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說到汪伯彥建議義勇軍遷往存糧更加豐盈的大名府,趙構深以為然。
趙構知道宗澤對救駕這件事有執念,虛偽的表示,自己父母兄弟、妻子女兒都在汴京,其實他的真心也是要舍身忘死跟金賊奮力一搏的,無奈,一人無法敵過金軍二十萬騎兵,而軍隊要吃飯,要吃飽,還要訓練有素。所以,現在不能與金人麵對麵死磕。解釋完,趙構又道,“宗帥,事在人為,而非天賜。如果金人不放皇兄迴城,我們的確要去救駕,但現在去救,是救不出來的,應該首先派人了解金營內部的情況,了解皇兄住處、守衛安排,再伺機營救,不可冒然強搶啊。”
宋澤歎息一聲,“汴梁危在旦夕,如不立即出兵,史冊千秋將如何評價我輩呢?”
趙構聽宗澤這話,忍不住想起南宋最後一戰,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跳海自殺前,也講過類似的話語,他感慨道,“宗帥,後人如何評價,主要看我們將來是否功成名就。如果天佑大宋,史書會評論我等如西漢之周勃、陳平;如果天命有變,大概會評價如廉頗、藺相如;但,倘若此時草率奔赴汴梁,千秋史冊隻會將我輩與趙括馬謖等人並列呀!”
宗澤聽了,皺著眉頭半響不語,沉思許久,終於又拱手道,“大元帥所言甚是,我等確應勤加操練,整合各地勤王隊伍,將來再與金賊決一死戰。老臣一直在審問大元帥在太行山擒獲的金人,了解到金軍十分不堪暑熱。以老臣之見,這次金人三月、最晚五月必會再次退兵北歸。金人撤退時,守備必然鬆懈,咱們可提前在要道埋伏,救迴官家。”說完,見趙構沒什麽反應,又補充道,“大元帥可將此事交予老臣來辦。”
趙構覺得宗澤的計劃頗為靠譜,違心的點頭稱讚,但心底卻很苦,心說宗澤你就這麽愛宋徽宗宋欽宗兩個腦殘嗎?為什麽你就看不見真正的賢君明主在這裏呢?!真是忠臣虐我千百遍,我待忠臣如初戀。
商量完畢,三人間的內部會議便散了。汪伯彥負責籌備義勇軍全軍轉進大名府;宗澤留下,繼續征召選拔義勇,並負責磁州、相州的守備,挑選機靈的斥候(間諜)往金軍撤退的必經之路上送;而趙構的工作,便是把義勇軍的建製初步建立起來。
義勇軍七千多人,十夫長、百夫長們都是根據人數增加逐步設立的,但,百人隊以上,也應有人總領。趙構最近也向馮遠趙廣安這樣的宋代軍官了解了不少軍職常識,現在,按照宋代的習慣,將五個百人隊編組為一營,由“指揮”負責;每五營編組一廂,由“都指揮”負責。按照需要,趙構一口氣任命了十五名“指揮”(其中石二郎任守衛營指揮,周杭任騎兵營指揮,漁民出身的楊耀文任水兵營指揮)。本來,趙構還打算任命三名“都指揮”,但他畢竟經驗有限,除了嶽飛,他不確定還有誰合適。於是,趙構幹脆任命自己為都指揮,表示到大名府後,義勇軍將以軍事演習的方式訓練,到時,勝績最高的三名“指揮”,將成為都指揮。
趙構在大帳裏宣布這個決定時,石二郎和邱實以貼身侍衛的身份站他身後,剩下十四個指揮在他麵前排排站。趙構一邊說,一邊環顧各指揮臉上的表情,隻見十四個指揮中,十三個兩眼發亮,唯獨嶽飛欲言又止,似乎想說些什麽。其他人有了想法,趙構都是可以置之不理的,唯獨嶽飛有了想法,他不能不理,於是,趙構向嶽飛揮手道,“嶽卿,你怎麽了,有什麽建議嗎?”
嶽飛拱手,道,“迴大帥,末將在想,義勇軍還會不斷有新人加入,如果有了新人,編製該如何安排,戰鬥力才是最佳?”
