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498 作家與皇帝8
打從太·祖皇帝那兒開始,大明優待宗室,他老人家立下規矩,宗室不科舉、不經商、世世代代不做工,反正有國庫養著。
可他老人家沒想過,幾百年下來,宗室繁衍生息,人口數十萬,封地早已封無可封,僅河南一地,藩王林立,他們竟將河南耕地占去十分之一。別處也不例外,湖廣藩王少說占據湖廣二十分之一良田,成都府周圍七成土地歸屬王府。
宗室不事生產,全靠朝廷供養,隻出不進。對天啟皇帝而言,這些血緣淡漠的遠親,正是趴在大明奄奄一息肌體上吸血的寄生蟲。
饒是如此,藩王嫡支還好,那些遠親旁支到不得皇帝跟前,承襲不得爵位土地,便要慢慢敗落下來。
有些宗蕃為向朝廷討銀子,拚命生育,到後頭這些個旁支日子過得淒涼,有些人一年到頭領些祿米銀子,一家子緊巴巴不夠用,偏還要守著宗室規矩不得尋找生計,白白浪費這些個人力。
再一樁,宗室魚肉地方之事層出不窮,譬如當日萬曆首輔張太嶽之祖父,身為遼王府侍衛,便慘死藩王之手。張鎮還是有頭有臉的王府侍衛,若說起民間,又有多少人被宗室強占田宅,玷辱妻女,乃至於家破人亡?
宗室紮堆處,便是日後流民四起,最為糜爛處。
宗室敲骨吸髓不說,他們世代受百姓供養,家國危亡之際,卻連一個敢反抗的人都麽有,或望風而逃,或投降賊人,丟盡祖宗顏麵。藩王坐擁金山銀山,卻寧可城破,也不願捐出一文來充作軍餉。
但凡他們肯為大明出一分力氣,大明朝都不至於敗亡得那樣快、那樣慘。
大明宗室非但是最重最無用的包袱,更是個要命的膿瘡!
這些事情如今有些正在發生,有些還未發生,但樁樁件件,皇帝都清楚得很,他每每想起宗室便恨得牙根發癢,恨不得將這些不肖子孫全送去陪伴太祖·皇帝。
但人有親親之義,親緣在那裏放著,皇帝心中再怎麽不把宗室當親戚,對外還得擺出姿態來。
好在朝廷自有宗人府,宗室事務算家務事,皇帝要整頓宗室,朝臣隻會雙手支持——天地良心,朝臣看不慣皇帝荒唐,更早就看不慣宗室無道,若不是祖宗規矩護著,他們早擼袖子收拾了宗室!
別看當日遼王囂張,張太嶽得勢後,可沒讓遼王一係好過。這些個老狐狸對付起被養豬養了二百年的宗室,勝負一目了然,要不是皇帝護著,他們早皮都被刮下來多少迴。
天啟皇帝登基七年,頭一迴有一個決定得著滿朝文官支持,進行得格外順利。
頭一件,便是裁撤宗室祿米銀子,命宗人府重新修訂玉牒,各藩隻留嫡支、近支,那些個遠支僅存宗室之名,再不發祿米錢糧。
話又說迴來,這些人多半沒有一點能謀生的手段,朝廷難道任他們去死?
倒也不是,皇帝早預備好活路,由當地官府安排,會認字的便去整理文書,會算賬的便去算錢糧賬目,能拉弓射箭的就進補入衛所,小孩子送去讀書,日後許科舉……
一開始宗室炸了鍋,鬧著要去孝陵哭太·祖皇帝,他老人家金口玉言許宗師不做工來的。過些日子一算,出去做工得著的俸祿竟比往日朝廷發給的還多些,原先還觀望的人也連忙跟上去,生怕去得遲了錯過好處。
至於那等年輕力壯,卻既不肯做工,又要誹謗朝政的,自然有錦衣衛詔獄等著。
遠支宗室好說,大藩也不幹了,不等新年朝會,便雲集京城,要跟皇帝討個說法:祖宗規矩如此,列祖列宗都不曾虧待過他們,怎麽皇帝就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苛待宗親?
