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究天人合一、君權神授,皇帝都自稱天子,也就是老天的兒子。(天字還有個寫法就是兲,天子就成兲子了,王八沒有子,但有蛋,那皇帝就成了王八蛋。古時候,大家爭過來爭過去的,就是為了爭做王八蛋。)如果什麽地方發生了災難,皇帝就要趕快寫檢查來向上天祈禱,有些家夥甚至想不開,非要弄個自焚(成湯桑林祈雨)來玩玩。
五德終始說就是在這個基礎上誕生的,其開創者就是戰國後期稷下學宮的著名人物鄒衍。按照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世界是由五大元素構成的,這五大元素就是金木水火土。這五大元素,既相生又相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鄒衍就以這五大元素為基礎,再搭配上五色五音五味五向等一些東西,忽悠了一套五德終始說。
五德終始說,就是說每一個朝代就有一德,對應著五行中的一種。朝代更替,就是後一個朝代的五行之德克了前一個朝代的五行之德,也就是“五行相勝”。這樣,朝代更替就有了一個規律,明顯得就好像元素周期表一樣。大家可以按照這個東西查表來尋找相配的五行之德來。剛坐上皇帝寶座的家夥龍心大悅,我建立個新朝代是順應上天旨意的。
前麵說到了天人合一,朝代的德在上天也要表現出來才對,否則怎麽來忽悠。不要忘了,我們的民族是充滿了智慧的民族,大家可以先上車後買票呀。像劉邦斬白蛇起義,充其量也就是斬了一條可憐的小蛇,被劉邦一劃拉,就變成了赤帝之子斬白帝之子了。劉邦還是有點行動的,人家好歹還斬了條白蛇。如果沒有這些祥瑞呢?這就需要我們國人的智慧了,別忘了,山寨一直是我們的強項。古時候的手藝還算可以,反正那時候大家普遍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專家還都是政府的。
五德終始說,主要成就於戰國後期,戰國之前的朝代,大家都不怎麽關心。隨便寫寫就可以糊弄過去,於是黃帝看到一隻彩虹般大的蚯蚓後來還看到一隻羊羔般大的螻蛄就說土氣勝,黃帝就算土德了。夏算木德,商算金德,周算火德。大夥都沒有什麽異議,關鍵是這些和自己本身沒有什麽影響,願意怎麽說就怎麽說。秦朝也好辦,秦文公打獵時不是看到條黑龍嘛,秦朝就算水德吧。為了顯示自己王朝的正統性,秦始皇還特意將黃河改成“德水”。命令全國官員都穿黑色衣服,一耐洗,省得大家洗了,那時候又沒有洗衣粉,這樣多好。
到了漢朝,麻煩事就來了。劉邦是混混出身,哪裏懂得這些東西,再加上做了皇帝忙著對付秦朝留下的後宮繽妃們。關於漢朝算什麽德,大臣們在下麵討論的是不亦樂乎,劉邦本身就不喜歡儒生,又被下麵討論的腦袋大了。估計看到秦朝的衣服很不錯,雖說看著像保安服,但它耐洗呀,被一群穿黑衣服的人圍著,很有老大的感覺。就這樣,漢朝發揮了強大的ctrl+c和ctrl+v功能,漢初就定了水德,但這不符合“五德終始說”,怎麽弄?改不了曆法的話,我們就來改曆史,曆史也勝利者嘴裏說的。秦朝就杯具了,好好的一個朝代硬被說沒了。一直到了漢武帝,漢朝才定了土德,秦朝才又從一個國升級到一個朝代,感情現在的中超就是從那時候來的。
本來挺好的事情,到了漢末又變了。這次是由劉向弄出來的,就是那個編纂《戰國策》的家夥。劉向看到《易經》中的一句話“帝出乎震”,就開始琢磨這個帝是哪個。是黃帝的話,他是從西方來的,震在東方呀,這不是牛唇不對馬嘴嗎?黃帝看來是指不上了,就換個有名的人,那就是人皇伏羲。這一換,麻煩就出來了。對不上號了,原來大家忽悠得好好的,你一來這一下,全亂套了。你又不能將伏羲塞迴娘肚子裏去,那就改學說吧。於是,五德終始說由五行相勝改成了五行相生。而漢朝也由土德變成了火德,我們說的“炎漢”就是這樣來的。(當然,漢火德是指的東漢,西漢還是土德)
東漢後的三國和西晉都采用的五行相生說。三國時期,魏和吳采用土德,蜀繼承了漢的火德,三國時期,可以說就是一群土貨(方言,意思就是“鄉下人”)。後來晉一統三國,因為晉繼承的是曹魏的正統,所以西晉就算是金德了。
