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多或少,普通人身上都是有些功利性的,魏時自認為並非是功利至上之人,之所以名聲上毀譽參半,讓不少人議論,無非是因為有些招人眼了。
他讓人覺得有功利性的地方,都是招人眼的地方,是以才會引起那麽多的議論。
對此,他倒是很能夠看得開,畢竟是從後世而來,他很清楚,無論是什麽人,輿論都不可能一邊倒,毀譽參半也算還可以。
更何況他又沒做出過什麽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所謂的功利性,對於官員來說,不過是無傷大雅之事。
既不能影響他做官,也不影響他正常的生活,更不會影響到他的家人。
說到底,一個官員的立足之處,無非是兩點,一點是能力,一點是上頭有沒有人,這兩點魏時都具備,底氣夠足,前途可期。
倒是也不用關注外界的那些紛紛擾擾。
兩個小孩子既沒有獲得外部消息的途徑,也還沒有到能夠理解這些事情的年紀,太子卻是懂的。
自從登上儲君之位以來,麵對的壓力是常人無法想像的,對於外界的看法,他一開始也是很在意的,甚至有好幾天為此失眠。
不過後來想開了,也就沒事兒了,左右不管是在什麽樣的位置上,即便是父皇,也很難讓人人都愛戴吧,就連金銀珠寶、古董玉石,都還有人嫌棄其市儈呢。
內心強大之人,是不會畏懼這些謠言的。
魏大人身世坎坷,又年少成名,所以才會擁有強大的內心。
在這一點上,他跟魏大人還是挺像的。
這種惺惺相惜之情,幾乎是已經跨越了朋友,上升到了知己的階段。
對於太子而言,這種感覺還是比較陌生的,但他也確實是從魏大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從前、現在和未來。
在工部辦差,太子和魏時的目的都是明確的,就是為了發展造船業。
大靖朝之前幾乎沒有重視過這個,工部之前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在水利、山澤、屯田、工匠、交通這些方麵,對於大海,朝廷之前從未想過邁出去這一步,因此在工部這邊,基礎也是不多的。
能提供的也不過是幾個造船的工匠,以及去年從全國各地搜羅過來的工匠,但是這些匠人之前所造的船,基本上都是用在江河湖泊上的,用在海上的船,基本上都是走不了太遠的小船,根本就不能用於遠航。
要想造出可以用於遠航的大船,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項從無到有的工程。
最主要的還是關於船身的設計,工部對此缺乏經驗,魏時呢,這真的是在他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了。
雖然也是學過物理的人,可是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真管不了造船的事兒,他也就是能做個發條玩具出來,設計船身對他來說難度就大了。
這事兒隻能是交給專業的人來辦,他也就隻能在旁邊提提意見,比如說把全身按照比例做小,這樣就可以放在湖裏或者是河裏進行試驗,總不能一上來就耗費人力物力去做大船,再把船隻送到海邊上去試驗。
另一方麵就是他知道的那些理論了,關於浮力的問題,關於密度的問題,總之,四年物理課學的東西能沾點邊兒的,他都掏出來了。
剩下的還看這些專業人士,他除了負責協調之外,能做的也就是算算數了。
果然算學這一個科目,不管是在哪一個部門,都是免不了要用的,在戶部的時候如此,去了兵部也是如此,來了工部,計算量照樣也很大。
難怪三皇子可以在工部如魚得水,確實是找到發揮的地方了。
魏時要辦的差事,基本上就是在工部另闢了一個小部門,裏麵的人都聽他的,由他安排和協調,而他則是直接對太子負責和對接,壓根就不受工部尚書和左右侍郎的管製。
地位可以說是超然的。
沈舟一方麵替自家學生覺得高興,另一方麵,心裏頭也是有一些遺憾的。
畢竟他就隻收了這麽一個學生,要傳的本事更多是關於水利方麵的,魏時學了不少理論知識,但是從來都沒到水利工程現場去看過,更沒有參與過,理論知識學的再多,也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
之前那大哥要去了戶部,後來又被調去了兵部,八竿子都打不著的地方,好不容易調迴到了工部,直接另支了一攤子,壓根跟水利這事兒不沾邊兒,而且整天是忙的一個頭兩個大,哪還有時間和精力過來跟他學習水利。
本來聽說學生要被調過來的時候,沈舟還是挺高興的,他都已經設想好了,作為工部的三把手,他還是有些權利的,完全可以把學生調到水利這邊來。
在京城的時候研究研究圖紙,等到了需要出京施工和檢查的時候,他就把學生也帶過去,邊看邊學,對著圖紙講跟對著實物講,還是不一樣的。
可惜了,打算的好好的,也不能如願。
好在是自己年紀還不算很大,最起碼也能在工部再呆上十幾年,朝廷要造船總不能造上十幾年的船吧,等步入正軌之後,也就用不著這麽多人在裏邊了。
酷愛算學的三皇子,時不時的也會到魏時這邊來幫幫忙,當然了,僅限於幫忙算術,其他的就不成了。
這位跟大皇子一樣,不樂衷於交際,眼睛裏就隻有自己喜歡的東西。
魏時跟三皇子雖然不能算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但愛好和追求的方向不同,除了公事之外,聊起旁的事情來,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br>
