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說到趙構建立了義勇軍的編製,又按照劉斌的建議,設定了迎新準則。之後,從臘九到臘月十四,相州的義勇軍人裝車馬備鞍,整裝待發準備遷往大名府。磁州、相州的百姓見義勇軍要走,議論紛紛,有的說,大元帥看著龍威虎猛,原來臨了了也跟那些逃跑將軍一樣,都是逆著金軍的方向前進的;有的說,哎呦,幸好他們要跑,要是真就這麽往汴梁去了,俺還心疼咱們河北子弟兵呢!
趙構聽周杭轉達這些民間私議,氣得眼睛都綠了,心說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將來,等本元帥羽翼豐滿直搗黃龍,你們就知道朕的韜略了!
臘月十四,義勇軍背好軍糧,正式開拔。趙構安排嶽飛、丁墨兩位指揮,各率本營兵士殿後;任命趙廣安、羅大郎擔任右路軍,護衛右翼安全;指派吉倩、張三郎負責左路軍,保證左翼無恙;最後,周杭探路先鋒,趙構坐鎮中軍。義勇軍全體將士,以及趙構這些日子積攢的大臣、工匠、技師、雜役,總計近一萬五千人(趙構得知有這麽多人將跟他一起轉移到大名府,也扶了半天額,所謂兵貴神速,看來是不可能了),浩浩蕩蕩,向大名府行進。
說到丁墨、羅大郎兩位指揮,各自都有故事,趙構當時接見他們,隻感慨兩位不易,當場撕下雞腿分給二人,以示同情。丁墨,燕京人,祖祖輩輩在遼國當漢族良民,誰知遼國滅亡,叛將郭藥師圈地斂財,丁墨失去土地,從富農淪落成靠賣苦力糊口的長工;好不容易適應了苦工的生活,金軍南下,郭藥師叛宋投降,金人暴虐無道,逼得丁墨妻死女亡,丁墨橫下條心,逃到相州來,做了義勇。
而羅大郎的過去,更是跌宕起伏,他不過二十二歲年紀,還長著一張娃娃臉,卻因出身太原,已然四次跌進人生穀底。第一次是在宋徽宗年間,金兵第一次南下,金軍西路軍兵圍太原,太原守將張孝純忠勇無雙,死守孤城八、九月之久。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原戰局日益艱難,張孝純多次派死士縋城潛出,赴汴梁求救。羅大郎,就是成功到汴梁求救的死士之一。
趕到汴梁後,羅大郎心憂太原戰事,加入名將種師中的救援大軍,種師中感念其赤子之心,任命他為火長(十夫長)。羅大郎仰慕種家軍已久,滿懷希望隨軍奔赴太原。誰知,種師中身經百戰,卻敵不過愚蠢的朝廷,剛剛繼位的欽宗逼迫種老將軍倉促行軍,致使大軍抵達山西時,糧草耗盡,士兵一天的口糧,居然隻有一勺黑豆。羅大郎被餓得頭昏眼花,一日行軍途中直接暈死在路邊,被戰友托付給圍觀群眾。等他被圍觀群眾用糙米粥救醒,種師中已然戰死在太原城二十裏外的石橋。
羅大郎得知種師中失敗,悲痛欲絕,多虧圍觀群眾指路,他再加入最近趕到山西的武漢英救援部隊。武漢英所率隊伍,是宋欽宗的禁軍,可謂大宋精銳中的精銳。武漢英見羅大郎機靈,又有忠勇之心,晉升他為都頭(百夫長)。羅大郎見隊伍裝備精良,士兵也仿佛渾身是膽,再度燃起希望。誰知,武漢英一天夜裏想率軍進入真定府平定軍軍寨休息,但守寨宋軍早被金人嚇得魂飛魄散,慌亂中從高處推下檑木,將武漢英活活砸死。武漢英所部驚駭非常,分了糧草輜重,一哄而散。
