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遼民重新安置在遼西、遼南,既能就地生產,減輕駐軍對後勤運輸的壓力,也彰顯出皇帝和朝廷對於平遼的信心。
之前盡遷戰區百姓,皇帝可是打著愛民恤民的旗號,不忍大明子民遭到戰火的荼毒。
現在把解救出來的遼民妥善安置,則在明明白白地表示,建奴已經打不過來了,明軍有信心禦敵於光複區之外,有信心保護光複區的百姓。
可也不是全部的光複區都安置百姓。廣寧地區就是軍管,還有遼南的部分地區,以及鎮江堡周邊,主要就是還不算穩固的地方。
即便如此,錦州、寧遠、金州、複州、鐵山、義州這些地方,安置十數萬遼民也是綽綽有餘。
這十數萬遼民主要是從複、蓋兩州解救出來的,曆史上劉興祚反正失敗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被建奴屠戮。
東江軍這邊的煽惑策反也一直在進行,不時有遼民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建奴統治區,積少成多,人數也是不少。
別人視這些身無長物的百姓為負擔,朝廷卻盡其所能地接收並救濟他們。海上運輸連續不斷,漕運的糧食物資也轉到登州和天津,再跨海運輸。
投入是巨大的,即便是朝廷財政已經有了很大改觀,皇帝還緊著劃拉,可總體上還是比較緊張的狀況。
當然,這是沒有動用皇家內帑的情況。不是皇帝沒有私房錢,而是不到萬不得已,朱由校不想給戶部養成那個壞習慣。
那麽大的帝國,世界第一也不是吹噓,竟然會支應不起一場局部的平叛戰爭?嗯,就是兩場、三場,也不可能拖垮明帝國呀!
這是正常的想法,盡管要實現也很不容易,但朱由校知道光靠內帑貼補,絕不是長久之計。
平遼,平奢安之亂,固然消耗巨大。
可到了小冰河期的高峰,大半個國家都要災患頻繁,成百上千萬的百姓陷入饑荒,所需要的糧食物資恐怕更多。不把朝廷的財政捋順,怎麽渡過災荒?
先不管皇帝怎麽籌措物資,怎麽多方斂財,老百姓的日子還是要過,且要簡單許多。
剛被安置的遼民,甚至是還有正在趕往安置地方路上的百姓,顯然是忐忑不安,或者是勞累辛苦的。
而已經在遼東沿海島嶼,以及遼南等穩固地區安家的遼民,卻已經安穩安心,日子也是越過越好。
安穩安心是因為明軍越打越強,已經將建奴逼迴內陸,基本構不成威脅。
比如旅大,由於明軍把防線向北推到複州,這裏好象就成了後方。雖然建奴未滅,但和遠在京師的百姓一樣,都有遠離戰亂的感覺。
藍色的天空上,幾朵懶懶飄動的棉花團似的白雲。河水輕輕蕩起微波,碧綠的水色,又增添了倒映於水中的浮雲的顏色。。
英子跟在爹爹推的板車後,踏上了木橋,離家裏又近了一些。
英子爹臉上帶著笑意,這一趟又賺了些錢,他盤算著給女兒預備的嫁妝又能添上多少。
他雖是土裏刨食的莊稼漢,卻還有幾分小聰明。
看準了軍隊駐紮需要大量的蔬菜,看準了軍隊對老百姓也不強買強賣,他把分到的土地大部分都種了菜蔬,隻有一小部分種了官府要求的番薯。
蔬菜長得快,隻要勤澆水,勤除草,再加上點農家肥,可比糧食作物的時間短,見效也更快。
當然,英子爹的決定也冒著風險。當時的農戶,誰不得種出差不多夠自家吃的糧食,剩下的田地再考慮其他的作物。
你不種糧食,光靠買的話,到底不保險。糧價上漲還在其次,要是因為什麽意外原因斷了糧呢?
就說現在的旅大地區,糧食是配給製的。軍隊自然是優先供應,老百姓呢,隻能按家中人口得到限定數量的。
等過了秋收,分到土地的農戶,連配給製也要取消。除非遭到了大災難,才能指望朝廷的賑濟。
“不是有番薯嗎?”英子爹對於女兒的疑慮,再次笑著解釋道:“聽說那東西產量可高了,夠咱倆吃的。”
英子翻了翻眼睛,說道:“光吃番薯哇?不喝粥啦,不蒸饅頭啦,過年不吃餃子啦?”
