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想法何時有的,阿酷比自己也忘了。他隻知道與這夥人接觸越深,就越對他們背後的大部落好奇。到底是一片什麽樣的神奇土地才能孕育出如此厲害又奇特的人?
與那些隻知道搶劫殺人的白皮不同,這些黃皮膚的人顯然比那些魔鬼文明多也良善多了。盡管他們的規矩比白皮更多,可卻是講公義,講道理的,隻要不去觸犯他們的規矩,努力工作,就會得到很好的迴報以及尊重。
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五年時間下來已經能讀報,但他並不滿足,那個夜校教的東西太少了,他還想學習更多。他想搞清楚,為什麽大明人的船能走那麽快,能造那麽大;也想搞清楚,為什麽大明人的漁網那麽結實,那捕那麽多魚?
其實大明人並不吝嗇學問,隻要你請教,他們都會耐心的告訴你。但阿酷比覺得即便如此能吸收的東西也太少了,而且自己也不好意思總是去麻煩別人。
若是自己能去大明讀書就好了……
阿酷比默默想著。
比起眼下的安逸,他更渴望去大明留學,為了這個機會,他情願放棄現在擁有的一切。
類似阿酷比這樣的人還有好些個,別以為原住民智商低,都是智人的後代,起點都是一樣的,會形成族群間智商差異的其實是因為教育。
社會文明的整體提升能顯著提高人的智商,而社會文明的提升中最不可缺乏的就是教育。這些原住民或許沒有大明人聰明,但是對於一些顯而易見的事也是能琢磨過來的。
他們就想著,要是去了大明學到了真正的大本事,那再歸來的話,豈不是比現在更好?
有了大明人的幫助,他們下一代的出生率提高了,死亡率變小了,要是自己能發達起來,那麽自己的下一代也能變得更好。
麵對大明拋出的誘惑,這些有腦子的原住民很是嚮往,所以他們幹活很賣力,就期望能博一個前去大明的機會。就算不是留學,去開開眼界也好啊!
這不,機會很快就來了。
為了激勵這些原住民,按照左弗早前的計劃,這迴迴大明就帶上了一些兒童以及他們的父母。
當然,幾個表現極佳的「帶路黨」也不能落下,尤其是鐵桿「土奸」阿酷比。
這些來大明的土著兒童將在大明度過漫長的求學生涯,為了不讓他們感到不安,所以他們的父母也可以跟著一起過來。
為了培養這些原住民對華夏的親近感,左弗可謂是煞費苦心。讓他們的下一代率先接受中華文明洗禮,讓他們從小的時候就住在大明,那麽慢慢的,等這些孩子迴去,就會對大明有天熱的親近感,為吞併澳洲打下基礎。
華夏人是沒有那狠的,做不出趕盡殺絕的事來。後世曾有不少人在論壇裏提問,如果鄭和再走得遠一些,如果是中國人先發現了美洲那麽會怎麽樣?
其實根本不用什麽期待,因為仁義二字浸透兔子的骨髓靈魂,你沒有別人狠,就隻能慢慢同化他們。
左弗採取的也是這樣的套路。
想要吞併下整個澳洲,那就必須接受當地的原住民,並將他們吸收進來,同化他們,給予他們國家民族的概念,無論什麽膚色,隻要在大明治下,那就是華夏人!
這樣做很費神,但比起殺戮,左弗覺得還是值得的,能減少許多很多後患。
再說阿酷比等澳洲原住民一路奔波,終於到達瓊州後,還未進真正的瓊州,就被隔離島上的設施給震驚了!
這兒還隻是大明的外圍,可繁華程度也是超出了他們的想像。
那些三層高的小樓房,那些夜晚會發光的神器都讓他們驚嘆不已。而這還隻是大明一個用來隔離的小島!不敢想像大明本土又該是何等繁華?
在島上隔離了一段日子後,他們終於登上了瓊州島。無數用水泥澆築的道理讓這些原住民都看直眼了。來來往往的車輛上更是裝滿了無數貨品,趕車趕路的人看起來都十分匆忙,但卻個個麵色紅潤精神飽滿。
越走越深入就越繁華,人也越多,而他們已經不知該用什麽語言來形容了,隻覺著這是天國,也隻有神才有這樣的能力創造出這一切。
等他們看到瓊州府的城牆後,更是驚得跪下連連參拜。如此高大的城牆怎麽可能是人造出來得呢?
望著這些土著吃驚的樣子,一群大明人樂嗬嗬地直笑。一些百姓也十分好奇,這些人是哪裏來的呢?怎麽跟那些西夷不一樣,跟崑崙奴也有些差別,長相好奇怪啊!
他們的鼻子怎麽那麽大?會不會是假的?作為一個海貿城市,瓊州人也算見多識廣,可這樣的人卻從未見過。
瓊州百姓的好奇心是很重的,所以看見這群人長相截然不同卻穿著大明衣冠的澳洲土著都感到十分驚奇。
指指點點是難免了,雖然不禮貌,可真還沒什麽惡意。有些膽大的小孩甚至上前去,去摸那些跪在地上的土著的鼻子,想知道他們的鼻子是真的還是假的,為什麽這麽大?