趙構心說不愧是嶽飛啊,目光就是長遠,他搓了搓自己還沒長胡子的下巴,見原來是相州官軍總教頭的趙廣安表情躍躍欲試,他微微一笑,向趙廣安做了個請的手勢,道,“趙指揮,說說你的想法。”
趙廣安道,“迴大帥,按照末將的經驗,新兵戰力是最差的,所以,新進兵員加入原有編製,與老兵混編最好,不僅可以以老帶新,也便於管理。等一營人數達到八百,一營便分裂成兩營,指揮升職為副都指揮。”
這時,劉斌向趙構投來期待的眼神,趙構向他點了點頭,劉斌道,“迴大帥,趙指揮的建議甚好。不過,末將認為,這種編排方式雖然暫時戰力強,但長遠來看,不利於軍隊,因為這樣編製下的軍隊,新兵中的將才難以脫穎而出。”
趙構聽劉斌這話,來了興趣,身子朝向劉斌的方向,仔細傾聽。
劉斌娓娓道來,“新兵老兵混編,結果自然是新兵服從老兵,老兵服從老老兵。這樣下來,一個優秀的兵源要想成為十夫長、百夫長,不知要經曆多少次戰役。刀槍無眼,他很可能在被發掘之前,已經戰死了。”
趙廣安的建議被劉斌這樣的反對,麵露不悅,但在趙構麵前,又不敢發作,他的老同事韓淵心底了解,在一旁笑道,“那敢問劉指揮,你的建議是什麽呢?”
趙構看在眼裏,心底說,看來劉斌的提議確實很關鍵,除了新兵難以冒頭,還有老兵合起夥來,一起擠兌新兵的狀況呢,比如現在的趙廣安、韓淵。於是,趙構向劉斌抬了抬手,示意他繼續說。
劉斌道,“末將兒時隨父親西域經商,曾聽聞大秦軍隊的故事。大秦軍隊,每個陣容都分青年兵、壯年兵、成年兵。末將認為義勇軍可效仿之,每營以青年隊、壯年隊、成年隊的形式組建,每隊各設百夫長。”
趙構聽到劉斌說到大秦軍隊,哈哈哈大笑,他驟然感覺或許這大帳中的人,最能理解他的人是劉斌。人家從小就在歐洲、中亞旅遊,還知道羅馬軍團!趙構點頭,指著劉斌道,“有理,十分有理。隻是現在,我們的義勇軍其實全是青年隊,但將來,自然會有壯年隊、成年隊。倒時候,經過新兵訓練的新兵以百人青年隊的形式加入五百人營,由指揮總領。如果有營人數超標,或者不足,由都指揮負責調配。”說完,趙構又看了看嶽飛,道,“嶽卿,你覺得這個做法如何?”
嶽飛想了想,微笑拱手,朗聲道,“大元帥思慮周全。”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原創!。
趙構知道宗澤對救駕這件事有執念,虛偽的表示,自己父母兄弟、妻子女兒都在汴京,其實他的真心也是要舍身忘死跟金賊奮力一搏的,無奈,一人無法敵過金軍二十萬騎兵,而軍隊要吃飯,要吃飽,還要訓練有素。所以,現在不能與金人麵對麵死磕。解釋完,趙構又道,“宗帥,事在人為,而非天賜。如果金人不放皇兄迴城,我們的確要去救駕,但現在去救,是救不出來的,應該首先派人了解金營內部的情況,了解皇兄住處、守衛安排,再伺機營救,不可冒然強搶啊。”
宋澤歎息一聲,“汴梁危在旦夕,如不立即出兵,史冊千秋將如何評價我輩呢?”
趙構聽宗澤這話,忍不住想起南宋最後一戰,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跳海自殺前,也講過類似的話語,他感慨道,“宗帥,後人如何評價,主要看我們將來是否功成名就。如果天佑大宋,史書會評論我等如西漢之周勃、陳平;如果天命有變,大概會評價如廉頗、藺相如;但,倘若此時草率奔赴汴梁,千秋史冊隻會將我輩與趙括馬謖等人並列呀!”
