平的,而是有一定弧度的。
後來張魯又陸續去了許多地方的海岸進行觀察,都得出了同樣的觀察結論,因此他就猜想我們生活的大地是不是弧形的,如果這個弧形麵無限延伸,會不會在我們的另一邊又同我們的大地連接在一起成為一個球體?
張魯被自己的猜想給嚇住了。他沒想到有朝一日他會有“大地是圓的”這種想法,與人們自古認識的“天圓地方”大相徑庭。但他越想越覺得這個猜想雖然不一定是正確的,但如果是正確的話,那他不就成為一代天文大師了麽?於是他就把他所觀察大海的猜想寫成論文交由我判斷,在他心中,皇帝簡直是無所不能的。確實,相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我確實有點無所不能的味道。
看完他的論文,我馬上決定乘機辦一張學術報紙來專門報道這件事情。想到這兒,我才想起一直以來,我居然都沒有想過辦報紙這件事情,真是一大失誤。
於是,在不經過張魯同意的情況下,我讓各地出版社出版了一份教育部主管,華夏書店發行的《科技月刊》,用了10多頁來報道了張魯的這一猜想和他的論文原文。其他的篇目就是關於造紙、火藥、印刷術的簡介,還有一些小科技知識。
同時還發行了a3紙大小的《大漢日報》,每天都國內改革的進展和其他的新聞事件,對於古代的人們來說,這無疑是大大方便了他們對國家的了解,相對於旁聽來的一些小道消息,《大漢日報》上刊登的消息要準確快速得多。
而第一期《科技月刊》上刊登的張魯的《地圓猜想》(我給取的名)和我撰文的《人類自古以來對大自然的探索》兩篇文章一經發表就引起來軒然大波。所有識字不識字的人都在興高采烈地討論我們生活的地球(皇帝命名)是不是圓的,一些對自然科學有一定研究的人更是寫下了他們的意見看法送到各地出版社要求刊登在報紙上。
為了引發一次科學發現的潮流,我又下令讓各地出版社出版了一份《社會見聞》,主要刊登一些文人發表的文章和價值不是很高的科學論文。
大多數平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文人對張魯的觀點是激烈反對的,我想如果張魯在他們麵前的話,肯定會被他們的口水淹死。
還有一些學問比較駁雜的文人,他們這些年看著大漢的新事物越來越多,已經對新生事物抱有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了。加上我在文章中對張魯的支持,而他們也因為我這幾年取得的成績比較相信我,所以他們大都持保留意見或是略微支持張魯的。
還有就是少部分已經開始進行職業科學研究的人員,主要是大漢科學院的研究員和各地致力與自然科學研究的科學人員對張魯進行了最大限度的聲援支持。
張魯的地圓說的焦點問題在於不知道怎麽才能證明地球是圓的,所以才有很多人不相信,這也無可奈何的。
為了證明地圓說,也為了培養一批有探索精神的探險家(我不能直接告訴人們地圓說是對的,因為天下人都知道,我是沒有出過司隸一州的),大漢中央於191年2月8日下達《關於在全國範圍內招募進行環球航行以證明地圓學說的勇士水手組隊出海的通知》,開始進行環球航行的準備工作。
2月15日,大漢科學院臨時住處傳來喜訊,經過幾個月的全力攻關,鄭渾馬鈞等人終於把最後一件四大發明——指南針發明出來了。
現在發明的指南針是鄭渾馬鈞等人花費了大量時間刻磨出來的,特別是指針的磨製和支持指針轉動的頂尖花費了他們近一半的時間。就是這樣,他們的指南針仍然不是非常精確,主要是指針還是太重了。於是趁船隊還沒有組好的這段時間,他們全都在努力磨製更細更輕的磁針。
2月8日開始到3月9日,陸續有500多名希望完成一項曠古航行壯舉的勇士和水手報名應征,其中就有前世三國中曾出使夷州的東吳大將衛溫。通過了一些身體檢查和航海訓練,我還親自給他們講了一些海上會遇到的困難和解決的辦法,才讓他們到洛陽造船廠等待海船的打造完成並維持水上訓練。
所有的人都處於受到皇帝接見的興奮中,沒有人去想我是怎麽知道這些事情並知道解決辦法的,隻有身邊的小林子在心中嘀咕道:“皇上真神了,好像這世上沒有他不知道的事情”。
5月4日,為航海專門趕製的100多艘海船被打造出來,中央也完成了為他們出海而進行的各類食品醫藥和生活用品的準備工作,當下裝船,載有2000多人(後來有陸續有很多人應征,還被裁減了一些,都還剩這麽多)的大型航海隊於5月6日在為他們壯行的朝廷官員和洛陽百姓的注目中從洛陽出發了。
船隊延黃河出海,向東而去,雖然我知道地球一定是圓的,但我卻不知道他們能不能順利歸來,也隻有在心中祈禱老子(即太上老君,因為這時佛教還沒在大漢傳開)保佑他們了。
航海的人們出發了,我們的改革工作也不能停下,改革中必不可少的經濟改革也開始了。
隻見報告的第一頁上邊用他特有的草書寫著幾個大大的漢字——關於我們生活的大地是原球的猜想。
大家可以理解我的心情吧?由中國人來發現地圓說,究竟有多大的曆史意義這不用我多講了吧!
我仔細的看完了這份劃時代天文著作,雖然張魯在文中也提出了他也不理解的一個問題——地球下邊有沒有人?有人的話,他們為什麽不會掉下去?