英子爹嘿嘿一笑,說道:“俺就不信了,有錢會買不到糧食?商鋪裏不賣,咱買農戶的,買鄉鄰的。”
眨巴眨巴眼睛,英子還真覺得老爹想得不錯。
對於遼民安置,三年是免賦稅的,種糧食的農戶不用繳納賦稅,收獲全是自己的。以前可能要精打細算過日子,現在嘛,手中應該會有些餘糧吧?
英子岔開了話題,反正事已至此,再怎麽抱怨也沒用。
“聽說村上安置了幾戶新過來的人家,您看著還可靠嗎?”
英子爹眨巴眨巴眼睛,說道:“有啥可靠不可靠的,要說窮嘛,跟咱們剛到海島上安家一個樣兒。”
“誰說窮富了?”英子快走幾步,拉過車上的繩子套在肩上,讓老爹省點力氣,開口說道:“人心隔肚皮,他們不會是建奴的奸細吧?”
“那不能。”英子爹用力搖頭,說道:“都是老實巴交的莊戶人,初來乍到的,對村上人客氣的很。”
英子有些無奈,知道老爹根本不知道內幕,她也是聽張柱子說起,才知道老百姓的安置也是有說道的。
比如旅大地區,已經算是後方,有奸細混進來,也出不去。隻要讓他們沒有乘船報信兒的機會,刺探到了什麽情報,也沒用。
而其他比較靠近防線,有可能給建奴偷風報信兒的地方,安置的百姓便有條件限製,至少是拖家帶口的,才比較讓人放心。
英子想到村上有後備軍,心裏也安定了不少。覺得就算有奸細,也定然不敢做壞事,得老老實實地呆著。
“閨女,歇會兒再走。”英子爹在樹蔭下停下腳步,招唿著英子坐在板車上。他掏出煙袋鍋,瞅了一眼姑娘,走開幾步,尋了個下風處坐下。
英子把車上的雞籠挪了挪,剛買的小雞喳喳地叫著。她坐下來,隨手從包裏拿出彩線,開始打纓絡。
英子爹看著女兒靈巧地做著活兒,邊抽煙邊想:不知道是打著玩兒,還是給哪個後生的。年紀也到了,可探過幾次口風,姑娘一點不著急呢!
英子想象著柱子哥把纓絡貼身帶好,走到哪也想著自己,不禁微笑起來,臉上也浮起了幾絲紅暈。
…………………
老百姓不知道安置有說道兒,也不知道啥時能把建奴徹底平滅,但戰火逐漸遠離是能感覺到的。
而明軍的將領們,卻在地圖上能看到建奴的失勢,更能通過不斷的勝利,感覺到平遼的曙光。
訓練場上,這邊的新兵在老兵的帶領下,正在唿喝連天地練習著刺殺;那邊的新兵則在機械地重複著裝填彈藥、舉槍射擊的動作。
孔有德熟練地打開鐵製煙盒,抽出一支套上煙嘴,點著後吐出濃重的煙霧。
軍餉足額發放,對他這個級別的軍官,抽煙卷已經不算什麽奢侈的事情。何況他獨身一人,也沒有攢錢成家的念頭,餉銀全都吃喝抽,也不心疼。
部隊已經補充完畢,以老帶新的訓練也用不了一兩個月,他的右協就又齊裝滿員,戰力也恢複得差不多。
雖然還是領一協官兵,但軍功已經使他升了一級,乃是副將之階。而且,兵部已經行文,遼南左、右兩協將重新編製為混成協,總兵力定為八千。
步、騎、炮、輜,還有新增加的工兵,混成協完全能夠獨立作戰,這意味著朝廷要加快平遼的進程,對建奴展開更大的行動了。
這一點也不難猜,如果沒有這樣的目的,朝廷怎麽會有如此大的投入?
隻不過,令孔有德有些怨言的是新建的混成協,將分薄左右兩協的人馬和戰力。
盡管新建混成協的骨幹也是左右兩協出去的,但獨立建製後,與左右兩協便是友軍,不再是從屬關係。
而且,兵部行文還命令左右兩協抽調精兵強將,充實“磐石”混成協。
精兵強將啊,誰不需要,誰舍得放出去由別人統領?
