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進據武都
樸胡連續的聲東擊西,接著煙霧視界模糊迷惑守軍,你道是樸胡想出來的?
當然不可能!這都是徐庶的交代。守軍會如何應對,會有怎樣的反應,徐庶心中早已有數,因此在河池守軍看來,這城下的攻城兵馬才行如鬼魅,摸不著蹤跡。
當李俊以為對方是要燒破城門之時,卻不想樸胡已經帶兵殺上了城關!
但見城關上麵的將士紛紛湧下城來,李俊大驚,於是立即提刀上前阻攔。
“為何慌亂!都給我迴去頂住!”李俊聲嘶力竭的喝止潰逃將士。
然而這種時候,李俊的這種行為無異於螳臂當車。情勢已經不可逆轉,李俊再如何下嚴令,也是無濟於事了!
見眾人皆不理睬自己,李俊萬分憤怒,揮刀便砍倒了身邊幾個逃兵,妄圖以此阻止潰敗。
逃兵們見主將提刀砍人,先是愣了一下,繼而竟然都對李俊拔刀相向!
李俊再有氣節,再厲害,有怎麽能夠擋得住一潰千裏的軍心?非但是沒有阻止得了潰兵,反而李俊自己也被潰兵砍死當場!
如果後麵有老虎追趕,而前麵有野狼當道,最好的辦法就是奮力殺了野狼!二者相較,任何人都是更怕老虎。
雖然據城抵抗劉征並不是個明智的選擇,但是至少他的這種精神還是隻得稱讚的,可歎的是在大勢麵前,李俊自己找了一條死路!
徐庶指揮樸胡千餘板楯,轉眼之間便成功甚至近乎完美的攻下了河池城關。
當徐庶進入河池,點校兵馬,板楯兵折損竟隻有三四十人。而守將李俊、孔信皆死在了河池,河池部眾被斬殺數百,其餘四散不知所蹤。
劉征接到前線戰報,言河池已破,距徐庶領樸胡出兵,不過五個時辰。
“元直小計妙用,板楯效死神勇,此乃本王之幸也!”劉征不禁讚歎道。
於是便領著兵馬一路進了河池。
下辨城中,武都太守王靈接報河池失守,頓時慌張。
功曹姚瓊進言道:“想來韓遂並未及時出兵,如今河池陷落,武都屏障全無,漢王數萬之眾,下辨旦夕不保,太守不如撤走漢陽,再作計議!”
漢陽郡正在武都郡後麵,武都的陷落已經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實。
王靈歎道:“李俊殉身河池,我卻奔走它郡,實在是慚愧啊!”
“太守不必如此,李俊死得其所,然太守出奔也是量力擇機,雖難以言勇,卻足言智,不為不可!漢王兵馬旦夕將至,我等還是速速離去為好!”姚瓊寬解王靈道。
王靈素來與管軍校尉李俊相善,隻得對著河池方向作揖一拜,算是辭別故友,當下便帶著姚瓊等眾,往漢陽冀城而去。
正當王靈準備撤走之時,閻行已經取下上祿,上祿守將見不能敵,也竟逃走無蹤。
而當閻行奔至下辨的時候,王靈、姚瓊已經逃走,於是閻行便也輕鬆的拿下了下辨。
兩軍會合一處,武都算是全境為劉征所有。
見閻行先入得下辨,劉征滿意的讚道:“彥材行軍果然迅捷,想不到竟還比我早到一日!”
兩條行軍路線,時機上劉征的路程更短,按理說自然是劉征先入下辨。
對於漢王的稱讚,閻行心中有數,當然不是因為自己有多快,而是漢王有其他的考慮,否則隻怕自己連上祿還沒有拿下,漢王便已經穩坐下辨城中了!
進據武都之後,劉征三萬兵馬算是有了個寬敞的據點。
徽成盆地寬廣數萬頃,一二百裏之間,竟分為三縣,可見此處乃養民之所。
劉征一路來將這裏的地形地要看的真切,當即便看出此處之重要,於是便下令沮授,就在此處修建大倉,蓄積糧草,準備支應接下來的戰事。
沮授立即作下安排,有將漢王命令傳書至成都尚書台。
自從將國政分派調整之後,劉征對於這些事情便沒有如以前管的那麽細了,這些事情都一應交給了荀彧。
關於後勤供應這一塊,現在的情況已經不同於之前了。
劉征還沒有據得益州之時,實際上糧草這一塊的壓力並不是很大。
如今手下兵馬突然多了這麽多,而攻打隴右更是路途險遠,光是行軍都是很艱難的事情,更別說是糧草供應之事了。
劉征倒是做了“甩手掌櫃”,但這難題卻是交給了荀彧。
倒不是說糧草就一定支應不上,以荀彧的才智,足夠將這些事情處理的僅僅有條。
但是卻也有一個難處,要想支應上劉征數萬兵馬用度,荀彧就不得不下令征發民夫作為運糧隊伍。
這本事很常見的事情,但是荀彧卻總是覺得,若是能夠有辦法節省民力,那就更好了!