也得虧這些土著經過大明人多年調教,攻擊性變弱,見大明小孩來摸他們鼻子,他們還咧嘴笑了。
在他們看來,這或許大明人表達友好的一種方式。他們的老師不是說了嗎?大明很大,每個地方的習俗都不一樣,或許瓊州人就是這樣表達善意的吧。
</br>
與那些隻知道搶劫殺人的白皮不同,這些黃皮膚的人顯然比那些魔鬼文明多也良善多了。盡管他們的規矩比白皮更多,可卻是講公義,講道理的,隻要不去觸犯他們的規矩,努力工作,就會得到很好的迴報以及尊重。
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五年時間下來已經能讀報,但他並不滿足,那個夜校教的東西太少了,他還想學習更多。他想搞清楚,為什麽大明人的船能走那麽快,能造那麽大;也想搞清楚,為什麽大明人的漁網那麽結實,那捕那麽多魚?
其實大明人並不吝嗇學問,隻要你請教,他們都會耐心的告訴你。但阿酷比覺得即便如此能吸收的東西也太少了,而且自己也不好意思總是去麻煩別人。
若是自己能去大明讀書就好了……
阿酷比默默想著。
比起眼下的安逸,他更渴望去大明留學,為了這個機會,他情願放棄現在擁有的一切。
類似阿酷比這樣的人還有好些個,別以為原住民智商低,都是智人的後代,起點都是一樣的,會形成族群間智商差異的其實是因為教育。
社會文明的整體提升能顯著提高人的智商,而社會文明的提升中最不可缺乏的就是教育。這些原住民或許沒有大明人聰明,但是對於一些顯而易見的事也是能琢磨過來的。
他們就想著,要是去了大明學到了真正的大本事,那再歸來的話,豈不是比現在更好?
有了大明人的幫助,他們下一代的出生率提高了,死亡率變小了,要是自己能發達起來,那麽自己的下一代也能變得更好。
麵對大明拋出的誘惑,這些有腦子的原住民很是嚮往,所以他們幹活很賣力,就期望能博一個前去大明的機會。就算不是留學,去開開眼界也好啊!
這不,機會很快就來了。
為了激勵這些原住民,按照左弗早前的計劃,這迴迴大明就帶上了一些兒童以及他們的父母。
當然,幾個表現極佳的「帶路黨」也不能落下,尤其是鐵桿「土奸」阿酷比。
這些來大明的土著兒童將在大明度過漫長的求學生涯,為了不讓他們感到不安,所以他們的父母也可以跟著一起過來。
為了培養這些原住民對華夏的親近感,左弗可謂是煞費苦心。讓他們的下一代率先接受中華文明洗禮,讓他們從小的時候就住在大明,那麽慢慢的,等這些孩子迴去,就會對大明有天熱的親近感,為吞併澳洲打下基礎。
華夏人是沒有那狠的,做不出趕盡殺絕的事來。後世曾有不少人在論壇裏提問,如果鄭和再走得遠一些,如果是中國人先發現了美洲那麽會怎麽樣?
其實根本不用什麽期待,因為仁義二字浸透兔子的骨髓靈魂,你沒有別人狠,就隻能慢慢同化他們。
左弗採取的也是這樣的套路。
想要吞併下整個澳洲,那就必須接受當地的原住民,並將他們吸收進來,同化他們,給予他們國家民族的概念,無論什麽膚色,隻要在大明治下,那就是華夏人!
這樣做很費神,但比起殺戮,左弗覺得還是值得的,能減少許多很多後患。
再說阿酷比等澳洲原住民一路奔波,終於到達瓊州後,還未進真正的瓊州,就被隔離島上的設施給震驚了!
這兒還隻是大明的外圍,可繁華程度也是超出了他們的想像。
那些三層高的小樓房,那些夜晚會發光的神器都讓他們驚嘆不已。而這還隻是大明一個用來隔離的小島!不敢想像大明本土又該是何等繁華?
在島上隔離了一段日子後,他們終於登上了瓊州島。無數用水泥澆築的道理讓這些原住民都看直眼了。來來往往的車輛上更是裝滿了無數貨品,趕車趕路的人看起來都十分匆忙,但卻個個麵色紅潤精神飽滿。
越走越深入就越繁華,人也越多,而他們已經不知該用什麽語言來形容了,隻覺著這是天國,也隻有神才有這樣的能力創造出這一切。
等他們看到瓊州府的城牆後,更是驚得跪下連連參拜。如此高大的城牆怎麽可能是人造出來得呢?
望著這些土著吃驚的樣子,一群大明人樂嗬嗬地直笑。一些百姓也十分好奇,這些人是哪裏來的呢?怎麽跟那些西夷不一樣,跟崑崙奴也有些差別,長相好奇怪啊!
他們的鼻子怎麽那麽大?會不會是假的?作為一個海貿城市,瓊州人也算見多識廣,可這樣的人卻從未見過。
瓊州百姓的好奇心是很重的,所以看見這群人長相截然不同卻穿著大明衣冠的澳洲土著都感到十分驚奇。
指指點點是難免了,雖然不禮貌,可真還沒什麽惡意。有些膽大的小孩甚至上前去,去摸那些跪在地上的土著的鼻子,想知道他們的鼻子是真的還是假的,為什麽這麽大?
也得虧這些土著經過大明人多年調教,攻擊性變弱,見大明小孩來摸他們鼻子,他們還咧嘴笑了。
在他們看來,這或許大明人表達友好的一種方式。他們的老師不是說了嗎?大明很大,每個地方的習俗都不一樣,或許瓊州人就是這樣表達善意的吧。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