孔有德琢磨著是不是耍點小手段,給“磐石”混成協拔調些比精兵強將稍差,但也是有經驗的老兵。
抬頭看到張盤帶著兩個親兵走近,孔有德甩開思緒,伸手大聲招唿。
張盤走到近前,笑著問道:“孔兄怎地沒去看新運到的火炮?”
孔有德嘿嘿笑了兩聲,說道:“火炮嘛,自有炮兵軍官指揮施放,某是外行,看也白看。”
張盤搖了搖頭,嚴正地說道:“孔兄此言差矣!若是不能了解己軍的裝備和效能,又怎麽在對戰時排兵布陣,製定戰術?”
孔有德撓了撓頭,說道:“這個某自是知曉,剛剛不過是隨口一說。”
停頓了一下,他苦笑歎氣,說道:“某剛才在想抽調精銳組建‘磐石’的事情,心中有些糾結。”
張盤笑了笑,說道:“那又有何糾結?遵皇命便是了。”
皇命?而不是上命?
孔有德心中一驚,皺眉思索。
皇帝賜名“磐石”的旨意還未下來,孔有德以為隻是兵部的命令,卻沒考慮到是皇帝的意思。
經張盤這麽一提醒,孔有德才恍然明白。新建的混成協不僅將有左右兩協的精兵強將,還有從遼西抽調的精銳,皇帝的用意很深啊!
張盤待孔有德的煙抽完,才靠近過來,隨便地一坐,說道:“別不舍得調人,也別想糊弄。混成協以後的作用大著呢,馮大鐵等人雖然忠勇無畏,可想領一協人馬,能力還是不夠的。”
孔有德眨巴眨巴眼睛,頗有些心熱,但還強繃著,試探地問道:“老張,依你看,萬歲會派誰去統領?”
張盤想了想,無奈地搖頭,說道:“某想不出來。”
孔有德咧了咧嘴,頗有些後悔地說道:“當時若是某親自率領三營就好了。”
張盤嗬嗬一笑,說道:“那就該治你擅離職守之罪了。”
停頓了一下,張盤繼續說道:“其實,咱們也不用眼熱。好好訓練,左右兩協還就不如混成協了?”
孔有德摸著下巴的胡茬,頜首讚同,“這話說得沒錯,要是武器裝備一樣,咱們還真敢跟混成協比一比。”
張盤抽出靴中匕首,也不拔出刀鞘,在地上劃著曲線,指點著說道:“混成協再強,也不可能直接打到遼沈,左右兩協便是最得力的友軍。再加上遼西友軍,對遼沈形成夾擊之勢,總攻的時日不會太久了。”
獨立兵團?!
孔有德陷入了沉思,難道朝廷要把東江鎮進行劃分?遼南會成為另一鎮明軍?
按照目前的兵力情況,遼西、遼南、東江本部可以作為三大集團,也確實對建奴形成了三麵圍攻的態勢。
本來遼南的兵力是最弱的,全靠登鎮調兵才有出擊之力。但混成協建立後,便與東江本部不分上下,都是三協的人馬。
關鍵是遼南的位置很重要,直接北上進攻,攻克蓋州、海州後,便直指重鎮遼陽,後麵就是沈陽,等於是打到建奴的老巢了。
遼西明軍還有個遼澤不好過,東江本部離得更遠,直搗黃龍的話,遼南是最為方便的。
“火炮、火槍、糧彈物資,還有馬匹,朝廷不斷向遼南投入,用意應該很明顯了。”張盤笑著說道:“咱們已經是平遼的主力,建功立業近在眼前,就看咱們有沒有這個本事兒了。”
“誰敢說咱們沒本事兒?”孔有德眯了下眼睛,說道:“以步兵大破建奴,咱們是第一個吧?別人都得跟著咱們學呢!”
“要跟著咱們學的東西多著呢!”張盤也顯得自信滿滿,說道:“某這些天研究琢磨,發現步兵戰陣還有不少能夠改進的地方。”
“說來聽聽。”孔有德瞪大了眼睛,顯得甚是急迫。
建功立業,加官晉爵,把這當成人生目標,一點毛病也沒有。特別是遇到了不吝嗇於此的皇帝,誰還不趕緊努力奮鬥?
