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張縣爺聽到鄭雁鳴的懇求後,沒有當即迴應,隻是默默地打量起一旁陪坐的鄭彥卿。
他早就聽說自己轄內的鄭家出了個神童,據說他一歲能言、兩歲識文、三歲通背全篇《弟子規》、《千字文》之類小兒發蒙的書籍,四歲更是填的一手好詞,五歲就敢作詩等等。雖說張縣爺大都認為是下人們以訛傳訛胡謅濫造的謠言,但是人家前段時間畢竟是寫了個叫做《西遊》的話本。他可是囫圇地通讀過的,雖然文筆不夠冼煉、辭藻不夠華美,但勝在構思巧妙、語句通順,而且裏麵還附有不少定篇詩詞,現在想來著實是一本打發寂寞的好書。
在衙役向自己稟告有兩個鄭家少爺登門拜訪時,他就已經留了心眼。他是知道的,鄭家如今能稱得上少爺的隻有兩人,一是子謙年兄之子,一是子謙年兄之侄子。所以這二人一進門,張縣爺就開始刻意冷落那名素未謀麵的稚子,想以此觀察此子之脾性。是真的如傳言所說的那般不凡,還隻是一個跳脫浮誇的徒有虛名之輩。
果然,在自己刻意之下一邊與其族兄相談甚歡,一邊故意對他不聞不問。他竟然仍能神色如常,毫無波瀾,張縣爺就斷定此子不說其他但說心性就已超出同齡人數籌了。後來,其族兄與自己相求此子切身之事,他除了一開始的一絲驚詫外,竟又能迴複一貫的淡然、不為所動,張縣爺這才又重新打量了盛名之下的神童。
“嗯!”張縣爺心下盤算一番,不禁暗暗點頭,“噢?竟有此事!卻不知雁鳴賢侄又如何斷定那普濟寺的僧人欲要帶令弟出家為僧呢?”
鄭雁鳴先是恭敬一禮,才施施然地說道:“叔父不知,吾家幼弟素來聰慧異常,前些時日他又不幸落水患病,在本縣神醫王煥老先生的救治之下才險些保住性命。卻不知被那些個有心人,以訛傳訛地胡謅吾弟是什麽身死還陽,更有不甚者,前些時日那普濟寺的知客大僧慧廣大和尚更是親自臨門說吾弟乃是他們佛家遺落凡間的佛陀,還非要度了吾弟出家為僧。叔父也是知道的,那慧廣其人本就是咱們汝陰縣一等一的有德僧侶,再加上他師從慈航老禪師,一般人家哪敢駁了他的意願,也虧得是我鄭家有祖父撐腰才敢當場弗了他的意思。可是沒想到此人竟癡心不絕,竟找到吾弟的嶽家,信口胡說挑撥我們兩家的情誼。也多虧吾弟的嶽丈也是讀了經年詩書的秀才老爺,能持守清明、不信有他,若是一般的迂腐人家估摸著這會早就同我鄭家鬧上了!侄兒家中長輩實在被這普濟寺的僧人煩的不勝其擾,但家祖又不願仗勢欺人,後來聽說叔父與那慧廣頗有交情,這才上門求助,敢情叔父能看在家父家祖的麵上作個中人,為我等從中調停妥當,我鄭家定感激不盡、銘記叔父之恩德!”
“嘖嘖!”張縣爺有些不信地看了看鄭雁鳴,又仔細端詳了下鄭彥卿見二人神色坦然、不似作假,隻得勉強說道:“慧廣麽?那人我還是知道的,雖說肚子裏每多少墨水,但總算行事有序、談吐得體,倒也是個八麵玲瓏之人。賢侄也是知道的叔父之母篤信佛法,是故叔父也多少陪家慈去過幾次菩提寺進香,一來二往的倒也與那慧廣博個麵熟,至於賢侄說的交好倒也還談不上!”