皇帝也不多說,直接命人把賬目擺出來:“天下歲貢京師祿米四百萬石,每年發給宗室祿米卻要九百萬石,朝廷早已養不起了!大夥兒都是太·祖皇帝子孫,當真還不如外頭那些個販夫走卒麽?他們且能用雙手養活自己,宗室離了祿米倒不能活?”
更何況,諸藩待遇並未差出太多去,沒了遠支宗室打秋風,就是各藩王府上,也要輕鬆一大截。
但藩王們害怕的並非裁撤祿米,而是怕這又是一道削藩策,進一步削減他們特權。都是太·祖皇帝子孫,天之驕子,藩王自視高人一等,若沒了朝廷優待,豈不被那些寒門子欺到頭上?
福王一係鬧得尤其兇:“萬歲既要削減我們待遇,我們沒甚好說,可陛下不該一樣人兩樣看待,信王日子可比我們過得好得多呐!”
皇帝偏心眼,他們不服。
皇帝一眼瞪過去:“你若留京,與信王同等待遇。”
福王世子登時不敢吭聲,當日國本之爭,神宗皇帝推著福王與先光廟相爭,光廟即位,福王遠走封地,怕的就是光廟一係報複。
在封地天高皇帝遠,藩王還可做個土皇帝,似信王那般留在京裏,整日不是讀書便是寫字,天天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打轉,動輒就有一幫文官彈劾,還有什麽趣味?
信王倒是樂在其中,他是宗室中的異數,打小親近皇帝,寧願守在京城,在皇兄身邊接受教導,也不願遠去藩地。
當日皇帝要削減宗室祿米,信王頭一個站出來,願從他開始,有信王這個皇帝親弟弟開頭,宗室們才算沒有反彈得太厲害。
過後信王與皇帝說:“反正信王府就我和王妃兩個,再怎麽削減,皇兄也委屈不了我們。”
皇帝失笑:“你光想著你和王妃,就沒想過你的兒女?”
信王一呆,耳朵尖緋紅,半日才道:“到有兒女時,再來與皇兄討封。”
民間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皇帝再怎麽疑心信王,關鍵時候能幫他的還就是這個兄弟。
就譬如漢初時,梁王劉武有意兄終弟及,想要漢景帝立他為皇太弟,不可謂沒有野心,但七國之亂時,諸侯皆反,唯獨梁王頂住吳楚先鋒,才給漢朝掙得喘息時間,最終三個月平定叛亂。
天啟八年,皇帝將照顧他多年的乳母客氏送出宮,使她去地方榮養。客氏淚眼婆娑,多次迴顧,皇帝毫不動容。後宮權力迴歸皇後,皇後與客氏中間隔著血海深仇,自然有一番動作,將客氏親信或逐出,或放到閑職。
客氏一去,魏忠賢失一臂助,感覺處處掣肘起來,難免與皇帝訴苦:“這一兩年,萬歲越發遠了老奴。”
皇帝險些氣樂,後宮宮權原本就該在皇後手中,魏忠賢聯合客氏架空皇後,他還訴起冤情來!
皇帝歎口氣道:“朕原以為大伴最能懂得朕心思……”
魏忠賢心一顫,連忙跪下去:“奴婢不聰明,唯獨忠心可鑒,萬歲要奴婢做什麽,隻須一句話吩咐下來,奴婢便是粉身碎骨,心裏也高興。”
皇帝盯著魏忠賢眼睛道:“朕用不著大伴粉身碎骨,大伴,你該明白,文官清流不可靠。”
魏忠賢一黨被人稱為閹黨,與清流之間從來相互看不慣,魏忠賢恨不得天天在皇帝跟前嚼舌根說清流都是奸臣,為博清名不惜陷君主於不義。
皇帝不過提這麽一嘴,魏忠賢立時接口道:“萬歲英明,那些個讀書人,少說也有一萬個心眼子,既比不得我們忠心,還見不得我們忠心。”
皇帝笑道:“大伴,你起來說話。我信不過他們,卻信得過你,你伺候在我身邊不過小事,能替我收拾了他們才是最要緊的。”
魏忠賢脊背一挺:“有萬歲這句話,奴婢就是死也值了!”
