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把地圖展開一看,心裏的話:唉呀,中國真是太大了,海岸線足有萬裏長啊!他嘿嘿一笑,對副司令伯麥說:“閣下,雖說廣州沒咱立足之地,可是,中國海岸線這麽長,海口這麽多,難道都像廣州這樣難打嗎?我就不信,滿清的官員都像林則徐這麽難對付,”伯麥恭恭敬敬答道:“總司令閣下高見。人挪活,樹挪死嗎,我們若換個地方,定能達到目的。”這樣,他們選來選去,就選中了福建。為什麽?一是因為福建距他艦隊停泊的地方較近;二是經過偵察,福建的海防遠不如廣州那樣堅固,防守得也比較鬆懈。喬治便下令調轉航向,直奔福建而去。
在一八四○年七月的一天,喬治的艦隊開到廈門附近時,如入無人之境,沒有清兵阻攔。喬治大喜,立即命令:“全速前進,占領廈門!”命令傳出,船快如飛,劃破碧波,衝向廈門。眼看廈門在望了,忽聽炮聲震天,殺聲震耳,福建水師三麵殺出。霎時間,炮彈如雨,英船被擊沉了十五隻,英軍死傷慘重,這一仗,打得喬治蒙頭轉向,急忙傳令收兵,一口氣兒逃到公海。後來他才調查明白,福建的總督是鄧廷楨,他和林則徐一樣,都是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幹將,事先早有準備,難怪自己吃了大虧。
前文書表過:道光皇帝傳旨,委林則徐為兩廣總督,把鄧廷楨調任為閩浙總督。鄧廷楨本來不願離開林則徐,可是聖命難違呀,隻好忍痛離別。臨分手時,兩位總督約好,要互相支援,互相鼓勵,隨時傳遞情報。
鄧廷楨到廈門後,學著林則徐的辦法,廣捐籌款,購置洋炮,修築炮台,訓練水師,把廈門經營得固若金湯,與廣州虎門不相上下。喬治北上的情報,就是林則徐傳給他的。鄧廷楨加緊部署,做了充分的迎敵準備,所以才旗開得勝,這就叫有備無患啊!
喬治連吃敗仗,氣得快要發瘋了。心裏說:這如何向女王陛下交待呢?副司令伯麥提議繼續移兵北上。喬治無奈,打開軍事地圖,又選擇了一個攻打的目標——浙江省舟山群島的定海縣,在一人四零年七月五日,喬治下令揮師北上。
按理說,定海這個地方形勢險要,易守難攻。假如加強戒備,英軍定難得手。可是,這裏的清朝官員,都是一群廢物,平日吃喝玩樂,肉魚鄉裏,全不把國防大事放在心上。英軍都殺到定海縣了,當官的還不知道呢。喬治一看這裏防務空虛,便嚴令強行登陸,搶占定海。結果,很順利地就占領了定海縣城,知縣姚懷祥投井自殺,守備陳振甲被俘後死亡,喬治占領定海縣城後,獸性大發,傳令屠城。英軍見人就殺,見物就搶,燒殺,無惡不作。定海縣的黎民百姓,從此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定海縣失守的消息,迅速在全國傳開。按理說,兵來將擋,水來土屯,勝敗乃兵家常事,丟了一個縣也沒有什麽了不起,派兵奪迴來不就得了嗎?可是,“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呀!定海一失守,那些投降派就跳出來了。
前文書說過:在禁煙這個問題上,形成了兩大派。這就是以林則徐、鄧廷楨為首的強硬派;以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和直隸總督琦善為首的投降派。這兩大派明爭暗鬥,你死我活,勢不兩立。後來,道光皇帝力主禁煙,強硬派占了上風,投降派不敢明爭了,隻好暫時僵旗息鼓。定海失陷,他們可撈到了救命稻草,找到了攻擊林則徐的借口。他們紛紛給皇帝上疏,把這次失敗的責任推到林則徐身上,還給林則徐和鄧廷楨扣上許多莫須有的罪名。這些奏章,就像雪片似的落到旻寧的手裏。