鄭雁鳴見張縣爺有些麵色不愉,忙說道:“叔父說的極是,是侄兒一時不察,言辭不夠妥當。隻是此事還請叔父傾力相助,我鄭家必感激不盡!”
“咳咳,賢侄說笑了。此事不過小事爾,既然是子謙兄相托,賢侄親自登門相求,叔父自當盡力就是!何必再說什麽感激的,憑你我兩家的交情,再是這般客套,可就憑地顯得生分了!”
張縣爺見鄭雁鳴十分上道,馬屁拍的舒坦,便順勢應了下來。隻是他還沒與鄭雁鳴說上幾句客套話,就話鋒一轉,“賢侄且待,老夫時常聽聞轄內鄭氏除了雁鳴侄兒外,又出了一匹千裏良駒。說他此人雖小但卻識文斷字、通曉詩書,且填的一手好詞,卻不知此人可是如今坐在雁鳴一旁的這位麵生的小侄兒否?”
“額,稟叔父。若世人所傳不假,便如叔父所言一般,那名神童正是吾身旁幼弟雁卿是也!隻是雁卿雖說年少聰慧,也隻是比一般的同齡稚子早慧些罷了,倒稱不上神童之說,叔父過譽了!”鄭雁鳴恭敬答道。
“噢?!竟真是此子?哈哈!老夫早就聽說雁卿賢侄不僅寫了一本膾炙人口的《西遊》話本,還從友人那得知賢侄最善填詞,不知當不得真?”張縣爺滿是歡喜的看著一旁無辜的鄭彥卿問道。
鄭彥卿知道自己不能再待在堂兄的庇護之下裝傻充愣了,忙起身施禮迴道:“叔父繆讚了,侄兒不過**歲的稚子,這才堪堪蒙學,又哪裏會什麽作詩填詞的,定是外人們信口胡謅的將侄兒說的神了,叔父轄治一方,英明果決自是能甄別真偽,不會妄信這般謠傳的!”
“嗬嗬,雁卿賢侄的口才好生伶俐,頗得令尊子厚兄的真傳啊!”張縣爺笑嗬嗬地將鄭彥卿扶起身來,“雁卿賢侄莫要拘謹,須當向你族兄學學,隨性些自把叔父這當作自己家一般。叔父可不是外人,吾與汝父子厚兄也是極熟識的,你這般拘謹模樣若是被令尊看到,麵憨口利如汝父說不得又要埋怨我嚇唬他的愛子了!”
鄭彥卿也不好拒絕,隻得任由張縣爺將自己扶起,“謝過叔父體恤哦,隻是家祖時常教導雁卿,禮儀脈脈相傳,不可半分怠慢,雁卿雖是年幼,亦是不敢不尊,還請叔父體諒則個!”
張縣爺聞言不禁點頭認同,“好!說的好!雁卿侄兒這般年紀竟能秉持古禮而不怠慢,著實難能可貴!”接著又話鋒一轉,“不過雁卿賢侄,如今咱們禮儀也施過了,是否該與叔父好生說道下你的詩詞之才呢?叔父可是聽你父傳出來的那闕《清平樂》了,婉約清麗一點都不比宋人作的差呢!”
鄭彥卿實在沒有想到,竟是被父親把自己給賣了,頭疼的暗暗扶額,隻得委委屈屈的解釋道:“迴稟叔父,那闕《清平樂》雖說是侄兒信手添的,但以叔父這般錦繡才氣,亦是知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侄兒當初不過是聽嶽丈訴說思念家鄉之苦楚,一時身臨其境有感而發罷了!可不是侄兒似前人李白一般才氣縱橫,隨意便能作出盛傳不休的詩詞的!還請叔父寬恕,體諒侄兒愚鈍!”