這可是你說的,皇帝心道,麵上卻做出悲戚神色來:“休說這樣話,無論何時,我總能保得住你。”
主奴兩個遂定下計策,使魏忠賢去對付東林黨,但不許胡亂攀咬,若東林黨中有著實能幹實事的官員,也須得保下來,魏忠賢自詡公忠體國,自然答應不迭。
東林原本隻是讀書人結社,這些年卻越來越不受控製,若在太平時候還好,眼看國之將亡,再任由他們亂搞下去,皇帝如何集全國之力保住大明國祚?
再說東林可不光是賢人,東林才子那句“水太涼”,可是叫後人恥笑了幾百年!
要對付東林黨,皇帝一絲負擔都沒有。
至於魏忠賢胡亂攀咬,皇帝也不怕,他目的乃是將東林威望打散,免得他們與皇權爭鋒,可沒打算讓他們家破人亡。頂多散些財罷了,東林多的是世家豪紳,他們吸了大明多少血,也該吐出來些,讓朝廷空虛的內囊緩一緩。
西苑裏頭那幫少年宦官,眼看訓練得頗有成效,皇帝索性將人全劃歸東廠,又叫錦衣衛選少年來練。
錦衣衛本就多的是世襲職位,許多人領著銜卻沒有足夠職位與他們分,皇帝一聲令下,將京城及北直隸數百少年集中道一處,依法練兵——連小宦官都能練出模樣來,這些世襲錦衣衛若沒一點效用,不如奪職的好。
打從太·祖皇帝那兒開始,大明優待宗室,他老人家立下規矩,宗室不科舉、不經商、世世代代不做工,反正有國庫養著。
可他老人家沒想過,幾百年下來,宗室繁衍生息,人口數十萬,封地早已封無可封,僅河南一地,藩王林立,他們竟將河南耕地占去十分之一。別處也不例外,湖廣藩王少說占據湖廣二十分之一良田,成都府周圍七成土地歸屬王府。
宗室不事生產,全靠朝廷供養,隻出不進。對天啟皇帝而言,這些血緣淡漠的遠親,正是趴在大明奄奄一息肌體上吸血的寄生蟲。
饒是如此,藩王嫡支還好,那些遠親旁支到不得皇帝跟前,承襲不得爵位土地,便要慢慢敗落下來。
有些宗蕃為向朝廷討銀子,拚命生育,到後頭這些個旁支日子過得淒涼,有些人一年到頭領些祿米銀子,一家子緊巴巴不夠用,偏還要守著宗室規矩不得尋找生計,白白浪費這些個人力。
再一樁,宗室魚肉地方之事層出不窮,譬如當日萬曆首輔張太嶽之祖父,身為遼王府侍衛,便慘死藩王之手。張鎮還是有頭有臉的王府侍衛,若說起民間,又有多少人被宗室強占田宅,玷辱妻女,乃至於家破人亡?
宗室紮堆處,便是日後流民四起,最為糜爛處。
宗室敲骨吸髓不說,他們世代受百姓供養,家國危亡之際,卻連一個敢反抗的人都麽有,或望風而逃,或投降賊人,丟盡祖宗顏麵。藩王坐擁金山銀山,卻寧可城破,也不願捐出一文來充作軍餉。
但凡他們肯為大明出一分力氣,大明朝都不至於敗亡得那樣快、那樣慘。
大明宗室非但是最重最無用的包袱,更是個要命的膿瘡!
