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樓上黃昏**休,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李商隱《代贈》
李商隱的詩美,如珠玉如錦瑟,或清婉或悱惻,都是瑩潤縹緲得可生煙可起舞,似他生活的年代,綺麗荼蘼的晚唐,遠遠隔水觀之,仿佛蜃樓幻境,亦清豔亦迷離。
代贈,即代擬的贈人之作。《李義山詩集》**收錄《代贈》共二首,另一首為:
東南日出照高樓,樓上離人唱石州。
總把春山掃眉黛,不知供得幾多愁。
同樣是以女子口吻作閨情。小樓。玉階。有淡掃眉黛的女子步月而歸。一曲《石州》唱罷,思念驟漲。她倚在闌幹邊,看青山隱隱,看月色如鉤,看芭蕉慵卷,看丁香含苞。晚春的風,帶著淺淺的涼意,吸在鼻子裏,卻全是相思的味道,隻覺蝕骨的寂寞。
至於這兩首詩為誰而代,贈予何人,所作年月,皆已無據可考。
一如李商隱的這個丁香結。繁複而幽香。隔著茫茫愁,無解。
《禮記?月令》雲:“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獺,是一種兩棲動物,喜歡吃魚。每年的東風破冰之時,獺便會開始捕魚。獺喜歡將所捕之魚排列在岸上,仿佛一場虔誠的祭祀之禮。
相傳李商隱每次寫詩作文,都要查閱眾多的書本典籍,通常是一首詩寫罷,一間屋子裏也攤撒滿了書,便得了一個“獺祭魚”的外號,說他好用典故。
而他的《代贈》並無典故。他甚至不曾知,他一次代筆所綰下的丁香結,成了後世文人屢屢借用與化引的典故——道離情,訴別緒,在春風裏美麗著,惆悵著。幽人不倦賞。
唐末時期的牛嶠填了一首《感恩多》:
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近來情轉深。憶鴛衾。
幾度將書托煙雁,淚盈襟。淚盈襟。禮月求天,願君知我心。
這首詞後被收錄在《花間集》裏。如一支丁香珠花,被人收納到華美精致的妝奩之中。讀這樣的小詞,即便一顆心硬成了石頭,也會瞬間被挫骨揚灰,簌簌地飛。簌簌地飛,然後一頭跌落在她的腳跟,不願醒來。
願君知我心,可心事若自主藏得幽深,天亦是難知的。
不如說出來,念出來,寫出來,讓他知道,讓流轉的光陰也知道。
像宋代那位等待賀鑄的女子一樣。
薄雨初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闊。長亭柳色才黃,倚馬何人先折?煙橫水際,映帶幾點歸鴉,平沙消盡龍沙雪。猶記出關來,恰如今時節。
將發,畫樓芳酒,紅淚清歌,便成輕別。迴首經年,杳杳音塵都絕。欲知方寸,共有幾許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結。憔悴一天涯。兩厭厭風月。
這是賀鑄的《石州慢》。
據宋人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所記,賀鑄與一女子相好,久別之後,女子寄詩雲:“獨倚危闌淚滿襟。小園春色懶追尋。深恩縱似丁香結,難展芭蕉一寸心。”賀鑄收信後,遂賦《石州慢》,先敘分別時景色,後用所寄詩語,有‘芭蕉不展丁香結’之句。
她說:你不來。芭蕉不展。丁香不開。我的心裏沒有春天。而春天是一座孤獨的城。
從他的另一首《綠頭鴨》裏。依稀可見兩人初見時的端倪:“玉人家,畫樓珠箔臨津。托微風彩簫流怨,斷腸馬上曾聞。宴堂開、豔妝叢裏,調琴思、認歌顰。麝蠟煙濃,玉蓮漏短,更衣不待酒初醺。繡屏掩、枕鴛相就,香氣漸暾暾。迴廊影、疏鍾淡月,幾許消魂……”
猶記出關來,恰如今時節。那年初寒春意,那年的畫樓珠箔,那年的長亭柳色,那年的彩簫流怨,那年的歸鴉殘雪,那年的麝煙枕鴛,那年的清歌紅淚,那年疏鍾淡月……他都不曾忘,他都記得。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最後一句,格外淒楚蒼茫,竟有了絕戀的味道,真令人心酸。
書裏說賀鑄是“長身聳目,麵色鐵青,人稱賀鬼頭。”文字卻如此俊逸傾城。似他的性格,豪爽豁達,磊落風骨,不依附權貴,喜論天下事。詩文兼婉約豪放之長,或哀婉,或奔騰,皆是氣在言外,意境延綿,浩然蒼勁。
《石州慢》的徹骨幽絕,《綠頭鴨》的至死蘼豔,讓我對他有難以掩飾的好感。
兩闕詞,都與那個女子有關。或許,她一早就知曉了他們的結局:一春情緣,已是深恩。縱一生的春天都淹死在這紅淚裏,亦是值得的了。隻感念世間有如斯男子,令她可想,可戀,可怨。
才情如他,玲瓏剔透如她。
分離還是相守,她自是他心口的朱砂痣,淒美緋紅,不可磨滅。
賀鑄又名賀三愁,不知是否有一愁為這丁香而生。
而世人依舊在傳頌著一個關於丁香的故事:
有一位落拓書生,停留於一家客棧時,與店家小姐互生愛慕。一日,小姐借斟酒之機,對他盈盈說道:“冰冷酒(冰字異體為水字左上加一點),一點、二點、三點,請先生適飲。”並求賜對。書生不明其意,又聯想到自身境況,一時羞愧,竟鬱鬱而逝。次年清明,店家小姐給書生掃墓,發現墳頭長出一株丁香。當夜即夢見書生對她吟誦:“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供小姐欣賞。”小姐悲喜交加,醒後遂作一聯祭奠墓前:“生前痛飲冰冷酒,含恨九泉;身後飽賞丁香花,流芳百載。”
這樣的丁香,是結,還是劫?