“噢?!”張縣爺聞言不禁有些失望,看著鄭彥卿皺眉不語起來。
正在這時,“哎,既然雁卿少爺能在聽了令嶽家思戀家鄉後感同身受,有感而發作出《清平樂》這般清麗婉約之詞,料想也能在聽完我家縣爺思戀家鄉之情後亦能作出不差的詩詞的!既然這般,縣爺又何必苦惱呢!”一直墨聲作陪的李師爺竟然幫著張縣爺給鄭彥卿挖了一口大坑!直讓張縣爺樂得眉開眼笑,卻把鄭彥卿惱得氣鬱難當!
“沒錯!雁卿賢侄既然能聽了你嶽丈思念家鄉後,作出詩詞;定然亦能在聽完叔父的思鄉之情後身受渲染的。如此一來,那詩詞定然不在話下了!”張縣爺落井下石地說道。
“啊?!還能這樣?”鄭彥卿無語地問道。
張縣爺眼睛一瞪、胡子一吹,“如何不能,賢侄也是年歲小了才不知道的!想當初唐朝李太白一頓酒席下來竟能著詩百十餘篇,且篇篇不同,但卻都能盛傳不衰,這便是古人常說的身懷詩心的了!若是換做其他人就是給他喝上一年的醇酒,他也不見得能作出一篇抵得過李太白隨手之作的!而如今,賢侄身懷與李太白相差無二的詞心,定然在聽完叔父說完思鄉之情後,作出與那《清平樂》相差無二的好詞了!”
張縣爺說完後,也不待鄭彥卿答話,便又不懷好意地看著鄭彥卿說道:“哼哼!除非是雁卿賢侄看不上叔父,隻願為你嶽家寫詞,權然不顧叔父的憂傷,才如此推諉應付。嘖嘖!賢侄這般不覺得有些厚此薄彼了麽!”
鄭彥卿聞言後,白眼直翻,求救似的向自家堂兄望去,隻是“賢弟,既然叔父都這麽說了,你就不要傷了他老人家的拳拳之心才好,趕快作出一闋好詞來寬慰一下他老人家吧!再說了,愚兄還沒見過賢弟到底是如何填詞的呢,你快快作來,也好讓愚兄開開眼界!”
鄭彥卿實在無語,一時半會的又實在想不出合景的詞來,隻得掙紮似的說道:“迴稟叔父,不是雁卿不願為您奉詞,實在是雁卿不知你到底如何念家,一時竟不得其法。不若待雁卿此次迴家後,好生思量一番,再為您老量身填上一闋如何?”
張縣爺詭異一笑,“咳咳,這個好辦!叔父不嫌麻煩這便與你說說我到底是如何離開家鄉的便是,你趁著這段時間好生品位就是,叔父等得起的!嘿嘿,你一朝作不得詩詞,叔父便留你一日,反正這縣衙內宅的客房良多,至於飯菜叔父為官多年倒也積攢了些,總不會餓著你的,你也不必擔心家中人擔心你的安危,待會叔父便讓你堂兄先行迴去,告知家中一切,等你作完詩詞,叔父便親自送你迴去,再向子厚兄請罪便是!”
“額!”鄭彥卿實在有些不願意理會這個老無賴,隻想安靜地迴想一會,今天說不得就又要做迴文學大盜,竊取下前人的智慧來應對眼前的鬧心事了!
“咳咳!“張縣爺喝了口潤潤嗓子,“賢侄你且仔細聽好,叔父是成化十六年中的舉人,弘治三年中的副榜二十七名進士,次年便授官至汝陰縣任縣令一職,自離家鄉故土距今都已經兩年有餘了,唉!人人都說做官好,卻不知道做官的苦惱,老夫拋妻棄子,離開故土到這四五百裏開外的汝陰赴任,那叫一個孤苦無依啊!直至去歲聖上開恩才讓家慈領著一眾婦孺與我相見……”
鄭彥卿任由張縣爺在那聲淚俱下的哭訴他這兩年受的苦楚,自己絲毫不為所動,隻是一動不動地發呆想到“到底要抄誰的好啊!納蘭性德?鄭板橋?亦或是楊慎?”