道光皇帝大吃一驚,他把奏折翻閱了幾遍,見有這麽多人上告林則徐,他的心也動搖了。原來他是力主禁煙的,在一帆風順的情況下,他的信心很足;現在,剛遇到一點困難,他就大驚小怪起來。你看他,青筋蹦起老高,臉色由黃變綠。馬上傳旨,叫穆彰阿、琦善到東暖閣陛見。
書要簡短。穆彰阿在前,琦善在後,走進東暖閣,跪在道光麵前:“奴才給皇上叩頭。”“奴才給萬歲問安。”道光一擺手:“免了。”兩個人站起來,垂手站在一旁。
道光皇帝把火氣往下壓了壓,說道:“朕在去年命林則徐前去廣州禁煙,一直都很順利。因何定海突然失陷?”穆彰阿忙施禮道:“皇上派林則徐禁煙是對的,鴉片為害甚大,非禁不可。然而,據奴才所知,林則徐倚仗陛下的聖威,鬧騰得實在不像話了。”道光皇帝一皺眉頭:“你說這話何意?難道林則徐有什麽越軌的行為?”穆彰阿急忙迴答:“萬歲息怒,聽奴才據實啟奏!據我耳聞,林則徐到廣州之後,不問青紅皂白,先殺了廣州道員伍紹榮,又罷了二十多人的官,他還無理封了洋館,切斷了各種供應。英夷無奈,才對我朝興兵。定海失陷,雖屬地方防守不當,然追根尋源,實出在林則徐的身上。”
道光皇帝聽罷,半晌無語,停了一會兒,又問琦善:“琦善,你說呢?”“奴才迴皇上的話,方才穆中堂說得俱是實情。林則徐這個人好大喜功,心懷叵測,極不可信!他到廣州後就樹立個人威信,所到之處,命人夾道歡迎;有一些愚民,竟唿林則徐‘萬歲’。更有甚者,他還借口為民做主,攏絡廣州頑民,拚湊什麽水勇,發給刀槍器械,橫行廣州街頭。軍非軍,民非民,真是一塌糊塗。有人指控林則徐收買人心,圖謀不軌,我看不算過分!依奴才看來,林則徐所做所為,名為禁煙,實是結黨營私,獨霸一方,乃天朝一患。奴才怕……”琦善說到這兒,不再說了。道光立刻問道:“你怕什麽?”“奴才是怕吳三桂之禍再現哪!”這句話像把刀子,正碰在道光皇帝的心尖上了。
吳三桂是明朝未年鎮守山海關的總兵。因降了滿清、放了滿清軍隊入關有功,升任雲南王,充當了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幹了數不清的壞事。康熙皇帝怕他權大有變,決定削藩。吳三桂一怒,與尚可喜、耿精忠同時造反。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三藩政變”。康熙皇帝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平定了叛亂,統一了全國。滿清政府對漢族本來就不信任,吳三桂這次叛亂,更加深了對漢族的不信任感,不讓漢人居官。可是中國這麽大,人口這麽多,不用還不行,這才啟用漢族。但不給大權,多委副職,井在暗中監視。林則徐是漢族,當然不能例外。
琦善提吳三桂,就是抓住了道光對漢族官員的恐懼心理。他要用這把無形的刀子,暗刺林則徐。
在一八四○年七月的一天,喬治的艦隊開到廈門附近時,如入無人之境,沒有清兵阻攔。喬治大喜,立即命令:“全速前進,占領廈門!”命令傳出,船快如飛,劃破碧波,衝向廈門。眼看廈門在望了,忽聽炮聲震天,殺聲震耳,福建水師三麵殺出。霎時間,炮彈如雨,英船被擊沉了十五隻,英軍死傷慘重,這一仗,打得喬治蒙頭轉向,急忙傳令收兵,一口氣兒逃到公海。後來他才調查明白,福建的總督是鄧廷楨,他和林則徐一樣,都是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幹將,事先早有準備,難怪自己吃了大虧。
前文書表過:道光皇帝傳旨,委林則徐為兩廣總督,把鄧廷楨調任為閩浙總督。鄧廷楨本來不願離開林則徐,可是聖命難違呀,隻好忍痛離別。臨分手時,兩位總督約好,要互相支援,互相鼓勵,隨時傳遞情報。
鄧廷楨到廈門後,學著林則徐的辦法,廣捐籌款,購置洋炮,修築炮台,訓練水師,把廈門經營得固若金湯,與廣州虎門不相上下。喬治北上的情報,就是林則徐傳給他的。鄧廷楨加緊部署,做了充分的迎敵準備,所以才旗開得勝,這就叫有備無患啊!
