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犛牛騾馬
為了改善運糧辦法,節省民力,董和向荀彧推薦了益州獨有的一種奇畜——犛牛。
說是益州獨有,這是相對於東漢其他各州來說,實際上這時候的犛牛是遍布青藏高原的。但是在這個時代,青藏高原基本上除了少數邊緣地帶被納入大漢統治,其餘地方還是一片原始地帶。
犛牛就是生長於此間,後世書中將犛牛稱作“高原之舟”,原因就是自古以來藏民便用犛牛來做運輸工具。
關於犛牛的記載,其實在《山海經》中便有:“潘侯之山有牛,四足節生毛”,說的正是犛牛!
《正字通》也記載:“出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之,狀如水牛。”
犛牛算是一種很神奇的牲畜,其食性粗放,力氣大,善爬山,耐高寒。隻要是經過了馴化,每天能夠行走幾十裏地,而且不需休息。有時可以連續幾天不吃不喝,馱運如常。
對於這個時代靠近高原的羌、氐二族人來說,犛牛簡直就是寶。其肉可食,糞可燒,皮毛可穿戴,還有馬的識途本領,又是運輸工具。
最關鍵的是犛牛不需要像戰馬一樣喂糧,隨處放牧吃草就可以了。
董和原是南郡人,後來才舉家遷到了西川,第一次見到犛牛的時候,董和便開始有意了解這種牲畜。
他也曾向劉璋建議過,但是劉璋根本就沒有加以理會,這次得知荀彧正想辦法節省民力,因此才出來建議。
這個建議雖然好,但是卻也有其弊端,這就是董和說的采買問題。
按現在的物價,一頭犛牛須費錢五千,如果要大規模的采用犛牛來運輸糧草,那麽這筆花費就不是小數目了,或許當時劉璋不願意理睬董和,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不過荀彧可不是劉璋這樣的守財奴,荀彧的眼光無疑是更加深遠,雖然可能暫時需要耗費的錢財不少,但是如果真的能夠如董和所說,那麽最終這個錢還是會花的值得。
而且這犛牛畢竟還能吃,實在不行,充作軍糧也算不虧。
最重要的是,按董和說的,這一隻犛牛便能馱數百斤,無疑將大大的減少民夫的征調。
從蜀中運糧支應漢王進攻隴右,這上前裏大多都是山路。如果是靠人力、馬、車,且不說這載重問題,就是這速度也頂多日行十數裏,跟犛牛的數十裏差距可就太大了!
古之軍糧往往是在運糧的路上便消耗了過半,這也是長途行軍常常為糧草所困的隻要原因。
“幼宰啊!此畜若果如你所說,我這就可以下令采買!雖耗費些錢財,卻也是值得。”荀彧說道。
董和見荀彧有意采用自己的建議,於是便又說道:“令君可先購千頭,試以用之,如若可行,再行采買,如此則萬無一失!”
聽了董和的話,荀彧很是驚訝,這董和知無不薦,薦之有道,且心思縝密,顯然是個人才,值得重用。
雖然現在董和是個議郎,基本上也就是個閑職,但是經過此事之後,荀彧已經有意任以實事,當然,這還要征求漢王的同意。不過荀彧看上的人,劉征又怎麽會不同意?
於是荀彧將此事在尚書台公議之後,便令董和來主辦。
董和得到實際任用,自然更是幹勁十足,用事更加勤謹。
謁者仆射費詩聽聞了此事之後,對董和道:“幼宰可知牂牁之民,役有騾馬乎?”
董和從來沒有去過牂牁郡,當然不知道,聽得費詩提起,於是趕緊相問,方知這騾馬亦如犛牛,正是山民負重役使之畜!