張縣爺聽到鄭雁鳴的懇求後,沒有當即迴應,隻是默默地打量起一旁陪坐的鄭彥卿。
他早就聽說自己轄內的鄭家出了個神童,據說他一歲能言、兩歲識文、三歲通背全篇《弟子規》、《千字文》之類小兒發蒙的書籍,四歲更是填的一手好詞,五歲就敢作詩等等。雖說張縣爺大都認為是下人們以訛傳訛胡謅濫造的謠言,但是人家前段時間畢竟是寫了個叫做《西遊》的話本。他可是囫圇地通讀過的,雖然文筆不夠冼煉、辭藻不夠華美,但勝在構思巧妙、語句通順,而且裏麵還附有不少定篇詩詞,現在想來著實是一本打發寂寞的好書。
在衙役向自己稟告有兩個鄭家少爺登門拜訪時,他就已經留了心眼。他是知道的,鄭家如今能稱得上少爺的隻有兩人,一是子謙年兄之子,一是子謙年兄之侄子。所以這二人一進門,張縣爺就開始刻意冷落那名素未謀麵的稚子,想以此觀察此子之脾性。是真的如傳言所說的那般不凡,還隻是一個跳脫浮誇的徒有虛名之輩。
果然,在自己刻意之下一邊與其族兄相談甚歡,一邊故意對他不聞不問。他竟然仍能神色如常,毫無波瀾,張縣爺就斷定此子不說其他但說心性就已超出同齡人數籌了。後來,其族兄與自己相求此子切身之事,他除了一開始的一絲驚詫外,竟又能迴複一貫的淡然、不為所動,張縣爺這才又重新打量了盛名之下的神童。
“嗯!”張縣爺心下盤算一番,不禁暗暗點頭,“噢?竟有此事!卻不知雁鳴賢侄又如何斷定那普濟寺的僧人欲要帶令弟出家為僧呢?”
鄭雁鳴先是恭敬一禮,才施施然地說道:“叔父不知,吾家幼弟素來聰慧異常,前些時日他又不幸落水患病,在本縣神醫王煥老先生的救治之下才險些保住性命。卻不知被那些個有心人,以訛傳訛地胡謅吾弟是什麽身死還陽,更有不甚者,前些時日那普濟寺的知客大僧慧廣大和尚更是親自臨門說吾弟乃是他們佛家遺落凡間的佛陀,還非要度了吾弟出家為僧。叔父也是知道的,那慧廣其人本就是咱們汝陰縣一等一的有德僧侶,再加上他師從慈航老禪師,一般人家哪敢駁了他的意願,也虧得是我鄭家有祖父撐腰才敢當場弗了他的意思。可是沒想到此人竟癡心不絕,竟找到吾弟的嶽家,信口胡說挑撥我們兩家的情誼。也多虧吾弟的嶽丈也是讀了經年詩書的秀才老爺,能持守清明、不信有他,若是一般的迂腐人家估摸著這會早就同我鄭家鬧上了!侄兒家中長輩實在被這普濟寺的僧人煩的不勝其擾,但家祖又不願仗勢欺人,後來聽說叔父與那慧廣頗有交情,這才上門求助,敢情叔父能看在家父家祖的麵上作個中人,為我等從中調停妥當,我鄭家定感激不盡、銘記叔父之恩德!”
“嘖嘖!”張縣爺有些不信地看了看鄭雁鳴,又仔細端詳了下鄭彥卿見二人神色坦然、不似作假,隻得勉強說道:“慧廣麽?那人我還是知道的,雖說肚子裏每多少墨水,但總算行事有序、談吐得體,倒也是個八麵玲瓏之人。賢侄也是知道的叔父之母篤信佛法,是故叔父也多少陪家慈去過幾次菩提寺進香,一來二往的倒也與那慧廣博個麵熟,至於賢侄說的交好倒也還談不上!”