他讓人覺得有功利性的地方,都是招人眼的地方,是以才會引起那麽多的議論。
對此,他倒是很能夠看得開,畢竟是從後世而來,他很清楚,無論是什麽人,輿論都不可能一邊倒,毀譽參半也算還可以。
更何況他又沒做出過什麽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所謂的功利性,對於官員來說,不過是無傷大雅之事。
既不能影響他做官,也不影響他正常的生活,更不會影響到他的家人。
說到底,一個官員的立足之處,無非是兩點,一點是能力,一點是上頭有沒有人,這兩點魏時都具備,底氣夠足,前途可期。
倒是也不用關注外界的那些紛紛擾擾。
兩個小孩子既沒有獲得外部消息的途徑,也還沒有到能夠理解這些事情的年紀,太子卻是懂的。
自從登上儲君之位以來,麵對的壓力是常人無法想像的,對於外界的看法,他一開始也是很在意的,甚至有好幾天為此失眠。
不過後來想開了,也就沒事兒了,左右不管是在什麽樣的位置上,即便是父皇,也很難讓人人都愛戴吧,就連金銀珠寶、古董玉石,都還有人嫌棄其市儈呢。
內心強大之人,是不會畏懼這些謠言的。
魏大人身世坎坷,又年少成名,所以才會擁有強大的內心。
在這一點上,他跟魏大人還是挺像的。
這種惺惺相惜之情,幾乎是已經跨越了朋友,上升到了知己的階段。
對於太子而言,這種感覺還是比較陌生的,但他也確實是從魏大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從前、現在和未來。
在工部辦差,太子和魏時的目的都是明確的,就是為了發展造船業。
大靖朝之前幾乎沒有重視過這個,工部之前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在水利、山澤、屯田、工匠、交通這些方麵,對於大海,朝廷之前從未想過邁出去這一步,因此在工部這邊,基礎也是不多的。
能提供的也不過是幾個造船的工匠,以及去年從全國各地搜羅過來的工匠,但是這些匠人之前所造的船,基本上都是用在江河湖泊上的,用在海上的船,基本上都是走不了太遠的小船,根本就不能用於遠航。
要想造出可以用於遠航的大船,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項從無到有的工程。
最主要的還是關於船身的設計,工部對此缺乏經驗,魏時呢,這真的是在他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了。
雖然也是學過物理的人,可是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真管不了造船的事兒,他也就是能做個發條玩具出來,設計船身對他來說難度就大了。
這事兒隻能是交給專業的人來辦,他也就隻能在旁邊提提意見,比如說把全身按照比例做小,這樣就可以放在湖裏或者是河裏進行試驗,總不能一上來就耗費人力物力去做大船,再把船隻送到海邊上去試驗。
另一方麵就是他知道的那些理論了,關於浮力的問題,關於密度的問題,總之,四年物理課學的東西能沾點邊兒的,他都掏出來了。
剩下的還看這些專業人士,他除了負責協調之外,能做的也就是算算數了。
果然算學這一個科目,不管是在哪一個部門,都是免不了要用的,在戶部的時候如此,去了兵部也是如此,來了工部,計算量照樣也很大。
難怪三皇子可以在工部如魚得水,確實是找到發揮的地方了。
魏時要辦的差事,基本上就是在工部另闢了一個小部門,裏麵的人都聽他的,由他安排和協調,而他則是直接對太子負責和對接,壓根就不受工部尚書和左右侍郎的管製。
地位可以說是超然的。
沈舟一方麵替自家學生覺得高興,另一方麵,心裏頭也是有一些遺憾的。
畢竟他就隻收了這麽一個學生,要傳的本事更多是關於水利方麵的,魏時學了不少理論知識,但是從來都沒到水利工程現場去看過,更沒有參與過,理論知識學的再多,也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
之前那大哥要去了戶部,後來又被調去了兵部,八竿子都打不著的地方,好不容易調迴到了工部,直接另支了一攤子,壓根跟水利這事兒不沾邊兒,而且整天是忙的一個頭兩個大,哪還有時間和精力過來跟他學習水利。
本來聽說學生要被調過來的時候,沈舟還是挺高興的,他都已經設想好了,作為工部的三把手,他還是有些權利的,完全可以把學生調到水利這邊來。
在京城的時候研究研究圖紙,等到了需要出京施工和檢查的時候,他就把學生也帶過去,邊看邊學,對著圖紙講跟對著實物講,還是不一樣的。
可惜了,打算的好好的,也不能如願。
好在是自己年紀還不算很大,最起碼也能在工部再呆上十幾年,朝廷要造船總不能造上十幾年的船吧,等步入正軌之後,也就用不著這麽多人在裏邊了。
酷愛算學的三皇子,時不時的也會到魏時這邊來幫幫忙,當然了,僅限於幫忙算術,其他的就不成了。
這位跟大皇子一樣,不樂衷於交際,眼睛裏就隻有自己喜歡的東西。
魏時跟三皇子雖然不能算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但愛好和追求的方向不同,除了公事之外,聊起旁的事情來,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