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魏國以重步兵聞名天下,其中最梟雄的就是魏武卒。
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按照古籍記載,武卒的篩選條件是:身穿重甲,一手拿12石的重弩(拉力約合360斤),背一隻裝有50枝弩箭的箭袋,一手持戈,身配劍,身帶三天的口糧(總負荷大約是50斤),半天行軍一百裏。當然,武卒的待遇也很豐厚,雖沒有三險一金,卻可以免稅(沒有農業稅和房屋稅)。
吳起就是帶領這樣一隻部隊,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輝煌戰績。最有代表的戰鬥是陰晉之戰(公元前389年),吳起以五萬魏軍大敗秦軍五十萬之眾。吳起後,不複見“魏武卒”的記載。
另,文中出現的“麥飯”,不是現在的麥飯,而是將小麥稍微磨碎或整粒小麥煮熟來吃的(古代有一字“麮”,就是指的麥飯)。戰國時期,麵粉還不多見。所以,有“麥飯豆羹皆野人農夫之食耳”。一直到了漢武帝時,董仲舒還提議在關中平原推廣小麥的種植,推測可能那時候小麥還不普及,其原因就是石磨沒有推廣。
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按照古籍記載,武卒的篩選條件是:身穿重甲,一手拿12石的重弩(拉力約合360斤),背一隻裝有50枝弩箭的箭袋,一手持戈,身配劍,身帶三天的口糧(總負荷大約是50斤),半天行軍一百裏。當然,武卒的待遇也很豐厚,雖沒有三險一金,卻可以免稅(沒有農業稅和房屋稅)。
吳起就是帶領這樣一隻部隊,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輝煌戰績。最有代表的戰鬥是陰晉之戰(公元前389年),吳起以五萬魏軍大敗秦軍五十萬之眾。吳起後,不複見“魏武卒”的記載。
另,文中出現的“麥飯”,不是現在的麥飯,而是將小麥稍微磨碎或整粒小麥煮熟來吃的(古代有一字“麮”,就是指的麥飯)。戰國時期,麵粉還不多見。所以,有“麥飯豆羹皆野人農夫之食耳”。一直到了漢武帝時,董仲舒還提議在關中平原推廣小麥的種植,推測可能那時候小麥還不普及,其原因就是石磨沒有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