歎。大抵舊時的感情,多比今日來得厚重,因了那厚重,才承受得住時間千年百年的洗滌,才能用完滿無缺的姿勢麵對生命的脆弱吧。
而丁香,依舊開著,開著,將所有的美,開進宿命一般的“結”字裏。
一簇花事,帶著愁怨,心有千千結。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
冷漠、淒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目光,她飄過
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的淒婉迷茫。
幽長的雨巷。哭泣的油紙傘。丁香一樣的芬芳。結著愁怨的姑娘。曾幾何時,這幾種意象,隨著戴望舒的詩,在我的青春年紀裏,一度百轉成結。
幾年前見過丁香。
丁香未開之時,花苞小小的,倔強地聚在一起,像古典服飾上的盤扣,攢著一堆小小的舊事在身子裏,像個木訥的小啞巴,任憑別人怎麽詢問,就是不發一言。綻放以後,是一大簇一大簇的,顏色有白有紫,四個瓣,按古人的話說,是“叢生成結,難分難解”,而我怎麽看,都覺得像一個個的大雞毛撣子,整樹地掛在頭頂,美則美矣,卻全是現代的粗糙。
美不是我想要的那種美。
香不是我想要的那個香。
心裏隨即生出了小小的失望。真是相見不如懷念啊。
於是那日便在網上歎,丁香,花之美,遠不及其名也。
一友人迴道:入詩即美。
心有戚戚焉。
附:
丁香花語:純真無邪、初戀、謙遜、光輝、幽怨。(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樓上黃昏**休,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李商隱《代贈》
李商隱的詩美,如珠玉如錦瑟,或清婉或悱惻,都是瑩潤縹緲得可生煙可起舞,似他生活的年代,綺麗荼蘼的晚唐,遠遠隔水觀之,仿佛蜃樓幻境,亦清豔亦迷離。
代贈,即代擬的贈人之作。《李義山詩集》**收錄《代贈》共二首,另一首為:
東南日出照高樓,樓上離人唱石州。
總把春山掃眉黛,不知供得幾多愁。
同樣是以女子口吻作閨情。小樓。玉階。有淡掃眉黛的女子步月而歸。一曲《石州》唱罷,思念驟漲。她倚在闌幹邊,看青山隱隱,看月色如鉤,看芭蕉慵卷,看丁香含苞。晚春的風,帶著淺淺的涼意,吸在鼻子裏,卻全是相思的味道,隻覺蝕骨的寂寞。
至於這兩首詩為誰而代,贈予何人,所作年月,皆已無據可考。
一如李商隱的這個丁香結。繁複而幽香。隔著茫茫愁,無解。
《禮記?月令》雲:“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獺,是一種兩棲動物,喜歡吃魚。每年的東風破冰之時,獺便會開始捕魚。獺喜歡將所捕之魚排列在岸上,仿佛一場虔誠的祭祀之禮。
相傳李商隱每次寫詩作文,都要查閱眾多的書本典籍,通常是一首詩寫罷,一間屋子裏也攤撒滿了書,便得了一個“獺祭魚”的外號,說他好用典故。
而他的《代贈》並無典故。他甚至不曾知,他一次代筆所綰下的丁香結,成了後世文人屢屢借用與化引的典故——道離情,訴別緒,在春風裏美麗著,惆悵著。幽人不倦賞。
唐末時期的牛嶠填了一首《感恩多》:
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近來情轉深。憶鴛衾。
幾度將書托煙雁,淚盈襟。淚盈襟。禮月求天,願君知我心。
這首詞後被收錄在《花間集》裏。如一支丁香珠花,被人收納到華美精致的妝奩之中。讀這樣的小詞,即便一顆心硬成了石頭,也會瞬間被挫骨揚灰,簌簌地飛。簌簌地飛,然後一頭跌落在她的腳跟,不願醒來。
願君知我心,可心事若自主藏得幽深,天亦是難知的。
不如說出來,念出來,寫出來,讓他知道,讓流轉的光陰也知道。
像宋代那位等待賀鑄的女子一樣。
薄雨初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闊。長亭柳色才黃,倚馬何人先折?煙橫水際,映帶幾點歸鴉,平沙消盡龍沙雪。猶記出關來,恰如今時節。
將發,畫樓芳酒,紅淚清歌,便成輕別。迴首經年,杳杳音塵都絕。欲知方寸,共有幾許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結。憔悴一天涯。兩厭厭風月。