什麽功利之心,往上爬是人之常情好不好。不想升官,不想封侯,淡泊名利你當什麽官兒呀,那不成傻子啦?
之前盡遷戰區百姓,皇帝可是打著愛民恤民的旗號,不忍大明子民遭到戰火的荼毒。
現在把解救出來的遼民妥善安置,則在明明白白地表示,建奴已經打不過來了,明軍有信心禦敵於光複區之外,有信心保護光複區的百姓。
可也不是全部的光複區都安置百姓。廣寧地區就是軍管,還有遼南的部分地區,以及鎮江堡周邊,主要就是還不算穩固的地方。
即便如此,錦州、寧遠、金州、複州、鐵山、義州這些地方,安置十數萬遼民也是綽綽有餘。
這十數萬遼民主要是從複、蓋兩州解救出來的,曆史上劉興祚反正失敗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被建奴屠戮。
東江軍這邊的煽惑策反也一直在進行,不時有遼民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建奴統治區,積少成多,人數也是不少。
別人視這些身無長物的百姓為負擔,朝廷卻盡其所能地接收並救濟他們。海上運輸連續不斷,漕運的糧食物資也轉到登州和天津,再跨海運輸。
投入是巨大的,即便是朝廷財政已經有了很大改觀,皇帝還緊著劃拉,可總體上還是比較緊張的狀況。
當然,這是沒有動用皇家內帑的情況。不是皇帝沒有私房錢,而是不到萬不得已,朱由校不想給戶部養成那個壞習慣。
那麽大的帝國,世界第一也不是吹噓,竟然會支應不起一場局部的平叛戰爭?嗯,就是兩場、三場,也不可能拖垮明帝國呀!
這是正常的想法,盡管要實現也很不容易,但朱由校知道光靠內帑貼補,絕不是長久之計。
平遼,平奢安之亂,固然消耗巨大。
可到了小冰河期的高峰,大半個國家都要災患頻繁,成百上千萬的百姓陷入饑荒,所需要的糧食物資恐怕更多。不把朝廷的財政捋順,怎麽渡過災荒?
先不管皇帝怎麽籌措物資,怎麽多方斂財,老百姓的日子還是要過,且要簡單許多。
剛被安置的遼民,甚至是還有正在趕往安置地方路上的百姓,顯然是忐忑不安,或者是勞累辛苦的。
而已經在遼東沿海島嶼,以及遼南等穩固地區安家的遼民,卻已經安穩安心,日子也是越過越好。
安穩安心是因為明軍越打越強,已經將建奴逼迴內陸,基本構不成威脅。
比如旅大,由於明軍把防線向北推到複州,這裏好象就成了後方。雖然建奴未滅,但和遠在京師的百姓一樣,都有遠離戰亂的感覺。
藍色的天空上,幾朵懶懶飄動的棉花團似的白雲。河水輕輕蕩起微波,碧綠的水色,又增添了倒映於水中的浮雲的顏色。。
英子跟在爹爹推的板車後,踏上了木橋,離家裏又近了一些。
英子爹臉上帶著笑意,這一趟又賺了些錢,他盤算著給女兒預備的嫁妝又能添上多少。
他雖是土裏刨食的莊稼漢,卻還有幾分小聰明。
看準了軍隊駐紮需要大量的蔬菜,看準了軍隊對老百姓也不強買強賣,他把分到的土地大部分都種了菜蔬,隻有一小部分種了官府要求的番薯。
蔬菜長得快,隻要勤澆水,勤除草,再加上點農家肥,可比糧食作物的時間短,見效也更快。
當然,英子爹的決定也冒著風險。當時的農戶,誰不得種出差不多夠自家吃的糧食,剩下的田地再考慮其他的作物。
你不種糧食,光靠買的話,到底不保險。糧價上漲還在其次,要是因為什麽意外原因斷了糧呢?
就說現在的旅大地區,糧食是配給製的。軍隊自然是優先供應,老百姓呢,隻能按家中人口得到限定數量的。
等過了秋收,分到土地的農戶,連配給製也要取消。除非遭到了大災難,才能指望朝廷的賑濟。
“不是有番薯嗎?”英子爹對於女兒的疑慮,再次笑著解釋道:“聽說那東西產量可高了,夠咱倆吃的。”
英子翻了翻眼睛,說道:“光吃番薯哇?不喝粥啦,不蒸饅頭啦,過年不吃餃子啦?”