當時沒有誰進行過環球航行,所以張魯不知道地球另一麵也有人是可以理解的。
但不管怎麽說,這一偉大的猜想畢竟使中國人在物理學上向前跨出了一大步。相信在若幹年後,我手中的這份報告原稿大概要價值連城吧。
張魯在文中提出了他猜想的根據:他在青州蓬萊觀海的時候發現,出海的漁船在向遠方航行一段距離後,不是慢慢的變小了,而是被遠方海天相接的那一條線(即海平線)一點一點的遮擋住了,因此可以證明海水平麵並不是真正平的,而是有一定弧度的。
後來張魯又陸續去了許多地方的海岸進行觀察,都得出了同樣的觀察結論,因此他就猜想我們生活的大地是不是弧形的,如果這個弧形麵無限延伸,會不會在我們的另一邊又同我們的大地連接在一起成為一個球體?
張魯被自己的猜想給嚇住了。他沒想到有朝一日他會有“大地是圓的”這種想法,與人們自古認識的“天圓地方”大相徑庭。但他越想越覺得這個猜想雖然不一定是正確的,但如果是正確的話,那他不就成為一代天文大師了麽?於是他就把他所觀察大海的猜想寫成論文交由我判斷,在他心中,皇帝簡直是無所不能的。確實,相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我確實有點無所不能的味道。
看完他的論文,我馬上決定乘機辦一張學術報紙來專門報道這件事情。想到這兒,我才想起一直以來,我居然都沒有想過辦報紙這件事情,真是一大失誤。
於是,在不經過張魯同意的情況下,我讓各地出版社出版了一份教育部主管,華夏書店發行的《科技月刊》,用了10多頁來報道了張魯的這一猜想和他的論文原文。其他的篇目就是關於造紙、火藥、印刷術的簡介,還有一些小科技知識。
同時還發行了a3紙大小的《大漢日報》,每天都國內改革的進展和其他的新聞事件,對於古代的人們來說,這無疑是大大方便了他們對國家的了解,相對於旁聽來的一些小道消息,《大漢日報》上刊登的消息要準確快速得多。
而第一期《科技月刊》上刊登的張魯的《地圓猜想》(我給取的名)和我撰文的《人類自古以來對大自然的探索》兩篇文章一經發表就引起來軒然大波。所有識字不識字的人都在興高采烈地討論我們生活的地球(皇帝命名)是不是圓的,一些對自然科學有一定研究的人更是寫下了他們的意見看法送到各地出版社要求刊登在報紙上。
為了引發一次科學發現的潮流,我又下令讓各地出版社出版了一份《社會見聞》,主要刊登一些文人發表的文章和價值不是很高的科學論文。
大多數平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文人對張魯的觀點是激烈反對的,我想如果張魯在他們麵前的話,肯定會被他們的口水淹死。
還有一些學問比較駁雜的文人,他們這些年看著大漢的新事物越來越多,已經對新生事物抱有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了。加上我在文章中對張魯的支持,而他們也因為我這幾年取得的成績比較相信我,所以他們大都持保留意見或是略微支持張魯的。
還有就是少部分已經開始進行職業科學研究的人員,主要是大漢科學院的研究員和各地致力與自然科學研究的科學人員對張魯進行了最大限度的聲援支持。
張魯的地圓說的焦點問題在於不知道怎麽才能證明地球是圓的,所以才有很多人不相信,這也無可奈何的。
為了證明地圓說,也為了培養一批有探索精神的探險家(我不能直接告訴人們地圓說是對的,因為天下人都知道,我是沒有出過司隸一州的),大漢中央於191年2月8日下達《關於在全國範圍內招募進行環球航行以證明地圓學說的勇士水手組隊出海的通知》,開始進行環球航行的準備工作。
2月15日,大漢科學院臨時住處傳來喜訊,經過幾個月的全力攻關,鄭渾馬鈞等人終於把最後一件四大發明——指南針發明出來了。
現在發明的指南針是鄭渾馬鈞等人花費了大量時間刻磨出來的,特別是指針的磨製和支持指針轉動的頂尖花費了他們近一半的時間。就是這樣,他們的指南針仍然不是非常精確,主要是指針還是太重了。於是趁船隊還沒有組好的這段時間,他們全都在努力磨製更細更輕的磁針。
2月8日開始到3月9日,陸續有500多名希望完成一項曠古航行壯舉的勇士和水手報名應征,其中就有前世三國中曾出使夷州的東吳大將衛溫。通過了一些身體檢查和航海訓練,我還親自給他們講了一些海上會遇到的困難和解決的辦法,才讓他們到洛陽造船廠等待海船的打造完成並維持水上訓練。
所有的人都處於受到皇帝接見的興奮中,沒有人去想我是怎麽知道這些事情並知道解決辦法的,隻有身邊的小林子在心中嘀咕道:“皇上真神了,好像這世上沒有他不知道的事情”。
5月4日,為航海專門趕製的100多艘海船被打造出來,中央也完成了為他們出海而進行的各類食品醫藥和生活用品的準備工作,當下裝船,載有2000多人(後來有陸續有很多人應征,還被裁減了一些,都還剩這麽多)的大型航海隊於5月6日在為他們壯行的朝廷官員和洛陽百姓的注目中從洛陽出發了。
船隊延黃河出海,向東而去,雖然我知道地球一定是圓的,但我卻不知道他們能不能順利歸來,也隻有在心中祈禱老子(即太上老君,因為這時佛教還沒在大漢傳開)保佑他們了。
航海的人們出發了,我們的改革工作也不能停下,改革中必不可少的經濟改革也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