鄭雁鳴見張縣爺有些麵色不愉,忙說道:“叔父說的極是,是侄兒一時不察,言辭不夠妥當。隻是此事還請叔父傾力相助,我鄭家必感激不盡!”
“咳咳,賢侄說笑了。此事不過小事爾,既然是子謙兄相托,賢侄親自登門相求,叔父自當盡力就是!何必再說什麽感激的,憑你我兩家的交情,再是這般客套,可就憑地顯得生分了!”
張縣爺見鄭雁鳴十分上道,馬屁拍的舒坦,便順勢應了下來。隻是他還沒與鄭雁鳴說上幾句客套話,就話鋒一轉,“賢侄且待,老夫時常聽聞轄內鄭氏除了雁鳴侄兒外,又出了一匹千裏良駒。說他此人雖小但卻識文斷字、通曉詩書,且填的一手好詞,卻不知此人可是如今坐在雁鳴一旁的這位麵生的小侄兒否?”
“額,稟叔父。若世人所傳不假,便如叔父所言一般,那名神童正是吾身旁幼弟雁卿是也!隻是雁卿雖說年少聰慧,也隻是比一般的同齡稚子早慧些罷了,倒稱不上神童之說,叔父過譽了!”鄭雁鳴恭敬答道。
“噢?!竟真是此子?哈哈!老夫早就聽說雁卿賢侄不僅寫了一本膾炙人口的《西遊》話本,還從友人那得知賢侄最善填詞,不知當不得真?”張縣爺滿是歡喜的看著一旁無辜的鄭彥卿問道。
鄭彥卿知道自己不能再待在堂兄的庇護之下裝傻充愣了,忙起身施禮迴道:“叔父繆讚了,侄兒不過**歲的稚子,這才堪堪蒙學,又哪裏會什麽作詩填詞的,定是外人們信口胡謅的將侄兒說的神了,叔父轄治一方,英明果決自是能甄別真偽,不會妄信這般謠傳的!”
“嗬嗬,雁卿賢侄的口才好生伶俐,頗得令尊子厚兄的真傳啊!”張縣爺笑嗬嗬地將鄭彥卿扶起身來,“雁卿賢侄莫要拘謹,須當向你族兄學學,隨性些自把叔父這當作自己家一般。叔父可不是外人,吾與汝父子厚兄也是極熟識的,你這般拘謹模樣若是被令尊看到,麵憨口利如汝父說不得又要埋怨我嚇唬他的愛子了!”
鄭彥卿也不好拒絕,隻得任由張縣爺將自己扶起,“謝過叔父體恤哦,隻是家祖時常教導雁卿,禮儀脈脈相傳,不可半分怠慢,雁卿雖是年幼,亦是不敢不尊,還請叔父體諒則個!”
張縣爺聞言不禁點頭認同,“好!說的好!雁卿侄兒這般年紀竟能秉持古禮而不怠慢,著實難能可貴!”接著又話鋒一轉,“不過雁卿賢侄,如今咱們禮儀也施過了,是否該與叔父好生說道下你的詩詞之才呢?叔父可是聽你父傳出來的那闕《清平樂》了,婉約清麗一點都不比宋人作的差呢!”
鄭彥卿實在沒有想到,竟是被父親把自己給賣了,頭疼的暗暗扶額,隻得委委屈屈的解釋道:“迴稟叔父,那闕《清平樂》雖說是侄兒信手添的,但以叔父這般錦繡才氣,亦是知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侄兒當初不過是聽嶽丈訴說思念家鄉之苦楚,一時身臨其境有感而發罷了!可不是侄兒似前人李白一般才氣縱橫,隨意便能作出盛傳不休的詩詞的!還請叔父寬恕,體諒侄兒愚鈍!”
