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497 作家與皇帝7
皇帝說是還有兩年陽壽,實則天啟六年到天啟七年,滿打滿算也才兩年時間,掐頭去尾,也就一年多一點時間。
天啟七年春將紅薯、玉米種下去,八月前收成還好,若是到八月仍沒有收成,他有可能連紅薯豐收都看不到。
意識到這一點,皇帝恨得咬牙切齒,在腦子裏咒天罵地不說,站在普祥立場上把天啟也罵了個狗血淋頭。
天啟六年,因為京師王恭廠大爆炸,京城死傷無數,再加上太子薨逝,這一年愁雲慘霧,連年也不曾過好。
翻過年,大夥兒都想著今年壞運氣總該過去了罷,滿懷著希望祈盼又一年風調雨順。新年祭祖,皇帝在太廟對著列祖列宗遺像發呆,心說:“若要國祚不斷,你們須得保佑我。”
自打得了普祥那部分記憶,他對祖宗的敬畏也淡得差不多了。
列祖列宗哪能迴應他?若他們果真能夠保佑,就不會眼睜睜看著家國淪喪,天子殉國。
天啟七年的前半年裏頭,皇帝隻做三件事:頭一件,同錦衣衛學練氣導引的法子,將身子骨鍛煉得結實些;第二件,繼續在西苑練兵;最後一件,則是等著紅薯長成。
他將信王帶在身邊,與他說明紅薯、玉米要緊處,每每思及自己若死了,便白白便宜這小子,未免目光詭異。
別看信王才十五六歲,天啟六年六月那場慘禍前,他已完婚。王妃便是張皇後與劉太妃共同選中的周氏,周氏出身雖低,人卻生得極美,當日張皇後一見便笑道:“這好模樣,可配得上我們五哥兒。”劉太妃更看重她為人端莊有韌性。
信王新婚燕爾,本是如膠似漆時候,但因太子薨逝,他們夫妻兩個都是守禮的性子,雖日日一道讀書說話,卻不同房,也不往外說,隻在心中為早夭的侄子守孝一迴。
皇後自打曉得皇帝秘密,心中也為皇家傳承著急,催著信王妃懷孕,信王妃無法,才吞吞吐吐將自家小夫妻兩個的約定說了,皇後又欣慰又傷感:“有你們這份心,太子在泉下也銘感五內,他到底晚輩,你們休為著他耽擱傳承大事。”
皇帝與信王兄弟兩個,如今可一個孩子都沒有。
皇帝後來聽說此事,也說信王:“天家子嗣不比其他,休為一時傷心耽誤大事。”他對信王有疑心,信王對他卻忠心耿耿,絕無半分齟齬,說起來也是難得。
到天啟七年六月、七月,皇莊上第一批紅薯、玉米成熟,送到宮中,皇帝看看宮中情形,帶上皇後,拔腿去信王府。
當日,皇帝驚掉眾人下巴:他老人家自個兒挽袖子,唰唰唰地在那裏撕玉米殼。
要換作別的臣子,這會子應該跪下勸皇帝別動手,信王卻也挽袖子跟著皇帝學,兄弟兩個撕了十幾個玉米棒子,皇帝才瞧見信王手上汩汩流血,不禁嚇一跳:“手傷了怎麽不說?”
少年金尊玉貴地養大,手上最重不過挽強弓,最難不過提紫毫,一雙手好似白玉雕成,難怪給玉米外殼一刮就破。
皇帝哭笑不得,連忙叫人給信王止血包手,自個兒也不動手了,叫人把玉米煮上,又叫人烤紅薯。
信王最重禮,可什麽樣的禮也比不過君臣大義、兄弟孝悌,皇帝大兄要挽著袖子叉著手站在廚房門口說話,他隻好奉陪,心中覺得皇兄真是越來越奇怪了。
腹誹沒多久,兩樣食物香氣傳出來,皇帝深吸一口氣,笑道:“哈哈,可算是成了!”
