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大伯為官多年,在守孝之前,也仍然卡在正五品知州的位置上,父親就更是不用說了,知縣的位置一坐就是那麽多年。
工部也還有老師在,右侍郎基本上就相當於工部的三把手了,前提是不把三皇子和今年剛剛調過來的太子算在內,如果把這二位算進來,那所有的官員都要按照次序集體往後排了。
原本在禮部養老的師伯,這一年也算是徹底退下來了,當今終於批了師伯的致仕摺子。
為官多年,一直坐到正二品的師伯,如今退下來也算是順勢而為,而絕非激流勇退,畢竟已經到了這把年紀,熬不住了。
當然了師伯並不服老,還打算把剩下的這些時間都投入到算學當中去,研究算學難題隻是一部分,更重要的還是擴大算學的圈子,讓算學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吸引更多的人來學習它、研究它、重視它、發展它。
這一點想望,可以說是跟三皇子不謀而合,今年過去給師伯拜年的時候,魏時就遇到了還在沈府逗留著的三皇子。
這位對算學絕對是真愛,進入朝堂都已經三年了,硬是沒泛起什麽水花來,倒在算學圈子裏獲得了一部分認可。
師伯就挺認可三皇子的,一輩子沒收過徒的人,還真動了收徒的心思,隻是這身份上不太合適,為官的時候要避嫌,不做官的時候,又不太好意思跟三皇子提這事兒了,畢竟一退下來就跟人家提這事兒,顯得之前一直不提就是有所避諱。
大過年的,魏時就聽師伯念叨過幾次這事兒,老爺子不光是遺憾不能收三皇子為徒,還特別遺憾不能收他為徒,說一輩子就起了這兩迴心思,都沒能如願。
上了年紀的人,真就成了老小孩,誰能想到曾經的戶部尚書,當今的肱骨之臣,如今委屈巴巴的像個孩子一樣。
不過這事兒真是愛莫難助了,他是已經拜了師的人,不可能再改拜師伯為師,三皇子也不是他能夠做主的人,能不能做師徒,隻能是看緣分了。
就跟夫人一直期待的‘小棉襖’一樣,夫妻倆身體倍兒棒,藥膳也都吃著,可什麽用都沒有,還是得看緣分什麽時候降臨。
能由緣分決定的事情不多,大多數還是靠人為的。
就像曹昐和魏遠,一個是太子的嫡長子,身份尊貴,一個是從五品員外郎的嫡長子,雖然父親前途可期,可是跟一國儲君比起來,一輩子的終點都比不上人家的起跑點。
這樣的兩個人不光是成了朋友,還會時常在一起玩耍,甚至是兩個人學習的內容,都互做參考。
魏遠的故事畫冊、五子棋,還有平時哼的童謠,曹昐也在學習,曹昐這邊呢,要學的禮儀規矩,魏遠也在學習。
還真不是大人相互借鑑,而是小孩子互相學習,一個給另一個做小老師,‘老師’和‘學生’這兩個角色互換著來。
兩個小傢夥都不大,所以兩邊的大人也就沒管,等到六七歲的時候可就不行了,兩個人學習的內容就不再適合對方了,一個要往科舉上使勁兒,另一個要往治國管臣的方向上學習,再相互做對方的老師,那可就是耽誤工夫了。
太子一趟趟的帶著小皇孫到魏府來,雖說主要是為了孩子,可旁人不知道啊,哪怕沒有入東宮,沒有做東宮的屬官,魏時身上也照樣貼上了太子的標籤,而且還是太子眼前的大紅人。
再一聯想到魏時之前在兵部的時候,跟大皇子關係處的也不錯,甚至差不多已經是大皇子的馬前卒了,如今離了兵部,改弦易轍的速度這麽快,也是讓人大跌眼鏡。
是以,外界對魏時的評價可謂是毀譽參半,一方麵,這位確實是年少有為,另一方麵這些年來表現的也極為功利。
不隻是在大皇子和太子的事情上,也不隻是在拜師和娶親的事情上,作為三元及第的狀元郎,魏時在中狀元之後,幾乎就再沒有什麽詩作和雜文了。
仿佛多年苦學就隻是為了考科舉而已,這在很多人看來,難免功利了些。
魏時又是個不太熱衷於交際的,交好的幾個人,大多都是很多人夠不到的圈子,是以能夠為魏時說話的人不多。
這事兒魏時自己不是不清楚,他隻是朋友少,並不是沒朋友,不管是曹安和劉鈺,還是紀風錦、劉子成和鄭家逸,都有跟他提過醒。
人的名,樹的影,在大多數人看來,名聲確實比較重要,魏時並非是不愛惜羽毛,不看重自個的名聲,可這事兒本來就是無解的。
魏時原本是不覺得自個兒功利的,不過仔細想想這份功利性確實存在,他寒窗苦讀多年就隻是為了考科舉入仕途而已,而並非是因為喜愛。
一朝中了狀元之後,他也確實不想著寫詩作和雜文了,甚至都不想再做算學題,跟對這些東西有著純粹熱愛的人相比,他的確是功利了些。
至於拜師和娶親,也不乏其中的功利性,如果老師隻是一個普通的進士,如果嶽父隻是一個平民百姓,不管是拜師,還是娶親,這兩件事都不可能成的。
跟太子和大皇子相交,也有其身份上的原因,如果不是因為這二位的身份,他不可能聽大皇子差使,也不可能跟太子一道出去賑災,並跟人家侃侃而談,試圖把自己的想法輸出,影響到太子,進而影響到整個大靖朝。