喬治連吃敗仗,氣得快要發瘋了。心裏說:這如何向女王陛下交待呢?副司令伯麥提議繼續移兵北上。喬治無奈,打開軍事地圖,又選擇了一個攻打的目標——浙江省舟山群島的定海縣,在一人四零年七月五日,喬治下令揮師北上。
按理說,定海這個地方形勢險要,易守難攻。假如加強戒備,英軍定難得手。可是,這裏的清朝官員,都是一群廢物,平日吃喝玩樂,肉魚鄉裏,全不把國防大事放在心上。英軍都殺到定海縣了,當官的還不知道呢。喬治一看這裏防務空虛,便嚴令強行登陸,搶占定海。結果,很順利地就占領了定海縣城,知縣姚懷祥投井自殺,守備陳振甲被俘後死亡,喬治占領定海縣城後,獸性大發,傳令屠城。英軍見人就殺,見物就搶,燒殺,無惡不作。定海縣的黎民百姓,從此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定海縣失守的消息,迅速在全國傳開。按理說,兵來將擋,水來土屯,勝敗乃兵家常事,丟了一個縣也沒有什麽了不起,派兵奪迴來不就得了嗎?可是,“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呀!定海一失守,那些投降派就跳出來了。
前文書說過:在禁煙這個問題上,形成了兩大派。這就是以林則徐、鄧廷楨為首的強硬派;以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和直隸總督琦善為首的投降派。這兩大派明爭暗鬥,你死我活,勢不兩立。後來,道光皇帝力主禁煙,強硬派占了上風,投降派不敢明爭了,隻好暫時僵旗息鼓。定海失陷,他們可撈到了救命稻草,找到了攻擊林則徐的借口。他們紛紛給皇帝上疏,把這次失敗的責任推到林則徐身上,還給林則徐和鄧廷楨扣上許多莫須有的罪名。這些奏章,就像雪片似的落到旻寧的手裏。
道光皇帝大吃一驚,他把奏折翻閱了幾遍,見有這麽多人上告林則徐,他的心也動搖了。原來他是力主禁煙的,在一帆風順的情況下,他的信心很足;現在,剛遇到一點困難,他就大驚小怪起來。你看他,青筋蹦起老高,臉色由黃變綠。馬上傳旨,叫穆彰阿、琦善到東暖閣陛見。
書要簡短。穆彰阿在前,琦善在後,走進東暖閣,跪在道光麵前:“奴才給皇上叩頭。”“奴才給萬歲問安。”道光一擺手:“免了。”兩個人站起來,垂手站在一旁。
道光皇帝把火氣往下壓了壓,說道:“朕在去年命林則徐前去廣州禁煙,一直都很順利。因何定海突然失陷?”穆彰阿忙施禮道:“皇上派林則徐禁煙是對的,鴉片為害甚大,非禁不可。然而,據奴才所知,林則徐倚仗陛下的聖威,鬧騰得實在不像話了。”道光皇帝一皺眉頭:“你說這話何意?難道林則徐有什麽越軌的行為?”穆彰阿急忙迴答:“萬歲息怒,聽奴才據實啟奏!據我耳聞,林則徐到廣州之後,不問青紅皂白,先殺了廣州道員伍紹榮,又罷了二十多人的官,他還無理封了洋館,切斷了各種供應。英夷無奈,才對我朝興兵。定海失陷,雖屬地方防守不當,然追根尋源,實出在林則徐的身上。”
道光皇帝聽罷,半晌無語,停了一會兒,又問琦善:“琦善,你說呢?”“奴才迴皇上的話,方才穆中堂說得俱是實情。林則徐這個人好大喜功,心懷叵測,極不可信!他到廣州後就樹立個人威信,所到之處,命人夾道歡迎;有一些愚民,竟唿林則徐‘萬歲’。更有甚者,他還借口為民做主,攏絡廣州頑民,拚湊什麽水勇,發給刀槍器械,橫行廣州街頭。軍非軍,民非民,真是一塌糊塗。有人指控林則徐收買人心,圖謀不軌,我看不算過分!依奴才看來,林則徐所做所為,名為禁煙,實是結黨營私,獨霸一方,乃天朝一患。奴才怕……”琦善說到這兒,不再說了。道光立刻問道:“你怕什麽?”“奴才是怕吳三桂之禍再現哪!”這句話像把刀子,正碰在道光皇帝的心尖上了。
吳三桂是明朝未年鎮守山海關的總兵。因降了滿清、放了滿清軍隊入關有功,升任雲南王,充當了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幹了數不清的壞事。康熙皇帝怕他權大有變,決定削藩。吳三桂一怒,與尚可喜、耿精忠同時造反。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三藩政變”。康熙皇帝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平定了叛亂,統一了全國。滿清政府對漢族本來就不信任,吳三桂這次叛亂,更加深了對漢族的不信任感,不讓漢人居官。可是中國這麽大,人口這麽多,不用還不行,這才啟用漢族。但不給大權,多委副職,井在暗中監視。林則徐是漢族,當然不能例外。
琦善提吳三桂,就是抓住了道光對漢族官員的恐懼心理。他要用這把無形的刀子,暗刺林則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