宗澤聽了,皺著眉頭半響不語,沉思許久,終於又拱手道,“大元帥所言甚是,我等確應勤加操練,整合各地勤王隊伍,將來再與金賊決一死戰。老臣一直在審問大元帥在太行山擒獲的金人,了解到金軍十分不堪暑熱。以老臣之見,這次金人三月、最晚五月必會再次退兵北歸。金人撤退時,守備必然鬆懈,咱們可提前在要道埋伏,救迴官家。”說完,見趙構沒什麽反應,又補充道,“大元帥可將此事交予老臣來辦。”
趙構覺得宗澤的計劃頗為靠譜,違心的點頭稱讚,但心底卻很苦,心說宗澤你就這麽愛宋徽宗宋欽宗兩個腦殘嗎?為什麽你就看不見真正的賢君明主在這裏呢?!真是忠臣虐我千百遍,我待忠臣如初戀。
商量完畢,三人間的內部會議便散了。汪伯彥負責籌備義勇軍全軍轉進大名府;宗澤留下,繼續征召選拔義勇,並負責磁州、相州的守備,挑選機靈的斥候(間諜)往金軍撤退的必經之路上送;而趙構的工作,便是把義勇軍的建製初步建立起來。
義勇軍七千多人,十夫長、百夫長們都是根據人數增加逐步設立的,但,百人隊以上,也應有人總領。趙構最近也向馮遠趙廣安這樣的宋代軍官了解了不少軍職常識,現在,按照宋代的習慣,將五個百人隊編組為一營,由“指揮”負責;每五營編組一廂,由“都指揮”負責。按照需要,趙構一口氣任命了十五名“指揮”(其中石二郎任守衛營指揮,周杭任騎兵營指揮,漁民出身的楊耀文任水兵營指揮)。本來,趙構還打算任命三名“都指揮”,但他畢竟經驗有限,除了嶽飛,他不確定還有誰合適。於是,趙構幹脆任命自己為都指揮,表示到大名府後,義勇軍將以軍事演習的方式訓練,到時,勝績最高的三名“指揮”,將成為都指揮。
趙構在大帳裏宣布這個決定時,石二郎和邱實以貼身侍衛的身份站他身後,剩下十四個指揮在他麵前排排站。趙構一邊說,一邊環顧各指揮臉上的表情,隻見十四個指揮中,十三個兩眼發亮,唯獨嶽飛欲言又止,似乎想說些什麽。其他人有了想法,趙構都是可以置之不理的,唯獨嶽飛有了想法,他不能不理,於是,趙構向嶽飛揮手道,“嶽卿,你怎麽了,有什麽建議嗎?”
嶽飛拱手,道,“迴大帥,末將在想,義勇軍還會不斷有新人加入,如果有了新人,編製該如何安排,戰鬥力才是最佳?”
趙構心說不愧是嶽飛啊,目光就是長遠,他搓了搓自己還沒長胡子的下巴,見原來是相州官軍總教頭的趙廣安表情躍躍欲試,他微微一笑,向趙廣安做了個請的手勢,道,“趙指揮,說說你的想法。”
趙廣安道,“迴大帥,按照末將的經驗,新兵戰力是最差的,所以,新進兵員加入原有編製,與老兵混編最好,不僅可以以老帶新,也便於管理。等一營人數達到八百,一營便分裂成兩營,指揮升職為副都指揮。”
這時,劉斌向趙構投來期待的眼神,趙構向他點了點頭,劉斌道,“迴大帥,趙指揮的建議甚好。不過,末將認為,這種編排方式雖然暫時戰力強,但長遠來看,不利於軍隊,因為這樣編製下的軍隊,新兵中的將才難以脫穎而出。”
趙構聽劉斌這話,來了興趣,身子朝向劉斌的方向,仔細傾聽。
劉斌娓娓道來,“新兵老兵混編,結果自然是新兵服從老兵,老兵服從老老兵。這樣下來,一個優秀的兵源要想成為十夫長、百夫長,不知要經曆多少次戰役。刀槍無眼,他很可能在被發掘之前,已經戰死了。”
趙廣安的建議被劉斌這樣的反對,麵露不悅,但在趙構麵前,又不敢發作,他的老同事韓淵心底了解,在一旁笑道,“那敢問劉指揮,你的建議是什麽呢?”
趙構看在眼裏,心底說,看來劉斌的提議確實很關鍵,除了新兵難以冒頭,還有老兵合起夥來,一起擠兌新兵的狀況呢,比如現在的趙廣安、韓淵。於是,趙構向劉斌抬了抬手,示意他繼續說。
劉斌道,“末將兒時隨父親西域經商,曾聽聞大秦軍隊的故事。大秦軍隊,每個陣容都分青年兵、壯年兵、成年兵。末將認為義勇軍可效仿之,每營以青年隊、壯年隊、成年隊的形式組建,每隊各設百夫長。”
趙構聽到劉斌說到大秦軍隊,哈哈哈大笑,他驟然感覺或許這大帳中的人,最能理解他的人是劉斌。人家從小就在歐洲、中亞旅遊,還知道羅馬軍團!趙構點頭,指著劉斌道,“有理,十分有理。隻是現在,我們的義勇軍其實全是青年隊,但將來,自然會有壯年隊、成年隊。倒時候,經過新兵訓練的新兵以百人青年隊的形式加入五百人營,由指揮總領。如果有營人數超標,或者不足,由都指揮負責調配。”說完,趙構又看了看嶽飛,道,“嶽卿,你覺得這個做法如何?”
嶽飛想了想,微笑拱手,朗聲道,“大元帥思慮周全。”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