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27-976年),著名軍事統帥、軍事家,祖籍涿州人(今屬河北)。後周殿前都點檢,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一舉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混戰的局麵,統一了大半個中國。又以杯酒釋兵權等策,削奪禁軍宿將及藩鎮兵權,加強中央集權。天下既定,務農興學,慎刑薄斂,與百姓休息,但其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的方針,造成宋朝長期的積弱不振。在位十六年,病死,後人懷疑為其弟趙匡義所害,終年50歲,葬幹永昌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堤東保)。廟號太祖。

    後漢初從軍,隸樞密使郭威帳下。郭威稱帝建後周,為皇帝衛軍東西班行首。顯德元年(954),於高平之戰中,在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等畏戰退卻,後周帝柴榮親自闖陣之時,隨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各率騎2000,主動出擊,轉敗為勝,以功升殿前都虞候。

    二年,後周攻後蜀秦(治今甘肅天水市西北)、鳳(今陝西鳳縣東北)等州,久攻未下。奉命前往察看地形、分析戰勢,言秦、鳳可取。世宗從之,果敗蜀兵。

    三年,後周攻南唐,率前鋒軍倍道奇襲清流關(今安徽滁州西北),斷南唐軍退路,大敗數倍於己之南唐軍,俘獲皇甫暉、姚鳳兩員大將,並克滁州。不久,左翼軍占領揚州,南唐軍渡江反擊,趙匡胤隨張永德率兵近2000守六合(今屬江蘇),後發製人,打退2萬餘南唐軍反撲,俘斬5000餘,升殿前都指揮使,後授定國軍節度使。

    六年,隨柴榮北上攻遼,遷殿前都點檢,掌殿前司禁軍。十月,柴榮病死,其子宗訓七歲繼位,改授歸德軍節度使。

    七年正月初,奉命率軍出征,在陳橋驛(今河南開封東北陳橋鎮)發動兵變,奪取政權,建立宋朝。

    為鞏固統治,逐步削奪禁軍重將兵權,設樞密院掌兵籍和發兵之權,三衙(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統兵,二者互相製約;將各地精兵銳卒選調京師,編入禁軍,以強幹弱枝,削弱藩鎮勢力;對禁軍頒行更戍法,分戍各地,定期輪換,使將不得專其兵,從而建立了一整套加強專製的中央集權製度。實行精兵政策,加強訓練,革新兵器,嚴格紀律,軍隊作戰能力不斷提高。同時,開始致力於統一戰爭。以先南後北、先弱後強、各個擊破的方略,選派得力將領駐守邊境,防禦遼和北漢,派遣主力南征。宋建隆三年(962)九月至開寶八年(975)五月,先後攻滅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等政權,基本結束自唐“安史之亂”以後延續200多年的分裂割據局麵。

    開寶九年卒,終年50歲。在位16年,在建立軍事集權、改革軍事製度等方麵都有建樹。指導戰爭注重了解敵情,分化瓦解,以智取勝。

    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父親先後為後唐、後晉、後漢的軍官。趙匡胤起初投奔後漢大將郭威,因喜愛武藝,得到了郭威的賞識。後他又參預擁立郭威為後周皇帝,被重用為典掌禁軍。周世宗柴榮時,他又因戰功而升任殿前都點檢(皇帝親軍的最高將領)。掌握了後周的兵權,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縣南)歸德軍節度使,負責防守汴京。周世宗死後,其子柴宗訓繼位,時僅7歲。趙匡胤和弟趙匡義。幕僚趙普密謀篡奪皇位。

    公元960年正月,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和定州(今河北省定縣)有人來汴京報告說,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攻擊後周。後周符太後和宰相範質、王溥等不辨真假。慌忙派趙匡胤統領大軍北上禦敵。甲辰日,行至陳橋驛(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40裏處)駐宿。第二天黎明,陳橋驛四周突然唿聲大起。趙匡胤酒醉方醒,走出臥室,隻見眾將一個個手執武器,列隊站在庭前,以趙匡義和趙普為首齊聲說道:“諸將無主,願請點檢做天子。”眾將又不等趙匡胤迴答,把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他身上,然後一齊下拜,高唿“萬歲”。這一件事,曆史上稱為“陳橋兵變”。接著,趙匡胤帶領大軍返迴汴京。後周大臣韓通聞變,忙從內廷飛奔迴家,準備組織兵力對抗。走到半路,趙匡胤部下就將他殺死。宰相範質、王溥在威脅下屈服。正月5日下午,趙匡胤廢去柴宗訓,稱帝,建國號為宋,定都汴京,史稱北宋,建年號為“建隆”。