這是賀鑄的《石州慢》。
據宋人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所記,賀鑄與一女子相好,久別之後,女子寄詩雲:“獨倚危闌淚滿襟。小園春色懶追尋。深恩縱似丁香結,難展芭蕉一寸心。”賀鑄收信後,遂賦《石州慢》,先敘分別時景色,後用所寄詩語,有‘芭蕉不展丁香結’之句。
她說:你不來。芭蕉不展。丁香不開。我的心裏沒有春天。而春天是一座孤獨的城。
從他的另一首《綠頭鴨》裏。依稀可見兩人初見時的端倪:“玉人家,畫樓珠箔臨津。托微風彩簫流怨,斷腸馬上曾聞。宴堂開、豔妝叢裏,調琴思、認歌顰。麝蠟煙濃,玉蓮漏短,更衣不待酒初醺。繡屏掩、枕鴛相就,香氣漸暾暾。迴廊影、疏鍾淡月,幾許消魂……”
猶記出關來,恰如今時節。那年初寒春意,那年的畫樓珠箔,那年的長亭柳色,那年的彩簫流怨,那年的歸鴉殘雪,那年的麝煙枕鴛,那年的清歌紅淚,那年疏鍾淡月……他都不曾忘,他都記得。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最後一句,格外淒楚蒼茫,竟有了絕戀的味道,真令人心酸。
書裏說賀鑄是“長身聳目,麵色鐵青,人稱賀鬼頭。”文字卻如此俊逸傾城。似他的性格,豪爽豁達,磊落風骨,不依附權貴,喜論天下事。詩文兼婉約豪放之長,或哀婉,或奔騰,皆是氣在言外,意境延綿,浩然蒼勁。
《石州慢》的徹骨幽絕,《綠頭鴨》的至死蘼豔,讓我對他有難以掩飾的好感。
兩闕詞,都與那個女子有關。或許,她一早就知曉了他們的結局:一春情緣,已是深恩。縱一生的春天都淹死在這紅淚裏,亦是值得的了。隻感念世間有如斯男子,令她可想,可戀,可怨。
才情如他,玲瓏剔透如她。
分離還是相守,她自是他心口的朱砂痣,淒美緋紅,不可磨滅。
賀鑄又名賀三愁,不知是否有一愁為這丁香而生。
而世人依舊在傳頌著一個關於丁香的故事:
有一位落拓書生,停留於一家客棧時,與店家小姐互生愛慕。一日,小姐借斟酒之機,對他盈盈說道:“冰冷酒(冰字異體為水字左上加一點),一點、二點、三點,請先生適飲。”並求賜對。書生不明其意,又聯想到自身境況,一時羞愧,竟鬱鬱而逝。次年清明,店家小姐給書生掃墓,發現墳頭長出一株丁香。當夜即夢見書生對她吟誦:“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供小姐欣賞。”小姐悲喜交加,醒後遂作一聯祭奠墓前:“生前痛飲冰冷酒,含恨九泉;身後飽賞丁香花,流芳百載。”
這樣的丁香,是結,還是劫?
歎。大抵舊時的感情,多比今日來得厚重,因了那厚重,才承受得住時間千年百年的洗滌,才能用完滿無缺的姿勢麵對生命的脆弱吧。
而丁香,依舊開著,開著,將所有的美,開進宿命一般的“結”字裏。
一簇花事,帶著愁怨,心有千千結。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
冷漠、淒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目光,她飄過
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的淒婉迷茫。
幽長的雨巷。哭泣的油紙傘。丁香一樣的芬芳。結著愁怨的姑娘。曾幾何時,這幾種意象,隨著戴望舒的詩,在我的青春年紀裏,一度百轉成結。
幾年前見過丁香。
丁香未開之時,花苞小小的,倔強地聚在一起,像古典服飾上的盤扣,攢著一堆小小的舊事在身子裏,像個木訥的小啞巴,任憑別人怎麽詢問,就是不發一言。綻放以後,是一大簇一大簇的,顏色有白有紫,四個瓣,按古人的話說,是“叢生成結,難分難解”,而我怎麽看,都覺得像一個個的大雞毛撣子,整樹地掛在頭頂,美則美矣,卻全是現代的粗糙。
美不是我想要的那種美。
香不是我想要的那個香。
心裏隨即生出了小小的失望。真是相見不如懷念啊。
於是那日便在網上歎,丁香,花之美,遠不及其名也。
一友人迴道:入詩即美。
心有戚戚焉。
附:
丁香花語:純真無邪、初戀、謙遜、光輝、幽怨。(未完待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