信王從小到大,就沒吃過這樣不顧禮儀的一餐,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況君隻是不住讓你吃東西?
皇後與信王妃還能在屋裏尋個座兒,有人把紅薯剝好皮放到描金邊的白瓷盤子裏,讓她們捏著象牙鑲銀筷子細細地抿。皇帝就沒那麽多講究了,一撩袍子蹲到地下啃紅薯。
信王覺得皇兄一定是壞掉了。
皇帝一抬頭,招手:“來,蹲著。”
信王不情不願,可君令難違,他一時陷入兩難。饒是他自幼被教育得喜怒不形於色,仍不免流露出幾分不滿。
少年垂下眸子,氣鼓鼓的模樣十分好笑,皇帝偏愛看他這模樣,故意要欺負他,笑嘻嘻道:“我且蹲著,你站那樣高,像話麽?”
信王往皇帝麵前一蹲,認真道:“臣不是佞臣,皇兄做得不對時,臣須得勸諫,而不是由著皇兄任性。”
皇帝仍舊不惱,“那你說說,我哪裏做錯?休要說禮儀規矩,隻說我這樣作為,可曾害著一個百姓,可曾傷著一個無辜之人?”
信王語塞,論詭辯,他一輩子也說不過網絡作家普祥真人。
皇帝大獲全勝,吃完紅薯拍拍手,打算迴宮去重賞兩個宦官,一迴頭看信王還在那兒發呆,提醒他:“再不吃就要涼了。”
一向端莊守禮的信王,當日手裏捏著個黑乎乎的烤紅薯,恭送皇帝迴宮,他跟前王承恩險些兒以為自個兒眼睛有毛病,揉了半日眼睛。
信王妃看信王還捏著那個紅薯,小聲道:“妾嚐了,怪好吃的,王爺嚐嚐。”說著親替信王剝皮,整治得幹幹淨淨,比皇帝那吃完後嘴邊一溜黑灰看著可好多啦。
信王遲疑著咬一口紅薯,甜的……
他一向敬愛皇帝大兄,可師傅們都說皇兄荒唐任誕,他心中便存下要規勸皇兄走正道的心思。誰知近來皇帝一舉一動大有章法,信王畢竟是個少年,不禁疑心皇兄在學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我大哥,才不是稀裏糊塗的人!
皇帝可沒想到一隻紅薯就讓信王對他崇拜之情翻番,他迴到宮裏,先重賞兩個種紅薯有功的宦官,又下旨表彰陳振龍父子,封以開國縣男爵位。
其實這時候紅薯與玉米,產量遠遠不如普祥那個時候,蓋因普祥那時的作物多半是經過多年精心育種的高產種,大明朝才引入紅薯沒幾年,哪有時間育種?隻要比小麥、高粱、水稻收成多,就能多救迴許多人命。
皇帝再也等不及,沒過幾日,就給陝西巡撫下密旨,令在當地推廣兩種作物。
緊接著八月到來,皇帝提心吊膽一個月,一步也不曾踏進西苑。誰知就是這樣,皇帝還是遇著一場意外——一處宮殿上鴟吻掉下,險些將路過的皇帝砸傷,好在皇帝練了幾個月導引術,身輕體健,險險避開。
他原先隻當這個月是自己命中死劫,倒是皇後提醒:“那處宮殿去年才修繕過,論理屋瓦不可能滑下,萬歲還是留神些。”
皇帝反應過來,臉黑似鍋底,命魏忠賢去查。
魏忠賢別的不會,唯獨做這些事情很有一套,算來後宮歸他與客氏管,在他眼皮子底下發生這種事,九千歲如何不怒?