英子爹嘿嘿一笑,說道:“俺就不信了,有錢會買不到糧食?商鋪裏不賣,咱買農戶的,買鄉鄰的。”
眨巴眨巴眼睛,英子還真覺得老爹想得不錯。
對於遼民安置,三年是免賦稅的,種糧食的農戶不用繳納賦稅,收獲全是自己的。以前可能要精打細算過日子,現在嘛,手中應該會有些餘糧吧?
英子岔開了話題,反正事已至此,再怎麽抱怨也沒用。
“聽說村上安置了幾戶新過來的人家,您看著還可靠嗎?”
英子爹眨巴眨巴眼睛,說道:“有啥可靠不可靠的,要說窮嘛,跟咱們剛到海島上安家一個樣兒。”
“誰說窮富了?”英子快走幾步,拉過車上的繩子套在肩上,讓老爹省點力氣,開口說道:“人心隔肚皮,他們不會是建奴的奸細吧?”
“那不能。”英子爹用力搖頭,說道:“都是老實巴交的莊戶人,初來乍到的,對村上人客氣的很。”
英子有些無奈,知道老爹根本不知道內幕,她也是聽張柱子說起,才知道老百姓的安置也是有說道的。
比如旅大地區,已經算是後方,有奸細混進來,也出不去。隻要讓他們沒有乘船報信兒的機會,刺探到了什麽情報,也沒用。
而其他比較靠近防線,有可能給建奴偷風報信兒的地方,安置的百姓便有條件限製,至少是拖家帶口的,才比較讓人放心。
英子想到村上有後備軍,心裏也安定了不少。覺得就算有奸細,也定然不敢做壞事,得老老實實地呆著。
“閨女,歇會兒再走。”英子爹在樹蔭下停下腳步,招唿著英子坐在板車上。他掏出煙袋鍋,瞅了一眼姑娘,走開幾步,尋了個下風處坐下。
英子把車上的雞籠挪了挪,剛買的小雞喳喳地叫著。她坐下來,隨手從包裏拿出彩線,開始打纓絡。
英子爹看著女兒靈巧地做著活兒,邊抽煙邊想:不知道是打著玩兒,還是給哪個後生的。年紀也到了,可探過幾次口風,姑娘一點不著急呢!
英子想象著柱子哥把纓絡貼身帶好,走到哪也想著自己,不禁微笑起來,臉上也浮起了幾絲紅暈。
…………………
老百姓不知道安置有說道兒,也不知道啥時能把建奴徹底平滅,但戰火逐漸遠離是能感覺到的。
而明軍的將領們,卻在地圖上能看到建奴的失勢,更能通過不斷的勝利,感覺到平遼的曙光。
訓練場上,這邊的新兵在老兵的帶領下,正在唿喝連天地練習著刺殺;那邊的新兵則在機械地重複著裝填彈藥、舉槍射擊的動作。
孔有德熟練地打開鐵製煙盒,抽出一支套上煙嘴,點著後吐出濃重的煙霧。
軍餉足額發放,對他這個級別的軍官,抽煙卷已經不算什麽奢侈的事情。何況他獨身一人,也沒有攢錢成家的念頭,餉銀全都吃喝抽,也不心疼。
部隊已經補充完畢,以老帶新的訓練也用不了一兩個月,他的右協就又齊裝滿員,戰力也恢複得差不多。
雖然還是領一協官兵,但軍功已經使他升了一級,乃是副將之階。而且,兵部已經行文,遼南左、右兩協將重新編製為混成協,總兵力定為八千。
步、騎、炮、輜,還有新增加的工兵,混成協完全能夠獨立作戰,這意味著朝廷要加快平遼的進程,對建奴展開更大的行動了。
這一點也不難猜,如果沒有這樣的目的,朝廷怎麽會有如此大的投入?
隻不過,令孔有德有些怨言的是新建的混成協,將分薄左右兩協的人馬和戰力。
盡管新建混成協的骨幹也是左右兩協出去的,但獨立建製後,與左右兩協便是友軍,不再是從屬關係。
而且,兵部行文還命令左右兩協抽調精兵強將,充實“磐石”混成協。
精兵強將啊,誰不需要,誰舍得放出去由別人統領?