    趙匡胤建立北宋後,眼見天下割據勢力林立,便對趙普說:“我睡不著覺,因為臥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盤。”在趙普的幫助謀劃下,趙匡胤首先擊潰了後周殘餘勢力李筠、李重進等的反抗,然後采取“先南後北”的統一中國的策略,先後攻滅了南平、湖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同時又加強了對北方契丹的防禦。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趙匡胤采取了許多措施。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年七月初九晚上,宋太祖宴請禁軍將領石守信等人。飲到一半,宋太祖說:“要不是靠眾將擁立;我不會有今日。但是,當了天子,日子也實在難受,還不如當節度使逍遙自在。如今我幾乎沒有一夜睡得安穩。”石守信等人問道:“陛下如今貴為天子,還有什麽憂慮?”宋太祖道:“我這個位置,誰不想坐啊”石守信等聽出話中有話,忙表白說:“如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太祖苦笑著說:“你們雖然不會有異心,但是,假如有朝一日部下將黃袍披到你們身上,你們即使不想做皇帝,恐怕也不行吧!”石守信等一聽,大驚失色,慌忙下跪拜叩,流著淚說:“我們實在愚蠢,沒有想到這一點,請陛下為我們指出一條生路。”趙匡胤說道:“-個人的壽命,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人生在世,不過是為了榮華富貴,享受安樂罷了。我為你們打算,不如交出兵權,去地方上當官,購置些良田美宅,為子孫後代留下份產業,自己也可以天天飲酒作樂;快活一輩子。我再與你們聯姻。這樣,在君臣之間就沒有了猜疑,上下相安,豈不是很好嗎?”石守信等人聽了這一番恩威兼施的話,第二天就知趣地稱病辭職,交出了兵權。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不久,太祖以同樣的手段剝奪了王彥超等節度使的兵權,又將地方上的行政權,財政權收歸中央。這些措施,基本上結束了中國曆史上多次出現的地方割據局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趙匡胤還重視農業生產,注意興修水利,減輕徭役,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趙匡胤是一位有作為的帝王,但是,他偏重“安內守外”,重文輕武,導致北宋日後“內重外輕”、“積貧積弱”的局麵。他把大量田地賜給交出兵權的將領,又加劇了土地的兼並,使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趙匡胤雖是一員武將,卻很喜愛讀書,常手不釋卷。他跟從周世宗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時,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說,他用幾輛車運載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財寶。世宗派人去檢查;車中卻隻有幾千卷書籍。世宗問他:“你是武將,要書有什麽用!”趙匡胤迴答說:“我沒有好的計謀貢獻給陛下,隻能多讀些書以增加自己的見識。

    趙匡胤稱帝後,也很尊重和重用讀書人。有一次,他遇到一個疑難問題,問宰相趙普,趙普迴答不出。再問讀書人,學士陶轂、竇儀準確地迴答出了,趙匡胤深有體會地說:“宰相須用讀書人!”對於讀書不多的文臣武將,趙匡胤也總是鼓勵他們要多讀書,以彌補自己的不足,趙普正是在他的鼓勵下才變得手不釋卷的。

    趙匡胤用人不問資曆。他一方麵命令臣下要注意選拔有才能而缺少資曆的人擔當重任;另一方麵,他自己也隨時留心內外百官,見誰有什麽長處和才能,他都暗暗地記在本子上。每當官位出缺,他就翻閱本子,選用適當的人去擔任。這又使臣下都致力於提高自己。

    趙匡胤頗有膽略。在他稱帝之初,節度使的勢力很盛,驕橫難製。有一天,趙匡胤將他們召來,授給他們每人一把佩劍,一副強弓,一匹駿馬,然後他也單身上馬,不帶衛士,和這些節度使一起馳出皇宮。到了固子門的樹林之中,又與他們一起下馬飲酒。飲了幾杯酒以後,趙匡胤突然對他們說:“這裏僻靜無人,你們之中誰想當皇帝的,可以殺了我,然後去登基。”這些節使度都被他的這種氣概鎮住了,一個個拜伏在地,戰栗不止,連稱“不敢,不敢”。趙匡胤再三詢問,他們嚇得隻是埋頭不語。趙匡胤就訓斥他們說:“你們既然要我做天子,就應當各盡臣下的職責,今後不準再驕橫不法,目無天子!”節使度們都山唿萬歲,表示順從。