騾子其實早在春秋戰國便有,不過當時被視為珍貴動物,隻供王公貴戚玩賞用。直至宋代尚不多見,明代以後方大量繁殖作為役畜。
但是恰恰是在牂牁郡,就有騾子,這也是因為牂牁郡多山,於是便被山民加以使用,這才稍稍普及。
《本草綱目》有雲:“騾大於驢而健於馬,其力在腰。”
騾子是驢和馬的雜交產物,有個比較大的缺點是沒有後代。
但是其有點也是極其明顯,“大於驢”而“健於馬”。比驢更大,比馬更強健有力。
母驢和公馬所產為驢騾,公驢和母馬所產為馬騾,亦可稱為“騾馬”。
騾馬生命力和抗病力強,體質結實,肢蹄強健,富持久力,易於駕馭,使役年限可長達二三十年,役用價值比馬和驢都高。
和犛牛一樣,這騾馬也是善於負重走山路。
董和聽了費詩的話,當下大喜,為求更好的改善運糧辦法,於是便也將騾馬推薦給了荀彧。
荀彧得知之後,隻說此事全由董和督辦,董和自然更加用心。
於是董和即從邛崍購進了千頭犛牛,也從牂牁買進了千頭騾馬,同時也征募了役使之人。
較計此事,尚在劉征剛從成都出發之時,可見荀彧真算是未雨綢繆。
劉征在武都合兵,張繡領兵趕上,接下來便是等候糧草送來,劉征也要詳細計議用兵之事。
正當劉征與眾將商議進軍方略之時,便有押糧軍校來報,言蜀中糧草已經送到。
聽到軍校來報,所有人都是驚訝不已。
劉征問軍校道:“為何竟如此之快?”
軍校迴報:“此次隻送來兩萬石糧草,其餘尚在後隊。”
在劉征看來,糧草數目並不是問題,問題是怎麽會這麽快?這比劉征預計的時間至少提早了一倍!
“雖隻有兩萬石,卻也不至於如此之速,究竟是何緣故?”劉征不禁問道。
軍校於是迴話道:“屬下也很驚奇,此次令君大人遣送的糧草用的是‘犛牛騾馬’,屬下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運糧辦法。”
眾人聽了這話,更是驚奇不已,劉征按捺不住,於是立即領著賈詡、徐庶等眾人出來仔細觀瞧。
當親眼看到犛牛騾馬的時候,劉征才恍然大悟!
“原來如此!文若這真是神來之筆啊!犛牛騾馬,犛牛騾馬……”
劉征沉吟良久,心中暗自驚奇,莫非後世所謂“木牛流馬”正是這兩種牲畜?
哈哈!倒還別說,真有這種可能!
“木牛流馬”,“犛牛騾馬”,這二者讀音極其相似,且正是蜀中所產,取來一用當然也在情理之中!
時間一長,以訛傳訛,難免走形變樣,或許“木牛流馬”之說正是訛傳“犛牛騾馬”也未可知啊!
否則何以解釋後來便沒有了這兩樣東西呢?還有何以解釋這“木牛流馬”未能流傳益州之外呢?
為了改善運糧辦法,節省民力,董和向荀彧推薦了益州獨有的一種奇畜——犛牛。
說是益州獨有,這是相對於東漢其他各州來說,實際上這時候的犛牛是遍布青藏高原的。但是在這個時代,青藏高原基本上除了少數邊緣地帶被納入大漢統治,其餘地方還是一片原始地帶。
犛牛就是生長於此間,後世書中將犛牛稱作“高原之舟”,原因就是自古以來藏民便用犛牛來做運輸工具。
關於犛牛的記載,其實在《山海經》中便有:“潘侯之山有牛,四足節生毛”,說的正是犛牛!
《正字通》也記載:“出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之,狀如水牛。”
犛牛算是一種很神奇的牲畜,其食性粗放,力氣大,善爬山,耐高寒。隻要是經過了馴化,每天能夠行走幾十裏地,而且不需休息。有時可以連續幾天不吃不喝,馱運如常。
對於這個時代靠近高原的羌、氐二族人來說,犛牛簡直就是寶。其肉可食,糞可燒,皮毛可穿戴,還有馬的識途本領,又是運輸工具。
最關鍵的是犛牛不需要像戰馬一樣喂糧,隨處放牧吃草就可以了。
董和原是南郡人,後來才舉家遷到了西川,第一次見到犛牛的時候,董和便開始有意了解這種牲畜。
他也曾向劉璋建議過,但是劉璋根本就沒有加以理會,這次得知荀彧正想辦法節省民力,因此才出來建議。
這個建議雖然好,但是卻也有其弊端,這就是董和說的采買問題。
按現在的物價,一頭犛牛須費錢五千,如果要大規模的采用犛牛來運輸糧草,那麽這筆花費就不是小數目了,或許當時劉璋不願意理睬董和,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不過荀彧可不是劉璋這樣的守財奴,荀彧的眼光無疑是更加深遠,雖然可能暫時需要耗費的錢財不少,但是如果真的能夠如董和所說,那麽最終這個錢還是會花的值得。
而且這犛牛畢竟還能吃,實在不行,充作軍糧也算不虧。
最重要的是,按董和說的,這一隻犛牛便能馱數百斤,無疑將大大的減少民夫的征調。
從蜀中運糧支應漢王進攻隴右,這上前裏大多都是山路。如果是靠人力、馬、車,且不說這載重問題,就是這速度也頂多日行十數裏,跟犛牛的數十裏差距可就太大了!