羅大郎見主將糊裏糊塗被自己人砸死,捶胸頓足,心裏也是拔涼拔涼的,但他騎著哄散時分到的戰馬盲目跑了一會兒,又不知自己能往何處去。戰友們潰逃可迴故鄉,而他的故鄉,正是被金人圍得水泄不通的太原。羅大郎在圍觀群眾處打聽到張孝純之子張灝正在汾州一帶徘徊,隻感覺他能與張灝感同身受,於是催馬來到汾州,加入張灝的隊伍。張灝見羅大郎是父親派出太原的死士,經曆又這般跌宕,心下淒然,晉升他為指揮(同義勇軍指揮,率領五支百人隊)。羅大郎看得出,張灝的隊伍素質抱歉,張灝遠遜於種師中,張灝麾下士兵遠遜於禁軍勇士,然,這些兵士卻是實實在在的山西子弟兵,或許可憑忠勇與金兵決一死戰。羅大郎心中雖不再有希望,但對異族的熊熊怒火卻在燃燒。誰知,張灝卻率軍離開汾州,向太原相反的方向奔去。張灝麾下眾太原子弟兵蔑視張灝忘國叛父,再次分了糧草輜重,一哄而散。羅大郎和幾個相處好的夥伴本想迴東京告上張灝一狀,誰知來到東京郊外,發現東京城也被金軍圍了,無奈之下,來到相州,加入義勇軍,憑借能力,再次成為一營指揮。
--------
相州到大名府不到一百公裏路程,現代開著車子,一個多小時就到,而現在行軍,卻走了二天多。臘月十六日,趙構通過望遠鏡,第一次看到了大名府城門。“好一座大城!”趙構感慨出聲,他之前住過的磁州相州,都是金兵毀過的地方,雖然防禦工事都經過了修繕,但卻是用土壘泥糊的。而金兵兩次南侵,都沒有直接攻打大名府,所以,此時趙構望遠鏡中的大名府城門,實打實青磚砌築,巍峨莊嚴,不負北京之地位。(北宋除了東京汴梁,還有三個陪都,分別為北京大名府、南京應天府、西京河南府,其中大名府為宋仁宗時為威懾遼國傾巨資所建,城高地險、壑闊壕深。北宋皇帝仁宗、真宗與遼國掐架時,都曾坐鎮大名府指揮作戰。或許,正因為大名府是軍事重鎮,金人兩次南下,都繞過大名府,直接攻打首都東京汴梁)。
趙構遠遠見到大名府高大厚實,踏實了不少,心裏盤算就是金人偷襲,他憑借這厚實的大城,也能打贏,正暗暗竊喜著,周杭打馬迴來,拱手道,“稟大元帥,大名府知府趙野,迎接大元帥來了!”
趙構聽周杭轉達這些民間私議,氣得眼睛都綠了,心說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將來,等本元帥羽翼豐滿直搗黃龍,你們就知道朕的韜略了!
臘月十四,義勇軍背好軍糧,正式開拔。趙構安排嶽飛、丁墨兩位指揮,各率本營兵士殿後;任命趙廣安、羅大郎擔任右路軍,護衛右翼安全;指派吉倩、張三郎負責左路軍,保證左翼無恙;最後,周杭探路先鋒,趙構坐鎮中軍。義勇軍全體將士,以及趙構這些日子積攢的大臣、工匠、技師、雜役,總計近一萬五千人(趙構得知有這麽多人將跟他一起轉移到大名府,也扶了半天額,所謂兵貴神速,看來是不可能了),浩浩蕩蕩,向大名府行進。
說到丁墨、羅大郎兩位指揮,各自都有故事,趙構當時接見他們,隻感慨兩位不易,當場撕下雞腿分給二人,以示同情。丁墨,燕京人,祖祖輩輩在遼國當漢族良民,誰知遼國滅亡,叛將郭藥師圈地斂財,丁墨失去土地,從富農淪落成靠賣苦力糊口的長工;好不容易適應了苦工的生活,金軍南下,郭藥師叛宋投降,金人暴虐無道,逼得丁墨妻死女亡,丁墨橫下條心,逃到相州來,做了義勇。
而羅大郎的過去,更是跌宕起伏,他不過二十二歲年紀,還長著一張娃娃臉,卻因出身太原,已然四次跌進人生穀底。第一次是在宋徽宗年間,金兵第一次南下,金軍西路軍兵圍太原,太原守將張孝純忠勇無雙,死守孤城八、九月之久。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原戰局日益艱難,張孝純多次派死士縋城潛出,赴汴梁求救。羅大郎,就是成功到汴梁求救的死士之一。