“噢?!”張縣爺聞言不禁有些失望,看著鄭彥卿皺眉不語起來。
正在這時,“哎,既然雁卿少爺能在聽了令嶽家思戀家鄉後感同身受,有感而發作出《清平樂》這般清麗婉約之詞,料想也能在聽完我家縣爺思戀家鄉之情後亦能作出不差的詩詞的!既然這般,縣爺又何必苦惱呢!”一直墨聲作陪的李師爺竟然幫著張縣爺給鄭彥卿挖了一口大坑!直讓張縣爺樂得眉開眼笑,卻把鄭彥卿惱得氣鬱難當!
“沒錯!雁卿賢侄既然能聽了你嶽丈思念家鄉後,作出詩詞;定然亦能在聽完叔父的思鄉之情後身受渲染的。如此一來,那詩詞定然不在話下了!”張縣爺落井下石地說道。
“啊?!還能這樣?”鄭彥卿無語地問道。
張縣爺眼睛一瞪、胡子一吹,“如何不能,賢侄也是年歲小了才不知道的!想當初唐朝李太白一頓酒席下來竟能著詩百十餘篇,且篇篇不同,但卻都能盛傳不衰,這便是古人常說的身懷詩心的了!若是換做其他人就是給他喝上一年的醇酒,他也不見得能作出一篇抵得過李太白隨手之作的!而如今,賢侄身懷與李太白相差無二的詞心,定然在聽完叔父說完思鄉之情後,作出與那《清平樂》相差無二的好詞了!”
張縣爺說完後,也不待鄭彥卿答話,便又不懷好意地看著鄭彥卿說道:“哼哼!除非是雁卿賢侄看不上叔父,隻願為你嶽家寫詞,權然不顧叔父的憂傷,才如此推諉應付。嘖嘖!賢侄這般不覺得有些厚此薄彼了麽!”
鄭彥卿聞言後,白眼直翻,求救似的向自家堂兄望去,隻是“賢弟,既然叔父都這麽說了,你就不要傷了他老人家的拳拳之心才好,趕快作出一闋好詞來寬慰一下他老人家吧!再說了,愚兄還沒見過賢弟到底是如何填詞的呢,你快快作來,也好讓愚兄開開眼界!”
鄭彥卿實在無語,一時半會的又實在想不出合景的詞來,隻得掙紮似的說道:“迴稟叔父,不是雁卿不願為您奉詞,實在是雁卿不知你到底如何念家,一時竟不得其法。不若待雁卿此次迴家後,好生思量一番,再為您老量身填上一闋如何?”
張縣爺詭異一笑,“咳咳,這個好辦!叔父不嫌麻煩這便與你說說我到底是如何離開家鄉的便是,你趁著這段時間好生品位就是,叔父等得起的!嘿嘿,你一朝作不得詩詞,叔父便留你一日,反正這縣衙內宅的客房良多,至於飯菜叔父為官多年倒也積攢了些,總不會餓著你的,你也不必擔心家中人擔心你的安危,待會叔父便讓你堂兄先行迴去,告知家中一切,等你作完詩詞,叔父便親自送你迴去,再向子厚兄請罪便是!”
“額!”鄭彥卿實在有些不願意理會這個老無賴,隻想安靜地迴想一會,今天說不得就又要做迴文學大盜,竊取下前人的智慧來應對眼前的鬧心事了!
“咳咳!“張縣爺喝了口潤潤嗓子,“賢侄你且仔細聽好,叔父是成化十六年中的舉人,弘治三年中的副榜二十七名進士,次年便授官至汝陰縣任縣令一職,自離家鄉故土距今都已經兩年有餘了,唉!人人都說做官好,卻不知道做官的苦惱,老夫拋妻棄子,離開故土到這四五百裏開外的汝陰赴任,那叫一個孤苦無依啊!直至去歲聖上開恩才讓家慈領著一眾婦孺與我相見……”
鄭彥卿任由張縣爺在那聲淚俱下的哭訴他這兩年受的苦楚,自己絲毫不為所動,隻是一動不動地發呆想到“到底要抄誰的好啊!納蘭性德?鄭板橋?亦或是楊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