畢竟興師動眾,常年征發民夫,這對於安定民生並不是件好事。
為政以仁,這是荀彧一直以來的追求。
因此對於荀彧對於糧草供應一事,甚為關心。
原成都令,現漢王議郎董和,也是個愛惜民力之人,聽聞尚書荀彧為此事憂心,於是便主動求見獻策。
荀彧聽聞董和有策相薦,立即召見董和道:“聽聞幼宰有運糧妙策,還請細細說來!”
董和久聞荀彧善治國政,而且又是名門出身,於是恭敬的對荀彧行禮道:“荀令君可曾聽過蜀地有一畜名曰犛牛?”
荀彧本是中原人,對這些當然不了解,自進入蜀中之後,雖然略有耳聞,但知道的卻也並不是很詳實,於是問道:“此畜何如?”
董和道:“此畜狀如水牛,毛覆其身,居處高寒山間,蜀中亦有,而多為羌、氐所用。”
荀彧一時沒有明白董和提及犛牛的意思,於是便又問道:“幼宰說起此畜用意何在?”
董和眼露精光道:“此畜善走陡坡險路、雪山沼澤,能遊渡江河激流,且最善馱物!一畜可載五百斤糧,行走山道間如履平地,特行數十裏,群行三十裏!”
“特”是指單獨的意思。
荀彧聽到這裏,頓時驚喜萬分,急忙問道:“如何可得此畜?”
董和早就對這做了調查,於是迴答道:“邛崍山中不下數萬,皆已為山民馴化!令君若需此畜,可著邊郡采買!”
當然也可以強行征用,但是這勢必會挑起與周邊少數民族的矛盾,這既不是荀彧所願意看到的,也不是董和會建議的,因此隻說是“采買”。
樸胡連續的聲東擊西,接著煙霧視界模糊迷惑守軍,你道是樸胡想出來的?
當然不可能!這都是徐庶的交代。守軍會如何應對,會有怎樣的反應,徐庶心中早已有數,因此在河池守軍看來,這城下的攻城兵馬才行如鬼魅,摸不著蹤跡。
當李俊以為對方是要燒破城門之時,卻不想樸胡已經帶兵殺上了城關!
但見城關上麵的將士紛紛湧下城來,李俊大驚,於是立即提刀上前阻攔。
“為何慌亂!都給我迴去頂住!”李俊聲嘶力竭的喝止潰逃將士。
然而這種時候,李俊的這種行為無異於螳臂當車。情勢已經不可逆轉,李俊再如何下嚴令,也是無濟於事了!
見眾人皆不理睬自己,李俊萬分憤怒,揮刀便砍倒了身邊幾個逃兵,妄圖以此阻止潰敗。
逃兵們見主將提刀砍人,先是愣了一下,繼而竟然都對李俊拔刀相向!
李俊再有氣節,再厲害,有怎麽能夠擋得住一潰千裏的軍心?非但是沒有阻止得了潰兵,反而李俊自己也被潰兵砍死當場!
如果後麵有老虎追趕,而前麵有野狼當道,最好的辦法就是奮力殺了野狼!二者相較,任何人都是更怕老虎。
雖然據城抵抗劉征並不是個明智的選擇,但是至少他的這種精神還是隻得稱讚的,可歎的是在大勢麵前,李俊自己找了一條死路!
徐庶指揮樸胡千餘板楯,轉眼之間便成功甚至近乎完美的攻下了河池城關。
當徐庶進入河池,點校兵馬,板楯兵折損竟隻有三四十人。而守將李俊、孔信皆死在了河池,河池部眾被斬殺數百,其餘四散不知所蹤。
劉征接到前線戰報,言河池已破,距徐庶領樸胡出兵,不過五個時辰。
“元直小計妙用,板楯效死神勇,此乃本王之幸也!”劉征不禁讚歎道。
於是便領著兵馬一路進了河池。
下辨城中,武都太守王靈接報河池失守,頓時慌張。
功曹姚瓊進言道:“想來韓遂並未及時出兵,如今河池陷落,武都屏障全無,漢王數萬之眾,下辨旦夕不保,太守不如撤走漢陽,再作計議!”