趕到汴梁後,羅大郎心憂太原戰事,加入名將種師中的救援大軍,種師中感念其赤子之心,任命他為火長(十夫長)。羅大郎仰慕種家軍已久,滿懷希望隨軍奔赴太原。誰知,種師中身經百戰,卻敵不過愚蠢的朝廷,剛剛繼位的欽宗逼迫種老將軍倉促行軍,致使大軍抵達山西時,糧草耗盡,士兵一天的口糧,居然隻有一勺黑豆。羅大郎被餓得頭昏眼花,一日行軍途中直接暈死在路邊,被戰友托付給圍觀群眾。等他被圍觀群眾用糙米粥救醒,種師中已然戰死在太原城二十裏外的石橋。
羅大郎得知種師中失敗,悲痛欲絕,多虧圍觀群眾指路,他再加入最近趕到山西的武漢英救援部隊。武漢英所率隊伍,是宋欽宗的禁軍,可謂大宋精銳中的精銳。武漢英見羅大郎機靈,又有忠勇之心,晉升他為都頭(百夫長)。羅大郎見隊伍裝備精良,士兵也仿佛渾身是膽,再度燃起希望。誰知,武漢英一天夜裏想率軍進入真定府平定軍軍寨休息,但守寨宋軍早被金人嚇得魂飛魄散,慌亂中從高處推下檑木,將武漢英活活砸死。武漢英所部驚駭非常,分了糧草輜重,一哄而散。
羅大郎見主將糊裏糊塗被自己人砸死,捶胸頓足,心裏也是拔涼拔涼的,但他騎著哄散時分到的戰馬盲目跑了一會兒,又不知自己能往何處去。戰友們潰逃可迴故鄉,而他的故鄉,正是被金人圍得水泄不通的太原。羅大郎在圍觀群眾處打聽到張孝純之子張灝正在汾州一帶徘徊,隻感覺他能與張灝感同身受,於是催馬來到汾州,加入張灝的隊伍。張灝見羅大郎是父親派出太原的死士,經曆又這般跌宕,心下淒然,晉升他為指揮(同義勇軍指揮,率領五支百人隊)。羅大郎看得出,張灝的隊伍素質抱歉,張灝遠遜於種師中,張灝麾下士兵遠遜於禁軍勇士,然,這些兵士卻是實實在在的山西子弟兵,或許可憑忠勇與金兵決一死戰。羅大郎心中雖不再有希望,但對異族的熊熊怒火卻在燃燒。誰知,張灝卻率軍離開汾州,向太原相反的方向奔去。張灝麾下眾太原子弟兵蔑視張灝忘國叛父,再次分了糧草輜重,一哄而散。羅大郎和幾個相處好的夥伴本想迴東京告上張灝一狀,誰知來到東京郊外,發現東京城也被金軍圍了,無奈之下,來到相州,加入義勇軍,憑借能力,再次成為一營指揮。
--------
相州到大名府不到一百公裏路程,現代開著車子,一個多小時就到,而現在行軍,卻走了二天多。臘月十六日,趙構通過望遠鏡,第一次看到了大名府城門。“好一座大城!”趙構感慨出聲,他之前住過的磁州相州,都是金兵毀過的地方,雖然防禦工事都經過了修繕,但卻是用土壘泥糊的。而金兵兩次南侵,都沒有直接攻打大名府,所以,此時趙構望遠鏡中的大名府城門,實打實青磚砌築,巍峨莊嚴,不負北京之地位。(北宋除了東京汴梁,還有三個陪都,分別為北京大名府、南京應天府、西京河南府,其中大名府為宋仁宗時為威懾遼國傾巨資所建,城高地險、壑闊壕深。北宋皇帝仁宗、真宗與遼國掐架時,都曾坐鎮大名府指揮作戰。或許,正因為大名府是軍事重鎮,金人兩次南下,都繞過大名府,直接攻打首都東京汴梁)。
趙構遠遠見到大名府高大厚實,踏實了不少,心裏盤算就是金人偷襲,他憑借這厚實的大城,也能打贏,正暗暗竊喜著,周杭打馬迴來,拱手道,“稟大元帥,大名府知府趙野,迎接大元帥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