古之軍糧往往是在運糧的路上便消耗了過半,這也是長途行軍常常為糧草所困的隻要原因。
“幼宰啊!此畜若果如你所說,我這就可以下令采買!雖耗費些錢財,卻也是值得。”荀彧說道。
董和見荀彧有意采用自己的建議,於是便又說道:“令君可先購千頭,試以用之,如若可行,再行采買,如此則萬無一失!”
聽了董和的話,荀彧很是驚訝,這董和知無不薦,薦之有道,且心思縝密,顯然是個人才,值得重用。
雖然現在董和是個議郎,基本上也就是個閑職,但是經過此事之後,荀彧已經有意任以實事,當然,這還要征求漢王的同意。不過荀彧看上的人,劉征又怎麽會不同意?
於是荀彧將此事在尚書台公議之後,便令董和來主辦。
董和得到實際任用,自然更是幹勁十足,用事更加勤謹。
謁者仆射費詩聽聞了此事之後,對董和道:“幼宰可知牂牁之民,役有騾馬乎?”
董和從來沒有去過牂牁郡,當然不知道,聽得費詩提起,於是趕緊相問,方知這騾馬亦如犛牛,正是山民負重役使之畜!
騾子其實早在春秋戰國便有,不過當時被視為珍貴動物,隻供王公貴戚玩賞用。直至宋代尚不多見,明代以後方大量繁殖作為役畜。
但是恰恰是在牂牁郡,就有騾子,這也是因為牂牁郡多山,於是便被山民加以使用,這才稍稍普及。
《本草綱目》有雲:“騾大於驢而健於馬,其力在腰。”
騾子是驢和馬的雜交產物,有個比較大的缺點是沒有後代。
但是其有點也是極其明顯,“大於驢”而“健於馬”。比驢更大,比馬更強健有力。
母驢和公馬所產為驢騾,公驢和母馬所產為馬騾,亦可稱為“騾馬”。
騾馬生命力和抗病力強,體質結實,肢蹄強健,富持久力,易於駕馭,使役年限可長達二三十年,役用價值比馬和驢都高。
和犛牛一樣,這騾馬也是善於負重走山路。
董和聽了費詩的話,當下大喜,為求更好的改善運糧辦法,於是便也將騾馬推薦給了荀彧。
荀彧得知之後,隻說此事全由董和督辦,董和自然更加用心。
於是董和即從邛崍購進了千頭犛牛,也從牂牁買進了千頭騾馬,同時也征募了役使之人。
較計此事,尚在劉征剛從成都出發之時,可見荀彧真算是未雨綢繆。
劉征在武都合兵,張繡領兵趕上,接下來便是等候糧草送來,劉征也要詳細計議用兵之事。
正當劉征與眾將商議進軍方略之時,便有押糧軍校來報,言蜀中糧草已經送到。
聽到軍校來報,所有人都是驚訝不已。
劉征問軍校道:“為何竟如此之快?”
軍校迴報:“此次隻送來兩萬石糧草,其餘尚在後隊。”
在劉征看來,糧草數目並不是問題,問題是怎麽會這麽快?這比劉征預計的時間至少提早了一倍!
“雖隻有兩萬石,卻也不至於如此之速,究竟是何緣故?”劉征不禁問道。
軍校於是迴話道:“屬下也很驚奇,此次令君大人遣送的糧草用的是‘犛牛騾馬’,屬下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運糧辦法。”
眾人聽了這話,更是驚奇不已,劉征按捺不住,於是立即領著賈詡、徐庶等眾人出來仔細觀瞧。
當親眼看到犛牛騾馬的時候,劉征才恍然大悟!
“原來如此!文若這真是神來之筆啊!犛牛騾馬,犛牛騾馬……”
劉征沉吟良久,心中暗自驚奇,莫非後世所謂“木牛流馬”正是這兩種牲畜?
哈哈!倒還別說,真有這種可能!
“木牛流馬”,“犛牛騾馬”,這二者讀音極其相似,且正是蜀中所產,取來一用當然也在情理之中!
時間一長,以訛傳訛,難免走形變樣,或許“木牛流馬”之說正是訛傳“犛牛騾馬”也未可知啊!
否則何以解釋後來便沒有了這兩樣東西呢?還有何以解釋這“木牛流馬”未能流傳益州之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