所以,他本人還真有幾分功利,並非是不染凡俗的仙人,也並非是舉世混濁我獨清的清高之人。
</br>
工部也還有老師在,右侍郎基本上就相當於工部的三把手了,前提是不把三皇子和今年剛剛調過來的太子算在內,如果把這二位算進來,那所有的官員都要按照次序集體往後排了。
原本在禮部養老的師伯,這一年也算是徹底退下來了,當今終於批了師伯的致仕摺子。
為官多年,一直坐到正二品的師伯,如今退下來也算是順勢而為,而絕非激流勇退,畢竟已經到了這把年紀,熬不住了。
當然了師伯並不服老,還打算把剩下的這些時間都投入到算學當中去,研究算學難題隻是一部分,更重要的還是擴大算學的圈子,讓算學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吸引更多的人來學習它、研究它、重視它、發展它。
這一點想望,可以說是跟三皇子不謀而合,今年過去給師伯拜年的時候,魏時就遇到了還在沈府逗留著的三皇子。
這位對算學絕對是真愛,進入朝堂都已經三年了,硬是沒泛起什麽水花來,倒在算學圈子裏獲得了一部分認可。
師伯就挺認可三皇子的,一輩子沒收過徒的人,還真動了收徒的心思,隻是這身份上不太合適,為官的時候要避嫌,不做官的時候,又不太好意思跟三皇子提這事兒了,畢竟一退下來就跟人家提這事兒,顯得之前一直不提就是有所避諱。
大過年的,魏時就聽師伯念叨過幾次這事兒,老爺子不光是遺憾不能收三皇子為徒,還特別遺憾不能收他為徒,說一輩子就起了這兩迴心思,都沒能如願。
上了年紀的人,真就成了老小孩,誰能想到曾經的戶部尚書,當今的肱骨之臣,如今委屈巴巴的像個孩子一樣。
不過這事兒真是愛莫難助了,他是已經拜了師的人,不可能再改拜師伯為師,三皇子也不是他能夠做主的人,能不能做師徒,隻能是看緣分了。
就跟夫人一直期待的‘小棉襖’一樣,夫妻倆身體倍兒棒,藥膳也都吃著,可什麽用都沒有,還是得看緣分什麽時候降臨。
能由緣分決定的事情不多,大多數還是靠人為的。
就像曹昐和魏遠,一個是太子的嫡長子,身份尊貴,一個是從五品員外郎的嫡長子,雖然父親前途可期,可是跟一國儲君比起來,一輩子的終點都比不上人家的起跑點。
這樣的兩個人不光是成了朋友,還會時常在一起玩耍,甚至是兩個人學習的內容,都互做參考。
魏遠的故事畫冊、五子棋,還有平時哼的童謠,曹昐也在學習,曹昐這邊呢,要學的禮儀規矩,魏遠也在學習。
還真不是大人相互借鑑,而是小孩子互相學習,一個給另一個做小老師,‘老師’和‘學生’這兩個角色互換著來。
兩個小傢夥都不大,所以兩邊的大人也就沒管,等到六七歲的時候可就不行了,兩個人學習的內容就不再適合對方了,一個要往科舉上使勁兒,另一個要往治國管臣的方向上學習,再相互做對方的老師,那可就是耽誤工夫了。
太子一趟趟的帶著小皇孫到魏府來,雖說主要是為了孩子,可旁人不知道啊,哪怕沒有入東宮,沒有做東宮的屬官,魏時身上也照樣貼上了太子的標籤,而且還是太子眼前的大紅人。
再一聯想到魏時之前在兵部的時候,跟大皇子關係處的也不錯,甚至差不多已經是大皇子的馬前卒了,如今離了兵部,改弦易轍的速度這麽快,也是讓人大跌眼鏡。
是以,外界對魏時的評價可謂是毀譽參半,一方麵,這位確實是年少有為,另一方麵這些年來表現的也極為功利。
不隻是在大皇子和太子的事情上,也不隻是在拜師和娶親的事情上,作為三元及第的狀元郎,魏時在中狀元之後,幾乎就再沒有什麽詩作和雜文了。
仿佛多年苦學就隻是為了考科舉而已,這在很多人看來,難免功利了些。
魏時又是個不太熱衷於交際的,交好的幾個人,大多都是很多人夠不到的圈子,是以能夠為魏時說話的人不多。
這事兒魏時自己不是不清楚,他隻是朋友少,並不是沒朋友,不管是曹安和劉鈺,還是紀風錦、劉子成和鄭家逸,都有跟他提過醒。
人的名,樹的影,在大多數人看來,名聲確實比較重要,魏時並非是不愛惜羽毛,不看重自個的名聲,可這事兒本來就是無解的。
魏時原本是不覺得自個兒功利的,不過仔細想想這份功利性確實存在,他寒窗苦讀多年就隻是為了考科舉入仕途而已,而並非是因為喜愛。
一朝中了狀元之後,他也確實不想著寫詩作和雜文了,甚至都不想再做算學題,跟對這些東西有著純粹熱愛的人相比,他的確是功利了些。
至於拜師和娶親,也不乏其中的功利性,如果老師隻是一個普通的進士,如果嶽父隻是一個平民百姓,不管是拜師,還是娶親,這兩件事都不可能成的。
跟太子和大皇子相交,也有其身份上的原因,如果不是因為這二位的身份,他不可能聽大皇子差使,也不可能跟太子一道出去賑災,並跟人家侃侃而談,試圖把自己的想法輸出,影響到太子,進而影響到整個大靖朝。
所以,他本人還真有幾分功利,並非是不染凡俗的仙人,也並非是舉世混濁我獨清的清高之人。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