魏忠賢暴怒之下,大索紫禁城,將可疑人士一個一個查過去,還真給揪出不少內奸,矛頭直指福王。
皇帝這才曉得,原來福王一係在宮中早有內應,原先他們謀劃在西苑使皇帝落水,皇帝不去西苑,他們又想法子撬動鴟吻,隻差一點兒,他們就要成功。
皇帝與福王一係不死不休,如今卻不能輕舉妄動,憋了一肚子氣,隻好與皇後傾吐:“如今我手上是沒什麽力量,但凡我能使得動內閣……”
皇後隻好勸:“萬歲隻看好的那一麵,死劫已過去,就是大明的氣數,也不是改不得。”
皇帝一愣,隨即哈哈大笑:是啊,隻要他不死,就總有機會。
皇帝沒高興多久,就有人給他兜頭潑下一盆涼水:他派人帶著密旨去陝西推廣紅薯、玉米,偏陝西巡撫兩榜進士出身,清流最重名聲,密旨未經內閣,他大可不遵,竟將皇帝派去的人晾起來,絲毫不予理會。
皇帝本想暗中做些事,等到大獲豐收時,驚掉閣臣們下巴,也好使自己威望大漲,誰知山陝西巡撫這般死硬,他隻得召見閣臣,將皇莊上種這兩樣作物,花費多少,收成多少,讓兩個宦官都說與閣臣聽。
閣老們清流出身,有個共識,便是看不上這些個身體殘疾的宦官,當時便不肯信:“非臣等不肯信,實在這數目聽著離奇,陛下不事農桑,雖一心為百姓生計著想,難免操之過急,給小人可趁之機。”
大臣們非說是宦官作假,皇帝也沒法子,隻好帶他們去皇莊上看收成。親眼見著堆成小山的紅薯、玉米,閣臣們猶將信將疑,還是皇帝退一步:“關中幹旱,一畝地本也無多少收成,便選長安縣,令每家種上一畝,來年看看能否有這些個收成。便不能收成這許多,一畝地也沒什麽損失。”
皇帝可憐兮兮,話說到這份上,閣臣們就是為著他麵子,也隻好捏鼻子認下,通過內閣下旨給山西巡撫,令在長安縣選地試種紅薯。
皇帝這才騰出手,摩拳擦掌地要收拾宗室——大明宗室數十萬,不科舉不經商,趴在國庫上頭吸血,魚肉地方,早該改一改規矩了。
皇帝說是還有兩年陽壽,實則天啟六年到天啟七年,滿打滿算也才兩年時間,掐頭去尾,也就一年多一點時間。
天啟七年春將紅薯、玉米種下去,八月前收成還好,若是到八月仍沒有收成,他有可能連紅薯豐收都看不到。
意識到這一點,皇帝恨得咬牙切齒,在腦子裏咒天罵地不說,站在普祥立場上把天啟也罵了個狗血淋頭。
天啟六年,因為京師王恭廠大爆炸,京城死傷無數,再加上太子薨逝,這一年愁雲慘霧,連年也不曾過好。
翻過年,大夥兒都想著今年壞運氣總該過去了罷,滿懷著希望祈盼又一年風調雨順。新年祭祖,皇帝在太廟對著列祖列宗遺像發呆,心說:“若要國祚不斷,你們須得保佑我。”
自打得了普祥那部分記憶,他對祖宗的敬畏也淡得差不多了。
列祖列宗哪能迴應他?若他們果真能夠保佑,就不會眼睜睜看著家國淪喪,天子殉國。
天啟七年的前半年裏頭,皇帝隻做三件事:頭一件,同錦衣衛學練氣導引的法子,將身子骨鍛煉得結實些;第二件,繼續在西苑練兵;最後一件,則是等著紅薯長成。
他將信王帶在身邊,與他說明紅薯、玉米要緊處,每每思及自己若死了,便白白便宜這小子,未免目光詭異。
別看信王才十五六歲,天啟六年六月那場慘禍前,他已完婚。王妃便是張皇後與劉太妃共同選中的周氏,周氏出身雖低,人卻生得極美,當日張皇後一見便笑道:“這好模樣,可配得上我們五哥兒。”劉太妃更看重她為人端莊有韌性。
信王新婚燕爾,本是如膠似漆時候,但因太子薨逝,他們夫妻兩個都是守禮的性子,雖日日一道讀書說話,卻不同房,也不往外說,隻在心中為早夭的侄子守孝一迴。