後來匈奴人劉聰滅了攻入長安,滅了西晉,中國進入了五胡亂華時代,五德終始說就完全亂了。關鍵就是國家太多了,山寨的速度都趕不上國家更替的速度。從五胡亂華後,五德終始說就漸漸地退出了皇家正統。
五德終始說就是在這個基礎上誕生的,其開創者就是戰國後期稷下學宮的著名人物鄒衍。按照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世界是由五大元素構成的,這五大元素就是金木水火土。這五大元素,既相生又相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鄒衍就以這五大元素為基礎,再搭配上五色五音五味五向等一些東西,忽悠了一套五德終始說。
五德終始說,就是說每一個朝代就有一德,對應著五行中的一種。朝代更替,就是後一個朝代的五行之德克了前一個朝代的五行之德,也就是“五行相勝”。這樣,朝代更替就有了一個規律,明顯得就好像元素周期表一樣。大家可以按照這個東西查表來尋找相配的五行之德來。剛坐上皇帝寶座的家夥龍心大悅,我建立個新朝代是順應上天旨意的。
前麵說到了天人合一,朝代的德在上天也要表現出來才對,否則怎麽來忽悠。不要忘了,我們的民族是充滿了智慧的民族,大家可以先上車後買票呀。像劉邦斬白蛇起義,充其量也就是斬了一條可憐的小蛇,被劉邦一劃拉,就變成了赤帝之子斬白帝之子了。劉邦還是有點行動的,人家好歹還斬了條白蛇。如果沒有這些祥瑞呢?這就需要我們國人的智慧了,別忘了,山寨一直是我們的強項。古時候的手藝還算可以,反正那時候大家普遍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專家還都是政府的。
五德終始說,主要成就於戰國後期,戰國之前的朝代,大家都不怎麽關心。隨便寫寫就可以糊弄過去,於是黃帝看到一隻彩虹般大的蚯蚓後來還看到一隻羊羔般大的螻蛄就說土氣勝,黃帝就算土德了。夏算木德,商算金德,周算火德。大夥都沒有什麽異議,關鍵是這些和自己本身沒有什麽影響,願意怎麽說就怎麽說。秦朝也好辦,秦文公打獵時不是看到條黑龍嘛,秦朝就算水德吧。為了顯示自己王朝的正統性,秦始皇還特意將黃河改成“德水”。命令全國官員都穿黑色衣服,一耐洗,省得大家洗了,那時候又沒有洗衣粉,這樣多好。
到了漢朝,麻煩事就來了。劉邦是混混出身,哪裏懂得這些東西,再加上做了皇帝忙著對付秦朝留下的後宮繽妃們。關於漢朝算什麽德,大臣們在下麵討論的是不亦樂乎,劉邦本身就不喜歡儒生,又被下麵討論的腦袋大了。估計看到秦朝的衣服很不錯,雖說看著像保安服,但它耐洗呀,被一群穿黑衣服的人圍著,很有老大的感覺。就這樣,漢朝發揮了強大的ctrl+c和ctrl+v功能,漢初就定了水德,但這不符合“五德終始說”,怎麽弄?改不了曆法的話,我們就來改曆史,曆史也勝利者嘴裏說的。秦朝就杯具了,好好的一個朝代硬被說沒了。一直到了漢武帝,漢朝才定了土德,秦朝才又從一個國升級到一個朝代,感情現在的中超就是從那時候來的。
本來挺好的事情,到了漢末又變了。這次是由劉向弄出來的,就是那個編纂《戰國策》的家夥。劉向看到《易經》中的一句話“帝出乎震”,就開始琢磨這個帝是哪個。是黃帝的話,他是從西方來的,震在東方呀,這不是牛唇不對馬嘴嗎?黃帝看來是指不上了,就換個有名的人,那就是人皇伏羲。這一換,麻煩就出來了。對不上號了,原來大家忽悠得好好的,你一來這一下,全亂套了。你又不能將伏羲塞迴娘肚子裏去,那就改學說吧。於是,五德終始說由五行相勝改成了五行相生。而漢朝也由土德變成了火德,我們說的“炎漢”就是這樣來的。(當然,漢火德是指的東漢,西漢還是土德)
東漢後的三國和西晉都采用的五行相生說。三國時期,魏和吳采用土德,蜀繼承了漢的火德,三國時期,可以說就是一群土貨(方言,意思就是“鄉下人”)。後來晉一統三國,因為晉繼承的是曹魏的正統,所以西晉就算是金德了。
後來匈奴人劉聰滅了攻入長安,滅了西晉,中國進入了五胡亂華時代,五德終始說就完全亂了。關鍵就是國家太多了,山寨的速度都趕不上國家更替的速度。從五胡亂華後,五德終始說就漸漸地退出了皇家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