孔有德琢磨著是不是耍點小手段,給“磐石”混成協拔調些比精兵強將稍差,但也是有經驗的老兵。
抬頭看到張盤帶著兩個親兵走近,孔有德甩開思緒,伸手大聲招唿。
張盤走到近前,笑著問道:“孔兄怎地沒去看新運到的火炮?”
孔有德嘿嘿笑了兩聲,說道:“火炮嘛,自有炮兵軍官指揮施放,某是外行,看也白看。”
張盤搖了搖頭,嚴正地說道:“孔兄此言差矣!若是不能了解己軍的裝備和效能,又怎麽在對戰時排兵布陣,製定戰術?”
孔有德撓了撓頭,說道:“這個某自是知曉,剛剛不過是隨口一說。”
停頓了一下,他苦笑歎氣,說道:“某剛才在想抽調精銳組建‘磐石’的事情,心中有些糾結。”
張盤笑了笑,說道:“那又有何糾結?遵皇命便是了。”
皇命?而不是上命?
孔有德心中一驚,皺眉思索。
皇帝賜名“磐石”的旨意還未下來,孔有德以為隻是兵部的命令,卻沒考慮到是皇帝的意思。
經張盤這麽一提醒,孔有德才恍然明白。新建的混成協不僅將有左右兩協的精兵強將,還有從遼西抽調的精銳,皇帝的用意很深啊!
張盤待孔有德的煙抽完,才靠近過來,隨便地一坐,說道:“別不舍得調人,也別想糊弄。混成協以後的作用大著呢,馮大鐵等人雖然忠勇無畏,可想領一協人馬,能力還是不夠的。”
孔有德眨巴眨巴眼睛,頗有些心熱,但還強繃著,試探地問道:“老張,依你看,萬歲會派誰去統領?”
張盤想了想,無奈地搖頭,說道:“某想不出來。”
孔有德咧了咧嘴,頗有些後悔地說道:“當時若是某親自率領三營就好了。”
張盤嗬嗬一笑,說道:“那就該治你擅離職守之罪了。”
停頓了一下,張盤繼續說道:“其實,咱們也不用眼熱。好好訓練,左右兩協還就不如混成協了?”
孔有德摸著下巴的胡茬,頜首讚同,“這話說得沒錯,要是武器裝備一樣,咱們還真敢跟混成協比一比。”
張盤抽出靴中匕首,也不拔出刀鞘,在地上劃著曲線,指點著說道:“混成協再強,也不可能直接打到遼沈,左右兩協便是最得力的友軍。再加上遼西友軍,對遼沈形成夾擊之勢,總攻的時日不會太久了。”
獨立兵團?!
孔有德陷入了沉思,難道朝廷要把東江鎮進行劃分?遼南會成為另一鎮明軍?
按照目前的兵力情況,遼西、遼南、東江本部可以作為三大集團,也確實對建奴形成了三麵圍攻的態勢。
本來遼南的兵力是最弱的,全靠登鎮調兵才有出擊之力。但混成協建立後,便與東江本部不分上下,都是三協的人馬。
關鍵是遼南的位置很重要,直接北上進攻,攻克蓋州、海州後,便直指重鎮遼陽,後麵就是沈陽,等於是打到建奴的老巢了。
遼西明軍還有個遼澤不好過,東江本部離得更遠,直搗黃龍的話,遼南是最為方便的。
“火炮、火槍、糧彈物資,還有馬匹,朝廷不斷向遼南投入,用意應該很明顯了。”張盤笑著說道:“咱們已經是平遼的主力,建功立業近在眼前,就看咱們有沒有這個本事兒了。”
“誰敢說咱們沒本事兒?”孔有德眯了下眼睛,說道:“以步兵大破建奴,咱們是第一個吧?別人都得跟著咱們學呢!”
“要跟著咱們學的東西多著呢!”張盤也顯得自信滿滿,說道:“某這些天研究琢磨,發現步兵戰陣還有不少能夠改進的地方。”
“說來聽聽。”孔有德瞪大了眼睛,顯得甚是急迫。
建功立業,加官晉爵,把這當成人生目標,一點毛病也沒有。特別是遇到了不吝嗇於此的皇帝,誰還不趕緊努力奮鬥?
什麽功利之心,往上爬是人之常情好不好。不想升官,不想封侯,淡泊名利你當什麽官兒呀,那不成傻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