皇後自打曉得皇帝秘密,心中也為皇家傳承著急,催著信王妃懷孕,信王妃無法,才吞吞吐吐將自家小夫妻兩個的約定說了,皇後又欣慰又傷感:“有你們這份心,太子在泉下也銘感五內,他到底晚輩,你們休為著他耽擱傳承大事。”
皇帝與信王兄弟兩個,如今可一個孩子都沒有。
皇帝後來聽說此事,也說信王:“天家子嗣不比其他,休為一時傷心耽誤大事。”他對信王有疑心,信王對他卻忠心耿耿,絕無半分齟齬,說起來也是難得。
到天啟七年六月、七月,皇莊上第一批紅薯、玉米成熟,送到宮中,皇帝看看宮中情形,帶上皇後,拔腿去信王府。
當日,皇帝驚掉眾人下巴:他老人家自個兒挽袖子,唰唰唰地在那裏撕玉米殼。
要換作別的臣子,這會子應該跪下勸皇帝別動手,信王卻也挽袖子跟著皇帝學,兄弟兩個撕了十幾個玉米棒子,皇帝才瞧見信王手上汩汩流血,不禁嚇一跳:“手傷了怎麽不說?”
少年金尊玉貴地養大,手上最重不過挽強弓,最難不過提紫毫,一雙手好似白玉雕成,難怪給玉米外殼一刮就破。
皇帝哭笑不得,連忙叫人給信王止血包手,自個兒也不動手了,叫人把玉米煮上,又叫人烤紅薯。
信王最重禮,可什麽樣的禮也比不過君臣大義、兄弟孝悌,皇帝大兄要挽著袖子叉著手站在廚房門口說話,他隻好奉陪,心中覺得皇兄真是越來越奇怪了。
腹誹沒多久,兩樣食物香氣傳出來,皇帝深吸一口氣,笑道:“哈哈,可算是成了!”
信王從小到大,就沒吃過這樣不顧禮儀的一餐,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況君隻是不住讓你吃東西?
皇後與信王妃還能在屋裏尋個座兒,有人把紅薯剝好皮放到描金邊的白瓷盤子裏,讓她們捏著象牙鑲銀筷子細細地抿。皇帝就沒那麽多講究了,一撩袍子蹲到地下啃紅薯。
信王覺得皇兄一定是壞掉了。
皇帝一抬頭,招手:“來,蹲著。”
信王不情不願,可君令難違,他一時陷入兩難。饒是他自幼被教育得喜怒不形於色,仍不免流露出幾分不滿。
少年垂下眸子,氣鼓鼓的模樣十分好笑,皇帝偏愛看他這模樣,故意要欺負他,笑嘻嘻道:“我且蹲著,你站那樣高,像話麽?”
信王往皇帝麵前一蹲,認真道:“臣不是佞臣,皇兄做得不對時,臣須得勸諫,而不是由著皇兄任性。”
皇帝仍舊不惱,“那你說說,我哪裏做錯?休要說禮儀規矩,隻說我這樣作為,可曾害著一個百姓,可曾傷著一個無辜之人?”
信王語塞,論詭辯,他一輩子也說不過網絡作家普祥真人。
皇帝大獲全勝,吃完紅薯拍拍手,打算迴宮去重賞兩個宦官,一迴頭看信王還在那兒發呆,提醒他:“再不吃就要涼了。”
一向端莊守禮的信王,當日手裏捏著個黑乎乎的烤紅薯,恭送皇帝迴宮,他跟前王承恩險些兒以為自個兒眼睛有毛病,揉了半日眼睛。
信王妃看信王還捏著那個紅薯,小聲道:“妾嚐了,怪好吃的,王爺嚐嚐。”說著親替信王剝皮,整治得幹幹淨淨,比皇帝那吃完後嘴邊一溜黑灰看著可好多啦。
信王遲疑著咬一口紅薯,甜的……
他一向敬愛皇帝大兄,可師傅們都說皇兄荒唐任誕,他心中便存下要規勸皇兄走正道的心思。誰知近來皇帝一舉一動大有章法,信王畢竟是個少年,不禁疑心皇兄在學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我大哥,才不是稀裏糊塗的人!