漢陽郡正在武都郡後麵,武都的陷落已經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實。
王靈歎道:“李俊殉身河池,我卻奔走它郡,實在是慚愧啊!”
“太守不必如此,李俊死得其所,然太守出奔也是量力擇機,雖難以言勇,卻足言智,不為不可!漢王兵馬旦夕將至,我等還是速速離去為好!”姚瓊寬解王靈道。
王靈素來與管軍校尉李俊相善,隻得對著河池方向作揖一拜,算是辭別故友,當下便帶著姚瓊等眾,往漢陽冀城而去。
正當王靈準備撤走之時,閻行已經取下上祿,上祿守將見不能敵,也竟逃走無蹤。
而當閻行奔至下辨的時候,王靈、姚瓊已經逃走,於是閻行便也輕鬆的拿下了下辨。
兩軍會合一處,武都算是全境為劉征所有。
見閻行先入得下辨,劉征滿意的讚道:“彥材行軍果然迅捷,想不到竟還比我早到一日!”
兩條行軍路線,時機上劉征的路程更短,按理說自然是劉征先入下辨。
對於漢王的稱讚,閻行心中有數,當然不是因為自己有多快,而是漢王有其他的考慮,否則隻怕自己連上祿還沒有拿下,漢王便已經穩坐下辨城中了!
進據武都之後,劉征三萬兵馬算是有了個寬敞的據點。
徽成盆地寬廣數萬頃,一二百裏之間,竟分為三縣,可見此處乃養民之所。
劉征一路來將這裏的地形地要看的真切,當即便看出此處之重要,於是便下令沮授,就在此處修建大倉,蓄積糧草,準備支應接下來的戰事。
沮授立即作下安排,有將漢王命令傳書至成都尚書台。
自從將國政分派調整之後,劉征對於這些事情便沒有如以前管的那麽細了,這些事情都一應交給了荀彧。
關於後勤供應這一塊,現在的情況已經不同於之前了。
劉征還沒有據得益州之時,實際上糧草這一塊的壓力並不是很大。
如今手下兵馬突然多了這麽多,而攻打隴右更是路途險遠,光是行軍都是很艱難的事情,更別說是糧草供應之事了。
劉征倒是做了“甩手掌櫃”,但這難題卻是交給了荀彧。
倒不是說糧草就一定支應不上,以荀彧的才智,足夠將這些事情處理的僅僅有條。
但是卻也有一個難處,要想支應上劉征數萬兵馬用度,荀彧就不得不下令征發民夫作為運糧隊伍。
這本事很常見的事情,但是荀彧卻總是覺得,若是能夠有辦法節省民力,那就更好了!
畢竟興師動眾,常年征發民夫,這對於安定民生並不是件好事。
為政以仁,這是荀彧一直以來的追求。
因此對於荀彧對於糧草供應一事,甚為關心。
原成都令,現漢王議郎董和,也是個愛惜民力之人,聽聞尚書荀彧為此事憂心,於是便主動求見獻策。
荀彧聽聞董和有策相薦,立即召見董和道:“聽聞幼宰有運糧妙策,還請細細說來!”
董和久聞荀彧善治國政,而且又是名門出身,於是恭敬的對荀彧行禮道:“荀令君可曾聽過蜀地有一畜名曰犛牛?”
荀彧本是中原人,對這些當然不了解,自進入蜀中之後,雖然略有耳聞,但知道的卻也並不是很詳實,於是問道:“此畜何如?”
董和道:“此畜狀如水牛,毛覆其身,居處高寒山間,蜀中亦有,而多為羌、氐所用。”
荀彧一時沒有明白董和提及犛牛的意思,於是便又問道:“幼宰說起此畜用意何在?”
董和眼露精光道:“此畜善走陡坡險路、雪山沼澤,能遊渡江河激流,且最善馱物!一畜可載五百斤糧,行走山道間如履平地,特行數十裏,群行三十裏!”
“特”是指單獨的意思。
荀彧聽到這裏,頓時驚喜萬分,急忙問道:“如何可得此畜?”
董和早就對這做了調查,於是迴答道:“邛崍山中不下數萬,皆已為山民馴化!令君若需此畜,可著邊郡采買!”
當然也可以強行征用,但是這勢必會挑起與周邊少數民族的矛盾,這既不是荀彧所願意看到的,也不是董和會建議的,因此隻說是“采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