    趙匡胤器量寬宏,不以殺戮服人。有一次,他設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個翰林學士,名叫王著,原是後周的臣子,這時喝醉了酒,思念故主,當眾喧嘩起來。群臣大驚,都為他捏一把汗。太祖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風後麵大聲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攙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眾大哭,思念周世宗,應當嚴懲。太祖說:“他喝醉了。在世宗時,我和他同朝為臣,熟悉他的脾氣。他一個書生,哭哭故主,也不會出什麽大問題,讓他去吧。”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迴師進入汴京皇宮時,見宮妃抱著一個嬰兒,就問是誰的兒子。迴答說是周世宗子。當時,範質、趙普、潘美都在一旁,趙匡胤問他們怎麽處理。趙普等迴答說:“應該除去,以免後患。”趙匡胤說:“我接人之位,再要殺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這嬰兒送給潘美撫養,以後也沒再問起過,潘美也一直沒有向太祖提起這嬰兒。這嬰兒成人後,取名惟吉,官至刺史。

    還有一次,趙匡胤乘駕出宮。經過大溪橋時,突然飛來一支冷箭,射中黃龍旗。禁衛軍都大驚失色,太祖卻拍著胸膛說:“謝謝他教我箭法。”不準禁衛去搜捕射箭者。以後果然也就沒事了。陳橋驛在陳橋和封邱(均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處)之間。趙匡胤兵變時,陳橋守門官閉門防守,不放趙匡胤軍通過。趙匡胤隻得轉道封邱,封邱守門官馬上開門放行。趙匡胤即帝位後,反而晉升了陳橋守門官的官職,稱讚他忠於職守,並斥責封邱守門官臨危失職,將他斬首。

    趙匡胤喜歡在後園彈鳥雀。一次,一個臣子聲稱有緊急國事求見,趙匡胤馬上接見了他。趙匡胤一看奏章,不過是很平常的小事,甚為生氣,責問他為什麽要說謊。臣子迴答說:“臣以為再小的事也比彈鳥雀要緊。”趙匡胤怒用斧子柄擊他的嘴,打落了他的兩顆牙齒。臣子沒有叫痛,隻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齒置於懷中。太祖怒問道:“你拾起牙齒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迴答說:“臣無權告陛下,自有史官會將今天的事記載下來。”太祖一聽,頓然氣消,知道他是個忠臣,命令賜賞他,以示褒揚。

    “強幹弱枝”的幹指樹木的主幹,枝指樹木的末枝。中國古代常用“幹枝”來譬喻事物,如天幹地支之“幹支”即由幹枝而來。宋初之強幹弱枝,則以幹指中央尤其是皇帝,以枝形容地方,意即加強中央實權、削弱地方勢力。

    在結束五代十國局麵的過程中,宋太祖趙匡胤著重考慮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權的專製統治,使唐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跋扈局麵不再繼續出現;二是如何使趙宋王朝長期鞏固下去,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建隆元年(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進叛亂後的一天,召見趙普問道:為什麽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爭戰無休無止?我要從此息滅天下之兵,建國家長久之計,有什麽好的辦法嗎。趙普精通治道,對這些問題也早有所考慮,聽了太祖的發問,他便說這個問題的症結,就在於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治理的辦法也沒有奇巧可施,隻要削奪其權,製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趙普的話還沒說完,宋太祖就連聲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全明白了”。於是一個重建中央集權專製製度的計劃,即“強幹弱枝”政策,就這樣醞釀出來,並逐步付諸實施了。

    在北宋中央集權方麵,最重要的是兵權,也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範浚在《五代論》中指出:“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這些話揭示了唐末五代以來,在政治局麵變換中,兵權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從小軍官到殿前都點檢,又從殿前都點檢躍上皇帝寶座的趙匡胤,十分懂得軍事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宋朝一建立,他就吸取後周滅亡的教訓,加強了對禁軍的控製。

    建隆二年太祖鑒於當時已控製局勢,就著手陸續采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點檢鎮寧軍節度使慕容延釗罷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罷為成德節度使。因為殿前都點檢是宋太祖黃袍加身前擔任過的職務,從此不再設置。由石守信接替韓令坤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並不介意,趙普就向他數次進言說:“臣也不擔心他們會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們的部下貪圖富貴,萬一有作孽之人擁戴他們,他們能夠自主嗎”?這些話實際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記住陳橋兵變的事件,避免類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采取措施要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國皇帝之龍起中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夜夜流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夜夜流光並收藏開國皇帝之龍起中國最新章節