皇帝可沒想到一隻紅薯就讓信王對他崇拜之情翻番,他迴到宮裏,先重賞兩個種紅薯有功的宦官,又下旨表彰陳振龍父子,封以開國縣男爵位。
其實這時候紅薯與玉米,產量遠遠不如普祥那個時候,蓋因普祥那時的作物多半是經過多年精心育種的高產種,大明朝才引入紅薯沒幾年,哪有時間育種?隻要比小麥、高粱、水稻收成多,就能多救迴許多人命。
皇帝再也等不及,沒過幾日,就給陝西巡撫下密旨,令在當地推廣兩種作物。
緊接著八月到來,皇帝提心吊膽一個月,一步也不曾踏進西苑。誰知就是這樣,皇帝還是遇著一場意外——一處宮殿上鴟吻掉下,險些將路過的皇帝砸傷,好在皇帝練了幾個月導引術,身輕體健,險險避開。
他原先隻當這個月是自己命中死劫,倒是皇後提醒:“那處宮殿去年才修繕過,論理屋瓦不可能滑下,萬歲還是留神些。”
皇帝反應過來,臉黑似鍋底,命魏忠賢去查。
魏忠賢別的不會,唯獨做這些事情很有一套,算來後宮歸他與客氏管,在他眼皮子底下發生這種事,九千歲如何不怒?
魏忠賢暴怒之下,大索紫禁城,將可疑人士一個一個查過去,還真給揪出不少內奸,矛頭直指福王。
皇帝這才曉得,原來福王一係在宮中早有內應,原先他們謀劃在西苑使皇帝落水,皇帝不去西苑,他們又想法子撬動鴟吻,隻差一點兒,他們就要成功。
皇帝與福王一係不死不休,如今卻不能輕舉妄動,憋了一肚子氣,隻好與皇後傾吐:“如今我手上是沒什麽力量,但凡我能使得動內閣……”
皇後隻好勸:“萬歲隻看好的那一麵,死劫已過去,就是大明的氣數,也不是改不得。”
皇帝一愣,隨即哈哈大笑:是啊,隻要他不死,就總有機會。
皇帝沒高興多久,就有人給他兜頭潑下一盆涼水:他派人帶著密旨去陝西推廣紅薯、玉米,偏陝西巡撫兩榜進士出身,清流最重名聲,密旨未經內閣,他大可不遵,竟將皇帝派去的人晾起來,絲毫不予理會。
皇帝本想暗中做些事,等到大獲豐收時,驚掉閣臣們下巴,也好使自己威望大漲,誰知山陝西巡撫這般死硬,他隻得召見閣臣,將皇莊上種這兩樣作物,花費多少,收成多少,讓兩個宦官都說與閣臣聽。
閣老們清流出身,有個共識,便是看不上這些個身體殘疾的宦官,當時便不肯信:“非臣等不肯信,實在這數目聽著離奇,陛下不事農桑,雖一心為百姓生計著想,難免操之過急,給小人可趁之機。”
大臣們非說是宦官作假,皇帝也沒法子,隻好帶他們去皇莊上看收成。親眼見著堆成小山的紅薯、玉米,閣臣們猶將信將疑,還是皇帝退一步:“關中幹旱,一畝地本也無多少收成,便選長安縣,令每家種上一畝,來年看看能否有這些個收成。便不能收成這許多,一畝地也沒什麽損失。”
皇帝可憐兮兮,話說到這份上,閣臣們就是為著他麵子,也隻好捏鼻子認下,通過內閣下旨給山西巡撫,令在長安縣選地試種紅薯。
皇帝這才騰出手,摩拳擦掌地要收拾宗室——大明宗室數十萬,不科舉不經商,趴在國庫上頭吸血,魚肉地方,早該改一改規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