這些事情如今有些正在發生,有些還未發生,但樁樁件件,皇帝都清楚得很,他每每想起宗室便恨得牙根發癢,恨不得將這些不肖子孫全送去陪伴太祖·皇帝。
但人有親親之義,親緣在那裏放著,皇帝心中再怎麽不把宗室當親戚,對外還得擺出姿態來。
好在朝廷自有宗人府,宗室事務算家務事,皇帝要整頓宗室,朝臣隻會雙手支持——天地良心,朝臣看不慣皇帝荒唐,更早就看不慣宗室無道,若不是祖宗規矩護著,他們早擼袖子收拾了宗室!
別看當日遼王囂張,張太嶽得勢後,可沒讓遼王一係好過。這些個老狐狸對付起被養豬養了二百年的宗室,勝負一目了然,要不是皇帝護著,他們早皮都被刮下來多少迴。
天啟皇帝登基七年,頭一迴有一個決定得著滿朝文官支持,進行得格外順利。
頭一件,便是裁撤宗室祿米銀子,命宗人府重新修訂玉牒,各藩隻留嫡支、近支,那些個遠支僅存宗室之名,再不發祿米錢糧。
話又說迴來,這些人多半沒有一點能謀生的手段,朝廷難道任他們去死?
倒也不是,皇帝早預備好活路,由當地官府安排,會認字的便去整理文書,會算賬的便去算錢糧賬目,能拉弓射箭的就進補入衛所,小孩子送去讀書,日後許科舉……
一開始宗室炸了鍋,鬧著要去孝陵哭太·祖皇帝,他老人家金口玉言許宗師不做工來的。過些日子一算,出去做工得著的俸祿竟比往日朝廷發給的還多些,原先還觀望的人也連忙跟上去,生怕去得遲了錯過好處。
至於那等年輕力壯,卻既不肯做工,又要誹謗朝政的,自然有錦衣衛詔獄等著。
遠支宗室好說,大藩也不幹了,不等新年朝會,便雲集京城,要跟皇帝討個說法:祖宗規矩如此,列祖列宗都不曾虧待過他們,怎麽皇帝就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苛待宗親?
皇帝也不多說,直接命人把賬目擺出來:“天下歲貢京師祿米四百萬石,每年發給宗室祿米卻要九百萬石,朝廷早已養不起了!大夥兒都是太·祖皇帝子孫,當真還不如外頭那些個販夫走卒麽?他們且能用雙手養活自己,宗室離了祿米倒不能活?”
更何況,諸藩待遇並未差出太多去,沒了遠支宗室打秋風,就是各藩王府上,也要輕鬆一大截。
但藩王們害怕的並非裁撤祿米,而是怕這又是一道削藩策,進一步削減他們特權。都是太·祖皇帝子孫,天之驕子,藩王自視高人一等,若沒了朝廷優待,豈不被那些寒門子欺到頭上?
福王一係鬧得尤其兇:“萬歲既要削減我們待遇,我們沒甚好說,可陛下不該一樣人兩樣看待,信王日子可比我們過得好得多呐!”
皇帝偏心眼,他們不服。
皇帝一眼瞪過去:“你若留京,與信王同等待遇。”
福王世子登時不敢吭聲,當日國本之爭,神宗皇帝推著福王與先光廟相爭,光廟即位,福王遠走封地,怕的就是光廟一係報複。
在封地天高皇帝遠,藩王還可做個土皇帝,似信王那般留在京裏,整日不是讀書便是寫字,天天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打轉,動輒就有一幫文官彈劾,還有什麽趣味?
信王倒是樂在其中,他是宗室中的異數,打小親近皇帝,寧願守在京城,在皇兄身邊接受教導,也不願遠去藩地。
當日皇帝要削減宗室祿米,信王頭一個站出來,願從他開始,有信王這個皇帝親弟弟開頭,宗室們才算沒有反彈得太厲害。
過後信王與皇帝說:“反正信王府就我和王妃兩個,再怎麽削減,皇兄也委屈不了我們。”
皇帝失笑:“你光想著你和王妃,就沒想過你的兒女?”
信王一呆,耳朵尖緋紅,半日才道:“到有兒女時,再來與皇兄討封。”
民間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皇帝再怎麽疑心信王,關鍵時候能幫他的還就是這個兄弟。
就譬如漢初時,梁王劉武有意兄終弟及,想要漢景帝立他為皇太弟,不可謂沒有野心,但七國之亂時,諸侯皆反,唯獨梁王頂住吳楚先鋒,才給漢朝掙得喘息時間,最終三個月平定叛亂。
天啟八年,皇帝將照顧他多年的乳母客氏送出宮,使她去地方榮養。客氏淚眼婆娑,多次迴顧,皇帝毫不動容。後宮權力迴歸皇後,皇後與客氏中間隔著血海深仇,自然有一番動作,將客氏親信或逐出,或放到閑職。
客氏一去,魏忠賢失一臂助,感覺處處掣肘起來,難免與皇帝訴苦:“這一兩年,萬歲越發遠了老奴。”
皇帝險些氣樂,後宮宮權原本就該在皇後手中,魏忠賢聯合客氏架空皇後,他還訴起冤情來!
皇帝歎口氣道:“朕原以為大伴最能懂得朕心思……”
魏忠賢心一顫,連忙跪下去:“奴婢不聰明,唯獨忠心可鑒,萬歲要奴婢做什麽,隻須一句話吩咐下來,奴婢便是粉身碎骨,心裏也高興。”
皇帝盯著魏忠賢眼睛道:“朕用不著大伴粉身碎骨,大伴,你該明白,文官清流不可靠。”
魏忠賢一黨被人稱為閹黨,與清流之間從來相互看不慣,魏忠賢恨不得天天在皇帝跟前嚼舌根說清流都是奸臣,為博清名不惜陷君主於不義。
皇帝不過提這麽一嘴,魏忠賢立時接口道:“萬歲英明,那些個讀書人,少說也有一萬個心眼子,既比不得我們忠心,還見不得我們忠心。”
皇帝笑道:“大伴,你起來說話。我信不過他們,卻信得過你,你伺候在我身邊不過小事,能替我收拾了他們才是最要緊的。”
魏忠賢脊背一挺:“有萬歲這句話,奴婢就是死也值了!”
這可是你說的,皇帝心道,麵上卻做出悲戚神色來:“休說這樣話,無論何時,我總能保得住你。”
主奴兩個遂定下計策,使魏忠賢去對付東林黨,但不許胡亂攀咬,若東林黨中有著實能幹實事的官員,也須得保下來,魏忠賢自詡公忠體國,自然答應不迭。
東林原本隻是讀書人結社,這些年卻越來越不受控製,若在太平時候還好,眼看國之將亡,再任由他們亂搞下去,皇帝如何集全國之力保住大明國祚?
再說東林可不光是賢人,東林才子那句“水太涼”,可是叫後人恥笑了幾百年!
要對付東林黨,皇帝一絲負擔都沒有。
至於魏忠賢胡亂攀咬,皇帝也不怕,他目的乃是將東林威望打散,免得他們與皇權爭鋒,可沒打算讓他們家破人亡。頂多散些財罷了,東林多的是世家豪紳,他們吸了大明多少血,也該吐出來些,讓朝廷空虛的內囊緩一緩。
西苑裏頭那幫少年宦官,眼看訓練得頗有成效,皇帝索性將人全劃歸東廠,又叫錦衣衛選少年來練。
錦衣衛本就多的是世襲職位,許多人領著銜卻沒有足夠職位與他們分,皇帝一聲令下,將京城及北直隸數百少年集中道一處,依法練兵——連小宦官都能練出模樣來,這些世襲錦衣衛若沒一點效用,不如奪職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